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记住
注册
找回密码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邮箱
快捷导航
首页
Portal
国学投稿
投稿中心
网站学者
学者频道
国学阅读
读书频道
国学导航
導航頻道
国学复兴
学刊
电子期刊频道
学馆
Group
公众号
微博
签到红包
Plugin
每日签到
领取红包
搜索
搜索
热搜:
新唐书
伤寒论校注
易经最新章节
芈这字咋念
史前易学
昆曲
加我数年
周易
道光朝
论语
易经
太平御览
本版
用户
国学复兴网
›
门户
›
查看主题
官会响锣
发布者:
好蛋
|
发布时间: 2025-11-1 23:20
|
查看数: 22
|
评论数: 0
|
帖子模式
官会响锣
来源:非遗文化
周口非物质文化遗产——官会响锣
官会响锣是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县级市官会镇传统的民间舞蹈,也是迄今为止在全国发现的唯一一个以锣为道具的舞蹈,填补了我国舞蹈文化中缺少锣舞的空白,官会响锣在当地影响极大,是群众喜爱的传统民间文艺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官会响锣历史悠久,始于南朝梁武帝时期,盛于清初,其产地在项城市的东南部,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官会原名“荒芜店”,位于项城市南部,当时民谣称“有女不嫁荒芜坡,庄稼少,槐草多,晒黄头发沤烂脚。”就是这个十年九淹的偏僻小镇荒芜店,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要路过此地,当地各方官员聚会在荒芜店准备迎接皇帝的到来。当地有一名进士叫王子由,为迎接皇帝的到来,他精心组织了一套大锣表演,颇受各方官员及当地群众的青睐,“官会响锣”从此就流传下来了。至此,官会响锣代代相传,流传至今,荒芜店也因当时百官相聚改名为官会镇。
数百年来,官会响锣已经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独具豫东风情的民间艺术形式,并一直活跃在豫东广大农村的红白喜事,庙会庆典活动中,深受群众的喜爱。
传统“官会响锣”表演是与“三眼枪”一块表演的,打击乐只有锣。其传统打法有“七点锣”、“九点锣”、“十三点锣”等。传统表演套路为“二郎担山”、“青蛙啃泥”、“寇准背靴”、“张果老倒骑驴”等。在官会响锣的基础上创编而成的《项城锣龙》,在表演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把锣及锣锤作为道具时而打时而舞, 并把传统的龙舞、龟舞、抬花轿舞等巧妙地运用锣舞之中,达到似亦不似、不似亦似艺术境界。气势恢弘的官会响锣不仅展示了中原大地的民俗风情,而且反映了中原儿女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勇往直前,奋力拼搏,赞颂幸福生活的精神风貌。
根据官会响锣改编的《项城锣龙》,曾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最高奖“山花奖”,并被授为“中原第一龙”称号。2008年2月官会响锣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最新评论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