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首页 国学投稿 国学文章 查看内容

中庸禅解“克 己”

2014-2-8 15:36| 发布者: 国学复兴网| 查看: 8332| 评论: 0|原作者: 冉顺德|来自: 国学复兴网

摘要: 儒教源于尧舜“精一”的思想,“一以贯之”,相信人伦共性与自我本性天然一体,修身“克己”是为了恢复与人伦共性一体的自我本性,将自我本有的能力发挥出来,与天下大同。《大学》开 ...
中庸禅解“克 己”

    儒教源于尧舜“精一”的思想,“一以贯之”,相信人伦共性与自我本性天然一体,修身“克己”是为了恢复与人伦共性一体的自我本性,将自我本有的能力发挥出来,与天下大同。《大学》开张明义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欲明明德于天下”,将自我本有的潜能开发出来,展现出来,“日日新,日又新”,达到人格上的高峰境界,道德完善,至善至美,成为万世敬仰的圣人,通过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去除自己人格障碍的内心纠结,发现良性,用自己的真情实感、真知灼见修正自己的言行,身体力行仁道由个人而家而国而天下。
    我国儒教思想,从西汉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开始至二十世纪初两千多年来,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其“自强不息”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灵魂,至今仍沉淀于国民的日常言行底蕴,鼓励着中华儿女奋发有为。期间虽有东汉初明帝引佛教传入中国,魏晋清谈的玄学盛行,但都没有动摇儒教的主导地位。因为佛教进入我国初始未被广泛接受;魏晋“清谈误国”成为历史教训 。在隋唐佛教最鼎盛时,韩愈写出了《原道》一文,提出:“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提出了中国的道统问题,开创了儒学内部理学心学之争将儒教推至一个新境界及至今天。
    有资料介绍:在东瀛,儒学在16世纪从我国传入东瀛,为东瀛人学习提供了第一真正的推动力和框架,促使他们提倡有德性的生活以实现与自然的和谐,东瀛很快成为一个儒学研究中心。东瀛尽管内乱频繁、自然资源有限及常常发生灾难性的地震,但是东瀛人仍然建立了一个最终接受儒学对学术研究重视的社会。当东瀛在19世纪后期迅速从一个封建社会转变为一个工业社会的时候,它建立了一个基于对研究的大量投入的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取得极大成功。
    在韩国,中国的儒家思想早在汉唐就传入朝鲜半岛,创建于公元992年的国子监,1398年更名为成均馆,1946年改建为成均馆大学。该校现在仍以儒学为宗旨,以仁义礼智为校训,就象我国清华的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样。该校一年级学生都必须学习《儒学原理》。每年2月和8月,韩国人还会按照传统到文庙去祭祀孔子。韩国现在还有完全按照传统儒家教学方式授课的学院,主要课程就是儒教的《四书五经》。传统县学和书院,在韩国至今仍有300多座,利用寒暑假对中小学生进行儒家修身和忠孝仁爱的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很多学者将韩国称作“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由于强大的儒家文化传统,韩国社会发展非常强调社会伦理价值。
    在新加坡,从80年代就开始推行以中国儒家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文化再生”运动。1982年春节,时任总理李光耀就号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儒家的传统道德,并把“忠孝仁爱礼仪廉耻”作为政府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的治国之道。教育当局宣布在中学三、四年级开设《儒家伦理》课,以培养具有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一代人。1988年10月,时任第一副总理吴作栋又提议把儒家东方价值观提升为国家意识,并使之成为每个公民的行动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充满儒家伦理精神的《共同价值白*皮*书》。该书提出五大共同价值观:(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持,同舟共济;(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我国近代,儒教遇到历史上最冷的冷落。由于清朝中后期封建集权实行闭关锁国,错过了西方在科学思想指导下强盛的历史机会。二十世纪初,我国激进知识分子将我国国力极弱的原委归咎于传统文化主要是儒教提出打到的口号,欲以彻底废置之风延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所以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形成阶段,就打上了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孟文化是腐朽没落文化的甚深烙印。虽然,在一定文化层次中的人群一直提倡传统文化,如1921年梁漱溟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公开维护孔子学说,开创新儒学;1932年熊十力发表《新唯识论》,重建新儒学本体;1935年王新民等十教授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提出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牟宗三等四位教授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宣言》,提出中国文化有其世界的重要性;大*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反省对传统文化的失之偏颇,精英层开始提倡国学逐渐成为当今的主流共识,2004年许嘉璐等72位社会名流发表《甲申文化宣言》,认为“华夏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至今仍是全体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精神家园、情感纽带和身份认同。”提到了“身份认同”的历史高度,提出“愿与海内外华人一起,为弘扬中华文化而不懈努力”。