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7-13 11:04 编辑 §1 首先,我不妨站在一个对“天尊地卑”持反对立场者的角度来把问题本身作一个梳理; 这或许至少有助于弄清楚我们究竟可以在什么样的方向上对天尊地卑展开批判。 作为一个批判者A,他或许可以如此引出问题:就一个推崇民*主的人士而言,A感到现实政治的民*主程度还不那么理想; A认为民*主政治必须依靠社会成员自身的政治意志才能得以实现; 而儒家的“天尊地卑”思想是妨碍人们确立这种政治追求的文化背景; 于是,A不遗余力地对天尊地卑展开了批判,期待着民众的平等意识和主权者意识能够由此觉醒。 A还可以就社会主导者的角度来抨击“天尊地卑”; 社会主导者在“天尊地卑”的思想影响下,藐视民众的意志,把自己的主张和秩序“强加”于社会; 批判者希望使民众认识到,他们才是国家的主权者,他们具有最高立法权,并对国家管理职位具有平等的竞争机会。 当然,A也可以是出于那种较为通常的儒、道、佛、墨学派之争的动机; 他仅仅是要把人们对于民*主的向往转化为对儒家思想的憎恶; 把现实政治作为儒家思想的文化结果,以此为反对儒家提供具有实践真理性的有力证据。 另外,A还可以站在反思中国近现代以来落后挨打的历史事实的角度,寻找其文化根源; 他从人类思想禁锢对于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这个原理出发,发现了症结所在; “天尊地卑”不仅在政治上把人民群众排斥在国家的统治权之外,将他们驯化为俯首帖耳的顺民; 而且也因此极度地压制了他们的创制性和独*立精神; “天尊地卑”极度地倾向于维护社会稳定,从而彻底偏废了社会进步; 结果是社会数千年停滞不前,同时也没有达到稳定的目的。 第五,A还可以站在纯粹学术的立场上,指责“天尊地卑”无法获得理论证明; 儒家其实是在以一种类似于天人感应式的迷信思想层面上把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政治观念强加给民众。 我不知道是否还可以罗列出更多的方式来批判“天尊地卑”; 它们是我认为较为合理、也是较为重要的观点; 希望能够得到补充和修正。 【下转6#】 |
|
哇。又起一帖。 俺的路数是先罗列各种观点。再比较下。 罗列完了。目前未发观有溢出罗列的范围的。只须比较了。再一个就是梳理开其似是而非或混淆之处。 |
|
本帖最后由 虾仁 于 2014-7-12 19:04 编辑 吕祖谦提供平台的鹅湖之会。朱陆之争。后来也通过书信往来不可避免地进入世界观的争论。 一个物质。一个精神。孰先孰后? 这里有个混淆: 物质第一。是指认识事物时。确定事物的真实性。客观性。以及必然性。比如。风吹幡动。不是心动了幡或风才动的。你跟本未看见风吹幡动。心也未动。并不能影响风吹幡动。事物的真实客观地摆在那里。风吹幡必动。 精神第一。是指"万法(物)唯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这里也有个混淆: 心中无。一切皆无。如上例。则。心静则风幡俱无。何来动? 用于解释事物。唯心所止。 有个好处:用于调心。很有效果。 道学理论中。基本上失去了阴阳互根了。 |
|
缠绕的东西的确不少。还在继续往上缠。虽然是炒冷饭。 俺先继续剝茧去: 把能想到的茧都剥开。 现在剥阴阳互根。 不看他们了:各种类型。未出已剥之茧中。 嘿嘿。 |
|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7-8 14:24 编辑 【上接2#】 §2 罗列并分析“天尊地卑”批判的各种合理途径并非试图把任何不良动机强加在批判者头上; 而是要指出思想批判者自身也应该避免陷入情绪控制,应该至少把批判建立在看起来合理的基础之上; 并对自己所立足的基础予以进一步反思; 如此既可以防止以一个错误观点去反对另一个错误观点、甚至是以错误观点反对正确观点; 更有助于发现最为恰当的、有力的批判依据和方式。 反过来就维护“天尊地卑”、或者仅仅是质疑批判者的角度而言,这种分析也是十分必要的,甚至其本身就是反驳的第一步; 如果我们通过分析发现反对者所由以反对的观念基础就是荒谬的,那么这就可以算是十分犀利的反驳了。 反驳那些批判“天尊地卑”的言论,也有多种途径; 有些是文化史层面上的,如指出“天尊地卑”并非孔儒思想、或者并非是孔儒思想所独有、或者是孔儒思想的异化; 有些是文本层面上的,如指出“天尊地卑”的涵义并非如批判者所理解的那样具有政治意义; 有些是基于政治理念与社会时代背景相符合的观点,从历史局限性出发点; 有些是针对反对者所可能立足的思想动机——如民*主理想及其实现方式——提出政治哲学方向上的意见; 有些是基于现时中西传统文化的存在状况比较——如基*督教的现代地位——来提醒批判者加深对传统文化批判的理解。 