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78|回复: 16

[品读经典] 读P.3737《毛诗(周颂、鲁颂、商倾)》札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8 13: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讀P.3737《毛詩(周頌、魯頌、商傾)》札記

       說明:校讀經文底本用景刊唐開成石經,參考宋元遞修本、通志堂本《經典釋文》。

      首行:“般一章七句”,P.3737作“般一章”,案:此是《周頌》章題!

       第2行:“清廟之什詁訓傳第卄六”,P.3737作“清庿之什詁訓傳弟囗囗臣工弟卄七囗囗閔予小子弟卄八”。案:亦是《周頌》篇題!《釋文》:『廟,本又作“庿”,古今字也,苗笑反。杜預云:“肅然清淨之稱也。”』蔡邕《獨斷》曰:“《清廟》一章八句。洛邑既成,諸侯朝宗祀文王之所歌也。”《明堂論》言:『明堂者,天子太廟,所以宗祀其祖,以配上帝者也。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東曰青陽,南曰明堂,西曰總章,北曰玄堂,中央曰太室。《易》曰:“離也者,明也,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鄉明而治。”人君之位,莫正於此焉。故雖有五名,而主以明堂也。其正中皆曰太廟,謹承天順時之令,昭令德宗祀之禮,明前功百辟之勞,起尊老敬長之義,顯教幼誨稚之學,朝諸侯、選造士於其中,以明制度。生者乘其能而至,死者論其功而祭,故為大教之宮,而四學具焉,官司備焉。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萬象翼之。政教之所由生,變化之所由來,明一統也。故言明堂,事之大,義之深也。取其宗祀之貌則曰清廟,取其正室之貌則曰太廟;取其尊崇則曰太室。取其鄉明則曰明堂,取其四門之學則曰太學,取其四面之周水圓如璧則曰辟雍,異名而同事,其實一也。』
abbr_4d6b507c9057b635dbe3917be2b30624.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13: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駉詁訓傳第卄九”,P.3737作“駉之什詁訓傳苐卄九”。案:“詁”當作“故”,《漢書·藝文志》載:“《魯故》二十五卷。《毛詩故訓傳》三十卷。”師古曰:“故者,通其指義也。它皆類此。今流俗《毛詩》改‘故訓傳’為‘詁’字,失真耳。”宋王觀國《學林》亦言“今《毛詩》當為《故訓傳》改‘故’為‘詁’者後人妄改之也。”龖案:敦煌寫卷P.2529有“王黍離故訓傳苐六”、S.789並P.2538同P.2529有“鄁栢之什故訓傳苐三”、S.2049等有“鹿鳴之什故訓傳苐十六”是也!

  《駉》:《毛序》“駉頌僖公也”,P.3737“駉”磨烕。

  “僖公能遵伯禽之法”,P.3737“遵”作“尊”。

     “寬以愛民”,“民”字,唐石經諱缺末筆,P.3737不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14: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牧于坰野”,P.3737“于”作“乎”。

  “於是季孫行父請命于周”,P.3737作“於是季行父請乎周”。

  “而史克作是頌”,P.3737無“也”字。

     “駉駉牧馬在坰之野”P.3737同,《顔氏家訓·書證篇》:“《詩》云:‘駉駉牡馬。’江南書皆作牝牡之牡,河北本悉為放牧之牧。”《文選》李少卿《答蘇武書》:“胡笳互動,牧馬悲鳴。”李善注:引《毛詩》曰:“駉駉牧馬。”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14: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3-1-18 14:19 编辑

“以車袪袪”,P.3737“袪”作“祛”。《釋文》:“袪,起居反。”《正義》曰:『此章言駑馬主以給官中之役,貴其肥壯,故曰“祛祛,彊健也”。』《文選》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惑袪吝亦泯。”李善注引薛君《韓詩章句》曰:“袪,去也。”《說文繫傳》:“袪,衣袂。從衣去聲。一曰袪,褱也。褱者,袌也,袪尺二寸。《春秋傳》曰:‘披斬其袪。’臣鍇曰:袂,即今衣之袖口。俚言袖繳。遺如反。”毛居正《六經正誤》言:“以車祛祛,《注》:祛祛,彊健也。皆作袪誤。從示者祛,逐也。從衣者袪,袂也。”《校勘記》言:“以車祛祛,小字本同。閩本、明監本、毛本同。唐石經作‘袪’。祛,相祛逐也。從衣者袪,袂也。考此但毛居正臆爲區別。其實《說文》不載‘祛’字,無容見於毛氏《詩》也。惟從衣之字每易混於從示之字。今《釋文》、《正義》‘祛’字從示者,皆轉寫之誤。而毛居正以後人又誤從認從示爲正耳。”龖案:宋本《釋文》作“袪”,阮氏未曾見過此宋本,通志堂本作“祛”。

