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五脏六腑的阴阳属性

发布者: 寒心冰血 | 发布时间: 2012-8-29 11:38| 查看数: 6696| 评论数: 10|帖子模式

五脏六腑涵盖:
  V8 s" N) i" ]5 H( }
- e9 u6 E" j  y脾胃、肝胆、肾和膀胱、心脏肺和心包、大肠小肠和三焦。
6 r! }1 H. s! o; [6 C) k6 _8 ~# V. l: |- t
一、脏腑阴阳分类
: R. J9 @% {: ?) b, B1 ^$ Z(一)阳属性( W- V; e0 O$ x! V( P+ G0 y' D1 `
1.胆,为少阳;
* @3 h' n# e4 U$ D) a2.膀胱,为太阳;
) k( [# Z8 Y, Y5 l- W( H3.胃,为阳明;7 a  V% z( K6 Z
4.三焦,为少阳;  C" `8 Y3 }5 K9 k
5.小肠,为太阳;
2 r/ E9 L& q2 w6 z6.大肠,为阳明。+ Z. Z1 \: K7 z6 U% a6 o, I& Q
0 @) |2 T- \- i& K( N% m5 q
阳属性特点:气穿实体,导致器官之象为官状体。
( L7 u' m; T$ m7 @) D6 g0 A阳,依序推动顺序是:少阳为枢机,太阳为开,阳明为闭。即少阳累积生成太阳,阳明消耗太阳。8 g4 O# ^( U1 E1 m* |

/ x. H) _% c: v胆、胃、膀胱三阳属于天之三阳;三焦、小肠和大肠属于地之三阳。* {: L! A% y7 K$ l
天地类同属性相交,遵循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原则且对立统一原则。1 q! J( B7 k# h; |
因此:胃之闭合点与小肠开之点结合;膀胱之开和大肠之闭合有机结合;但居中宫为天阳之枢机,三焦居外为地阳之枢机,天地对立存在。! u, z' g+ J6 M5 E
7 H9 N4 J# s& \; E$ @, ^
(二)阴属性3 E6 n4 J) L2 m/ ^, o% Z% F3 F
1.肾,少阴;
: u0 S! e4 f! `3 t: [) W! U2.脾,太阴;
& n+ ~( J7 W' X& E( ?3.肝,厥阴;9 `# a5 _1 \  \0 t
4.心,少阴;) N; H; S8 I: w, I/ b; v1 _- T
5.肺,太阴;# ?0 O7 U+ [. S# [  Q0 a
6.心包,厥阴。; t3 n& @1 X. Y& ?( y- r

# P  k  u3 E# m. J阴属性特点:气变液、液变实体,导致器官为实状体。  M4 `$ p5 {7 N
阴,依序推动顺序是:少阴为枢机,太阴为开,厥阴为闭。即:少阴累积生成太阴,厥阴消耗太阴。
2 _* w! G' J# W! W. ]! p2 @: w7 z: i# z  L9 ^; |5 l& J9 y) C, V
肾、肝、脾为地之三阴;心包、心、肺为天之三阴。4 l( _5 R) l/ Y; [
其结合原理与阳道相同,也是对立统一分布。
) o. ?" l* U" @' y/ ?因此:心包之闭合与脾之打开关联;肺之打开与肝之闭合关联,肾与心对立统一存在,肾居地位下,心居天位上。