我以为,或者说就目前的结果来看,这些反驳都是有意义的,但显然它们都不足以在自身的范围内解除批判者的整体观念; 特别是在其中的一方陷入情绪化的情境下,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思想争议形态:你从这个层面上予以反驳,他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反对意见; 再加上有些文本、历史并不是那么清晰、确定,也会造成以一种观点反对另一种观点,而二种观点都无法获得有效证明的局面。 由此,我以为我们应该对已经表达的、或者说可以合理表达的反对与反驳予以梳理和反思; 或许这些表达已经足以解决“天尊地卑批判”、并给出有说服力的结论了; 只是它们被淹没在各式各样的嘈杂之中; 我们唯一要做的事或许就仅仅是对合理的批判与反驳予以识别,并赋予文理秩序。 |
|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7-8 14:24 编辑 §3 我以为,“天尊地卑”的批判者可以较为轻松地摆脱有关文本和历史层面的反驳; 而反驳者也有必要把立论建立在更为坚实的基础之上。 反驳者观点①:“天尊地卑”并非是儒家观点。 对此,批判者可以提供较为有力的证据:系辞出于孔子后学之手,甚至就是出自孔子本人; 于是观点①至少是缺乏有效说服力的,至多形成一种你这么看、我那么看的对峙局面; 而这无助于达到反驳的目的——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批判者的真理性。 反驳者观点②:“天尊地卑”也可以合理地从道德经中引申出来; “天尊地卑”完全可以看作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前半部分思想的另一种说法; 因此批判者至少并不是如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就是在批判儒家思想。 这个反驳从表面上看是十分有力的,但仍然不能把批判者驳倒——虽然到目前为止没有看到批判者对此观点予以回应。 批判者完全可以合理地说:即便“天尊地卑”也可以由于道德经中合理地引申出来,但毕竟是儒家把它直接运用在社会政治实践之中; 既然中国二千年的皇权专*制是以儒学独尊的,那么“天尊地卑”的思想后果当然应该由儒家承担。 而即便这个观点②把道家也拉了进来,也并不能由此消除儒家的政治责任; 或者说至少不能解除对于“天尊地卑”这个政治观念本身的批判。 反驳者观点③:“天尊地卑”作为一个政治理念对于中国历史的作用应该由董仲舒们负责,至少不是孔子儒学的责任; 但显然,这个观点颇为苍白无力; 它至多消除了孔子本人的政治责任,但并不能对儒家思想作为一个思想体系提供有效辩护; 至少无法证明“天尊地卑”本身不应该对中国政治历史的不良后果承担部分罪责; 也无法证明“天尊地卑”不是妨碍现代中国人确立民*主理念的传统文化背景。 反驳者观点④:“天尊地卑”并不是一个表达社会等级观念的政治理念; 它仅仅是要为社会秩序提供哲学根据,而社会秩序对于任何一个社会而言都是其首要价值之一。 批判者可以在四个方向上对此观点提出质疑; 首先,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说明天尊地卑不是意图进行社会等级划分的; 其次,天尊地卑在中国历史上的确起到了社会等级划分的政治效用; 第三,即便是就社会秩序而言,天尊地卑也超出了这方面的作用,它至少偏废了另一个社会首要价值——进步; 第四,社会秩序所涉及的社会职务应该向所有社会成员开放,法律体系应该由社会成员民*主立法,天尊地卑则是一种“强加”的秩序。 |
