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国学复兴网 首页 国学投稿 文学创作 查看内容

幸运神仙张三丰

2014-1-20 23:27| 责编: 国学复兴网| 查看: 6260| 评论: 0|作者: 王宁|来自: 国学复兴网

摘要: 作者 王宁,笔名知北游,男,45岁,山东枣庄人,主任编辑。业余爱好上古史、古文献、古文字研究,先后有《〈连山〉〈归藏〉名称由来考》等一百多篇论文在海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网站上发表。

幸运神仙张三丰


文  王宁



 


这次给大家扯扯张三丰,谈这个问题有点冒险,说不定会引来一堆砖头,所以虽然大家嫌我啰嗦不爱听,我还是得说段儿前言。

以前说过,我讲课喜欢引经据典,所以在此之前,我去网上荡点资料,可是这一荡我吓了一跳,发现好多人在骂武术史学家唐豪!仔细看内容时,原来主要是因为唐豪通过考证,一是不承认张三丰会武功,认为张三丰的历史是明代以后“层累地编造”出来的;二是不承认张三丰创制了太极拳而说是陈家沟的陈王廷。再仔细看这些攻击文的作者,才释然了,原来基本上是来自于南方,其中很大部分是武当派功夫的传人。

唐豪先生是一位严谨的史学家,他研究武术史做的考证,都是运用严格的文献考据法和实地考察法,将所搜集到的各种证据一一罗列,然后综合分析,作出论断,所以他的观点即使是不一定正确,也足以成为一家之言。但是那些攻击他的人就很可笑了,比如唐豪已经指出说张三丰会武技是肇始自明末清初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论证黄宗羲的这个说法是不可信的,而攻击他的人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就确定黄宗羲的说法是“信史”,转而拿过来当依据否定唐豪的观点;更多的是大量引用唐豪都已经辨析论证过的那些清代至民*国的文献当证据来攻击唐豪,从学术的角度上来说这种做法有多么可笑,大家心里都有数,这里也不多说了。

人都会说谎,这个不是什么问题;问题是谎言只要编出来就有人相信!当然这也不是啥奇怪的事儿,这是谎言能够存在的原因。在相信谎言的人中,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因为无知、不了解情况的误信,这种是可以原谅的,而且这样的人一旦发现是谎言,发现自己受了欺骗,会很快放弃相信;一种是为了名利或某种目的、明知其假而仍然相信的“采信”,这种人就不可原谅,是很可恶的。更大的问题是,这种人一旦发现有人出来揭穿他相信的谎言,就会跳出来多方为谎言回护。回护谎言的方法也有两种:一种是编造更多的谎言,一种就是曲解、诡辩;回护不成,就使出最后的“杀手锏”——撒泼、耍赖、攻击、污蔑、谩骂,这不仅是可恶,更是可恨了。这种事儿古代有,今天也有甚至更多,当然今后也会有,已经是司空见惯寻常事,不足为奇了。

张三丰历史的研究就陷在这么一个怪圈子里,可怜唐豪先生字“范生”而不是“复生”,不能重起于地下,在天之灵也只能干看着某些名利之徒的无知胡为。

对于这件事,我要说的是:如果没有新发现的明代以前的文献证据,明永乐以后、特别是清代以后的那些所谓的“文献资料”,就是再罗列一千条、一万条也是等于0,毫无价值;那些看上去“言之凿凿”的反驳唐豪的论点、论据、论证都不值得一辩;至于那些攻击、诽毁甚至谩骂的言辞,自然可以一概无视或鄙视!

我不是武林中人,没有任何门户之见,所谓名利和目的也不干我P事,看待此类问题,就喜欢看证据说话,这也是我喜欢引经据典的原因之一,我只要觉得证据充分、理由充足我就采信,否则我只当看不见。如果这里有武当派的传人,我得给您说一声抱歉,因为我下面要讲的,是和您心目中的张三丰大相径庭,而和唐豪先生的观点颇为一致,您可以冷笑一声去睡觉了。

我要讲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四节:

第一节 《明史》中的张三丰

第二节 “被神仙”与“被出名”

第三节 “被广告”与“被武当”

第四节 “被会武功”与“被祖师爷”

下面正式开讲。

 