最新评论

寒心冰血 发表于 2012-8-29 11:38:59
本帖最后由 寒心冰血 于 2012-8-29 11:40 编辑
/ j5 Q, K, Z: I6 m2 W0 D1 V
1 o+ N: I) C1 T' ?二、脏腑阴阳关系
/ W5 w  A) \( J/ D(一)脏腑天地合一周期
. X  X& a' ?: g8 H6 M# ?1.以心为枢机,肺为打开、心包闭合的逆向分布。三者为一体。
( z) a5 {* V2 j, H* Z: F+ q: I此三体以心为中宫,肺为东南向出,心包为东北向入。肺之出,其器官为舌象。
0 Z4 g, G$ }$ I: s& K, q心居中宫,即动向出东。* u# j* q- C, S4 |- n% ~0 g
- r% K8 s. Z/ [: _2 K
心向东南出,为阳动阴终;向东北向出,为阴动阳藏。8 v) W4 l- X# V! |6 K
" c% s7 S2 F1 i
2.胃脾,居南。二者相通关联体。胃为太阳胜极,脾为阳极一阴生之体。1 f  A, k8 W, V+ t9 A
, m. `; o" x* ^( \. N( r
3.肝胆,居北。二者相通关联体。肝为太阴胜极,胆为阴极一阳生之体。
. C' E/ @+ r) i' W* t  l2 m2 W  ]  J* m* ?) Y: e
4.以三焦为枢机,小肠为打开,大肠为闭合的分布。三者为一体。* r" Q* r4 p0 {, [3 [/ N4 _- E
此三体以三焦为天空(外部),小肠逆时针向为打开,大肠顺时针闭合。三焦出,则阴动阳终,三焦逆入,则阴藏阳动。
1 b, w; B7 U1 H8 c* b' H三焦出,位在西北;三焦入,位在西南。三焦居天空,即外部,为西。称之为腹。
* {7 N( w5 R- J4 y
# y$ X8 L, ~/ P: j7 q' R5.肾、膀胱为一体。肾为天地交合体,膀胱为天地分离体。肾居天地之中,膀胱居天地之外。! ?: h! r1 J, d, c7 u8 y
: n7 \: _5 i! V& Y7 t
天地交合体为精气而上行,分离体为浑浊而下行。
3 G( v& `! r5 o* i6 n& y8 R( c" x: f6 H& N/ u
(二)脏腑本象关系
- A+ C7 f7 S% C4 {: N' r本,是指根本,即器官要发展的属性。
2 W- {. U% }! I) C0 w$ P. q) b象,是指器官体,即事物属性胜极类聚的方位。
1 m1 \# O; w% ^# ?" g5 r$ e2 v" o6 r
本和象互相对立存在,也是彼此的胜极方。% _7 S" i2 j: n

9 L  }8 a+ T7 g$ F$ I  Y1.心与三焦互为本象。心之本,发展为至柔的气体,存在于三焦位置,心之象,是实体。三焦之本是发展为实体,其象是虚气体。或者说三焦聚合开始,胜极于心脏;心脏膨胀开始,胜极于三焦。3 p: }& W" H2 m1 r9 S7 |' C
* I$ u+ C: @5 Q0 ^( z0 F' Z5 ^/ `" P
2.小肠与肺互为表象。3 f. _0 Y. s4 L8 T  k- O; e

! G/ k$ T3 C+ F7 X, o( z( T3.大肠与心包互为表象。
' e: f. R; l) P+ o7 @, X
6 q( T+ Y* _* @2 J5 q4.肝胆与脾胃互相表象。
6 I/ p1 c9 M. l6 X4 H4 o3 }; D5 I
5.肾与膀胱互为表象。
寒心冰血 发表于 2012-8-29 11:40:28
肾,反映了天地结合情况;膀胱,反映了天地互相分离的情况。0 o9 s( T& w4 F% k

) K/ S: b4 C: `/ t/ [& j实质上,天地分离时,天强由口出,地强由膀胱出。$ C. k) n3 J& L; B. ?2 b9 S# l
肾脏与舌也具备关联性。
7 s5 R4 y+ N3 S* v
$ O; e/ a1 N1 I  ]- K. \- K1 o# H(上述所有推理并不成熟,只是提供一个思路,以后也许还要进一步完善,甚至会否定上述部分观点。)
碧草连天 发表于 2012-8-29 16:05:22
我能说我越看越迷惘么 向先生请教 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阙阴 在对应六脏六腑是怎样的一种联系与运作 本象与脏腑间的表里关系又是怎样的 初接触 不太懂 请教先生{:soso_e100:}
寒心冰血 发表于 2012-8-30 09:17:40
阴阳与六脏六腑的运作关系,寒心正在研究。一有新得,会上传至网上分享的。% {3 h: V: O  h7 c& h
/ \( D3 ~6 [9 u' I. G! _
至于表里和本象是有区别的。
1 E- ]" ^' f) Y: ?
) L5 V2 Z7 M; j/ A" A) f4 [: x表是指人体外部、里是指内部。# l5 O1 B8 ]' E7 g; h2 ~( b