但是,广泛的基层民众内心对传统文化的感觉,印记的是范进、贾政、孔乙己、鲁四爷等文学作品形象,对我国在思想文化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灿如明星的杰出人物如孔子、老子、子思、曾参、孟子、庄子、周敦颐、朱熹、陆九渊、宋濂、方孝孺、王阳明、顾炎武、王夫子等真实面目知之甚少。思想停留在排斥传统文化的人不是少数。即或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也大多走偏锋、入盲道。民间信仰更是岌岌可危,莫衷一是。一千四百年前韩愈《原道》提出的问题又现实地摆在人们的面前,较那时更为严峻。不说自己身边熟人对儒家所抱的偏见以及网络爆料失德者的不堪的例子,反身自省,就足以说明问题。比如我因为好读书而读了好些年佛教方面的书,佛教作为世界宗教,受到我国法律的保护,其三世因果律及终极关怀在摄化人心方面有其特有的优势。它传至我国后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吸收了积极入世的儒教内容,佛门泰斗同时有深厚的儒教文化功底,禅宗六祖高唱“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明末四大明僧之一祩宏(字佛慧,别号莲池,世称云栖大师)《竹窗合笔》一书主张“佛儒相资”,“凡人为恶,有违宪典于生前,而恐堕地狱于身后,乃改恶修善。是阴助王化之所不及者,佛也。僧之不可以清规约束者,畏刑罚而弗敢肆,是显助佛法之所不及者,儒也。”佛儒“不当两相非,而当交相赞。”说“儒、佛二教圣人,其设教化各有所主。”“儒主治世,佛主出世。治世,则自应如《大学》格致诚真,修齐治平足矣,而过于高深,则纲常伦理,不成安立;出世,则自应穷高极深,方成解脱,而于国家天下不无稍疏。”“圆机之士,二之亦得,合之亦得,两无病焉。”他将儒分为“诚实之儒、偏僻之儒、超脱之儒”三种,超脱之儒对佛教“识精而理明”,“深信”,“力行”是为“真儒”。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主张“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近代佛教泰斗太虚大师认为“仰止在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则佛成、是名真现实”,当代净宗泰斗净空法师遵循《观无量寿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净业三福”要求,将其作为往生西方的入门基本条件,成为圣贤心学的重要部分。但是,现在一些信佛者大多是求保佑平安,某升官发财,与七佛通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揭示的佛教立教宗旨大相径庭,缺乏正信令人很是失望。于是我努力补上儒教文化这一课,才发现,儒教文化不是我青少年时期接受教育的那种说法,它不但不是腐朽没落,恰恰相反,它充分发挥自己本有能力的独特的修心方法并不保守,自我本性与人伦共性本来一体并不扼杀个性,个人当下言行符合现实社会规范以将自己的个性能力充分展现张扬。主张个体在现实具体人际环境、结合具体人际事件、充分展示人伦共性的自我道德能力、完全张扬人伦共性的自我美好德性,是我国的文化精华、民族之根,它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沉淀到中华民族的心理底蕴并将继续孕育沉淀,必将随着实现中国梦走向世界、随着MKS主义的中国化走向未来。而且事实上,儒家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等理念已经在“三元汇通”的新文化中成为核心理论。
    “三元汇通”中传统文化这一元,圣贤心学为民众身心健康服务,看重生活的实际经验内心的真实体验,看重对日常生活健康心理有帮助的符合科学的具体方法 。自我本性人伦共性,是本来存在的运动常态、普遍个性、自我全体、随心顺意、包容所有个性差异大同,发现良性“一异分全”大圆*满。自强不息,解除思想上的桎梏。通过心的内省自证,在自觉自为的基础上,致良知、尽良能服务社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矜孤寡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渊请教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在孔子的弟*子中,颜渊德行第一,为儒门“克己”的榜样,一是外鲁内秀、二是好学笃行、三是安贫乐道、四是尊师重道。《论语》里有多处弟*子问仁,孔子根据问话者的特性而回答有所不同。颜渊最能克制自己,孔子赞扬颜渊的心可以三个月那么长的时间里都不离开仁,而其他的弟*子一月内就不过只几天而已。所以孔子回答颜渊说能够解除自己内心的纠结减少自己内心的遮障,恢复自己与人伦共性一体的本有良性、言行符合现实社会共同规范就是“克己”之仁。孔子告诉颜渊,一旦天下的人都做到克己复礼,共同遵守符合人伦共性的现实社会规范,社会就回归到人人各尽所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社会。仁不是自己要求别人做到,而是人人首先自己做到。道德的力量在于社会人人自觉、从自己做起。“克己”就是人伦共识社会规范往自己内心求,从自身做起,从我做起。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克己的重点是什么?颜渊听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后,接着问具体的内容是什么?孔子回答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就是人伦共性的现实社会规范,我们本有的良知良能。不符合人伦共性现实社会规范的,不符合我们本有良知良能的,不该看的眼就不要看、耳就不要听、口就不要说、身就不要去行动。这就是“克己”的具体内容。孔子说“克己”是自我克制,使眼耳口身对不符合人伦共性的社会规范及自己本有良知良能的不视听言动。由此我们得知,克己的重点是修身,修正我们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言行发于自于自己本有的良性即人伦共性,使自己的内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且内符合与人伦共性一体的自我良性,外符合社会规范。《大学》里也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自我良性与人伦共性一体称为“中”,现实言行与社会规范一致称为“和”,修身以“致中和”。《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克己的重点是修身。我们可以想一想,自己身体的言行如何得以实现?眼耳口身不过是外在的肉体器官,受自己视听言动的心意支配。假如没有心的指令,肉体的眼耳口身能视听言动吗?假如心指令眼耳口身望山听风说岩登崖,肉体的眼耳口身会去看水听潮说波踏浪吗?可知,我们克的不是自己肉体组织接受色声或执行指令言动的眼耳口身,而是支配自己眼耳口身视听言动的自己内在的心意。所以,“克己”关键在于管住自己的心。