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古月一帆 于 2013-1-16 11:24 编辑
.
“两端、异端”正义
引子:渐次澄清若干个亟待纠正和重新继承的基本概念,清除严重羁绊中国人自觉、自信地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上的障碍,“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论语·子罕》,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叩”是含尊敬意的询问之意。
“端”是事物系统整体的某层次、某部分、某方面或某角度之意。
“两”是描述事物系统的仁和义、天道和人情、整体和局部、宏观和微观、高度与深度、抽象与具体……等“虚和实”之类成双成对的涵盖全体系的概念及其对象。
历史上,对“两端”的解读多为“两端犹言两头,始终、本末、上下、精粗,无所不尽”等。由于没有进行分层、分类、分节的学术概念体系化,一定程度上存在模糊、不得要领和陷入具相泥淖的倾向。
这里的“鄙夫”并无藐视贬损之意。而是以此为例,警醒告诫人们规避那些因不屑一顾、轻视鄙夷、怠慢傲慢、掩鼻侧顾甚至嗤之以鼻之不良态度可能会产生的认知盲点或死角,遮蔽了自我视野,导致判断失误而使自身处于危险境地却不自知。因此,对待任何人任何事,哪怕面对的是多么微不足道、不足挂齿甚至的白丁、贩夫、走卒或细微琐屑之事,同样也需要秉持“无知也”、“空空如也”和“叩其两端而竭焉”的认知和处事原则。这也是之所以使用含尊敬意之“叩”的根本原因,由此,也可侧证“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之可信也,为写实也。总结该对话:
其一,“无知也”,老子言“绝智弃辩”,杜绝以既有原有固有的认知背景或惯性影响对新事物的判断,遵循的“克己”方法,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从外向内不断寻求本体显现,尽可能规避“眼耳鼻舌身意(小体/小者)”“蔽于物、困于物、府于物、役于物”的倾向性。
其二,“空空如也”遵循的“克己”方法,为无分别心的“一以贯之”方式。
其三,对待“鄙夫”之问、“叩”遵循的“克己”方法,是基于“戒慎恐惧”原则,时刻警惕自我可能存在的认知死角或其执著固执。严格清除“意、必、固、我”等倾向。
其四,“叩”而“竭”“两端””遵循的“克己”方法,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显、隐、宏、微、虚、实”的调查研究,尽可能获得研究对象之全貌,以求对其情其景其态其势做到了然于胸。
因此,该句对话实质上内涵了孔子认知事物时所遵循的基本认知原则,也可以看出,“一以贯之”是基本背景,贯穿始终,具有前提性地位,“吾道一以贯之”言之不虚也。
《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攻”,是致力研究的意思,非“攻击、批判”之属。
“异”,是不同的意思。
“端”,集中表述所面对事物或系统或整体的层次、部分或方面之意。
焦氏《正义》循《论语补疏》和《韩诗外传》的思想对“异端”有“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悖;各为异端,彼此互异;惟执持不能通则悖,悖则害矣”的理解恭请读者仔细体会。
《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礼记▪礼运》:“……故事大积焉而不苑,并行而不缪,细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间。连而不相及也,动而不相害也,此顺之至也。故明于顺,然后能守危也。”
在这里,“并育、并行”所指,即是以天地万物为整体的研究对象,如何实现这个超巨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各思其义。
也即对人和宇宙自然的关系及其发展巨系统的各个具体而微的部分进行大力详细、深入、系统的研究,目标是使其各个有机组成部分之间能够“并行不悖”的协调、协同、一体化发展,以此消除人的生存和发展道路上不利因素或情况的影响。这是“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的本意。《论语·为政》通篇,就是在阐述“为政”这个涉及面既宽且广,既动态又需力度如何认知和实践的问题。至于把“异端”解读为“非圣人之道、不同的学/邪说、歪理邪说……”之属,几乎流变扭曲得不成样子了。估计在那个时代关于整体与部分关系及其协同发展的阐述大抵就是如此的逻辑样式吧,而诸如“系统、控制、协同……”等西方科学概念表述体系整体的兴起和发展也不过是百余年的事。
一般情况下,描述一个完整的对象体系需要遵循分层、分类、分节的原则。据此:
“两端”,主要描述事物的层次性或不同层面之间的系统性把握。
“异端”,描述组成事物各层次各个不同部分、不同角度本身及其之间的整体性掌握。
这样,研究对象及其约束的面貌才能被“竭焉”。在此认知下的应用,其“害、悖”才能“也已”。通观儒学2500年的传承,并没有自“两端”“异端”肇始,发展起来相对收敛和规范的学术概念体系,致使对“两端”和“异端”的阐释和应用处在似懂非懂,似解不解的境地,而一直困惑国人千余年。
更令人痛心的是,现如今的很多为学者、为政者、为教者……不明所以地高呼某人某事为“异端”邪说,各执一词,却不晓得自己早坠入了“意、必、固、我”的陷阱,而不去基于认真地调查研究某人某事的两端异端,如此,哪里还能获得对自我、对他人、对世界的正确认知和判断?
兹事体大,不可不查!
更多概念还原请移步http://hyf.caog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