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中华之本体 于 2012-2-23 08:19 编辑
转诚心儒义帖,录以备查:
关于“精神约束”
11/29/2010
人是需要有“精神约束”的。
主要是因为人类是以社会形态生活在世界上, 因此人类有“维持社会形态稳定“的本能。
“精神约束”即是人类为“维持社会形态稳定”所展现的一种本能。
何为“精神约束”
“精神约束”最基本的表现是每个人的自我约束。
所谓“精神”, 差不多就是人的“思维”, 或者叫“思想”;
所谓“约束”, 就是自己能够主动地“限*制”自己思维的范围, 让自己的思维(精神状态)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胡思乱想”。
怎么样具体实现这个“约束”?
每个人“精神约束”最主要的形式是“信仰”。
拥有“信仰”最重要的途径是“宗教”。
所谓“约束”, 就是有所限*制, 不能随心所欲。
“约束”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尊重”。
家庭的基本准则是“尊重长辈”, 和“互相尊重”, 家庭才可以和谐共处, 这是一种基本的“精神约束”
在社会上, 则是尊重先贤的“思想”, 众人以某个先贤的“思想”为“共同尊重”的“公德”, 则社会
才可以保持和谐的秩序, 从而存在和发展。
“没有约束的精神”可以是“万恶之源”
维系一个社会正常运行的最根本的核心是“社会精神”, (或许可以说成“指导思想”)绝不是“物质”。
人和人之间不能只有“物质关系”而没有“精神关系”, 而“精神关系”则是维系人们“物质关系”得以
正常“运作”的根本。
人类的所谓“物质关系”中, 最基本的关系就是“物质的分配”。
而指导“物质分配”最重要的“分配精神”就是“公平合理地分配”。
没有“公平合理地分配”这个“分配精神”指导的“物质分配”只能回到动物界的弱肉强食状态。
“不公平合理的分配”可以说是最基本的“恶”, 没有“公平合理分配”精神指导下的物质分配只能是
“不公平合理的分配”。 因此没有“精神约束”的后果就是产生“恶”。
其实所谓“精神约束”的最直接的结果是约束人类自己的“行为”,就是所谓“不这样想”是为了
“不这样做”。为了能“不这样做”,只能通过“不这样想”。
没有“精神约束”的社会状态是不可想象的。
也 可以说没有精神约束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实际情况是, 比较不理想的社会状态是精神约束比较混乱的情况。
物质不可能有对精神有任何“约束作用”。 任何企图通过“物质条件的变化”来实现“对精神的约束”
都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就是说, “生活条件变好了”未必可以导致“精神状态变好”。
而所谓“精神约束”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约束”就是要“约束”人们对“物质”的欲*望。
实际上, 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 就是一个“精神约束”正常的社会。
而一个物质生活很发达的社会, 不一定是一个“精神约束”也很正常的社会。 从我的观点看, 物质生活
的发达程度会与“精神约束”的状态成某种程度上的反比情况。 就是物质生活的条件越好, “精神约束”可能会变差。“精神约束”状态比较差的重要表现就是人们过分地追求“物质享受”, 过分地追求“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
关于“幸福”
幸福是人们的普遍追求。 就是常说的“幸福生活”
然而所谓“幸福”, 其实是精神上的东西, 而非“物质上的”。
当人们把某种“物质生活条件”视为幸福的标准时, 随着这个“标准”的实现, 人们的“幸福感”很快就
会变淡, 甚至消失, 而转为觉得“不幸福”了。
所以, 用“达到某种物质生活条件”来设定的所谓“幸福”, 是无法持续的。 就是说, 这个条件未实现时, 你一定是“不幸福”的, 这个条件实现后, 你很快就又觉得“不幸福”了。
所以我认为: “物质条件”其实不能给人们带来“幸福”。 追求“物质生活”以实现“幸福”就是一种不
正常的的“精神约束”状态。 如果一个社会是处在人们普遍追求“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以实现“幸福”
的状态, 这个社会不会是一个“和谐”的状态。
因为很遗憾, 上天给了人们一个致命的弱点: 就是对物质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即: 永不知足。 所以,靠
追求“物质生活”所得到的结果只能是: 永不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