  [+ c+ Z1 A) a0 s8 o而本是指根本,即初期状态;象是指成熟状态。3 E( l" l( i% W( a7 r
0 F; @& p9 Y1 X/ Q4 q& y: _, r
如肝与胃为本象的关系:肝这个实体,其属性是胃功能生成物质累积体,即造就肝物质其根基在胃功能,或者说组成肝物质是A,那么A出生在胃,成熟聚集在肝位置。# r3 P4 N" y  Q; q+ W; E8 g
同理,胃物质是肝功能生成,构成胃物质是B,则B出生在肝,成熟累积在胃位置。
2 Q- r' V2 M6 g) g肝和胃互为表里,并且是互相转化的关系。形成循环发展。也就是说肝体生成胃体物质时,是肝体逐渐衰败过程;当胃体逐渐生成肝体物质时,是胃体逐渐衰败过程。
& E& H+ y1 m! w+ P  C2 V0 \, p2 n4 l2 u; z8 L: ]9 d3 z* n; U
一旦这一转化平衡被打破,就是肝盛或胃盛,必然导致另一方衰竭。因此:本象原理,贵在平衡,互相制约。0 J+ s3 k* ^6 A  Z% [
其余本象原理也是如此。$ W7 l5 N( q" o
/ q0 @: V; Z- O5 ]& b2 m
而表里就不是如此。表,是一种功能外出的表现特征,里则是在内部的一种表现特性。其不存在互为转化的关系。
3 i0 P1 _/ [% Y0 m/ e# P
* C- a8 R2 B, I% |4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碧草连天 发表于 2012-8-30 14:39:28
本帖最后由 碧草连天 于 2012-8-30 14:41 编辑
2 S% a; m, ^5 |; v
( c1 h, R3 o5 N8 @3 c1 C再请教先生一个我前段时间看内经时一直困扰而至今未明的问题 譬如 为什么足太阴脾经会是足太阴 手太阴肺经会是手太阴而不是手阳明 从中医角度来说本身赋予的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阙阴有怎样的含义  虽然先生有对枢开闭的论述 笨笨的我还是没有在脑海形成系统思维
寒心冰血 发表于 2012-8-30 15:27:09
本帖最后由 寒心冰血 于 2012-8-30 15:36 编辑
9 |) T! s, U' r; H' \& g' Z' E: @1 ?# Y! y
足太阴与手太阴划分,在下认为是根据运行路线确定的。' P0 n- @, x/ Y% N" Z

% B8 G% v- @* L" n6 ]足太阴是由足往上运行,手太阴是往由胸往外出。即:足归家,手外出。5 A; a6 r6 C! ~3 g

/ S# u2 ^' [: S( U4 V从运动力向角度看,上述分类确实不符合常理。外出应该是阳,归家应该是阴。因此:《内径》的经脉走向与经名之间的关系还是值得研究的。
$ O3 e) `2 x! J: F8 F3 u, ~9 K5 h9 u; J: g6 x0 d. N6 l" ?1 w
至于太阳、太阴等六个阴阳是与太阳(日出)运行轨迹有关(寒心认为)。5 g3 ^: x- C6 [7 k- Z8 V$ |
早上大明出至日中是太阳为升,日中至光明落没是阳明。阳明的对立是厥阴,太阳的对立是太阴。1 `- j: e) Y* x, y

* [$ @* r$ S0 j6 r5 x) M3 `至于少阳和少阴,是根据运动的内外力向来确定的。1 I+ j( K* L) M+ k( _& s
阳明时期,是阳逐渐回落,而阴逐渐生成;
, }) A" W; G- R4 k5 }& j厥阴时期,是阴逐渐衰败,而阳逐渐生成。
7 K" [9 e9 J! l! b这两个时期,阴和阳都是潜伏期,没有运动特点。
4 W1 R4 c: I" N6 I' L3 s而太阳,则是里外一致外出的阳性。/ z3 h5 |" W9 _* ?
太阴,是里外一致的阴性归家。5 g0 |& |4 y0 V2 @, E0 a9 M! p
太阳里面的阳,是少阳进一步累积的结果;
: H+ _: k9 c. `, j+ P太阴里面的阴,是少阴进一步累积的结果。* D) G& M3 i2 E8 g8 {
因此,少阳和少阴为枢机,是指其具有累积特性。而太阳外部的阳和阳明的阳,不具备累积属性,只是具有明显的外出运动状态,即少阳为潜伏特性,太阳和阳明为显现属性。少阴为潜伏,厥阴和太阴为显现。$ p6 v0 M. H; x7 C# P5 U* H- ?: u
; }7 I- B/ {1 P& d
总之,阴阳以运动状态来分,只分为四象,即春为阳升之始,称之为阳中阳(外部位太阳、里面为少阳)。夏为阳降之始,称之为阳中阴,外部为阳明,里面为少阴。秋为阴降之始,称之为阴中阴,外部为太阴,里面为少阴。冬为阴升之始,称之为阴中阳,里面为少阳,外面为厥阴。; J; Q3 U7 |0 |+ @
$ N+ W3 i# K+ {, U+ l
不难得知:当今的冬——春——夏,为阳升路线,是指内部为少阳累积路线,这个阳升是指内部的阳特性结果。. X1 d/ ~- m$ v: x. z
夏——秋——冬,为下降路线,是指内部为少阴累积路线,这个阴降是指内部的阴特性结果。, `4 K+ H- a& S7 v- E8 h+ ~( v

