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首页 国学投稿 国学文章 查看内容

参禅悟道与中国人的信仰

2018-6-21 11:58| 发布者: 浪花| 查看: 3799| 评论: 0|原作者: 常培红 |来自: 作者投稿

摘要: 参禅悟道与中国人的信仰作者:常培红  就个人命运兴衰的角度而言;在《周易》中“阴”代表的是人性的自卑,“阳”代表的是人性的傲慢,人性的自卑与人性的傲慢同时存在于人的性格之中,但凡人们所感觉到的坎坷与不 ...

参禅悟道与中国人的信仰

 

                                                                                              常培红   

 

就个人命运兴衰的角度而言;在《周易》中“阴”代表的是人性的自卑,“阳”代表的是人性的傲慢,人性的自卑与人性的傲慢同时存在于人的性格之中,但凡人们所感觉到的坎坷与不幸,不是源自人性的自卑,就是源自人性的傲慢,也就是阴阳不调。《周易》的精神是在变化的世界里寻求不变,而这就是荣辱不惊,冷眼看得失,然而浮躁的我们做不到。命运就如水中的浮萍,被风吹到东方就是东方,被风吹到西方就是西方,成败全是运气,我们无从把握自己的命运,汉传佛教禅宗可以引导我们进入到荣辱不惊,冷眼看得失的状态中去,跳出人生兴衰的轮回,从而把握我们自己的命运。

 

汉传佛教禅宗,又被称之为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的本意是独立思考,包含道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思想界对唯心主义激烈的、不准确的批判使得今天的中国人不仅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还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原则。

 

市场经济条件下众生都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甚至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都沦为了可以待价而沽的商品。物质相对于毛泽东时代是富裕了,但人们的精神却很空虚,衣食是丰足了,但道德却很欠缺,行动是自由的,感觉却很闭塞,一种压抑的气氛弥漫于整个中国社会,人们消极悲观,不少人包括省部级领导干部都要犯罪或者搞出丑闻。

 

这是为什么?因为许多人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说没有信仰。而这就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对于今天中国社会的意义。

 

无我,忘我,静及生慧

 

“我”是什么?得失,生死,荣无我,生死如一,荣辱不惊,冷眼看得失。这样的境界儒家称之为圣人,道家称之为神仙,意思都差不多。

 

我们个人处于使用状态的智力或者思考力只占我们智力总量的5%,剩余95%的思考力需要特定的条件才会被释放,我们没有必要像霍金那样由于渐冻症,脖子以下功能丧失,才能写出《时间简史》,只要掌握汉传佛教禅宗唯心主义的方法*论我们就能打开我们思考力的大门,这一点对于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尤为重要。

 

我们的内心就如一盆水,只有当这盆水安静下来的时候我们才能看清自我,而得失、荣辱就如六块石头,只要有一块石头被扔进水中,我们的内心就无法平静,原本简单的事物会变的如一团乱麻般复杂起来让心静下来,思想就如x光可以穿透人生的迷茫和障碍。

 

“先定个小目标,挣它一个亿”,思想的灵光一闪而过,只要走对那么关键的几步,我们就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但实际上我们是做不到的,为什么呢?这样的灵感通常只在我们头脑出现一两秒钟,记忆来不及存储,它已经一闪而过。让心静下来,如果我们的心还是静不下来,可以“闭关修炼”,也就是说找一个安静的场所,带着我的问题,专注的思考,联想、整合慢慢的的心神会出现,给我们解决问题的提示

 

也许是受过佛家的启发,也许是英雄所见略同,诸葛亮同志强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淡泊不是人生态度的消极,而是如果我们执着于得失,会影响我们的思考与判断,而思考与判断上的错误,人生只有失没有得。

 

每临大事有静气,谁言今日无古贤,让心静下来,我们才能在人生面临抉择的时候保证自己的正确,积累每一天的正确,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理想已经成为现实。或者说;没有出世的修养,就没有入世的成就。

 

禅宗的智慧是一百年后看今天,而一百年后我们必将死去,在死亡面前什么得失、生死、荣辱皆为梦境,皆为虚幻,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大家尚觉得漫长,然而人类在180万年前的山西风陵渡西候渡遗址时期已经学会了用火烧烤食物,而今天烧烤依旧流行。把我们的生命放入历史的长河中,如同雷雨中的闪电,如同水中的气泡,如同清晨的露珠,转瞬即逝,是很短暂的。

 

世界是物质的,但我们的内心应该是虚空,物质的内心不能驾驭物质的世界,“悟空”不是目的,以空驭有才是我们的目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行走在人群中,人性固执的执着于得失,也许密宗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密宗祖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小寨大兴善寺,由于密宗繁荣于今天的XIZHANG,人们习惯的称其为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信众希望自己死后能把自己留在佛的身边,因而捐躯给寺院,佛教认为肉体只是我们灵魂暂时的居所,信众捐给寺院的遗体人皮被制成鼓,头骨被制成供与佛前的酥油灯,多余的头骨被寺院露天存放于人行通道货架上。夜晚坐在用人的头骨制成的酥油灯下思考此生的得失、生、荣辱未必不是梦境,不是虚幻,生死如一,荣辱不惊,其意清静,冷眼看得失的境界我们也就进去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无众生,一切唯心、万法唯识