第一节 《明史》中的张三丰


根据古书上的一些记载,张三丰一作张三仹、张三峰,名全一,一名君宝,字玄玄,号三丰,根据《大明一统志》的说法,“三丰”这个号是明成祖朱棣钦赐的,不是以前就有。因为不修边幅,人送外号“张邋遢”,所以也称为“邋遢道人”。一说是宋人,一说是金人,一说是元人,一直到明代据说还活着,也不知道他到底有多高寿

张三丰出名,是从明代开始,到了清代到民*国期间,更加有名,因为清代中后期一直到民*国,武术大兴,被称为“国术”,不少武术流派都尊张三丰为祖师爷,除了武当山的武当派拳术之外,内家拳、太极拳、形意拳等也都把他当成祖师爷,甚至连某派通臂拳也认为是他所传,这些拳术都是很有名的拳种,学习者甚众,自然,张三丰的大名也流传很广。

张三丰在明代以前实在是无话可说,这个下面还要讲到,怎么到了明代会这么有名?如果让我来说,只能说他很幸运,为什么?因为他的出名,实在不是因为他的道行有多高、本事有多大,而是因为一次著名的皇位争夺,扯到他,他因此大走鸿运,出名了,而且是“被出名”的,所以说他是“幸运神仙”。

张三丰在明代以前的史书*记载里没有踪迹可寻,虽然或说他是北宋人,或说他是金人,或说他是元人,总之都在明代以前,所以朱元璋能“故闻其名”,这个是情理之中。但奇怪在明代以前找不到任何关于他的记录。不像王重阳、全真七子等人,他们的故事,虽然正史里记载不多,可赖有全真道门人撰述记载,在道教文献里也算是洋洋洒洒、丰富详备。张三丰却没有,这里有三项文献资料足可以说明问题:

一是元代江西浮云山圣寿万年宫道士赵道一编纂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来又作《续编》和《后集》,是一部比较全面的道教人物传。其中所记人物从上古迄于元代,宋、辽、金、元的著名道士都予收录立传,共计收神仙道士1021人,其中没有张三丰。

二是元代刘道明撰《武当福地总真集》,该书成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共三卷,是记载武当山道教史迹的专著,卷下为“古今明达”人物,从周朝尹喜真人始,到元朝叶云莱(卒于至元二十三年,即1286年),共收录武当仙真21人,里面没有张三丰。

三是元代孛勃兰(一作卜阑禧)、岳铉等编纂的《元一统志》,此书从至元二十二年(1285)开始编撰,到大德七年(1303)告竣。遗憾的是这书已经散佚了,目前仅存部分残卷。恰巧在这残卷中就有“襄阳路”部分,卷第三百六十的“均州·仙释”部分还完整无缺,武当山就属于均州。这里面收录释道人物共计11人,还是没有张三丰其人。

这一点很让人不可理解哈,今天这么有名的人物,怎么会没记载?特别是刘道明,本身是荆门人,又是武当山道士,如果张三丰是武当派的祖师爷,或者是武当山有名的道士、神仙,他怎么一笔不写?岂不是欺师灭祖?因此我们只能很不情愿地说,明代以前,张三丰没什么名气,在道界没什么“业绩”可言,和武当山也没有什么关系,当然也不会有什么记载。

明代以降,可就不同了,张三丰俨然成了道教的魁首、天下第一神仙,一些记载张三丰事迹的文献包括张三丰的个人著作竟然像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让人目不暇接了。

张三丰的事迹,现在能看到最早的正史明确记载,是《明史》。这书是清人编修的,清代关于张三丰的故事已经很详细丰富了,可它里面记述的张三丰故事却很模糊。主要是见于第二百九十九卷的《方伎传》,关于张三丰的内容是这样的:

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尝游武当诸岩壑,语人曰:“此山异日必大兴。”时五龙、南岩、紫霄俱毁于兵,三丰与其徒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居之,已而舍去。
  太祖故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觅之,不得。后居宝鸡之金台观。一日自言当死,留颂而逝,县人共棺殓之。及葬,闻棺内有声,启视则复活。乃游四川,见蜀献王。复入武当,历襄、汉,踪迹益奇幻。永乐中,成祖遣给事中胡濙偕内侍硃祥赍玺书香币往访,遍历荒徼,积数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璡、隆平侯张信等,督丁夫三十余万人,大营武当宫观,费以百万计。既成,赐名太和太岳山,设官铸印以守,竟符三丰言。
  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然皆不可考。天顺三年,英宗赐诰,赠为通微显化真人,终莫测其存亡也。