% X9 C- ^- Z& X这两个路线称之为左升右降,或者为阴阳之道。1 f8 }$ S: H; V, c$ m& A. j

8 K9 S4 u" G* m. a* v! m9 H) D春——夏——秋,或者早——中——晚,是光明运行路线,是内部少阳促进整体进行轨迹位移,是外部阳显而移动,既有升又有降。) G! Q) s7 r- E
秋——冬——春,或者晚——夜——早,是黑暗运行路线,是内部少阴促进整体进行轨迹位移,是外部阴显而移动,既有降又有升。3 e8 @, [# r8 R- f# ?, Y) M/ ~
6 `6 x6 q' |: |7 K
这两个路线称之为天地之道。即天为光明行走之道,地为黑暗行走之道。
# K9 Y' W6 R5 }8 A) M2 g$ w. t. f
又具有阳积天,阴积地之说。因此天生于东,成型于春,天键于春,胜极于东南,天衰败于南,亡于西,西北物天,是以天不足西北。地生于南,成型于西,胜极于西北,地始衰于北,亡于东,东南无地,是以地倾于东南。
7 u! b* K7 M4 Y& e8 d" l- B* \* B# `! k/ p
——————————————————————————————————————————-
5 v1 {  G0 T9 X3 D3 I上述阴阳天地之道,才是古书籍《易经》、《内径》、《大一生水》的天地阴阳观内涵。
寒心冰血 发表于 2012-8-30 15:40:15
由此,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
' E3 s9 u6 D+ V
5 ^4 q, L3 L- [6 \" B9 k阳不升,是少阳有病;阴不降,是少阴有疾。  ?. {$ u% O4 \  J
4 Y) G! C/ Y  e3 `+ F
少阳和少阴之病,其害大于阳明、太阳、太阴和厥阴之病。2 E8 I  u9 U5 Z! j5 V% S1 w
1 Y. a" \- {) Y2 ]
少阳强,则阳行无阻;
$ a" ]# w$ s; ?5 E6 ~" w 少阴强,则阴降无障。
  X, m' P, \. B8 {; X, C : R! y/ F6 O; j) ]0 F
只要准确把握人体脏腑器官那个为少阳、为少阴,就可以解决阴阳不交的症结。
碧草连天 发表于 2012-8-30 20:14:54
谢谢先生的用心回答 懂了点点{:soso_e160:}
寒心冰血 发表于 2012-8-31 08:30:15
9# 碧草连天
1 \- H3 [! B; Q7 g( w! U
, j: Y5 S) m3 D: B8 @9 C0 N9 i请谨记:寒心讲述的阴阳和天地观与当今的阴阳有本质区别的。
' Y. j2 d& r3 V/ r- C* q0 f7 z; l7 G0 |
如果以当今的阴阳观学习中医,注定是要走入歧途的。1 `. w6 n# r2 v8 r- o$ @& O5 U

9 t2 J4 j( F4 V4 a0 p3 u只有明白《内径》的阴阳和天地观,才能把握书籍内涵。
7 v$ P  |& w! p: X" T  @7 y1 q
3 B9 N; e# L% p$ @/ p) ^0 V9 s7 p更何况,古书的阴阳和天地观是模拟天地日月运行轨迹得来的。
: ?; x0 q6 r" b8 O; y& b" x( @+ j! R+ B7 N3 I6 [% J+ S
当今的阴阳观并非如此,其:阴阳互化、互根、合抱思想是错误的。" G! L! _7 B* J% L) I
阴阳关系只是互推的关系。产生阴和阳是由事物体的属性决定的,即聚合属性最强生阳,膨胀属性最强生阴。这是与客观实际吻合的。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2-8-31 10:35:54
以当今的阴阳观学中医,注定是走入歧途的。本人也有同感,支持了。您对阴阳的本质沒有讲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