|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7-8 14:24 编辑 §4 上述四个反驳与再反驳的观点可以算是文本和历史史实方面较为合理的说法; 这种罗列并不局限于已经在讨论中提及的观点和反驳; 而对那些明显不合理的、情绪化的、不值一提的说法则直接予以摒弃。 我们先不作进一步的评论,而是继续在其他方向上进行充实。 反驳者观点⑤:社会等级制度、人与人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并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独有现象; “天尊地卑”作为一个历史事实普遍地存在于古代、甚至是近代人类社会之中; 古希腊的城邦共和、古罗马的共和时代也都存在着广泛的社会等级,更遑论西方长期的封建社会; 因此,与其说儒家思想是社会不平等的制造者,毋宁说天尊地卑不过是人类社会必然的阶段性政治理念; 我们既可以说它是历史局限性的,也可能说它是历史合理性的。 这是个较为有力的反驳,目前还没有看到批判者对此予以可观的回应; 但这并不表示观点⑤就能够解除天尊地卑的不利地位。 即便儒家思想用不着为其他国家的等级社会负责,但毕竟它应该为中国的政治后果负责——这就是独尊的代价; 更为重要的是,观点⑤并不能说明现代中国民众思想就没有受到天尊地卑的传统思想影响,以至于缺乏争取社会主权者地位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意志。 【下转15#】 |
|
一个傻乎乎的网友说出了争论的要害,“您批判‘天尊地卑’伤害了所有中国人的感情!” 这里有两个迷惑,一是认为儒家思想就是所有中国人自然的思想,二是用情感埋没理性的需要。 与其说批判“天尊地卑”的感性根源,不如说质疑“天尊地卑”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谁都没法否认尊卑的存在,谁都没法脱离尊卑的制衡。 问题是尊卑必须建立于一个合理性的基础,实行于一个合法性的程序。 至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是道德层面的应用,意淫为政治层面,还是那么的“有力”,这样的“哲学”也不咋的。。。。 西方无疑也是从猴子演化,不过我们到了猩猩的阶段就傲视群雄,现在在辩论猩猩比人更为漂亮,自然也是道理岸然。。。。 |
|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7-6 15:43 编辑 政治的基础是伦理; 没有伦理学的依据,你是凭什么主张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以及基于这些理念之上的民*主政治的? 你把道德与政治割裂开来,这就说明你对你所喋喋不休的政治理想没有真正的思考; 自由、民*主对你而言也不过是教条与迷信; 我不知你准备如何评价你自己的这种进化层次。 把道德经排除在“政治层面”之外,可见你对道家的理解浅薄到何种程度; 这与你在民*主政治问题上的表现如出一辙:喋喋不休,却又无知之极。 一张嘴就把自己的“傻乎乎”摆到了桌面上,还要去嘲笑别人; 呵呵················· |
| 先生还是这么激亢,不宜讨论,浑沌告退。。。。。。。{:soso_e183:} |
|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7-8 14:25 编辑 【接续8#】 §5 反驳者观点⑥:社会制度只能与特定的社会状况相适应,或者毋宁说特定的社会状况造就了相应的制度形式; 古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社会的知识状况、社会成员普遍的理性能力,甚至是特定的地理、气候环境等等都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制度采取皇权专*制制度的必然性; 或者说,皇权专*制制度至少是几种与其社会状况相适应的制度形式中的一种,而其他形式则更加不可取; 社会面临着更加急迫的困境需要应对,而这是只能以牺牲社会平等为代价。 这个观点不再纠缠于天尊地卑的具体内涵,而是退一步干脆采用批判者的概念定义; 它放弃了天尊地卑对于今天社会的正确性,而仅仅主张社会等级制度对于古代中国社会的适当性; 我以为,这是一个十分合理的辩护; 但这同样不能完全解决批判者所提出的批判。 这个辩护最多只能阐明,天尊地卑曾经是合理的; 它虽然不主张、甚至是明确反对在现代社会中还要去采用这样的政治理念; 但这并不能作为反对批判者在今天批判天尊地卑的理由; 批判者甚至可以由此导出有利于他们的结论; 既然天尊地卑曾经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具有合理性,那么我们就完全可以设想,这种观念已经作为一种文化习性沉淀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它必定或多或少地消解了人们追求平等自由和民*主制度的激*情; 因此,这种批判虽然不见得就能为民*主铺平道路,但也必定是有助于社会的政治进步。 |