根据《明史》的这段记载,我们除了知道他的名号和籍贯之外,大致还可以知道以下几点:

1.张三丰不是电影里那种童颜鹤发的慈祥老者形象,而是身材高大魁梧,大耳朵,二目圆睁,满脸是戟炸的络腮胡子,样子极有可能象图画中的张飞或钟馗,属于威武狞猛的类型。

2.有特异功能,一顿饭能吃几天的,也可以几天、几个月不吃饭;喜欢漫游,能一日千里——对于这两点我都严重怀疑。除此之外,不见有其他很特别的地方,至于什么仙法、道术、神迹之类,没有具体的记述。

3.比较聪明,看书看过就不会忘,喜欢开玩笑。

4.张三丰本来是在鹿邑(今河南省鹿邑县)的太清宫学道,曾经两次到武当修道。

5.明太祖朱元璋原来就听说他的大名,到了洪武二十四年曾经派人去找他,没找到;明成祖朱棣也曾经派人寻访了好多年,也没找到。后来为了推崇张三丰,成祖让人营建武当宫观。也就是说,上自皇帝、下到朝廷官员,都没见过张三丰啥样儿;张三丰自然也没为朝廷作过什么事情。

6.《明史》的纂修者写了张三丰的名号籍贯之类,可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时候的人,所以后面说“或言三丰金时人”云云,但后面又说“然皆不可考”、“终莫测其存亡也”,说明这里说的张三丰的事儿,都是得自传闻,而并非事实的记录,连当时是否有其人都是个未知数,因为没人见到过,颇有点“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意思。

张三丰本身的事儿是得自传闻,而里面记述的朱元璋、朱棣曾经派人寻访过张三丰,这个应该是确有其事的。从记载上来揣摩一下,朱元璋虽然“故闻其名”,却直到自己当皇帝后24年才派人寻找他,根据《敕建大岳太和山志》的说法是当时朱元璋“遣三山高道使于四方,清理道教”的时候,附带说了一句“有张玄玄可请来”,意思是如果见到张三丰就给我请过来,结果没找到,也就算了,没了下文。说明张三丰在明初的确有神仙之名,恐怕不是很有名的那种神仙,所以朱元璋对这位“神仙”也不是很在乎的。

后来有个民间传说,说朱元璋的老朋友、元末明初第一大富豪沈富,也就是著名的沈万三,是张三丰的弟子,他开始很穷,因为跟着张三丰学了“点石成金”的法术,才大发了(另一种说法是他得到了一个“聚宝盆”)。这个故事是神话,自然不可信,其由来可能就是因为朱元璋曾经下命访求过这位神仙,又对与之同时的沈富为何会那么富有不理解,才编出来这么个传说。

总之这事儿是朝野皆知,比如朱元璋的第十二个儿子湘南王柏,是个酷爱道家神仙之术的人物,写过一首赞颂张真仙也就是张三丰的诗,诗如下:

张玄玄,爱神仙。

朝饮九渡之清流,

暮宿南岩之紫烟。

好山劫来知几载,

不与景物同推迁。

我向空山寻不见,

徒凄然!

孤户空寂大松裹,

独有老猕松下眠。

张玄玄,爱神仙。

匪抑乘飚游极表,

茅龙想驭游青天。

从这个诗里知道,朱柏也只是听说张三丰之名而倾慕之,并没有见过张三丰。

到了朱棣可就不同了,竟然派人找了他许多年;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终于没找到之后,竟然出夫三十多万、费银百余万,为武当山为张三丰和真武大帝大肆营建宫观,最终使武当俨然成为明代地位最高的道教圣地,而张三丰的大名也随之广播于天下,这是很让人费解的——朱棣既没见过张三丰,也没和张三丰有过任何关系,自然张三丰也没给朱棣做过任何“突出贡献”,朱棣竟然为了这么个既虚无缥缈又和自己毫不相干的人*大营宫观,怎么能让人不诧异。

 

第二节 “被神仙”与“被出名”


