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deqingli 于 2014-9-15 10:01 编辑
不知樓主怎樣將儒學與邏輯聯繫起來,我把自己認爲與邏輯有關的論語貼下: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孔子急了(我的曾參啊),吾門之道是前後一致啊!曾子也急忙認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說完就出門而去。門人問曾子:「什麼意思?(為什麼孔子發脾氣?)」曾子說:「(沒什麼),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以曾子雖然口頭說「唯」,但並不理解孔子一以貫之的是什麼,或者知道但不予理會,所以只以忠恕敷衍眼前弟子。曾子大概一堂兩道了。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子貢,你以為我是因為多學才識之、弄清楚的么?)對曰:「然,非與?」(子貢說當然,難道不是這樣的麽?)曰:「非也,予一以貫之。」(孔子說不是啊,我只是把一切事物當成一個整體來看而已)。這才是孔子的秘訣。事情都是相互關聯的,經過分析推理,即可不問而知。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子禽很納悶孔子每到一國,都能瞭解到該國的政事,而一般人很難搞清楚上邊的事,於是問子貢孔子是不是很神。子貢回答說夫子是靠「溫、良、恭、儉、讓」而得來的,難道這些求法有異乎人之求之與?顯然子貢不以爲然。(衛靈公第十五)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子貢,你以為我是因為多學才識之么?。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這才是孔子的秘訣。思維要有邏輯,不能前後矛盾。孔子想說的,用現在話講就是,有些事情靠邏輯推理就可知道的。用孔子自己的話回答子禽問,是最好不過了:“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君子對上面的事清楚,小人對下面的事清楚。)
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孔子對公叔文子感興趣,所以問公明賈:“聽說說他公叔文子不言、不笑、不取,這可信麼?”。文子為人,其詳不可知,然必廉靜之士,故當時以三者稱之。公叔文子,衛大夫公孫拔也。公明姓,賈名,亦衛人。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子曰:「其然,豈其然乎?」公明賈回答說:「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孔子說:「(若)是這樣(後言、後笑、後取),那這(後言、後笑、後取)怎麼會使(人不厭其言、不厭其笑、不厭其取)呢?」孔子一向不喜歡“二貨”。(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