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17|回复: 26

强国至道: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中国网采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7 15: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已被中国网采用
http://cul.china.com.cn/guoxue/2012-01/12/content_4757027.htm



中国的国家历史自夏起至今已四千余年,历朝历代为了实现社会秩序稳定化,各有各的治国方针,但总体看来不外四种方式:神治、德治、人治和法治。对一个现代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便不可为。
    一、神治和人治:
    所谓神治,以神为国家信仰的治国之道;所谓人治,以统治者为国家信仰的治国之道。
    神治世界,大约位于三皇五帝以巫主政时代;人治世界,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的治国理论,占据二千余年封建统治。
    神治和人治之道已被历史和现实摈弃,此文不再“复辟”。
    二、中国法治理论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既强调君主专*制,更强调完善法治,“缘法而治”,以法治国。法家认为,法治具有传统礼治无法比拟的公正性,法是国家颁布的准则,代表的是大多数人的“公”利,具有公开、客观、公正的特点和效果。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公元前536年(郑简公三十年)三月,郑国执政子产命令把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到鼎上,公布于众,令国民周知这是国家常用的法律。
    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总结春秋以来各诸候国立法经验,著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统的封建法律,是谓《法经》。
    三、孔子单一德治实践的失败及老子对道德的总结:
    1、《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適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离开曹国来到宋国,和弟*子们在大树下讲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加害孔子,就把那大树给砍了。孔子只好离去,弟*子说:“我们该快一点走!”孔子说:“上天既然赋了道德使命给我,桓魋他又能把我怎样?”
    2、《论语》: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来治理国家,我一年就可以有个样子,三年的话功业会大有成效。”
    3、《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伐陈,及吴侵陈,陈常被寇。孔子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於是孔子去陈。”
    可见孔子在陈国三年里“以德治国”的失败。
    4、老子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
    失道者才求德。而“失道寡助“也说明了单一德治的此路不通。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只有上德不德时,就会有道。下德不失德时,就会无道。
    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对一个现代国家的治理方针来说,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
    平等性、公开性、应当性是依法治国的特征。
    而道德的概念:“道者,路也”, “德者,得也”。《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如一切都能按一定的原则去做,就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道德因此成为立法、执法、守法的基础。
    对于维护和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来说,法治和德治都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法律带有权威性和强制性,依法治国,避免了随意性和任意性,保证了国家机器有秩运行和人的合法权益;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人的价值判断、人的良知和传统习惯来维系。
    法治必须要发挥德治的作用,需要德治的支持和配合。
    德治必须发挥法治的作用,需要法治的保障和辅助。
    依法治国则致力于通过约束群体的外部行为,建设群体的行为文明,开掘群体的内心文明。以德治国致力于以建设个体文明而促进群体文明。
    法治和德治兼治,是一种标本兼治的强国至道,强调和规范人与群体的权利、义务和意识行为。两者相得益彰,大道至止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0 11: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法治德治二者兼得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2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0 13: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被采用,俺就不批了。。哈哈。。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5 收起 理由
宁南山 + 5 哈哈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唐启正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1-20 15: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1# 古越中兴
颇具《老子·二章》:“高下相倾,前后相随”奥义。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2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7: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治文章,仰仗同仁指点江山.{:soso_e181:}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0 20: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总体看来不外四种方式:神治、德治、人治和法治

极好的归纳,在这四种模式之下或许还有一些亚型及复合模式;
其实楼主已经论及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3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30 "故我在"洞明矣.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 11:5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想想当年邓同志南巡讲话为何能上下风行,形而上下兼收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 11:54: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总体看来不外四种方式:神治、德治、人治和法治

极好的归纳,在这四种模式之下或许还有一些亚型及复合模式;
其实楼主已经论及了。
故我在 发表于 2012-1-20 20:38


神治已经死去,德治、人知、法治是民*主集中制的大原则。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2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 12: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楼一语道破国治玄机.{:soso_e179:}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 12: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总体看来不外四种方式:神治、德治、人治和法治

极好的归纳,在这四种模式之下或许还有一些亚型及复合模式;
其实楼主已经论及了。
故我在 发表于 2012-1-20 20:38



神治、德治、人治和法治是贯通为一的,任何撕裂和缺失都危险。
我本想从这个思路去批顶楼。。既然你提到了,我也说一句。。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2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 12: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古三代的神治,在当今时世角度而言是一种人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 12:5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需要解释“人治”。。这里有二义。。人是哪些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 13: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有二义,无非上下二类.作为潮起潮落,下人得政始为上人也.总之是"人"的范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 13:3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顾如 于 2012-1-21 14:04 编辑

这样定义的话,那么现代的“人”就两分了。
一个是作为神的人。。比如人民*主权的人民。。
一个是你提到的作为为政者的人。


总之四治都不可缺,正确排列次序是:天(道、神或者作为神的人)、德、法、人(为政者)
如果缺天,则德无根
如果缺德,则法无根,社会没有润滑油
如果缺法,则人无根,社会无序
如果缺人,则无效率

如果人排第一,则独*裁
如果德排第一,则固化或者说极端
如果法排第一,则专*制

即使以所有人为神,根也是不够牢靠的。。原因是太实在了。。就会破坏多样性。。结果与德排第一效果要好一点,但类似。。德本就是人们的经验积累,应该是变动的(不是剧烈变动)。。或者说德是天人(全体人)结合的反映。。而天与人(全体)都在变动之中。。德自然也在变动之中。。以德排第一,时间长了必走极端。因为它被神化了,不变了。。



加几句:
不要用德大于法这种“大于”句式看我的说。。而是“法出于德”。。
如果用“大于”句式看,法最大。。法是前面两者的具体化。。人(为政者)是执行者。。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2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 18:5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强国之道如何治?顾君观点虽在理,但显得纷繁,有主次不彰之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孙信者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1-21 20: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孙信者 于 2012-1-22 18:41 编辑

1# 古越中兴

本来不想再来复兴参合,见了这样的帖子实在叫人哭笑不得,居然还得到中国网采用,可见当今学界不可救药!