|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7-8 14:25 编辑 §6 反驳者观点⑦:通过近现代历史上大规模的反儒运动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当今中国社会已经不存在任何天尊地卑观念了; 社会成员人格平等、政治平等已经成为普遍共识; 之所以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民*主政治,那并非有任何天尊地卑的观念在作祟,而只是社会政治进步所必需的渐进性; 刚刚摆脱贫困的中国,还在许多方面不具备全面的民*主政治所必须的物质和精神准备。 但这个观点只是一个完全主观的判断,它的确无法以恰当的方式获得证明; 批判者也同样可以给出自己的判断,虽然他也无法予以证明——这就只能陷入以一种主观臆断与反对另一种主观臆断的僵局; 甚至批判者还可以在理据上占有一定的优势:即便没有,批批何妨? 反驳者当然还可以说,既然你们认定中国人还具有根深蒂固的天尊地卑观念,那岂不正说明中国目前还不具备实现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 这个反驳从某个角度而言是有力的,但却不能解决我们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它不仅不能作为反对批判天尊地卑的理由,甚至也反过来为批判者提供了理由。 |
|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7-8 14:26 编辑 §7 反驳者观点⑧:接续观点⑦,反驳者认为,批判天尊地卑只不过是在针对一个假想的敌人,却伤害了中国人的情感——而且是一种双重伤害; 一方面,它对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境界是一个直接的污蔑; 把中国人看成是骨子里还仍然荡漾着奴性、潜意识还沉浸在主子情结之中的; 没有什么能比如此评价是对中国人人格的更大侮辱呢? 另一方面,它是对中国人传统文化认同情感的恶毒中伤; 它以社会等级制度对于现代社会的反动性质,掩盖了这种制度对于古代社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借此把民族先人置于非理性的、甚至是自残自虐的、反*人*类的不堪境地; 这无疑是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情感和文化凝聚力的极力破坏; 这是在文化上可以对一个民族所能施以的最严重的罪行之一。 这个反驳虽然可以揭露别有用心的罪恶,或者某种不自知其恶果的浅薄思想,并提醒国人排除其恶劣影响; 但似乎并不能从理论上驳倒批判者; 与观点⑦一样,你既不可能去证明现代中国人是没有奴性的,也不可能去证明批判者就必定是居心叵测的。 【下转24楼】 |
|
当然还可以罗列出更多的观点和反驳,也希望诸贤达予以补充; 但我以为,或许很难再有更多的原则和原理了。 这里的材料似乎足以让我们得到一些初步的结论,而这些结论或许与我们此前所设想的会有所不同。 如果我现在问一位合理的“天尊地卑”批判者,你究竟在批判什么呢? 这位批判者或许就会感到他不能像以前那样顺利地予以回答,而不得不多作些思考了。 他现在至少不能再一概地认为“天尊地卑”就是彻头彻尾反动的,就是意在为统治者压迫人民提供理论根据的; 至少我们的古代思想家提出这个观念时,是与其社会境况相适应的; 对于他们的时代而言,这种观念和提出这种观念的思想家不仅不是用心险恶的,反倒是理性卓越的; 那个时代,“秩序”是社会压倒一切的首要价值,社会必须依赖于等级制度去强化“秩序”; 而“进步”则必须有待于社会秩序的确立、巩固,并转化为社会成员的习惯。 暂存。 |
|
