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g6688 发表于 2023-4-3 17:27:01

“河南老乡”与“荆楚”文化关系的探索

      “河南老乡”与“荆楚”文化关系的探索

   “河南老乡”,是湖北省潜江市人对河南人的称呼。在历史上,当时的潜江地域是荆人的领地,而河南则是楚人的发源地。“河南老乡”与潜江人的祖先——荆人,是否是“荆楚文化”的创始人?
要说明的是,我文章中所说的楚人,主要是指在潜江的芈姓楚人,他们是祝融、鬻熊的后人,楚文化的继承、发展者,楚国的创建者。而楚文化就是因有这一支芈姓楚后人和有楚国的名义,后来迁徙到当时的潜江地域,定居时达五百年之久,才有后来的楚国之辉煌成就。
   我还认为,荆、楚的关系,初期为荆是荆,楚是楚。荆是土著人的概称,或谓是多民族的合称,因“荆”地得名,常常被以荆、荆蛮、南蛮称之。楚人是老僮、祝融、鬻熊的后人。祖先以鬻熊为界,时代以西周为界,其前为先楚人,其后为后楚人。楚人是中原人,因祝融与南方文化的关系建立联系,楚人到南方可谓外来人或迁徙人中的“老乡”。其中,后楚人以芈姓楚人为限,他们在当时的潜江地域扎根,定居不移时达近五百年,是楚国最辉煌鼎盛的时期,也是荆楚文化完全合流、定性的时期。
    故探讨潜江的荆楚历史文化,就是在探讨合流前的“荆楚文化”,合流后的所谓“楚文化”。

   契子:“河南老乡”与“荆楚文化”

   对于潜江而言,有史以来,有文化名分性影响的,莫过于《诗经·南风》和《楚辞》,特别是后期继承《南风》的荆楚文化之精华——《楚辞》文化,更是一鸣惊人,声振寰宇,连《史记》也被称谓“无韵的《离骚》”。可见,南方的《南风》与《楚辞》,对中国的诗词歌赋,有多么深远的影响。
   在《南风》与《楚辞》中,我认为,《南风》主要是荆人在史前到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而“楚文化”,则是早期的河南人到南方后,特别是将河南某地域的文化带到当时潜江地域后的文化。
   我认为,所谓的“荆楚文化”,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潜江人祖先和河南来的“老乡”——即楚人,共同创造的“荆楚文化”,也就是后来被历史和后人概称的“楚文化”。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到老一辈的潜江人,对凡是从河南来的人,都冠有两种称呼:一是“河南老乡”,还有一个叫“河南冭(tai,读三声)子”。“冭子”、“老乡”可谓是河南人在潜江地域流行的通称。
   所谓“河南冭子”,在潜江人的方言中,是指语言音调拐弯多,与潜江的语言差异很大,潜江人很难懂,所以称之为“冭子”。
   但是,这个语音差异如此之大,被称为“冭子”的外地人,怎么又被潜江的本土人的方言中,被认同为“老乡”呢?同时,潜江人认同河南人为老乡,但在河南,却没有听到河南人将湖北省潜江市人称为“老乡”的说法呢?
   我以为,“老乡”的称谓,不是短时间的共同居住可以形成的。湖北潜江有史记载的移民,是江西移民,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说法,但四川没有听到将湖北人称谓“老乡”的说法。江西人到潜江后,有个“江西老表”的远亲称谓,虽然说是远亲,但我认为与“河南老乡”相比,还是有差距,因远亲不如近邻,那“河南老乡”就是近邻。
   但是,说河南与湖北潜江是近邻的“老乡”,在地理位置上又不相符,从湖北潜江到河南,远着呢!为什么在潜江地域会有“河南老乡”的称谓呢?
   潜江的许多文化,都隐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其中,方言土语、约定俗成的口语、谚语、自创的成语、歇后语、民歌、婚丧嫁娶、衣食住行,以及各行业的师徒传承文化、行业俗语、行规、行话和行业规矩之中,可谓五花八门,宝藏丰富,大有文章。其中,我认为“河南老乡”的称谓就来历不凡。
   但凡外地人能在历史上被认定为“老乡”,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问题,其中必有历史遗存与其称谓有关,其间也必有深厚的“老乡”文化背景,长期的历史定居和共同奋斗经历,更有过命的友谊、交情,最终构成文化同化、合流,形成一个全新的文化体,这个文化体的称谓,就是历史上曾经记载的——“荆楚”文化。

湖北省潜江市地处华夏南方的腹心,居云梦泽的一隅。特别是这里是将汉水称谓为“夏水”的源头,在“江汉平原”的地位中,“夏”之称谓极其特殊,例如“华夏”之“夏”,与太阳文化、五行之“火”文化,《周易》的《离卦》,都是在一条文化链上的晶莹串珠,且都是荆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加之这里发现了楚人在潜江的“黄罗岗遗址”和“龙湾章华台遗址”,这些考古发现,给楚文化的研究带来起死回生的重大影响。
这里可是楚人在有史以来,最辉煌的五百年之居住地,可见从“河南老乡”与当时的潜江荆人之间,已然有构成“荆楚文化”之同化的先天条件和历史背景。


             (未完待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河南老乡”与“荆楚”文化关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