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国学复兴网 首页 国学投稿 国学文章 查看内容

帛书《易传》的学派与写作时代

2014-1-20 22:12| 发布者: 国学复兴网| 查看: 3881| 评论: 0|原作者: 王宁|来自: 国学复兴网

摘要: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周易》的《六十四卦》,之后附有六篇《易传》,依次是《二三子》、《系辞》、《易之义》、《要》、《缪和》和《昭力》,除《系辞》外,其它五篇今皆不传。这是文化界尤其是易学界的一件大事, ...

帛书《易传》的学派与写作时代


王宁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周易》的《六十四卦》,之后附有六篇《易传》,依次是《二三子》、《系辞》、《易之义》、《要》、《缪和》和《昭力》,除《系辞》外,其它五篇今皆不传。这是文化界尤其是易学界的一件大事,所以自六篇《易传》的释文公布后,易学界掀起了研究热潮,一些问题相继提出,争论比较激烈。这里想就六篇帛书《易传》的学派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首先要谈的是六篇《易传》的学派问题,这个问题目前争论也比较大。

自汉代以降,学者一般把《易传》(《十翼》)归为儒家经典,两千年来无异议。但近年来,以陈鼓应教授为主提出了《易传》道家说,因为其中颇多道家学说,陈教授为此出有专著《易传与道家思想》[1],此书后半部分是论帛书《易传》的,也认为是道家的作品,一些学者也有同样的结论。但我个人还是倾向于《易传》是儒家学派的作品这一传统说法。

因为帛书《易传》中基本上都是假托孔子之言,《二三子》、《易之义》、《要》自不必说,《系辞》中的“子曰”或认为是“经师之言”,不是指孔子,但帛书《易传》却以为是孔子之言,如今本《系辞下》第五章有一段文字: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任也。”

此节文字不见于帛书本《系辞》,而见于《要》篇,“子曰”作“夫子曰”(《要》中称孔子为夫子,与《论语》同);又见于《二三子》,文字略异,但“子曰”正作“孔子曰”,可知帛书《易传》认为《系辞》中的“子”就是孔子。

《缪和》和《昭力》从内容和文体形式上看本来是一篇文字,因为篇幅太长被分成两篇(就像今本《系辞》被分成上下篇一样),这里面的“子曰”的确不是孔子之言,文中或称之为“先生”,是指某一位易学大师。但他在解《易》时,很明确地引用了孔子的话,见《缪和》第45行:“孔子曰:[]无实而承之,无血而卦()之,不亦不知(智)乎”云云,其他圣贤的话一概没引及,可见这位经师也是儒家学派的人物,对孔子之言是很看重的。

其实,不管是“子曰”、“夫子曰”还是“孔子曰”,都是后人的依托,全是经师之言,这是不会错的。但是,如果《易传》真实道家学派的作品,他们为何要托于儒家学派的祖师孔子呢?尤其从战国开始,出现了一种厚古薄今的思想,对于人物来说,越古越受人推崇,越具有号召力,而道家学派所推崇的黄帝、老子都比孔子早,黄帝自不必说,即使是老子据说还是孔子的老师,他的话也比孔子之言有分量,道家学派不托这两位祖师爷,却去投靠儒家的祖师爷,这不是“数典忘祖”吗?这种情况我觉得不太可能。所以,帛书《易传》的作者仍当以儒家门人为是。当然,这些儒家门人受过道家思想的影响,对道家的东西比较熟悉,并且加以借用了。

另外是帛书《易传》的产生地域问题。

我同意张立文教授的看法,“为楚国学易者所作”[2]。张教授列举了以下证据:

1.帛书《周易》及《易传》发现于楚地,而与楚文化有关联。

2.所述历史事件与楚有关。

3.《六十四卦》和《易传》中有以楚语假借者。

我认为还有一点,就是其文章的风格,如《二三子》说龙的那段文字,铺张扬厉,很有楚文化的浪漫风格,这和北方文化的朴实无华不同,齐鲁儒墨受史文化的影响,崇尚质朴写实,推崇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而楚文化却是巫文化的集大成者,玄幻气息浓厚,是以语怪见长的。所以,帛书《易传》应是楚地儒生的作品无疑,由此及彼,今传本《易传》也必定是楚人的作品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