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梅寄鹤先生
u/ M, j: m- y, z4 T: _, A2 V" {; k' L* O; u8 O4 ~( c1 ?
蒋祖钢
& g# j- f6 t. S* U8 e: X- z) k) |8 E' F0 {; I' c; X0 Q
历史常常重演。
; a: j" _% r% |: b2 e 过去,一些学者毫无根据地论断金圣叹腰斩《水浒》并伪续了“惊恶梦”的情节;现在又有人毫无依据地认定梅寄鹤伪续了《古本水浒传》后五十回。7 n/ y, ~# [1 E3 @/ o1 F
梅寄鹤是《古本水浒》的发现者,仔细读他写的序,体会感到他热情洋溢,坦率真诚。他详细记叙了《古本》的发现和出版的经过,提出了许多人证:中西书局的主人吴虞公先生,藏书者梅芝春先生,好友徐晋壁、杨鹤年先生。同时还有物证:清初的手抄本。, q: r* s5 c) ^) [0 i/ y
当年,任何一位学者想鉴定此书,都可以通过这些人查找到这一部书。如此清楚的记叙,毫无伪造的迹象。而历史上的伪书,几乎总是将书的来源说得含糊不清,无从查询的。
, P' Z4 |; m. @ f! S 而从中西书局利益的角度看,伪造此书也是得不偿失的。研究《水浒》的学者校多,一旦伪造被揭穿,将严重损害书局的声誉,经济上也会因此遭受损失。此书的写作水平极高,真是梅寄鹤先生后续,完全可以公开打出后续的牌子,这能争取更多读者。: `. S: ]' F" H' o6 `4 w
其实,仔细研究《古本》后五十回后发现,无论从思想、情节、语言、人物各种角度考察,她与前七十回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后五十回也如同前七十回一样,是当时时代的产物。当代的任何一位名作家都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更不用说梅寄鹤了。关于这些,后文还将详谈。- V) `. ]! `2 i4 p- K& A9 O
不过也有疑问:如此杰出的作品,经中西书局出版后,为什么还长期不为人知呢?- }% L! Y) A9 N$ W$ D7 D3 W
为此,我专门拜访了吴虞公先生和梅寄鹤先生的后人。3 U& [# T! W! J' o% E* \
吴虞公先生不幸于解放初逝世。吴虞公先生的长子吴嘉博先生告诉我,《古本水浒》虽然只印了一千五百册,但一直销售不佳,直到解放,库房里还有一半存货。他们没有为该书作过广告宣传,也没有向学木界推荐过此书。令人惊讶的是,吴先生也认为这书是伪续的,但究竟是谁伪续的,他不知道,“也可能是梅寄鹤吧!”他如此回答我。他的看法,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吴虞公先生的看法。
$ P+ ~7 b W1 {" w0 Z1 ^. F$ o 而梅寄鹤先生的行为则更今人奇怪了。梅寄鹤原名梅祖善,寄鹤为字,是常熟县乡间的一位中医,不幸于文化大革*命中逝世。梅寄鹤先生的几位子女全都没有看过《古本水浒》,甚至没有听说过这本书。如果《古本》真是梅先生自己的作品,且会如此冷淡?只有梅先生的一位徒弟姚周吉先生、曾听梅先生说起,他出过一本《古本水浒续》。这位徒弟也没见过这本书,梅先生也没说过这本书的作者为谁。这情形让人感到,梅先生并没有将《古本水浒》看成自己多年的心血,他也否定了此书,认为此书是“续”作,甚至为此抱有歉意,不愿多提:因为此书没有为中西书局带来经济上的效益。
5 w( b9 H0 }" M# l8 F9 h) N3 M4 X 吴虞公先生与梅寄鹤先生似乎都认为自己出了一本伪续作,这显然是他们不作宣传的重要原因,因为伪作会败坏中西书局的名声。但问题是:中西书局不敢宣传《古本》,为什么又要出《古本》呢?当时在序言中热情赞美《古本水浒》的梅寄鹤为什么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呢?
3 _2 J1 z) \* H; }7 R' Q 后来,我在一次《水浒》讨论会上遇见了马蹄疾先生,他告诉了我一件重要的事实:吴虞公先生与谭正壁先生是好友,《古本水济》出版后,吴送给谭二套书。谭正壁先生认为这书是伪续作。
2 R- c7 T `. \ e- }/ m. { 谭正壁先生是著名的《水浒》研究者,如果吴虞公明明知道该书是伪作,决不会送去自讨没趣的。显然谭先生的看法立刻影响了吴虐公先生,又影响了梅寄鹤先生。这迫使中西书局将《古本水浒》作低调处理,导致了该书再度沉默。 J3 h2 d2 J% B' ]9 W3 m+ N( F
无论吴虞公先生和梅寄鹤先生的态度是否发生变化,他们为《古本水浒传》再生所作的贡献将永远为学人记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