浑沌道长【17楼点评】 首先认定中华文化只有儒家文化,而且纠结全中国人民的情感于儒家文化。 这不是“强加于人”还能是什? 发表于 3 小时前 ------------------------------------- 尝试开动自己的脑筋想一想; 既然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文化——你最好不要贸然否认这一点,呵呵; 或者即便儒家文化在表面上是古代的主流文化; 或者我们干脆撇开儒家,就像你所说的那样,天尊地卑是中国古代政治历史的一个基础性思想; 那么一个数千年来一直秉持一种反动的等级制度的民族还能说不是非理性的、自残自虐的民族吗? 一个直至今天还心甘情愿地沉浸在等级制度文化氛围之中的民族,难道说还不是奴性荡漾吗? 你非要说儒家是独尊的,是天尊地卑的,今天中国人仍然是天尊地卑的; 这可不是“强加”给你的吧? 这时候倒要赖账,呵呵,那可来不及了; 你如果还有半分推理能力,就不会说这里有任何“强加”了! 既然无畏地发表言论,就应该有勇气承担理论后果; 否则那就不单单是思想能力的问题了。 |
|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7-7 21:17 编辑 呵呵,就算是一根木头,经过这么多苦口婆心的驳斥和教导,也应该学到点理论常识和思想能力了; 更应该学到点严谨学风和理论责任感了; 可惜,你让人遗憾地看到,一个人是如何连一根木头都不如的! 这也就难怪你会对猴子、大猩猩如此有兴趣了,呵呵。 |
|
浑沌道长【18楼点评】 批判那些仍然紧抱“天尊地卑”以安天下的人。至于古人,您若不言,我岂有语? 发表于 昨天 20:45 -------------------------------- 呵呵,原来这位混先生从来都不是反儒的; 你的嘴脸愈发不堪了。 无知固然可羞却也并非可耻; 但如你这般耍无赖却不免二者兼备了。 我相信混先生在现实中必定是一位有德之人,或者至少自认为颇有德性,甚至还多少有些道德优越感; 却由于在自己所不擅长的思想问题上无知无畏,最终陷于如此市井之境; 你的人格损失作为无知的代价,实在是太过高昂了。 |
|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7-8 11:42 编辑 浑沌道长 【19#点评】 “与其说批判“天尊地卑”的感性根源,不如说质疑“天尊地卑”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恐怕没有理解能力的是先生您啊。。。。。 发表于 1 小时前 ------------------------------------ 说“强加”遭暴扁,就顾左右而言他去扯“合法性与合理性”,顺带着再倒打一耙,呵呵,好一幅市井嘴脸! 也难得遇到我这种好为人师的,否则谁会有兴趣拯救你这种灵魂。 既然“顾左右”了,咱们也就不妨言言它。 感性、理性对你而言那不过就是两个汉字组合而已,并不因为搬弄这些辞藻就能显示出任何“学术”来。 对于没弄清楚的知识有三种态度:努力学习、不予运用、不懂装懂; 不幸的是,你总是选择最后一种; 这已经是你显著的人格倾向了; 而一个人的总体道德状况就是由这些人格倾向和性质构成的。 “天尊地卑”就必定是源于感性? “地法天”又源于什么? 源于感性的就必定是不合理、不合法的? 你准备如何质疑其合理性与合法性? 与什么“理”相合?与什么“法”相合? 难道说就因为你要质疑其合理性与合法性它就必定是不合理、不合法的了? 感性、感情、理性、合理性、合法性,呵呵,你以为这是幼稚园玩积木! |
|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7-8 12:36 编辑 业余文化论坛有一个较为常见的不良学风,那就是不懂装懂。 有些人是有意识的,他明知道对自己所搬弄的概念、命题、主义所知甚少,却信口炎炎,意在虚荣; 岂不知他在获得一种廉价虚荣的同时,却损失了自己作为一个人所普遍具有的荣耀。 有些人则是无意识的,当他习惯性地使用那些概念时,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并不真正了解其确切的含义; 这样的人虽然无可厚非,但也表明他不具备一个思想者的适当素养。 儒家早就为这样的人开出了药方; 可惜恰恰是这些人特别具有反儒的冲动——这并不是说所有反儒者都是如此的; 或许这种对于知识的态度本身,就是他们与儒家格格不入的一个方面。 “业余”并不是一个贬义词,特别是对于哲学思想领域而言; “业余”甚至可以避免死读书而后的僵化。 但“业余”仅仅是指“非主业”,如果把“业余”理解为不用下功夫、不用学习,仅凭自己的聪明就能“给哲学家制造麻烦”;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业余心态”。 “业余”者并不见得就不能是“专业的”; 前者是就从业状态而言的,后者则是就业务水平而言的; 但你如果抱着“业余心态”,那你就必定不可能从前者走向后者。 |