这里我要提出怀疑的一件事儿是:《明史》里已经说张三丰“莫测其存亡”,就是不能肯定是否有这个人,最大的原因就是,朱元璋遣了一批道士清理天下道教的时候要找张三丰,没找到;朱棣遣胡濙以寻访他为名找建文帝,积数年遍历全国,最后的结果是建文帝没找到,张三丰也是“不遇”,大家说这事儿,奇怪得很吧?大家可以说是张三丰故意躲着官差,但是举皇家一国之力找一个人找不到,这事儿有人信,反正我是期期不信。

退一步说,张三丰即使是明代确有其人,如果朱元璋真的是“故闻其名”,那么张三丰应该是在元明之际非常有名的人物,至少该在元代就很出名才说得过去吧?但实际情况是很悲哀的,上面说了,元代一些记录道教名人的文献里,压根儿就找不到这位神仙。张三丰在明成祖之前到底有多大的名气?说他是个“无名之辈”我认为不算冤枉。可偏偏明成祖朱棣就是让他出名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我个人比较赞成唐豪先生的看法,唐先生很确定地说:

“张三丰之所以被称为仙人者,实成祖隐访建文帝时所编造,将《明史》《胡传》、《郑和传》以及《方伎传》所记张三丰事迹合而读之,当知吾言为不易之论。”

我觉得这事儿的确当如唐先生所说,因为《明史》中对这事儿说得是很明白的。比如《胡濙传》里说:

“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遣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濙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还,所至亦间以民隐闻。母丧乞归,不许。擢礼部左侍郎。十七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这里面说得很清楚的,都说建文帝死在火里,可就是找不见尸那么事情就有两种可能:要么是烧成飞灰了,要么就是压根儿没死,所以也有传言说他遁了,还带走了不少人。这事儿成了朱棣的一块巨大心病,死不见尸就得活要见人,因此他派胡濙以寻访神仙张三丰为名,遍行天下,目的就是为了打听建文帝的下落。

在《郑和传》里,也明确说“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这才命郑和下西洋,其主要目的显然也是要打听建文帝的下落。

朱棣之所以以寻访张三丰为名,是因为在此之前,他老爸朱元璋也曾经派人寻访过,他也就顺着茬儿往下捋,也派人寻访张三丰,看上去所来有自、名正言顺,不会引起人的怀疑。

后来胡濙在永乐二十一年还朝,半夜去见朱棣,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说了,估计是他通过这么多年的寻访,已经可以肯定建文帝的确已经死了,不可能再找到,所以朱棣才“疑始释”,放下心来——大家就可以明白,这的确不是什么寻访神仙的事儿!

可是这事情毕竟折腾得太大了,做到这份儿上,就需要收场。要知道,朱元璋寻访张三丰,找了一次,没找到就算了;可朱棣呢,命胡濙在国内前后寻访了二十多年!对于一个从未谋面、素不相识的所谓神仙下这么大功夫,如果没有特殊原因,谁能相信?这个如果没有个合理的收场,岂不落天下人笑柄?于是,朱棣不惜花费巨大代价来弥缝,那就是在传言张三丰修道的武当山上,大肆营建宫观,目的是让天下人看看:老子是真的“灰常灰常”地崇慕张神仙啊,所以让手下人寻访了那么多年,既然寻访不到,为了表示诚意,咱就要给老神仙修房子,不管花多大代价都搞,谁敢说我寻访张神仙是假的?当然他还有一个理由是要崇祀真武大帝,这个下面还要说到。于是他命令郭琏、张信等人先后动用劳力三十多万来武当修建宫观,耗费银钱以百万计,反正朱老四不差钱,皇帝的面子比银子重要。

结果是武当山上宫观林立,巍峨庄严,俨然成了当时道教第一圣地,朱棣赐名“太岳太和山”。后来朝庭还钦选各地各派道士四百余人驻于武当山,皆以张三丰为祖师。到了英宗天顺三年又赐封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经过这么一番天崩地裂的折腾,你说张三丰还不出名,那怎么可能?可怜的张三丰先生,实在是在身不由己的情况下“被神仙”、“被出名”了,成了明代最有名的神仙。大家说,他是不是很幸运?就是专门想着“撞大运”的都想不到有这好事儿啊。