我在市委组织部作办事员时,领导说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不要吃;管住自己的腿,不该去的地方不要去;管住自己手,不该拿的不要拿;管住自己的心,不该想的不要想。”我感悟到要管住自己的嘴、腿和手,首先是要要管住自己的心。如何才能管住自己的心呢?我以后读书就特别留意管住自己心的方法,虽然我做的不是很好,也有心猿意马的时候,我读佛教书时注意到了念佛的方便法门,也注意到禅宗里参禅的甚深玄机,出家人天天念佛、面壁成佛的方法,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使我更加注意我国传统文化里介绍的克己修身系统方法:“克己”清除自己思想上的纠结自己本有能力发挥的遮障,以使自己本有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达到内圣外王。《大学》说自己欲将自己本有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明明德于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一步是“格物”。
    《大学》“格物”的“物”指的是自己内心深处存在的非人伦共性自己心性本体的潜意识,是无始劫以来生命轮转积聚的生活经验、愿望追求、观念思想的沉淀。虽然不是自己本心本有、也不被自己当下意识明觉意识,但它却真实存在且左右自己当下的思虑情感言行而不自知。“格”者“容”也。所谓“格物”即是“容物”。我国古代圣贤时时不忘自己“与天地同根、与万物一体”。夜深静*坐就是排除阻挡自己潜意识浮现的自我观念形成的遮障,消掉自己意识与潜意识存在为二的隔离,与所有随意浮现的潜意识念头融为一体,不迎不拒,来知其何来、去知其自去,觉知而已。即为“致知”。知而有感,不加任何人为意念,内心自在体验,内心自然感受,或舒适受用,或厌恶焦虑,就是“诚意”。听从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体验,“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臭”,将令自己舒适受用的与自己本性社会规范符合的保留之,将令自己厌恶焦虑的与自己本性社会规范不一致的去掉之,即是“正心”。
    《大学》“八条目”,前四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克己的内在功夫,后四条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具体落实。我们知道,我们每一言行都接受我们内在心念的支配。那么,我们说什么、如何说?干什么、如何干?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支配自己言行的心念。我们平常说心是在笼统的概念下使用。我国古代两千多年前的《大学》一书将“心”就细分为了不可言说的主体能“格”之者、能明辨的“知”之者、能感受的“意”之者及能指令言行的“心”之者。完善自己的道德要从“格物”做起。修身是具体落实。但是,(1)我们口说身行及神情状貌要符合人伦共性自己的良知良能及社会规范,那么指令自己口说身行决定自己神情状貌的心念指令就必须符合人伦共性自己的良知良能及社会规范,要在自己的言行表现之前就对自己的心念进行抉择,将符合人伦共性自己的良知良能及社会规范的予以保留适时实行,将不符合的予以去除,择善去恶,这就是“正心”;(2)对自己的心念择善去恶,就应当听从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用自己的心感受体验,真情实感与自己本性社会规范相符的善带给自己内心的舒适受用、与自己本性社会规范不相符的恶带给自己内心的厌恶焦虑,就是“诚意”;(3)自己的内心要能体验,就应让自己内心觉知意意识任意浮现出来念头,不加分别取舍,象明镜照物一样,唯知觉而已,称为“致知”;(4)欲对任何出现的念头致知,首先就应包容自己偶尔随时出现的任何念头,不加压制,排除任何可能压制念头浮现的观念情感。这里的关键就是既要排除压制念头浮现的任何观念情感,又要任其任何观念情感浮现不加丝毫压制,既要不着意又要不着意于不着意,佛教将此描述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生灭灭已”微妙状态。称为“格物”,“格物”的本质是“容物”。
    所以,《大学》里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在我们欲将念头表现于外在言行的瞬间用工夫。是在通过任其念头浮现不加压制分别取舍的容物即“格物”后,对任何念头皆明明白白知道如同明镜照物了了觉知的“致知”,再通过自己内心的感受体验,用自己的感受体验来识别善恶,善的就是善,恶的就是恶。要自信自己本有“舍生取义”及“是非、恻隐、羞恶、恭敬、辞让”的本有能力,孟子称为人人本具的良知良能“本心”。儒教与佛教都认为我们的问题出在自己不相信自己本有感受体验是非善恶的先天能力,不敢放心使用自己本有的感受体验进而分别取舍拾取是非善恶的“诚意”“正心”能力。所以,儒教与佛教都教导我们修行不过就是恢复自己自己本有的本心而已,孔子要我们“反求诸己”,孟子要我们“拾其放心”。我们本具如实分别善恶的本能,我们本具分别是非的本性,就是良知良能,说“分别”都是勉为其难,不得已如此表述,因为我们自己的本性与人伦共性社会规范本来一体。人伦共性与自己心性本来一体就是我们的良性。发于良性的与当下适宜的善念就是良心。对我们平常“道在近求诸远,道在易求诸难”感到非常遗憾。
    简言之,“格物”就是“容物”,任自己潜意识浮现不加任何压制分别取舍,排除展现本具良知良能与人伦共性社会规范本来一体的遮障;“致知”对浮现的任何念头情感如实觉知,来知其何来,去知其自去,不迎不拒不留;“诚意”就是用心如实感受放心体验每一心念带给自己内心欢喜厌恶的真情实感;“正心”就是听从自己内心感受体验,去恶存善,增长与自己良性一致善的心念并适时指令自己的口身言行之。
    由此可见,克己的首要功夫是“格物”。将本来是“心”的生发当下视听言动心意的潜意识中过去的经验、习惯、观念等,转化为了自己容纳的对象,将不是自己本心的积垢“物”升华为与自己一体的存在。唯有通过“格物”这一步,将不被自己觉知意识的背后支配力量的潜意识存在浮现出来,融为一体,才有后来的如实觉知、感受体验、分别取舍,以及由此变为觉知意识的主动支配。将自己的心念外在化视之为非自己本心所有的“物”,不是件容易的事。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就在这里,通过“内省自证”,视自己内心生起的心念如视自己手掌上的纹理叫“自觉”,玩转自己内心生起的心念如玩转自己手中转动的小球叫“自为”,树立正确的观念并以正确的观念捡择自己的心念叫“致良知”,在正确观念的指导下去恶为善服务社会叫“尽良能”。如理学“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石介所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之将生,必先几动焉。几者,动之微也,皆可观焉。是喜怒哀乐和于中也,则就之;是喜怒哀乐不和于中也,则去之。有不善,知之于为兆之前而绝之。故发而皆中节也。”观念决定命运。假如自己的根本观念错误,不说会误导自己做出错误的抉择,既或干着正当的事,自己内心也会很纠结,甚至出现负罪感,不可能全力以赴,更不可能达到至善,体验高峰。