 

众生是什么?周围的人,电视、网络、书籍所传递出来的观点

 

生命是短暂的,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言论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神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神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意愿,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记住自己随时都会死去,是防止我们陷入畏首畏尾陷阱的最好方法……你已经一无所有了,没有理由不去追随你的心。

 

自性即菩提,自性即福田

 

兔子的自性是奔跑,乌龟的自性相对于兔子是游泳,烦恼是什么?一只努力学习游泳的兔子。

 

追随自己的心神,不要为了钱而活着,超越唯物主义,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工作,也只有自己喜欢,我们才能倾注持久的热情,创新创业成功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我们的所有奋斗或者努力,其实都是在展示我们内心深处的本我 “活出你自己”这是慧能大师对我们的启示。

 

慧能大师大约出生于隋末唐初,武则天时期的佛教领袖,禅宗第六代祖师,禅宗实际创始人,经慧能大师之手,来自印度的神变成了哲学,或者说更像哲学,这就是所谓佛教中国化,或者说是佛教哲学化。沿着慧能大师我心即佛,佛即我心的思维轨迹,你也可以理解为我心即上帝,上帝即我心,我心即真主,真主即我心佛、上帝、或者真主在中国哲学中指的是 “道”,即规律,如果命运中有神,那么神只能在我们的自性之中,政府应该组织佛教与伊斯兰教辩经法会,这在美国被称之为宗教对话,如果人死后都去了天堂,而不是轮回,开往天堂的列车只有人上车,没有人下车,天堂岂不是人满为患,天堂也会变成地狱。

 

没有慧能大师的参与,伊斯兰教是不可能中国化的。

 

释迦牟尼,尼泊尔著名思想家,佛教创始人,佛教虽然是由印度传入中国,但释迦牟尼同志不是印度人

 

生死如一、视死如归

 

四季在轮回,生命也在轮回,有一天生命终将逝去,就如太阳终将落山,太阳落山了,太阳就不存在了吗?一千年前我们就在这里,一千年后我们还在这里,每年有人走了,有人来了,不是吗?……

 

无神论认为;人是没有灵魂的,人死后就成了粪土,肉体不存在,灵魂也就不存在。这样的价值观只会让人性变得贪生怕死,及时行乐,抓紧人世间的一切享受,“我死后,那管洪水滔天”,但这样的价值观只会降低个人及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

 

病由心生

 

在得失之间,人的情绪低落,精神压抑,有时这还是长期的,人体的免疫力水平就会降低,内分泌紊乱,自然会生病,现代医学也证明76%的疾病其实都是情绪性疾病。

 

    禅宗唯心主义的方法*论对人的身心健康有以下十种方面的效果,即:1、忍耐心的增强:2、治疗各种过敏性疾患及精神性疾病;3、意志力的坚固;4、思考力的增进;5、形成更圆满的人格;6、迅速的使头脑冷静;7、情绪的安定;8、提高行动的兴趣和效率;9、使肉体上的种种疾病消失;10、达到开悟的境界。

 

  生死如一,荣辱不惊,冷眼看得失,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感悟禅意,品味人生,福至心灵,佛来魔去,禅来缠去,灵感显现,提升了人生品质。

 

佛教初传美国后,发展速度缓慢,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佛教(特别是禅宗)成为美国大学生反主流文化的一面旗帜。这种为美国激进青年所推崇的佛教,扩大了佛教在美国社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美国各大学的佛学研究力量迅速提升一批具有国际规模的佛教组织,如国际创价学会、国际佛光会、国际香巴拉等纽约的庄严寺、加州的万佛城、西来寺等佛教道场,也在这个时期脱颖而出。

乔布斯,苹果公司创始人,个美国人,硅谷科技精英的代表,不相信上帝,却相信汉传佛教禅宗,美国从全世界搜寻人才,从人类文明中寻找智慧,而中国人的智慧不能只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的小框框之内。虽然中国的科研经费全球第一,科技工作者人数世界第一但是技术革新和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能力,中国还排在全球第17位

 

“学习型组织”的提出者,《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的著名理念就是:“三流管理者学习管理知识,二流管理者学习管理技巧,一流管理者修炼管理心智”。禅就是心,生死如一、荣辱不惊、冷眼看得失,修炼心智才能成为一流的管理大师。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离开禅宗唯心主义的方法*论,就如同一辆没有油的汽车,没有子弹的步枪,没有武器上战场的士兵。说句题外话,瑜伽与佛家哲学有关。


   参考书目:《周易》《金刚经》《心经》《六祖坛经》


                                                        【版权声明】国学复兴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