 

第三节 “被广告”与“被武当”


张三丰“被出名”之后,自然要有人给他做宣传,当然,给他做宣传的目的也是为了拉虎皮当大旗给自己宣传,于是乎关于他的记载就开始多起来。最早给张三丰单独写传的是明代任自垣撰《敕建大岳太和山志》,这书修成于宣德六年,即1431年,他写的张三丰传的全文如下:

张全一,字玄玄,号三仹。相传留候之裔,不知何许人。丰姿魁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顶中作一髻。手执方尺,身披一衲,自无寒暑。或处穷山,或游闹市,嬉嬉自如,傍若无人。有请益者,终日不答一语,乃至议论三教经书,则络绎不绝。但凡吐词发语,专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并无虚诞祸福、欺诳于人。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事事皆有先见之理。或三五日一餐,或两三月一食。兴来穿山走石,倦时铺云卧雪,行无常行,住无常住,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也。

洪武初来入武当,拜玄帝于天柱峰。遍历诸山,搜奇览胜。尝与耆旧语云:“吾山异日与今日,大有不同矣。我且将五龙、南岩、紫霄去荆榛拾瓦砾,旦初创焉。”命丘玄清住五龙,卢秋云住南岩,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又寻展旗峰北陲,卜地结草芦,奉高真香火,曰“遇真宫”;黄土城卜地立草庵,曰“会仙馆”。语及弟子周真德:“尔可善守香火,成立自有时来,非在子也。至嘱!至嘱!”。

洪武二十三年,拂袖长往,不知所止。二十四年,太祖皇帝遣三山高道使于四方,清理道教,有张玄玄可请来。

永乐初太宗文皇帝慕其至道,致香书,累遣使臣请之不获。后十年,敕大臣创建宫观一新,玄风大振。自高真升仙之后,未有盛于今日者。师之所言,信不虚矣。

如果大家仔细看看这个传就会发现,和《明史·方伎传》中的张三丰那段内容总体差不多,只不过详略不同。这个资料比《明史》要早得多,可能是《方伎传》在这个传的基础上做了删削和浓缩。

此后,明代许多方志特别是有道教宫观的地方,都喜欢写上张三丰,好多“遇到”这位神仙的记录也开始出现。比如:

宣德二年(1427)蒋夔撰写的《张神仙祠堂记》:大明永乐十五年(1417)丁酉春正月,上清道士臣吴伯理,钦奉太宗文皇帝玉音赉香暨御书,入蜀之鹤鸣山天谷洞,结坛诵经,祈告山灵,迎请真仙张三丰先生,所冀惠然降监,以副拳拳仰慕之怀云,是年夏始至兹山。”

杨溥(13721446)撰写《禅玄显教编》,里面记载了几个有关张三丰的事儿,比如说:三丰居宝鸡县,东三里金台观,尝于人家门户,虽锁封固,以针剌之即开,故人又号张剌闼云。又说:本朝洪武二十六年九月二十日,自言辞世,留颂而逝,民人杨轨山等置棺殓讫,监葬发视之,三丰复生,后入蜀见蜀王。……后入武当,或游襄邓间,永乐中命胡忠安濙,驰传遍索于天下,不限时月,数年竟无所见,乃为忆仙宫以待之。

天顺五年(1461),李贤等纂修《大明一统志》,在其中的《仙释》中,有几处载有张三丰的事迹,而且不是在一地。山东青州府有:张三丰,永乐间隐于青州云门山之阳,修炼洞中,太宗赐号三丰,莫知所终。今青州有张仙洞。凤翔府有张三丰居宝鸡县东三里金台观。本朝洪武二十六年九月二十日,自言辞世,留颂而逝。民人杨轨山等置棺验讫,监葬发视之,三丰复生。后入蜀见蜀王。又入武当山,或游襄、邓间。永乐间遣使寻访不遇,为宫以待之。襄阳府有张三丰,不知何许人,洪武初至太和山修炼,结庵玉虚宫王树边。身长七尺,美髯如戟。经书一览即成诵,寒暑惟一箬笠,日行千里。静则瞑目旬日,所啖斗升辄尽,或穷谷数月自若也。应显不测,莫知所在。时称张仙云。邛州有张三丰,洪武末自陕西来鹤鸣山修道,往来于山者半年,后不知踪迹。