    佛门的静*坐、念佛、参禅、持咒等现代心理学称为“正念冥想”的方法可作为“格物”以“内省自证”的方便法门。宋明理学及心学名家如周敦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都曾对佛教禅宗下过实在功夫,其学说深受佛学影响。南宋理学家吕祖谦晚年学佛,与高僧交游,尽从其道,认为“佛氏之道,与吾圣人吻合”,尝试调和儒佛两家学说而熔于一炉,“斟酌深浅而融通之。”“说知此理,则百年之嫌隙可以一日解,终身之蒙蔽可以一语通,滔天之罪恶可以一念消。”元末明初道学大家宋濂对佛教典籍潜心饱饫,自称“颇有见于斯(佛学)。”他说“本于章逢之流,四库(指经、史、子、集)颇尝习读,逮至壮龄,又极潜心于内典,往往见其说广博殊胜,方信柳宗元谓(佛)与《易》、《论语》合者为不妄。”明末清初理学家刘宗周指出“释氏但见其流行,儒者独见其真常。”“释氏于天地万物之理,一切置之度外,更不复讲,而只守此明觉。世儒则不恃此明觉而求理于天地万物之间。”“儒者之道,从至变之中以得其不变者,而后心与理一。释氏但见流行之体变化不测,故以知觉运动为性,作用见性,其所谓得不生不灭者,即其至变者也。”“以至变为体”。故笔者认为,中庸禅融通儒、道、禅,正好相互补充,以儒“一以贯之”补世人对道、禅流变不拘的误解,以道、禅运动变化补世人对儒固执僵化的误解,使之如“易道”“太极”,相对一体,全体大用。
    古人理解圣贤心法“克己”首要功夫在“格物”,“一日三省”、“反求诸己”、“能近取譬”等“内省自证”不是空谈玄妙,而要与自己的日常人事联系起来,是联系实际“格”自己心上之“物”,在每遇一件事上“格”不符合自己本具良性的欲言欲行的心念,此“物”生于心,无形无相、无声无臭,予以“格”之,要“戒慎不睹、恐惧不闻”。比如,庄子笔下的粘蝉者心系于蝉,制带钩者心系于带钩,天下万物非蝉非带钩者不入于心,若偶入于心,则视之为“物”而排遣之。不要将此“物”与现代哲学上的物质之“物”概念相混淆,更不要理解为物理学意义的实体物资之“物”。《王阳明集》记载:在王阳明年轻时,他立志要成为一个圣人,圣人本来是一个社会人伦概念,是在社会人际间成就,是自己的心及其言行如何与圣人同,那么,影响他能否成为圣人的自己的心及其言行以及社会人伦规范应该是他作为的对象,是他应该努力“格”的“物”。可是,他年轻时受到朱熹“格物”是“格事事物物之理”这一笼统说法的误导,跑去格竹子,格了七天七夜,圣人没有做成,大病一场差点格送了命。在他龙场悟道后,才明白圣人所讲“格物”的真实含义。有一当官的,听王阳明讲学后,对王阳明说:你的这套理论很好,只是我公务繁忙,没时间学习。王阳明告诉他:谁叫你离开公务,空对空学习?你既有公务,就从干好公务上学,才是真克己格物。如你审一案子,不可因为对方回答的没有条理,你就生气发怒重办;不可因为对方回答的语言圆滑,你生起喜欢轻办;不可厌恶对方托人说情,就就对其随意处置;不可因为对方哀诉请求,你就感情用事;不可因自己事务繁忙,你就随意苟且断之;不可因旁人谄毁罗织,你就随人意思处之;以上等等,全在你心里自己明白自己掌握,你应该精细审察秉公办理。惟想此心假如有一毫偏私,枉人是非,就应克之,这便是格物克己。公务之间,皆是实学。若离开了自己公务,另寻克己功夫,就是著空。由此我想起自己十几年前到海南旅游,听到“翻的过一座山头,却翻不过一个枕头”的笑话,现在我明白,那不是翻不过一个枕头的问题,实质是翻不过自己的心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由于我们的注意力始终落后与当下。前一瞬残留于大脑的痕迹也有可能障碍自己与人伦共性当下保持一体。比如,我们在鱼翅广场乘船从嘉陵江顺流而下游览,过锦屏山脚下,被锦屏山的秀丽所吸引,忙着摄影。船已经到了白塔山脚下,可你满脑壳装的还是锦屏山,对白塔山的雄壮视而不见,错过了摄影白塔山。你到了白塔山脚下,自己脑壳里残留的锦屏山的影子影响了你对白塔山的欣赏,就是你需要“格”的“物”。水动影昏、心定识明。
    圣贤心法讲“克己”“格物”,是因为相信我们人人有一个本心。“作为自己“格”之对象的“物”这心念,不是自己的本心,“格”妄心之“物”,是为了恢复自己的本心。“本心”就是我们克己的基点。
    本心是指我们人人本具“不学而知、不学而能”的人伦共性与社会规范一体的良知良能,也可以称为“良性”。在我国古代,或称之为“天理”、或称之为“道”、或称之为“太极”、或称之为“本性”、佛教称之为“真心如来藏”。我国圣贤心学的源头,尧舜禹之相授受的心法口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其中的道心就是人伦共性。表现于个人就是本心良性。发于本心良性的具体心念就是人之良心,无声无臭、至微至显至隐,是自己真诚的源头,如饥时求食病时求医、见孺子入井而恻隐,是我们包括你我与尧舜禹孔孟等一样的心性。杂与人欲便是危,如饮食过求美味饕餮便是贪、医药非为治病所需便是害、救护孺子是为了交接其父母或邀誉于乡党便是伪。率性而为之谓道,不夹杂人欲之谓精;人欲复归道心之谓教,人欲道心两相宜之谓一。饥时求食得饱而已、病者求医得愈而已、帮助他人求心安而已,如此等等,保持自己相对一体、多元和谐的内心,言行发至人伦共性自己良性符合现实社会规范当下人际环境共识就是中。人伦共性有显有隐流动不居,不可偏执舍一取一,要随时“格”错位之“物”以达到适宜之“中”。《易经》里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孟子说:“ 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举一而废百也”。圣人不是天生不是一劳永逸做成的。 
    孟子认为我们的本心有一个根本五个端倪。一个根本就是“舍生取义”。五个端倪就是是非、羞恶、恻隐、恭敬、辞让。
    孟子将能不能葆有“舍生取义”这一根本的本心视为成圣成贤或做平庸者或是枉有人形实为禽兽的检验标准。他说道:“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希望生存与追求仁义是人共同有的特性,当二者不能同时兼得时,圣人舍生取义。舍生取义就是人的本心。孟子认为人人本来皆具有舍生取义的本心,可是一般的人却丧失了这一本心,而圣贤葆有这一本心。这没有丧失的舍去生命以求取仁义的本心,就是所有圣人的共同之心。孟子在后紧接着说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圣贤心学之道没有其它神秘的,就是把人人本具的但是一般人丧失了的而圣贤葆有的当生命与仁义冲突时应“舍生取义”这一本心重新挖掘发挥出来。简易明白,坦如大路。在我国的古代上,管仲、文天祥、方孝孺等就是“唯义所取”的典型人物;在近现代,舍生取义的英雄更是不甚枚举。
    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就在于这本心丧失与拾取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在谈到君子异于一般人所具有的存心,君子遇到横逆者,君子自我内省无过而横逆者由是后自我劝解时说道:“此(横逆者)亦妄人也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他还批评当时正流行的杨朱墨翟无父无君是禽兽。说杨墨的理论致仁义不能在社会上实行就是在率领禽兽吃人。在老百姓的眼里,那些本心完全丧失,没有一点点作为人异于禽兽的人的仁义特性,就是禽兽,与动物无异。可见,“克己”不过是恢复我们人的特性而已,能克己则可成圣成贤,至少可以保留作为人的特性,否则与禽兽无异。对于禽兽不如的人,人人可以得而诛之。
