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5-8-24 21:08 编辑
6 T! _7 I3 E! X2 ~
# J0 |. K$ Z. n- n" V$ @' m* M罗振玉家藏明清档案始末6 X& y# I; q2 C; D5 f5 m
来源:中华读书报
8 H' k: R+ d; y+ i0 d' ~& i
" R% ?# B# G# n8 \; h 罗振玉(1866-1940)“家藏”档案——是指罗振玉1922年在北京琉璃厂首次购买的部分明清历史档案。他在买的过程中,知道了清内阁大库旧档将送到造纸厂作“还魂纸”的消息,于是便想方设法举债买下了全部档案。也许是因为这次购买,成就了罗振玉对险遭毁灭的大库档案的第二次抢救,具有特别值得纪念的意义,所以尽管他购买的大批档案几经易手,但这些档案却一直保存在他的身边,学界称之为罗氏“家藏”档案。罗振玉家藏的这些档案,不仅具有值得特别纪念的意义,也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 _- x! O" G) M8 ?1 S+ h( B6 G0 R# k
1 j4 E' }9 d% N+ B& b3 T 罗振玉第一次抢救内阁大库档案是在清朝末期,内阁大库失修,这里存放的大批明清档案被奏请摄政王载沣(1883-1951)销毁。时任清学部参事的罗振玉在去内阁大库接收图书时,发现了这批珍贵的历史档案,便提请主管学部的大学士张之洞(1837-1909),将其搬到学部保存。几经周折,这批档案得以保存在国子监敬一亭。民|国成立以后,教育部设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负责保管这些档案。由于北洋政府财政问题,无力再保管这批档案,1921年春,历史博物馆把存放在国子监的大部分档案装了八千麻袋,作价4000元卖给了北京同懋增纸店。纸店的人并不了解这批档案的价值,为了赚钱,就抽出了一部分在厂肆间出售,其余的准备运到定兴、唐山两地的造纸厂化浆造纸。" [1 M- G/ q- A4 n
6 B3 q+ T% ?+ ]
, _ G- Y# B, Q9 ?6 I' ?( z# P
' o1 ]: J6 R3 f" f0 Z; C
2 y+ v; F5 S( L# u3 R* v/ n' K 罗振玉当时住在天津,一次到北京办事,偶尔看到有人在卖旧的档案,马上意识到这是大库旧档,当即买了下来。同时又打听到这些档案将要面临毁灭危险,于是和朋友金梁找到纸店,以高出五倍的价格买下了这批档案。他将大部分档案在北京租房存放,将一小部分运到天津进行整理,并出版了《史料丛刊初编》22种。但后来终因为财力不济,无法继续保存和整理如此巨大数量的档案。无奈,只好于1924年,将全部档案转售给了前驻日公使、大收藏家李盛铎(1859-1934)。不过在北京琉璃厂买的这些档案,没有随大批档案一同出售。罗振玉将档案卖给李氏后,还一直关注在市场上流散的大库档案,几年间又陆续收购了很多。
0 Q# Z+ o& m4 k8 {1 v2 T
" k% g b! L' w0 d" ?+ g
1928年,罗振玉迁居旅顺,也将这些新购买的档案随其他文物一起带到了旅顺。1933年,罗振玉在日本朋友的帮助下,申请到日本外务省东方文化事业部和伪满洲国的资金,在旅顺设大库旧档整理处进行整理,到1936年整理完毕。共整理明清档案64,000多件,全部捐献给了伪满洲国奉天图书馆。但其家藏档案没有随之一同捐献,一直保存在大云书库中。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苏联红军对大连实行了军事管制。这期间苏联红军征用了罗家的住宅及大云书库,导致罗家不少珍贵文物和图书流散民间。% ~0 E& c: c+ d0 D) a7 p" B
大连市人民政府接管大连后,十分重视罗家流散在民间的文物,从1954年至1958年,在旅顺及大连市区大规模征集罗家旧藏文物数千件。主要从私人及废品收购站征集到大量文物及图书档案,其中包括明清历史档案230多件。关于罗振玉家藏档案的数量,罗福颐先生在其1948年撰写的《清内阁大库明清旧档之历史及其整理》一文中提到:“昔旅寓家藏,仍有二三百件。”这与旅顺博物馆现存档案数量基本吻合,只有少部分散佚。罗福颐先生在该文中虽然列举了几件档案,但没有对全部家藏作整体介绍,因此罗振玉家藏档案的内容,至今不为学界所知。# F" I$ L% v% v0 I9 C