万历二十五年(1597)篡修的《贵州通志》,里面也有段记载:张三丰,不知何许人,洪武间寓高真观,与指挥张信善。指城南月山寺右地曰:‘葬此后必封候世禄,张信从之。后果以功封隆平候,奉命修武当山,偶遇三丰,接谈少顷,忽然不知所往。”

这样的记载很多,都属于方志之类,或者说都算是史书类,它们的记载和《明史·方伎传》里的记载大体是一致的,只不过多了许多的枝枝蔓蔓,无关紧要,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给人的感觉是:这时候的张三丰不仅名声遍及天下,他的足迹也几乎遍及全国各地,许多名山都有过他的身影。是不是真的,这事儿可真没法说清楚。我觉得这是那些名山拉张三丰来给自己打广告,反过来也是给张三丰打广告了,这种“被广告”的结果自然使张三丰的名头更加响亮。

仔细看这些记载,都有两个特点:

一是不说张三丰是哪里人,也不说生卒年月,常见的一句话是“不知何许人”、“莫知所踪”、“不知所在”,这是比较谨慎的史学态度。

二是不见有这位神仙有任何特别的神奇之处,能吃饭,也能挨饿;喜欢到处游历;能用针捅开门锁;会看风水,等等,这样的本事,实在也称不得多么高明。这样就能称为“神仙”的话,那么那些练气功能“辟谷”的,那些驴友走遍全国的,那些锁匠能用小钩子开锁的,那些学《堪舆经》会看风水的,岂不都可以称为“神仙”?这样的“神仙”岂不太不值钱了吗?

三是不见任何有关于他会武功的记载。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张三丰并非出身武当,他在武当修道的时候,武当还是一座不大知名的山,上面原来就有几处宫观,都因为战乱成了废墟,说明在他之前武当山上就有道教存在,并非肇始自张三丰。张三丰先后两次到武当,都呆了没多久就走了,此后还到过许多名山大川。朱棣命人营建武当时,张三丰已经不在武当,此后也再没来过,显然“武当派”道教并非是张三丰创建的,张三丰创建武当派的这个说在明代以前的记载里是丝毫不见踪迹。

可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传说中张三丰的确在武当山修过道,武当山也的确是因为张三丰的缘故名扬天下。在明成祖朱棣的支持下,武当成了明代道教的魁首,形成了著名的武当派;因为皇帝建武当是为了张三丰,武当派的祖师自然要归在张三丰名下,这一点自然毋庸置疑,张三丰也就是这么“被武当”了。

 

第四节 “被会武功”与“被祖师爷”


那么,说张三丰会武功是怎么来的呢?这个得先有前提和基础,第一个就是必须得是有道术的人,擅长练气导引、服食还丹之类的“神仙之术”,这类人可以创造养生气功和武术;第二个必须是名人,而且得非常有名,否则人家那些气功或者武术流派不会攀你当祖师爷,因为人家攀你的目的要是提高自己门派的地位,是要扬名,你本身没名气,谁理睬你?这个是不用论证的公理。这两条自永乐以后,张三丰都已具备,所以就有人来自动攀附了。

最早来攀附的是谁呢?就是明代流行的内家拳。明末清初著名的大学者黄宗羲,给明代的内家拳术名家王征南写了个墓志铭,就是著名的《王征南墓志铭》,里面是这么说的: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拳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微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三峰之术,百年以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最著,温州陈州同以王宗受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温州陈州同从王宗受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此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松溪徒三四人,而四明叶继美近泉为之魁,由是流传于四明。四明得近泉之传者,为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皆各有授受,昆山传李天目、徐岱岳,天目传余波仲、吴七郎、陈茂弘;云泉传卢绍岐;贞石传董扶舆、夏枝溪;继槎传柴玄明、姚石门、僧耳、僧尾,而思南之传则为王征南。