    我们人人本具的是非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恭敬之心、辞让之心“五端倪”,是“不学而知的良知,不学而能的良能。”非“外铄”于我。人伦共性在每个人心具体的存在,人人本具的能力,是人际交往共同认同的应该。处理人际之间的事的本领不用学习人人就先验地知道,这就是人人在娘胎里就本具的良知良能人伦共性社会规范一体的良性。任何人将这“五端倪”扩充开去,由“善”、“信”、“美”、“大”、“圣”、“神”六个层次,逐渐上升,都可以进入无限。“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1)我们有恢复自己本具的良知良能与人伦共性社会规范一体良性的愿望就是“善”;(2)通过“克己”“格物”功夫,自己本具的良性开始显现表现于言行,对自己本具良性有了坚实的信心就是“信”;(3)自己的良性显露逐渐扩大,善的言行表现在方方面面,由开始的愿望,到显露端倪有了信心,到更加充实、圆*满、美好就是“美”;(4)不但自己做的好,还开始影响周围的人,自己的善行善言由自己做起,“修身”而“齐家”,如水之波逐渐扩散,人格魅力显露于外、道德情操光辉四射,就称为“大”;(5)善的影响更加扩大,一乡一县,一省一国,成为一种时尚,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走出国门,流传后世,就称为“圣”;(6)其影响力无所不及,如上天化育万物,无形无相、无声无臭,天下风气在不知不觉间导向仁义善道,道德情操高尚、人格魅力达到极致,返璞归真、回到平淡,与平常人无二无别、不被世人知晓就称之为“神”。做平庸的人还是做杰出者,做圣贤还是做神仙,都是自己本具良性发现的结果。
    如何发明本心呢?孟子认为“恶恶如恶恶臭,好善如好好色”,即从自己的内心体验入手。这是人人本有的能力。孟子举梁惠王见将被杀的牛觳觫便生起不忍杀之的不忍之心,举凡是人见孺子将掉进井里都必然生起的恻隐之心,来引导他也是引导我们发现自己的本心,扩展自己的本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陆九渊认为本心就在自己日常生活的每一人际事件里,直入本心,要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在自己日常生活每一人际事件用自己的心体会自己本具的圣贤本心,不要空洞地谈玄说妙。《陆九渊集》记载了一则故事:一位叫杨敬仲的当富阳地方长官,学习陆九渊心学很长时间。反复问陆九渊:“到底什么是人的本心?”陆九渊回答说:“恻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是本心。”杨敬仲说这句话自己幼儿时就背的,可总有怀疑,不大明白。一天有两位为了买卖扇子而争执的人打官司,杨敬仲据实断案后,又就本心请教陆九渊。陆九渊回答说:“听说你刚才断案,解决了为扇子买卖争执的官司,你将有理的一方如实断赢,将无理方如实断输,你这知其为是并将是便判断为是,知其为非并将非判断为非的心,就是你杨敬仲的本心。”杨敬仲一下就明白了。杨敬仲时常感叹道:“简发本心之间,先生举是日扇讼是非答,简忽省此心之无始末,忽省此心之无所不通。”
    以我们当今常见的十字路口红绿灯现象为例,我们走到十字路口,首先要抬头看看红绿灯,看自己打算行走的路线是红灯亮着还是绿灯亮着。以此来决定自己是行还是等。灯的红绿颜色是我们眼睛可见的,然而,灯亮着的红绿颜色所指示的行或停的指令我们的眼睛却看不见。虽然不见,但其指令却真实存在。是那灯自己本来就能够定时互换颜色指示我们行或停吗?不是,是交*警设置的。设置红绿灯定时交替闪亮是设置灯的交*警自己随心所欲设置的吗?不是。他是根据该路口过往人车流量以有利于过往行人安全来设置的,交*警也必须遵守。现在我们明白了,红绿灯闪亮指示我们或行或停的是非标准在我们行人自己。由此我们进一步明白,社会规范涉及的对象自己就是该规范是非的本心,存在于该规范涉及的每一个人心中。扩而开去,人伦共性不就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我们本具的良性不就与人伦共性一体吗?在自己的日常人际交往中,其交往的规范是长期共同形成的,共同有边界、个人有底线,其是非每个人内心都明白,这就是人际交往的本心。
    本心不是抽象空洞的存在、不是我们身体内具体的肉体器官、不是上帝佛祖赐给我们的宝贝法器、不是能包医百病的万能膏药、不是能打开一切锁的万能钥匙。它是什么?是我们人类共处互动本来如是的思想上的共识、行为上的规范。这个共识规范是对每一具体人事共识规范的抽象概念,起着随时提醒的警示,存在于每一具体的实际事项中。如同雨与雨点,如果离开雨点,哪里还有雨可言。简单说就是八个字:实事求是、共相适宜。五祖弘忍告诉六祖惠能:“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在自己日常生活,每遇一件事,不知道把握是非善恶,做不到做可做的,不做不可做的,学什么都不管用。六祖惠能开悟时感叹道:“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我们的本心,就在自己的日常为人处事之中。人伦共性源于人类社会相互交往合理规范的抽象,就在每个人每天为人处事时自己的心里。如医务人员以抢救病人生命为首选就是恻隐之心、一个“小姐”你称她为“小姐”时她感到“歉然”就是羞恶之心、企业不生产商家不出售伪劣产品就是是非之心、公交车上给老者让座就是恭敬之心、选贤任能就是辞让之心。树立“本心”的概念,提示自己每遇一人一事应该或不应该做,一是自己具有本心,不要自欺;二是他人与我一样具有本心,不要存有侥幸心理欺人。自己的一点点私心不要以为别人看不明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过别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或让着你,或“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在我们中国人内心,信奉的是孔子主张的“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理念。因果种植在每个人的心里,遇缘必然生发现行。人间自有真情在,老百姓有一句话说的好:“人在做,天在看”。天在哪里?我国最古老的政论书《尚书》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所谓“天子”者,乃人民的儿子也,是由人民的选择产生。告诫我们为人处事第一莫欺心。即或别人一是发现不了,可是欺骗不了自己的本心,自己内心纠结,必然显现于外,且影响自己的正常思维,干扰自己生活工作质量。《大学》里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肝肺。”小人闲居独处时,什么坏事都会做出来。但一旦见到君子,他就觉到自己的行为不好,企图把不好的地方掩藏起来,而将好的地方显露出来。但在别人看来,总好像看见他的肝肺一样。这样掩藏有什么意义呢?提出“唯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否则,“千夫所指,无疾而终”,不说养育妻室儿女,就是自己养活也难以保障,非常严重,岂止身安睡眠的问题。