|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7-25 10:13 编辑 【上接17楼】 §8 当然还可以罗列出更多的观点和反驳,也希望诸贤达予以补充; 但我以为,或许很难再有更多的原则和原理了。 这里的材料似乎足以让我们得到一些初步的结论,而这些结论或许与我们此前所设想的会有所不同; 我们可以看到,在上述观点与反驳的罗列中,批判者虽然对每一个反驳观点都给出了合理的回应,但其回应本身却凸显了观念的渐变; 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在真实的辩论过程中看到实例。 如果我现在问一位合理的“天尊地卑”批判者,你究竟在批判什么呢? 这位批判者或许就会感到他不能像以前那样流畅地予以回答,而不得不多作些思考了。 他现在至少不能再一概地认为“天尊地卑”就是彻头彻尾反动的,就是意在为统治者压迫人民提供理论根据的; 至少我们的古代思想家提出这个观念时,是与其社会境况相适应的; 对于他们的时代而言,这种观念和提出这种观念的思想家不仅不是用心险恶的,反倒是理性卓越的; 那个时代,“秩序”是社会压倒一切的首要价值,社会有必要以某种形式的等级制度去强化“秩序”; 而“进步”则必须有待于社会秩序的确立、巩固,并转化为社会成员的习惯。 在这个问题上他感到有必要退守至这样一个观点Ⅰ:“天尊地卑”即便是主张一种社会等级制度,它也至少具有其时代的合理性,我们所能够反对的是把它应用到现代社会。 此时,这位批判者甚至不能十分肯定,“天尊地卑”就必定是主张社会等级制度; 因为中国古代社会并不像西方封建社会或者近代印度那样有着明确的社会等级划分; 而“天尊地卑”本身也完全可以在古代语言的意义上被理解为一种单纯的“秩序”话语。 在这个问题上他或许感到有必要退守至这样一个观点Ⅱ:我不能一概地反对“天尊地卑”,但我可以反对一种非民*主的、强加的“天尊地卑”,而这也就与古人思想无关了。 【下转26#】 |
|
尊非尊兮卑非卑 贵贱互尊礼仪亏 有权有势有代表 奴才卑躬认倒霉 {:soso_e120:}{:soso_e120:}{:soso_e120:} |
|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7-11 16:33 编辑 【上接24楼】 §9 接下来我尝试首次阐明一个中国古代政治史观点:“天尊地卑”是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政治观点,而不是任何一个学派的政治观点。一个合理的批判者此时可能会对一个较为深入的问题有所思考:“天尊地卑”真的就是儒家的政治思想吗? 这个问题的初步思考可以见前述的反驳者观点①和②; 而面对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作一些更加广泛的联想:—— 道德经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的“圣人”与“民”; 法家为中国皇权专*制社会的创造者秦始皇所提供的政治理论与手段以及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以及其他历史时期中国政治上的道家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皇权政治的外儒内道、外儒内法; 中国古代统治者对于道家、道教、佛教的尊崇史; 董仲舒独尊的是一个异化了的儒学,以及对于宋明清儒学对于道、佛思想的吸收; 诸葛亮作为一个典型的道家人物,他所主持的蜀汉社会也并没有丝毫“非天尊地卑”的迹象; 主张平等的太平天国却恰恰展示了一个君权与神权相结合的极度专*制的闹剧; ················· 这是从各学派思想对于中国数千年皇权社会的政治制度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交织互补互参来思考这个问题的。 “天尊地卑”与其说是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毋宁说是其政治历史的事实写照; 那么所有参与了这个政治进程的思想学派都不能免除其政治责任。 另外,我们还有必要扩展一下思考的范围:中国皇权专*制究竟是由某种政治思想推动的还是人类历史的自然过程? 究竟是某种皇权政治思想催生了皇权政治,还是皇权政治的实际存在造就了皇权政治思想? 