先解释一下黄宗羲为什么要给王征南写墓志铭,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因是黄宗羲的三儿子黄百家就是王征南的入门弟子,也是内家拳的传人。在黄百家之前,内家拳一直是口传心授,没有什么拳谱之类的东西,到了黄百家,家学渊源,是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学习了内家拳之后,写成了一本书叫《内家拳法》,内家拳才有了文献资料传世。这里有一点要明确:明清之际所谓的“内家拳”即不是太极、形意、八卦,也不是现在武当派流传的那些拳术,而是独自一家拳法,套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六路”,一种是“十段锦”,和现在盛行的那些内家拳法不同,这个唐豪先生在《太极拳与内家拳》一书中有比较详细的论证,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黄宗羲这篇《王征南墓志铭》一出,影响巨大,有继往开来的作用。为什么?一是因为黄是“清初五大师”之一,在学界地位崇高,说话极有权威性;二是因为这里面出现了一些前无古人的“新说”

1.张三峰是宋代人,而且是宋徽宗时期的人。

2.张三峰是武当的丹士,是“元帝” 梦里教给他拳法,于是他一夜之间成了武林高手。

3.张三峰传下来的拳术是内家拳,也就是王征南教给他儿子百家的那种拳术。

这里面一点是说张三峰的拳术是“元帝”在梦中传授,“元帝”就是“玄帝”,也就是玄天上帝,在九天之中北方为玄天,在四象中北方为玄武,故玄天上帝又为玄武大帝。后来“玄武”变成“真武”,一说为避宋真宗的讳,因为真宗曾馥名玄休、玄侃一说为避宋“圣祖”赵玄朗的讳——地位崇高的神仙也要避人间皇帝的讳,这事儿有点可笑,可不管怎么样,“玄武大帝”得改成“真武大帝”,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为什么说是真武大帝传授的呢?这个事儿显然也是明代人的编造,因为真武大帝在明代以前没有太大的名气,不过是作为北方神受到祭祀而已。武当山在明代以前就奉祀真武大帝,这个不是明人的首创,只是没那么隆重显赫。

到了明代就不同了,永乐皇帝朱老四本来是燕王,封地在国疆的北方,他后来通过“靖难之役”一举夺下了天下,传说就是得到了北方神真武大帝的帮助,北方神帮北方人,这个倒是好理解。因此,他得了天下之后,要崇祀的神就是真武大帝,而此前武当山就是奉祀真武的地方,这也是他要营建武当的理由之一,建成之后自然要予以隆重地祭祀。故明代是真武大帝声势显赫、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时期,也是武当山名气最响、地位最高的“黄金时代”。内家拳术要拉祖师爷,就拉张三丰;要扯上位神祇,就只能扯真武大帝了,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只是做了一个梦就能成为武林高手,而且第二天一早就能“单丁杀贼百余”,这话大家能相信吗?

可黄宗羲的说法一出,就有点乱套了,因为如果黄说的张三峰就是明代崇拜的神仙张三丰,那问题就很大很严重,宋徽宗曾经召过他,即使是这事儿发生在宋徽宗宣和最后一年,也就是1125年,那么到明代朱元璋的洪武元年(1368),也有240多年,张三峰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活到这个岁数。因此有人做了“考证”,说这个张三峰是宋代的人,和明代的张三丰不是一个人,甚至还有人“考证”出来好几个“张三丰”,都是道听途说,难以置喙。

说张三峰和张三丰不是一个人,说法当然能说得过去,但是最大的问题在于,在明代及以前从来没有关于张三峰这个人的任何记录,黄宗羲是从哪里得到的张三峰的资料?而且这个张三峰也是武当丹士,事情怎么会这么巧?

事情是明摆着的:黄宗羲说的张三峰也就是明代的著名神仙张三丰,只不过因为音同之故把“丰”写成了“峰”;而且明清时期有传说张三丰是金人的(见上引《明史·方伎传》),黄宗羲的“宋人”说就是从此而来。

为什么黄宗羲会把“金人”变成“宋人”?当然得有理由。黄宗羲本来是明人,明清鼎革之际,他积极抗清,变卖家产建立“世忠营”,响应余姚孙嘉绩、熊汝霖的抗清行动,失败后曾先后三次遭到清人的通缉;他儿子黄百家在《内家拳法》中透出来的消息也可以证明,黄百家从王征南学内家拳,本来的目的也是想参加反清复明的活动。那么黄宗羲对清人会有种什么态度,大家心里自然明了。清人初称“金”,连累所及,黄宗羲便不肯说张三峰是金人,而说成是宋人,而且是宋徽宗时代的人,为什么?因为阿骨打(完颜旻)建立金朝的时间正和宋徽宗时代相当。后人不理解黄宗羲的苦心孤诣,不加辨析地乱讲一气,弄出一堆问题来,给大家平添了许多惑乱。所以大家在看前人的著述时,一定要多个心眼,做一下思考辨析,别他说什么你就信什么,那样说不定什么时候让带进沟里去了。