    本心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我们自己个人本来具备的。尧舜是人、孔孟是人、我是人、你他乃至每一个人都是人,凡是人相处就有相处的共性。这共性是尧舜的心、是孔孟的心、是我的心、也是你他乃至每一个人的心。如果一个人恶着众人所喜、喜着众人所恶,一定不能与众人相处,一定要去看心理医生。所以,圣贤心法认为自己“反身而诚”,就能回到人伦共性本体,做到老子所言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陆九渊为之感叹说:古今中外、四海内外,圣人同心。“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反身而诚”就是《大学》《中庸》都特别提到的“诚意”。诚意是将自己本有的人伦共性予以外显的关键环节,是克己的节点。
    
    自己的本心得到显现,就要使用自己的本心,用自己真心实意、真情实感为人处事,《大学》里称为诚意。诚意是克己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由修心到修身、由致良知到尽良能的一个节点,“诚意是天下之大本”。假如我们有能力觉知自己的心,玩转自己的心,我们是不是就可不用自己的本心,而用自己的妄心随心所欲外显自己的言行呢?回答是不可以。自己不可以对一个人本来毫无感觉却为了一点私欲表现出真情实感的样子。学一个叫卡耐基的米国人写的书说的那样,为了自己的个人目的,专门投对方所好,甚至学我国近代一位叫李宗吾写的《黑厚学》书里教的那样“心黑脸厚”骗取公共资产损害大众利益是君子所不齿的。我们不可以因为顾客喜欢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店面购货,自己就挂起“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招牌以此招徕顾客,实际根本没有考虑是不是真要做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我们不仅仅是因为顾客喜欢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店面购货,自己就挂起“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招牌以此招徕顾客。在我们自己的内心就感受体认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地做生意的愉悦快乐,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上就牢固建立起了“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地做生意比赚钱更重要,实际也真正做到了“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吕洞宾学道,师*父问他学不学点石成金之术,吕洞宾说那是害人的,不学。师*父说就你这一善念,具三万功德。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每一人的每一社会劳动都是为他人提供服务,都属于人伦行为,所以,今天道德建设,社会诚信是首选、职业道德是重点、公共权力部门及生产经营组织的管理层是关键。
    我们要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心,对自己内心生起的心念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善就是善,恶就是恶。自我认同自己内心对自己心念的喜恶真实体验及善恶如实认知并指导自己的言行就是诚意。当一个人帮助了别人时,自己内心一定会生起愉悦的感受;当一个人伤害了别人时,自己内心一定会感到不安。内心真实的感受体验先于道理告诉了自己是或非,违逆或顺从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体验而决定行事,决定行事后的说法不过是自我安慰或说给别人自找的光面堂皇理由而已。现代心理学称为潜意识,其实我们内心真实的感受体验是较潜意识更加深细微妙隐秘先至的信号,只不过我们平时心粗,没有体会而已。一个人违背自己良性骗取公共资产损害公众利益的事干的如何天衣无缝,理由说的如何光面堂皇,其实他内心完全自知对或不对,明明自己干时内心不安,感觉到不应该干,可仍然干了,这就是欺心,就会“夜半敲门心惊惊”。诚意就是不欺心,当自己干着令自己内心不安的事,自己就悬崖勒马,回到自己内心感到愉悦安详的体验上来,回到自己良性上来,回到与人伦共性社会规范相符一体就是诚意。
    《中庸》一书认为,“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真诚不欺心是上天赋于人的德性,是为人所应具有品格。做到诚意有两个途径,顿悟或渐修。顿悟是指天赋极高的人,所谓上根利器,禅宗的顿悟者,通过直入自己内心感受体验而发现出自己本性里本有的善。先天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坚信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体验,以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体验作为行事的指南,不必勉为其难就符合善道,不必苦心思虑就能获得善道,从而从容不迫而达到中庸之道,成为至诚的圣人。渐修是指那些通过努力学习而明白道理后将善发现出来,立志要成为真诚为人的圣人。根器虽不是很高,但他志向坚定,选择至善的道德并坚守不渝。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艰苦努力,用别人十倍百倍的努力来明白道理,最后达成自己的志向,成为至诚的圣人。
    不要以为圣贤心学尽说些大道理,没有实际的效验。圣贤心学与佛教道教一样,有神秘的体验成功的效验。不过圣贤心学不主张过于渲染这些。因为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所以我们“不问收获,只管耕耘”,“正其宜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了大家对圣贤心学有全面的了解,我把《中庸》一书提到的效验略略说给大家听,以坚定大家“克己诚意不欺心”的信念。做到真诚不欺心的人,至少可以有四个方面的效验。一是成为与天地并立的圣人。通过诚意成为与天地并立的圣人。无论是上根利器通过直入内心顿悟发现内心本有的道理称为至诚圣人,还是一般根器通过教育学习渐修明白道理成为至诚圣人,都是使人达到至诚。达到“至诚”的人,“能尽性”、“能尽人之性”、“能尽物之性”、“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至诚圣人,能发挥出自己本有的天赋本性,能发挥出他人本有的能力,能发挥出万物所有的功用,可以化育天地万物,与天地并立。