就凭你三句话否定“以德治国”?!就算孔子有生之年以德治国失败了,他治不了国是因为他不是君王、君王理解不了或不屑于他。但是,他后来的儒家思想治理了中国2000年之久,使中国成为人类史上唯一生存的古文明。你却视而不见?

依法治国,你给我说说法从何而来?

用老子的话来否定孔子的以德治国?你知道老子的治国哲学是什么?老子的治国哲学是无为不治!

当政的病入膏肓,更需学者们齐心协力、拨乱反正。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 收起 理由
顾如 + 1 孟子浩然正气就是如此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 20:4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顾如 于 2012-1-21 21:13 编辑

这首先要定义强国和外在威胁

法家之法制,最速
(西学民*主在儒法之间)
儒家之德治,内抑民而外和面团。。内里最空虚。。

VS

墨家之法治,最实
(西学自由在老墨之间)
老子之道治,最活,个人认为强国效率稍低




换一个说法主次就明显了。。就是:
法治为像为王
道为德提供来源,德为法提供来源
道的来源则分两部分:已知之道(先验、信仰);未知之道则取众人理性状态下的合意,以求逼近。
为政者是执法者


如下图:

无标题1.pn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 21: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16# 孙信者

老孙从来不读别人的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孙信者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1-21 21: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18# 顾如

你要么是个跟屁虫、要么是个见风使舵的应声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 22: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正在揍他
因为他讲德不讲道

你也揍他
讲*法不讲德

搞得我相当迷惑。。我揍错了他,该揍你?。。你揍错了他,我该揍你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孙信者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1-21 22:54:44 | 显示全部楼层
20# 顾如

你最好还是揍你自己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 11: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1# 古越中兴

本来不想再来复兴参合,见了这样的帖子实在叫人哭笑不得,居然还得到中国网采用,可见当今学界不可救药!

就凭你三句话否定“以德治国”?!就算孔子有生之年以德治国失败了,他治不了国是因为他 ...
孙信者 发表于 2012-1-21 20:21

我对孔子是仅举了三例,但纵观孔子一生,其仕途仁德之治从未见阶段性成功。至于孔子以后的儒学为统治者服务,可谓煞费苦心,但其民生智慧、器道构架从未见贯彻和落实,统治者用以归王道、张之继苛政,此“封建”冠帽戴得实是长足沉甸。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 19: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22# 古越中兴

孔子的一生是理论的一生,而不是实践的一生,所以其败也宜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 13:37: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楼说得在意,一种学说自身无法实践,其理论体系必为他人改头换面,用其喜,去其厌.纵观儒学二千余年,统治者津津乐道,而民生唯有忠恕,难言民权法律,诚可悲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5 12: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天地 于 2012-1-25 12:24 编辑

要把道、法、术都看明白了,把三者之间的关系都看明白了。

现在的人,所认为的平等公正、法制、道德(非老子之道德,而是西方所认为的社会行为规范)。。。。等等,都是人为制造的“法”,处在“术”的范围内。
真正的“法”,勉强定义为客观自然规律(此自然非老子之自然,而是西方定义大自然之自然)。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力学是真正的客观自然规律,真正的“法”吗?不是。那也是人所认为的客观规律,只是与真正的客观规律越来越接近了而已,还没有到真正的“法”,也是“术”的范围之内。

法与术真正的相合,将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老天造法人造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还不是道,那是另一个字--德。顺道而治便是德,是无为。
什么是道?天人合一属于道的范围内,天人不合一呢?非要和老天对着干,那也是道!希特勒也是道。顺其自然属于道的范围内,是德,不顺自然-无德呢?那还是道!
所以老子主张德治。

解字---德。左边是行,右边上半部分是目光之直视,中间是一,下边是心。知行合一。
道。上边两点代表阴阳,阴阳合一,阴阳自合一为首,首定而恒常。走字不定而变幻。道即是看不定实定,看变幻实不变幻。

ls,道是儒之本体,儒为道之用。何可悲之有?民权法律,民生需要民权法律,那就民权法律-此乃西方之德。民生需要仁义礼智信忠孝节,那就仁。。。。。节--此乃东方之德。无论是儒还是上帝,都是顺应各自然之德,均为无为之德。
而东西两方相交和,民生也必交和,原来各自的德就都不适用了,必须整合出新的历史时期下新的德,都是顺其自然而为,是无为。若要强行废弃东方之德而抄袭西方之德,反之若要强行排斥西方文化而故守传统文化,这两者都是有为了,有为就误了。这就是所谓的------道可道,非恒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孙信者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1-26 03: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的一生是理论的一生,而不是实践的一生,所以其败也宜矣
金花一族 发表于 2012-1-22 19:34

你觉得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如今的道德滑坡是马哲成功的实践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7 17: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顾如 于 2012-1-27 17:18 编辑

25# 今天地

你的法的概念好像与法一点关系都没有啵~

法,本意大概是模仿、效法。。引申为法规。。
你说的法又不是法道之法。。又不是法规之法。。那是什么?


而且你对德,认识实在混乱。。不要以为德是一些并列的东西。。那里面的次序、取舍才是关键。。空谈仁……节。。各家、西方都一样。。排序和取舍不同。。本质就不同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