  “思無邪”,P.3737“邪”作“耶”。

  《有駜》:“歲其有年”,唐石經“年”小字後添附,P.3737“年”作“秊”。《說文》:“秊,穀孰也。从禾千聲。《春秋傳》曰:‘大有秊。’”《釋文》:『“歲其有”,本或作“歲其有矣”,又作“歲其年者矣”,皆衍字也。“』正義》曰:《春秋》書有年者,謂五穀大熟,豐有之年,故知其有年,謂從今以去,當有豐年也。定本、《集注》皆云歲其有年龖案:《隸釋》所載並圖《西嶽華山廟碑》引“歲其有年”以及《正義》所言“定本、《集注》皆云歲其有年”,知三家《詩》並《毛詩》古本皆有此“年”字。
241圖二四一西嶽華山廟碑“歲其有年”.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14: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詒厥孫子”,唐石經“厥”小字後添附,P.3737作“詒厥子孫”。《釋文》:『“詒孫子”,以之反,本或作“詒厥孫子”、“詒于孫子”,皆是妄加也。』《列女傳·母儀篇·魯季敬姜》:『魯季敬姜者,莒女也。號戴己。魯大夫公父穆伯之妻,文伯之母季康子之從祖叔母也。博達知禮。穆伯先死,敬姜守養。文伯出學而還歸,敬姜側目而盼之。見其友上堂,從後階降而卻行,奉劍而正履,若事父兄。文伯自以為成*人矣。敬姜召而數之曰:“昔者武王罷朝,而結絲絕,左右顧無可使結之者,俯而自申之,故能成王道。桓公坐友三人,諫臣五人,日舉過者三十人,故能成伯業。周公一食而三吐哺,一沐而三握發,所執贄而見於窮閭隘巷者七十餘人,故能存周室。彼二聖一賢者,皆霸王之君也,而下人如此。其所與遊者,皆過己者也。是以日益而不自知也。今以子年之少而位之卑,所與遊者,皆為服役。子之不益,亦以明矣。”文伯乃謝罪。於是乃擇嚴師賢友而事之。所與游處者皆黃耄倪齒也,文伯引衽攘卷而親饋之。敬姜曰:“子成*人矣。”君子謂敬姜備於教化。《詩》云:“濟濟多士,文王以寧。”此之謂也。文伯相魯。敬姜謂之曰:“吾語汝,治國之要,盡在經矣。夫幅者,所以正曲枉也,不可不強,故幅可以為將。畫者,所以均不均、服不服也,故畫可以為正。物者,所以治蕪與莫也,故物可以為都大夫。持交而不失,出入不絕者,捆也。捆可以為大行人也。推而往,引而來者,綜也。綜可以為關內之師。主多少之數者,均也。均可以為內史。服重任,行遠道,正直而固者,軸也。軸可以為相。舒而無窮者,摘也。摘可以為三公。”文伯再拜受教。文伯退朝,朝敬姜,敬姜方績。文伯曰:“以歜之家,而主猶績,懼幹季孫之怒,其以歜為不能事主乎!”敬姜歎曰:“魯其亡乎!使童子備官而未之聞耶!居,吾語汝。昔聖王之處民也,擇瘠土而處之,勞其民而用之,故長王天下。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噁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向義,勞也。是故天子大采朝日,與三公九卿組織地德。日中考政,與百官之政事,使師尹維旅牧宣敘民事。少采夕月,與太史司載糾虔天刑。日入監九禦,使潔奉禘郊之粢盛,而後即安。諸侯朝修天子之業令,晝考其國,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使無慆淫,而後即安。卿大夫朝考其職,晝講其庶政,夕序其業,夜庀其家事,而後即安。士朝而受業,晝而講隸,夕而習復,夜而討過,無憾,而後即安。自庶人以下,明而動,晦而休,無自以怠。王后親織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以紘綖,卿之內子為大帶,命婦成祭服,則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社而賦事,烝而獻功,男女效績,否則有辟,古之制也。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訓也。自上以下,誰敢淫心舍力。今我寡也,爾又在下位,朝夕處事,猶恐忘先人之業,況有怠惰,其何以辟!吾冀汝朝夕修,我曰必無廢先人,爾今也曰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官,余懼穆伯之絕嗣也。仲尼聞之曰:“弟*子記之,季氏之婦不淫矣!”《詩》曰:“婦無公事,休其蠶織。”言婦人以織績為公事者也。休之非禮也。文伯飲南宮敬叔酒,以露堵父為客,羞鱉焉小,堵父怒,相延食鱉,堵父辭曰:“將使鱉長而食之。”遂出。敬姜聞之,怒曰“吾聞之先子曰:‘祭養尸,饗養上賓。’鱉于人何有,而使夫人怒!”遂逐文伯。五日,魯大夫辭而復之。君子謂敬姜為慎微。《詩》曰:“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樂。”言尊賓也。文伯卒,敬姜戒其妾曰:“吾聞之,‘好內,女死之;好外,士死之。’今吾子夭死,吾惡其以好內聞也,二三婦之辱。共祀先祀者,請毋瘠色,毋揮涕,毋陷膺,毋憂容,有降服,毋加服,從禮而靜,是昭吾子。仲尼聞之曰:“女知莫如婦,男知莫如夫,公父氏之婦知矣,欲明其子之令德。”《詩》曰:“君子有穀,貽厥孫子。”此之謂也。敬姜之處喪也,朝哭穆伯,暮哭文伯。仲尼聞之曰:“季氏之婦可謂知禮矣,愛而無私,上下有章。”敬姜嘗如季氏。康子在朝,與之言,不應,從之,及寢門,不應而入。康子辭於朝,而入見曰:“肥也不得聞命,毋乃罪耶?”敬姜對曰:“子不聞耶?天子及諸侯合民事于內朝,自卿大夫以下合官職於外朝,闔家事於內朝,寢門之內,婦人治其職焉。上下同之。夫外朝子將業君之官職焉,內朝子將庀季氏之政焉,皆非吾所敢言也。康子嘗至敬姜,[門爲]門而與之言,皆不踰閾。祭悼子,康子與焉,酢不受,徹俎不燕,宗不具不繹,繹不盡飲則退。仲尼謂敬姜別於男女之禮矣。《詩》曰:“女也不爽。”此之謂也。頌曰:文伯之母,號曰敬姜,通達知禮,德行光明,匡子過失,教以法理,仲尼賢焉,列為慈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08:4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泮水》:“其旂茷茷”,P.3737“茷”作“伐”。《釋文》:『伐,蒲害反,又普貝反,本又作“茷”。』