我们之所以确定罗振玉家藏档案是1922年购买的,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在旅顺博物馆现存档案中,仍然保存有当年购买的“洪承畴揭帖”和“朝鲜国王贺表”。二是这些档案上都钤有“臣罗振玉壬戌所得内阁秘档”朱文长方印。壬戌年即1922年,是罗振玉第一次购买档案的年份,他在印章中刻上时间,完全是出于纪念的目的,也可以看出他对这些档案的珍视。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见证了发生在上世纪初的“八千麻袋”事件。下边是罗振玉家藏档案的大致内容:
0 y/ E. W) ?5 Z6 @, a 1.揭帖2件。如清顺治4年《招抚江南各省内院大学士洪承畴揭为招抚湖广兵部右侍郎江禹绪病剧恳祈罢斥事》(即著名的洪承畴揭帖)
: v, x2 }0 T2 B m 2.塘报1件。如清顺治4年《巡抚河南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吴景道塘报》。
6 T2 e9 p, P s/ q& ]' t7 i 3.咨文1件。如明崇祯年《镇守东江总兵黄龙咨朝鲜国王文》。" X0 o- F# Z+ x# q2 \, Z7 O
4.移会1件。如清乾隆年《吏部验封司给实录馆移会》。1 x& m9 K6 g8 q% o$ z1 z
5.贺表10件。如清崇德4年《朝鲜国王李倧贺正月元旦表》(即朝鲜国王贺表)。- K& ]9 c& v9 T1 w. Q4 Y6 o
6.实录2件。如明天启年《熹宗实录》。
, L* Z2 f' h9 y8 g 7.会试卷13件。如清顺治3年《刘廷训殿试卷》。" ^8 z' G& ^) \: r& l
8.地亩册6件。如雍正7年《高桥驿地亩旗界村名细册》。
4 ], I% l5 Z. q 9.黄册24件。如乾隆56年《漕运总督造送漕标9营兵马匹数目黄册》。4 {$ M8 j+ \9 @
10.官员名册2件。如清顺治6年《湖广巡按造报卓异官员名册》。
) p; R- f9 j: v) j7 K$ u 11.金榜2件。如清同治4年《金榜》。) u" c, o3 k8 y& P& ~) G5 d, |
12.家谱2件。如清《镶黄旗满洲钮钴禄氏弘毅公家谱》。4 o, C: ]2 }5 G
13.官员考绩5件。如清顺治年《江南巡按造报大计官吏贤否文》。
9 j7 H, m0 u! ]2 A* c" n9 c/ C. P2 E; x 14.布告2件。如清嘉庆年《广灵县知事布告》。
7 F8 m7 y0 Z w/ {8 O1 Q! L+ p4 o 15.诰命26件。如清顺治年《赠梁清标祖母李氏为一品夫人诰命》。- v) g# B! _% k
16.奏本12件。如清乾隆16年《大学士傅恒等奏本》。0 y( _; V3 R" R) V. W9 _1 O
17.敕谕30件。如明崇祯年《谕琉球国王敕》。
6 L) V0 f' j# o! x) j 18.外藩进贡3件。如清嘉庆元年《暹罗国王郑华贡物表》。
( J2 X6 u" V5 @+ D8 z 19.满文老档6件。
i5 S' Q+ Q: X/ Q1 h0 ` 20.题本20件。如清《管理吏部刑部理藩院事务总管和坤等题本》。8 j% A5 k: C: r3 q! g
21.玉牒2件。如清《宗室玉牒》。3 r y9 z/ [, Z+ }- S- ^4 n9 W: c
22.契约10件。如清嘉庆7年《金宏朝贷款契约》。
8 F: u/ P$ j8 j5 j$ M) q 23.科钞3件。如明崇祯年《兵部科钞》。
' g8 O- Z/ O" ^2 }, O% V 24.起居注5件。如清康熙19年至24年《起居注》。
, f, b, g8 @* S/ [( B2 B 25.其他34件。如清《平南王事实册等》。
9 r9 _1 e4 k- M' l% ^& }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