    二是成为感化民众预知未来的神明。诚能“至曲”、“著形”、“明动”、“变化”,可以“前知”。“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把自己真诚推至到微细,“莫以善小而不为”,日积月累,自己的本性就会逐渐显著彰明。“自觉觉他”,感应未几,见微知著,祸福即将来临之先,可以预知,如同神明一般,心诚则灵。
    三是参与国家管理。“惟天下至诚,为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制定治理天下的法则,树立天下的根本,掌握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上之德如风,下之德如草,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用自己发自至诚心而显现于外的道德言行引导民众,“其身正,不令而行”,不疾声厉色,如同上天无声无臭化育万物一样。
    四是感动上天心想事成。自己的心愿之达成要靠社会人际支撑,支撑自己心愿达成的社会人际就是就是自己的“上”天。获得“上”天这一社会人际支撑有什么方法吗?《中庸》里说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至诚。“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获得社会人际支撑达成自己的心愿,先就要获得社会人际的信任。要获得社会人际的信任,先要获得朋友的信任。要获得朋友的信任,先要获得自己亲人的信任。要获得自己亲人的信任,先要自己反省自己是不是用至诚的心,是则为是非则为非,从自己真情实感孝顺父母。“觉行圆*满”,顺次得到“上天”的眷顾心想事成,“元、亨、利、贞”,“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我国古代这样的例子不甚枚举。如孔子世家,至今已经八十代不衰。孔子成了中华民族最响亮的一张名片。中国在外国办的华文学校叫“孔子学院”,中国境内发现的恐龙鸟叫“孔子鸟”,孔子的学说已经浸透到了每个中国人的骨髓里了。 如范仲淹善举的故事。 他在苏州做官时,曾买下一块宅地,准备造屋居住,风水先生一看便贺道:“此乃宝地,在此兴建住宅家中定会公卿辈出。”范仲淹笑说:“与其独占宝地,不如让出办学岂不出更多的公卿将相之才?”于是他创设学府,延名师讲学,一时盛况空前各地纷纷仿效故有“苏学天下为第一”之誉。 有一天他来到天平山下,看见一个风水先生为人家选墓地,只听这个风水先生说:这块地是五虎盘羊之地,石头像乱箭穿心是块绝地,要绝五代。范仲淹一听,心想不如我买下这块来做祖坟,要绝就绝我一家吧,不要让它再害别人了,于是就买下做了祖坟。老百姓都于心不忍,便对天埋怨道:老天呀,老天,你睁开眼看看范大人这么好,你忍心让他的小辈绝子绝孙,受苦受难吗?老天要是你真有灵验就帮帮我们老百姓的忙,让范大人家多出几个像他老人家一样的人。就在范仲淹高祖落葬的那天晚上,说也奇怪,当时还是满天星斗,一会儿却便雷鸣电闪,接着便是狂风暴雨把白云山本是万箭穿心的巨石统统竖了起来,变成了万箭朝天,使绝地变成了宝地。天平山因葬了范仲淹的祖先,为了纪念他,人们把天平山称作范坟山了。范仲淹直系后裔南通范氏诗文世家,历经明、清、民*国直至当代,绵延13代,代代出诗人,薪传火继,从未中断。南通范氏诗文世家在东西方家族史、文学史上都是一个奇迹 。
    要用自己本有的真诚心与自己的父母兄弟相处,由自我认同的是非观念引发的真情实感与亲人相处,先就要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由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发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因为唯有自我认同的观念才能引发内心愉悦的感受,自己内心不认同的观念引发的是内心纠结的烦躁。假如自我认同的观念错误,自己又任随自己由认同的错误观念引发的内心感受体验而言行,如依赖于外在资助、沉醉于个人享乐,那将是非常危险的。浪费了自己的人生、消磨了自己的人际、恶化了自己的命运还不知是怎么回事。所以,立志自我认同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引发高尚的道德情感内心体验就是感动上天心想事成的第一步。马克思说过,蜜蜂建造蜂房,使所有的建筑师都为之惊叹不已。他又深刻指出:“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我们克己要达到的目的,应该在我们克己之前就观念地存在了,就是立志。《大学》开章明义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至于至善”。这就是我们克己的目的,也是我们克己的立志。立志是克己的原点。
    “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克己目标的终点回到了克己的原点---立志。所谓原点,就是为实现目标终点的原初始点,马克思所言的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过程开始时就已经观念上的存在。唯有立志,其“克己诚意不欺心”才有落脚处,才不会堕入谈玄说妙“清谈误我”的陷阱里。王阳明说,立志是天下人第一等大事。他在年幼时就不将求取功名作为读书的目的,认为成为圣人才是读书人应立的志。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立志。简单的说,立志就是我们打算做什么。有人说我什么志也没有,就喜欢过的有意义点。这“过的有意义点”就是立志。认同或不认同某一观念是拿对你是否“过的有意义点”来检验选择的。还有的说,我没什么志,只求平安是福。这“求平安”就是立志。认同或不认同某一观念是拿对你是否“能过得平安”来检验选择的。还有的说,我算是没什么追求了,只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成就,这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成就”就是立志。认同或不认同某一观念是拿“对自己的孩子能否成就”来检验选择的。
    我们有时要做某些事,有时不做某些事,想一想,是什么在帮我们做出抉择?就是自己所立的志。自己的平时起心言行实质是围绕自己所立之志而展开。比如历史上的孟母三迁故事,就是一个典型。孟母不是为自己而选择邻居,是为成就孟子而选择邻居。居住到不利于孟子成就的环境,孟母心里感觉就烦躁;选择到了能够使孟子成就的居住环境,孟母心里就舒服愉悦。有的人买住房喜欢找风水先生看风水。有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自己买这房居住这段时期的主要目标是什么,目标明确了,走进打算买的住房,实地体验自己心里第一感觉如何。心里感觉舒服愉悦,就是好房子;自己内心感觉不舒服,感觉烦闷,就不是好房子。所以房子风水的好坏没有一定,关键在自己的感受。风水先生他又不住你打算要买的房子,如何代替你感受?