当然,说内家拳的祖师爷是张三丰未必是黄宗羲的首创,极有可能是明代的内家拳传人的攀附,为了提高地位嘛,黄宗羲不过是因之记录而已。因为黄百家在《内家拳法》的开篇就说:

“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

也就是说张三峰是先学的少林功夫,然后把技击之法翻过来,成为内家拳,而这种内家拳最能克制外家拳,只要得其一二就足以胜过少林功夫了,可见他是贬外家而褒内家,内家拳传人拉了当时盛传的著名神仙张三丰来当祖师爷,谁能说不也是为了这个目的?

现在很多人打铁般的坚信黄氏父子的说法是真实的历史,真是这样吗?首先,黄宗羲写的王征南墓志铭里说“盖起于宋之张三峰”,用了个“盖”字,所谓“盖然之辞”,相当于现在的大概、可能、也许、差不多之类,显然他是得自传闻,自己是不敢肯定的。其次,最明白的证据是,康熙二十六年,即1687,黄百家进京参加明史的编撰,他既然是张三丰拳术的传人,又知道张三丰的历史,为什么他和他老爸说的那些有关张三丰的“历史”竟然在《方伎传》中丝毫找不到?这事儿不是很可怪吗?

黄氏父子是张三丰会武术之说的首创者,这个开创顿时给后来的武术门派提了醒,大家都开悟了:啊哈,这个好,能提高本门地位,能增加知名度,何乐而不为?于是乎,清代至于民*国,一些武术流派纷纷地开始攀这位神仙了,而且关于他会武功的故事越编越详细,越编越有传奇性。武当派流传的武功固当如此,连本来和武当派没啥关系的太极拳、形意拳等等也都说是张三丰所创,这个唐豪先生在一些著作如《少林武当考》、《太极拳与内家拳》等著作里胪列辨析甚详,这里不多说了。

总而言之,张三丰就这样“被会武功”和“被祖师爷”,俨然成了一代开宗立派的武术宗师。

事情还远不止此呢,张三丰不仅“被会武功”了,还“被能写作”了。永乐以后,张三丰的“著作”也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冒了出来,如嘉靖间严嵩家藏的《张三丰金丹节》、万历间朱睦著《万卷堂书目》里著录的《金丹小成》、《金丹直指》、《修养保身秘法》等等,都是署名张三丰的作品;直到清康熙时汪锡龄裒集成《张三丰全集》八卷,收录题名张三丰所著的书近20种,清代嘉庆、道光间道士李西月(1806-1856将此书刻印行世(一说此书即李氏所编),张三丰的著作也洋洋大观了。惊奇吧?自己一个字儿不写竟然也能著作等身!当然这种好事儿不是始于张三丰,比如黄帝吧,他那个时候连文字都没有,但是战国以降,世上有多少题名黄帝的著作?个中原因大家都明白,我这里也不废话了。所以,唐豪先生说张三丰的历史是层累地编造出来,我看是不易之论。

大家看看吧,张三丰在明代以前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野路子“神仙”,在明代是一个行状事迹“皆无可考”、“莫测其存亡”的虚无缥缈的人物,因为明成祖朱棣的“夺位后遗症”而被拉扯上,在既没见过皇帝又没为大明做过一点儿贡献的情况下,竟然就成了明代地位最高的“神仙”,被大肆吹捧尊奉,后来又被一些武术门派拉来当祖师爷,因而名满天下,并为他编造了众多的传奇故事,替他写了N种著作,这种幸运事儿绝对是千载难逢,张三丰是神仙都未必能梦到,所以说他是一个“幸运神仙”

我这里丝毫没有亵渎神仙的意思,只是根据文献资料实事求是地把张三丰出名的经过梳理了一下,里面肯定有许多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扔鞋。


讲完了,谢谢大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