中国政治历史与世界政治历史一样,首先受到社会生产力、人类普遍的理智状态等客观要素所规定; 而早期人类政治历史原本就主要是一种自然的、非理性建构的政治形态; 在那个时代,还处在萌芽状态的政治思想、政治哲学完全不具有近现代的社会推动力量; 那个时代,人类还普遍处在强权之中,政治社会以暴力为支撑,甚至更倾向于与宗教相结合; 这种强权政治充其量为维护其自身的存在而选择或确立一些思想理论; 所谓“独尊儒学”只不过是利用了儒学中有利于任何社会的道德思想,而政治上的关联却微乎其微。 如此看来,当我们说古代社会是推行某某思想的,这种说法与现代意义上政治思想与政治实践之间的关系具有本质上的区别; 那不是一个由思想左右的时代,完全不具有政治上的自觉、自主; 那只是一个初期的社会存在,人类主体行为在物质匮乏的压制之下,更多的是由本能所指导的。 我在这里对中国古代、甚至是世界古代政治思想得出这样一个初步结论:古代政治思想仅仅是政治的产物,而不是政治的指导; 即便在实际政治中有某种思想的运用,也不可能在某种思想的推动下建立与这个思想相符合的政治形态。 就群体而言,人类在这个时期主要的是处在本能的控制之下,而不是由思想所左右。 轴心时代虽然有过老子的小国寡民无为政治理想、孔子的诸侯分封礼法政治理想、柏拉图的理想国贵族政治理想; 但都被适用于那个时代的更为强大的原则所淹没——可谓人类政治理性的昙花一现。 我感到有理由把人类政治历史划分为本能阶段(或自然阶段)、知性阶段(或经验阶段)和理性阶段(或建构阶段); 这三个阶段实际上与人类理智进步的进程相一致; 也与人类的物质境况改善的进程相一致。 这个划分只是一个粗糙的理论框架,名称也不见得适当,有待进一步阐明。 把这个结论运用到“天尊地卑”的批判中就可以顺利地予以更为适当的理解:—— “天尊地卑”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描述性观念,而不是任何理性建构的政治思想; 它完全出自于强权的统治者的意志,而不是任何思想流派的成果; 人类政治理性必须经历长时期的、血腥的孕育才能得以确立以至于成熟。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天尊地卑”固然是出自系辞的; 但其政治意义,不管是作为政治秩序、还是作为等级观念都是皇权专*制所赋予的——这在那个时代具有自然的性质; 中国古代与世界大多数人类群体一样,缺乏主动构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政治理性。 在这一节最后我不得不郑重声明:这个思考必须感谢混沌道长先生长时期的激发。 |
|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7-9 19:50 编辑 浑沌道长【23#点评】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妄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发表于 8 小时前 --------------------------------- 我提醒你好好品味这一句:狂而不直,侗而不愿,倥倥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
|
道家承认现状,却没有以此为依据,您又想入非非了。。。。 乎“礼”者,道之华而乱之始。 “礼”,其发自自然亦表达自然,砸膝按头以为叩首,其所表达者,“强加”耳。 以“天尊地卑”为“礼”的基础,从根本上歪曲了“礼”的含义。 重仪式而轻自在,此乱之始也。 |
|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7-9 19:34 编辑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可不出所料的是,你对礼的理解也就只能停留在玉帛、钟鼓、叩头的层面上了; 但即便如此,你对跪拜礼的认识也是十分肤浅的。 中国古人席地而坐,行跪拜礼可谓顺其自然; 这种礼节广泛地存在于社会之中,对尊长、对同辈,而不仅仅是臣对君,民对官,老子本人应该也不例外; 如果说有谁是特意为之的,那恐怕就是西方君臣朝见的跪拜礼了; 跪拜与他们的生活习性无关,而仅仅是要表达尊卑。 至于皇权制度之下的三跪九叩,那当然可以理解为统治者的淫威; 你要是有半点理解能力,就会明白,那与任何学派思想无关,而仅仅是威权统治之下法定礼仪; 你当然可以反对这种尊卑关系的表达方式; 但你想以此攻击儒家思想,那可就十分无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