    一个人如果志不立,就没有克或存自己当下一念的捡择标准。过去人们把立志比喻为大海的航标,指引人始终在正确的人生轨道航行。我们没有在大海掌舵过,没多少体会。我们乘坐过公交车吧?立志就是扶手。我们坐在公交车的座位上或站在公交车的过道上,假如自己没有抓住扶手,随着公交车行驶而摇晃,是非常危险的。一个急刹车,自己不抓住扶手,就会一个趔撤甚至一个长扑爬。所以,立志就是自己定心的抓手,是能克己的一个顶门杠。一句话,自己立志决定自己认同的观念,自己认同的观念引发自己内心的感受,自己内心的感受主宰自己的言行。所以,立志要正确高远,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们克己为了什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至于至善”。这就明明白白告诉我们,我们克己不是要当多大官,发多大财。是把自己本有的人伦共性能力发挥出来,把自己正在做的社会规范事做好。自己本有的人伦共性能力一天比一天发挥的多,自己正在做的社会规范事一天比一天做的好,达至于最好,“止于至善”“明明德于天下”,实现自己的人生出彩梦。就是克己的原点,是我们的立志。以自己所立之志为心念起点为捡择标准,从“克己”“格物”做起,这个志是人人都有也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就前面举例来说,自己立了个“过的有意义点”的志,那么就尽量发挥自己“过的有意义点”的能力,一天比一天过的更加“有意义”。凡是有违自己“过有意义的生活”的念想及其言行,自己就克服之。自己立了个“求平安”的志,就努力把自己“求平安”的能力发挥出来,一天比一天过的平安。凡有违自己“平安”的念想及其言行,自己就克服之。你立了个“希望自己孩子有成就”的志,那么就尽量发挥自己有利于孩子成就的能力,一天比一天更有利于孩子成就。凡有违自己孩子成就的自己的念想及其言行,自己就克服之。
    以平安为例,遇事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保留有疑问的地方,将有把握的说出来。这样就能少犯错误。多看看别人行事,不稳妥的事不要做,将有把握的事小心去做,这样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犯错误,做事少有后悔,平安就在其中了。自己一时没有如意,应“人不知而不愠”,一时不被人理解,自己也不要气馁生气。做到《易经》说的“遁世无闷”,自己被世界遗忘也不要烦闷。自己的目标没有实现,如同射箭不中,不责怪箭靶,要检讨自己“求诸己”。不要向虚妄求取。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就明白告诫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首先致力于做好自己本性里有利人际的事,敬重鬼神而远离之,是智慧的作为。可有的平时不尽自己的本性做有利于人际的事,找大师指点安心或烧香拜佛求佛菩萨安心。忘了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不是自己的祖先而祭祀,是谄媚。”的教诲。“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有的贪得无厌内心难安,以为到庙里捐点香火钱,烧点香拜拜佛,就可以求得佛菩萨保佑,自己的心就安了。他们把佛菩萨也作贪官看了。孔子说他自己是在的平时的作为上向上天祈祷,假如“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如果得罪了上天,就没有可祈祷的了,即任你祈祷也没有用。“天”在哪里?前面已经介绍了,我国最古老的政*治书《尚书》就明白地说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老百姓就是我国思想文化里“天”的含义。M非常明白这个道理,在《愚公移山》一文里教导我们说“我们也会感动上帝,这个上帝不是别的,就是最广大的劳苦大众。”《国际歌》也高唱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我们要记住,自己是自己命运之舟掌舵的人,人际是承载自己命运之舟的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我们立志树立自己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是空谈立志,而是要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落实到自己本职工作。这点我们要向孟子学习。孟子说他立志培养自己的正能量,通过四种方法“善养自己的浩然之气”。一是“必有事焉”、二是“不离义”、三是“集义”、四是“无忘无助”。“必有事焉”就是不脱离自己的日常事务,在自己的日常工作日常生活人际等言行事件上;“不离义”就是为人处事做到“共相适宜”,所谓“义”就是共相适宜。孔子说“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集义”时时事事自己的每一心念言行都要达到共相适宜,“不以恶小而为之”。孟子说如果哪一件事做的不适宜,与“义”相背离,自己的心就会歉然,感到气馁,见人就底气不足。所谓“无忘无助”,就是不可不及也不可太过。这“无忘无助”与“必有事”“集义”相配合,是在每一事件上不要不及或太过。是在每一件事上,假如有时有的事没有做到适宜之“义”表现为不及就是“忘”;假如有时有的事没有做到适宜之“义”表现为太过就是“助”。“忘”或“助”都有违于“必有事”“集义”以“养浩然之气”的目的。养浩然之气、培养自己的正能量的功夫全在“必有事”的“集义”上。
    在今天,自己要加强学习,接受现代科学理念,摒弃过去错误观念,注意把握公共行为与私密行为、外显文化与内隐文化的适宜,才不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世皆新矣而自以为故,舟日易矣而视之若旧,山日更矣而视之若前,今交一臂而失之,皆在冥中去矣。”假如你是个小商贩,就本着“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原则做活自己的生意;假如你是个小老板,就本着“国家、企业、员工三兼顾”的原则做大自己的企业;假如你是个大老板,就本着“回首过去、注视现在、展望未来”的原则感恩回报;假如你是个打工仔,就本着“诚实为人、踏实工作、等待机会”的原则做好你手头的活路;假如你是个家庭主妇,你就本着“勤俭持家、和亲睦邻”的原则把自己小家过的红红火火;假如你是个退休老人,就本着“健康身心、善导后者”的原则颐养天年;你说我现在疾病缠身、卧床不起,真不知道如何修养自己,那你总可以生起感恩的心,好言一句,温暖一笑吧;假如你是个公务员,你就本着“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原则努力为自己服务的对象服务。自己饱暖明理,自己服务的对象尚有一人未饱暖明理,就如同是自己使其未饱暖明理,自己就尽心为之,努力使其饱暖明理。用人要“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立志不在年高,孔子五十岁后学习《易经》,“韦编三绝”,为的是自己少犯错误。明代王艮,年轻时贩卖私盐。二十五岁时过山东拜谒孔子庙,感叹说:“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概然开始自学,开始不被人理解,他“驾一小车”“沿途聚讲”轰动一时,成为一代思想家、教育家、心学泰州学派的开创者。清初李顒,潜心于心学“躬行实践”、“改过自新”。筑一土室,柴门反锁,谢绝来访,杜受馈赠,终成一家之言。
    总之,在自己的现实情况下,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活、人际,消除过去积垢、克服主观臆断,反身而诚,由己之所喜推知人之所喜、由己之所恶推知人之所恶,行人之所喜、去人之所恶,做到与人同心同德、尽相适宜。“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如此,就正如M说过的:“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他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就是我今天解读“克己”的初衷。

(作者单位,阆中市人*大常委会)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