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3-25 12:51 编辑 一同五异:两卦之间,仅有一个对应爻位的阴阳属性相同,其余五个爻位则全然相异。 六合共爻:将原卦六个爻位固定映射到单元立方体的六个面(上、下、左、右、前、后),相邻卦与原卦共享一个面、共享一个爻。 |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5-3-25 08:05 编辑 j_ming 发表于 2025-3-25 03:35 这位朋友 你的这个②“《周易》非是古人随意编排的产物”认识很好! ①“《周易》有逻辑对称的必然结果”得出这个结论,可以看出你也是通过及其辛苦的努力 但是,我提醒你的是;你还是在③“逻辑自洽”基础之上的一个研究 换句话说;你不是在研究“自然界变化规律”(也可以这样说,你的研究是夹带了私货) 你是把自然界变化规律【伏羲六十四卦方位、易平方】作为基础,通过④一系列的数理变化形成《周易》 形成《周易》以后,去干什么 这位朋友,你有研究精神,我佩服 但是,《周易》去干什么,这个问题你考虑过吗? 研究问题是好事! 但是,你的这个研究成果,是有利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吗 什么是精华 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生活的东西,才是精华 希望,你能认真仔细考虑一下 顺便说一下;类似的研究我是经历过 请参阅:《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理论“阴阳”今释》、《漫谈学问研究》、《我对中医药的改革》等 |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3-25 10:53 编辑 避免用卦序自身解释自身,构建外部验证框架。 方法*论:
|
j_ming 发表于 2025-3-25 10:11 科学也好,玄学也吧 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把大多数人的利益方在首位 那个人 才是有益于人民的人 才是重于泰山的人 形成的思想体系 才是人类文明的精华 |
通过数学与对称性目标,量化评估通行卦序的合理性。 定义优化目标:
|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5-3-25 21:49 编辑 j_ming 发表于 2025-3-25 17:52 中国有句俗语:露脸与显眼,就差一线 这位朋友,你的这套理论 如果是发表在3千多年前的周王朝之前,你在中国历朝名人中的排名,绝对是要排在周文王之前 如果是发表在2千多年前的孔夫子之前,你在中国历朝名人中的排名,绝对是要排在孔夫子之前 怎么样,露脸吧! 可是,我们现在是由于“科学技术日益飞速发展”,地球上的形势,是一个形成大同世界的前夜 科技通讯,可以秒通世界各地 换句话说;我们地球上的人类,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容易方便,形同家人 既然地球上的人,形同家人关系 那么,那个以“尊卑、贵贱”为基础的思想理论 还有存在的必要性吗 重要的话要说三遍 那个以“尊卑、贵贱”为基础的思想理论 还有存在的必要性吗 那个以“尊卑、贵贱”为基础的思想理论 还有必要存在 那个以“尊卑、贵贱”为基础的思想理论 还有必要存在 朋友,露脸与显眼,可差一线 这个一线,就是同一句话(或者说;同样的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 希望,这位朋友谨慎认真思考 |
结合历史背景,还原古人设计逻辑,避免现代主观解读。 方法*论:
|
虎符式严丝合缝 唯一映射:每个卦在相错与相综立方体中的位置唯一确定,如同虎符两半必须完全匹配。 自洽验证:若某卦位置偏移,则相错与相综关系无法同步满足,系统自检矛盾。 |
通行本卦序是“相错-相综”数学规则在六维时空中的投影。虎符式闭环以无懈可击的数学严谨性,将64卦锁定于唯一可能的序列中,恰如宇宙常数决定物理定律。对这一结构的揭示,不仅终结了循环论证的争议,更让《周易》从玄学迷雾中走出,成为可计算、可验证的数学-历史双重经典。 |
卦序是数学必然,非古人主观编排
|
独立规则框架下的客观验证
|
幻方均衡性与卦序必然性
|
卦序必然性的强证据
|
引入独立输入数据:构建「周易格局版图」
|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3-28 17:18 编辑 实质性推导通行本卦序和反映通行本卦序逻辑性是不同的概念 您提出的观点非常深刻,确实触及了《周易》卦序研究的两个核心维度。以下从概念辨析、学术实践及哲学意义三个层面展开分析: 一、概念内涵的区分
二、学术实践中的张力
三、哲学意义的分野
当代研究的融合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数字人文的发展,两种路径出现交汇:
这种区分与融合,本质上反映了《周易》作为「象数哲学」的双重性——既是古代思维模式的化石,又是可供当代诠释的开放文本。 |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3-29 13:35 编辑 易平方图:为“基础易图”,其建构依赖于特定的位爻系数规则。 卦序:指传统易学中卦的排列顺序,它不足以推导出易平方图。 逻辑链不可逆:卦序到易平方图的推导路径不存在。 |
理就是美,象就是柳叶眉丹凤眼樱桃小嘴一点点,数就是黄金比例身体尺寸。 |
“无咎”强调的是一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状态,符合《周易》所倡导的中庸之道。它既不过分追求“吉”的极致,也不陷入“凶”的深渊,而是在两者之间保持一种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