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59|回复: 10

[品读经典] 中庸解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6 11: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总序

原文: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於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解说:
尊师程子(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程颐)先生说,公正(不偏心)就是中,不违反常识(规则)就是庸,公正是做人的法则;不违反常识是处世的道理。这篇<中庸>系孔学认识要领,子思(孔子嫡孙,名孔,字子思,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怕时间久了发生偏差就写成书,用予教授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名轲,字子舆,一代儒家宗师,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的。本书其实就开篇(所说)的一个准则,之中分开来说一个个事;最后又从一个个事回推归并出一个道理,展开来符合天地四方规则;收起来藏于心中让人更加严谨,其味无穷,都是实实在在的学问。读的对路,竟管无法完全明了,反复推敲还是会有所收获,一生都可能用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6 11:35:1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概说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解说:
本能使命(行命)就是性,使命规则就是道,规则操守就是教。道是使命规则,时刻不能偏离,能偏离的就不算规则。因此,君子的警戒(偏离使命规则)之心是不需要监督和提醒;不要在小处摆威风,不要在不太会的面前逞能,君子需要的是大家的认可(谨防独家之言)。喜、怒、哀、乐不随意表现就是中;一旦表现要符合礼度(准则)就是和(协调)。所谓中,指人心(深藏不露);所谓和,指符合做人规则(礼度)。完美的中和(也可以用另一种语境谓之和谐),必然是帝王官员(现在的说法是中央和地方官员)公正,人们不相纷扰自然成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6 11: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第一章  说道
  第一节  序
原文:
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於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於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解说:
子思说他之所以要把它(指《中庸》)写出来传下去(目的)在于确立一种主张:首先(让人)明白规则的基础是自然不可以任由改变,它的内容产生于每个人的防御(戒备)之心不失;接着说培育维护公正之心和认真思考之关键;最后说古代帝王、圣者的巅峰典范。所有要学的人对这一部分,认真比对检查自己才会有所收获,才可以除却身受环境影响产生的不正之心,突出自身原来固有的优良品质。杨氏(可能指的是杨朱)称说这一节是整篇的主要内容,下面的十个部分全部是子思引用孔子的话。总结本章要点:仲尼(孔子)说,君子心正,不违反常识;小人相反。君子的心正,是不偏;小人的所谓心正,是不避人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6 11: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第二节
原文: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解说:
孔子说:中庸的至高无上,是让人坚守善良。

   第三节
原文: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解说:
孔子说:自然规则(是靠每一个人自己坚守,为什么)无法(让人)身受(执行),说起来很明白,自以为聪明的人不遵守,愚钝的人又无从遵守(不懂);对自然规则不去领会,说起也很清楚,有才能的人不屑一顾,不成材的人又认为高深莫测,就像人没有不吃的,可却很少有人去对饭菜体会寻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6 11: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第四节
原文: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解说:
孔子说:自然规则就真的是不可知无法身受(执行)?

   第五节
原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
民。其斯以为舜乎!

解说:
孔子说:不是说舜是个无所不知的人,可舜却(常常)为了澄清事实而查询,杜绝诽谤和中伤让好人扬眉吐气。防止极端,公正对人,这(大概)就是大家(乐意)拥戴舜的原委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6 11: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第六节
原文: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解说:
孔子说:大家都说自己很明白,走着走着就偏向一方(身陷机槛)不可自拔(无法躲避);大家都说自己很明白,希望不偏一方却不能长久坚守。

   第七节
原文: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解说:
孔子说:颜回与人交往,选择了中庸感觉到它的好处,就紧紧的放在心里,坚持着不偏一方。

  第八节
原文: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解说:
孔子说:我们国家的公平;各级官员的讼争(断案),空话连篇找托词非要置人于死地(霸道),缺失公正是无法做到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6 12: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第九节
原文:
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寞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解说:
子路问孔子什么算是能奈?
孔子说:(你说)是君子能奈?还是帝王能奈?或是(他们)都能奈?
        即就宽容教化的心,非一定要治罪偏离规则(可以说绝大部分
        的人只是不自觉偏离规则,要治罪的是少数自觉偏离规则的人,
        比如营私腐*败,知法犯法等等)的人(来说),君子要更有能
        奈,这是(做人)涵养;
        动不动就兵戎相见,不考虑(百姓)生死(因为生死不直接关乎
        帝王),就这一点来说帝王(现代意义应指中央地方官员)要更
        加蛮横,这是霸道。
        所以说,有涵养的君子只会去适应(规则)不因流俗污世而动
        摇,这就是能奈!中正不阿,这就是能奈!维护(国家)治理规
        则,非阻止可以动摇(的一颗心),这就是能奈!(国家)治理
        混乱,由始至终都无法动摇其(一颗)维护规则的心,这就是能
        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6 12: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八>
    第十节
原文:
子曰:素隐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解说:
孔子說:已经被证实是旁门左道的诡异行为,我们千万不要去学;
        君子是按一定规则行事,不坚守到底,我们千万不要去跟随;
        君子遵循的规则是中庸,(哪怕)一辈子不被人理解也绝不要后
        悔,这只有理智的人才可以做得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6 12: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九>
    第十一节
原文:
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之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哉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解说:
君子的遵循規則博大精深。
夫妇之间没有是非,可以相处;再高深的,圣人也不一定能知道。夫妇反目,可以在一起;再巧妙的,圣人也不一定能做到。天地那么大,人不可能样样满足。所以,君子言重,天下没有可以与之相比;言轻天下没有可以能超越。
诗说“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就是隐喻君子的见多识广!
君子的遵循规则源自于夫妇间的相处度数,更高妙的还是对世间(百态)的辨识。
         本章到此结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11 20: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儒解,中和之为用,即中庸,此乃确论。中庸,即口语“中用”。中,如射箭中的,不偏离靶心。用,可实行也。程子解“庸”为“常”,非“用”本意,乃其延伸意。因为,可实行者,必可常久。余以为,中庸为口语,而理学家反而不识得。中庸,谋而有成之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7 08: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率性之谓道;这个率字未能解,所以全篇流入理学范围{:soso_e11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