黄玉泉 发表于 2013-2-20 20:26:26

论“因果关系”和“因果报应”之间的矛盾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3-2-21 12:09 编辑

论“因果关系”和“因果报应”之间的矛盾
      事物的因果关系在今天的哲学上被称为两个变量(x和y)之间的一种关系,一个变量(y)的变化是另一个变量(x)的变化所引起的,这两个变量间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于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有一首诗写道:“细水柔柔风轻轻,游鱼蹁跹鸟鸣鸣。轻风吻水鱼游底,水气蒙蒙树青青。”这首诗总结性的解释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偎的因果关系。精辟解释:“鱼因水生而活,水因风而散而传,风因树而显而动,树因水而绿而茂,鸟因树而鸣而乐。”恰如其词,鱼是离不开水的,无水则无鱼。而水的传播和蒸发则需要风的力量和风的带动,风吹水则会产生水气就会使空气湿润,则利于万物生长。而风是用肉眼看不到的自然物质,衡量风的大小和走向需要有参照物,而树就是其一。想要侧风看树就可得出。鸟的生存和快乐是来自于树,树的生长主要依靠的是水,这一连串的自然规律就的因和果的关系所在。
      后来佛教讲的“因果关系“实际上就是释迦牟尼的“缘起“说,这个”缘起“仅仅只是讲了一个事物的外因问题,因在果就在,因灭果灭。释迦牟尼的“缘起”说的缘起缘灭就如同我们理解“花开花落”之义一样的简单。而唯识宗的”种子”说虽然也没有说清究竟是什么轮回,既然“种子“只是一种潜在的势力和功能,那就是说它还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不过这个”种子“说却是从事物的内因说的。
      在释迦牟尼之后的佛教中,“因果报应”是被使用最多的一个理论,它将因果并称而成为佛教思想体系的基础。所谓“因”,亦可称为“因缘”,泛指能产生结果的一切原因,包括事物存在和变化的一切条件。佛教对“因”的解释有“六因”、“十因”、“四缘”等。所谓“果”,亦称为“果报”,即是从原因而生的一切结果。说到底还是一个“缘起”说,一个缘起缘灭说。是一个事物与另外一个事物的关系。
      其实中国很多古文献中也有类似之语,如《周易》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包括启蒙书上也有,善恶终有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就连基*督教,天主教,都在讲善恶因果,所以后来中国人为了更好地让人理解“因果关系”,就用这种“因果报应”来解释“缘起”说和“因果关系”。
不过不同的是“因果关系”与“因果报应”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果关系”是指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它是属于事物的认识范畴;而“因果报应”是指同一个事物或同一人的行为,它是属于一个社会道德范畴。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看到很多“好人”得不到好报,而又有很多“恶人”得不惩罚,于是使人感到迷茫。更何况古人有云: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的说法。更有说法说恶人连阎王都不敢收。于是就又有人解释说,那个行善或为恶之人得不到报应,那就会在他的来世得到报应,或者说报应到他的后人身上。
   问题是人有来世吗?古人都知道人死如灯灭,更何况科学发达的今天了,一个具体的生命不会有来世的。至于说要报应到“善、恶”者的后人身上,就更菲益所思了,凭什么一个人为“善或恶”要让另一个人承受恩报或代人受罚呢?如果一个行善或者或为恶的人得不到报应,就报到一个没有行善或为恶的人身上,这种报应比那个为恶之人的行为还要恶劣,才真正是天理难容报应,完全是胡说八道吗。
   实际上作为“因果关系”有因就有果,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而对“善恶”行为的恩报或惩罚却是只有可能性而没有必然性的,因为“报应”是一种外在的“力”的行为,这就是人们迷茫的地方。那种认为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定会报,只不过是善良的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愿望罢了。
      所以说到“因果报应”,本义上是讲对人的“善恶”行为的恩报或惩罚,而说到“善、恶”它就属于社会道德范畴,而属于社会道德范畴,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善?“善恶的标准是什么?谁给它定标准?谁又有权来评判它?只有在动物世界没有“善恶”标准,当然也不存在所谓的报应说,一切的互相残杀都是天经地义的,不仅是天经地义的,而且还是他们生存的前提条件,原因就是它们是一种生物链和食物链的需要。
      因为在人类社会里,“善与恶“及标准都是相对的。对你来讲你认为的“善”,而你的对立面可能恰恰认为是“恶”,反之亦然。就以今天的朝美关系来说吧,朝鲜要进行核试验,米国人认为是恶,就想干涉他。可是朝鲜认为你米国侵犯了他的主权,你米国才是恶。那你说谁报应谁呢?因此“善、恶”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那么“报应”当然也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了。而佛教教义却把这个“报应”讲绝对了,并且用来解释“因果关系”所以就出现了不能自圆其说的漏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因果关系”和“因果报应”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