  “其馬蹻蹻”,P.3737“蹻”作“喬”,下同。

  “載色載笑”,P.3737“笑”多“口”旁。

     “屈此羣醜”,P.3737“羣”作“群”。《五經文字》言:“羣,俗作群。”
4-P.3737 .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08:49:06 | 显示全部楼层
“維民之則”,P.3737“民”字同唐石經缺末筆,避唐初李世民諱。

  “允文允武昭假烈祖”,P.3737“武”字後添補,“昭假”作“照嘏”。《釋文》:“昭假,古百反,至也。”段先生玉裁言:“‘嘏,大遠也。’《釋詁》、《小雅》、《大雅》傳,《少牢禮》注皆曰:‘嘏,大也。’《少牢》‘祝嘏于主人’,謂予主人以大福。許獨兼遠言之者,大則必遠。故《郊特牲》曰:‘嘏,長也。大也。’此許所本也。《經》、《傳》嘏字多謂祭祀致福。其本訓則謂大遠。《爾雅》、《毛傳》‘假,大也。’假葢卽嘏之假借。”

  “淮夷攸服”,P.3737“攸”字從“彳”。

          “矯矯虎臣”,P.3737“矯”作“蟜”。《釋文》:『蟜,本又作“矯”,亦作“蹻”,居表反。』唐石經“虎”字末缺筆,P.3737不避。李虎字文彬,唐高祖李淵祖。
2- P.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08:5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角弓其觩”,P.3737“觩”字從“角”從“乚”即“觓”是也。《釋文》:“觩,音虯。”

  “徒御無斁”,P.3737“斁”作“繹”。《釋文》:『繹,本又作“射”,又作“斁”、作“懌”,皆音亦,厭也。』

  《閟宮》:《毛序》“頌僖公能復周公之宇也”,P.3737“能復”前有“之”字。

  “彌月不遲”,P.3737“彌”作“弥”。

                    “黍稷重穋”,P.3737“重”作“種”。《釋文》:『重,直容反,本又作“種”,同。』
3- P.jpg
3- P.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08: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3-1-19 08:56 编辑

“奄有下土”,P.3737“奄”作“掩”,下同。

  “俾矦于魯”,P.3737“俾”作“卑”,下同。

  “籩豆大房”,P.3737“籩”作“邊”。

  “不虧不崩”,P.3737“虧”作“塞”。

             “戎狄是應”,P.3737“狄”作“翟”。《周語》“自竄于戎翟之閒。”《註》:“翟,或作狄。”太史公書《建元以來侯者年表》言:“《詩》書稱三代‘戎狄是應,荊荼是徵。’”《孟子·滕文公章句上》:“《魯頌》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學,亦為不善變矣!”趙岐注:“《詩·魯頌·閟宮》之篇也。膺,擊也。懲,艾也。周家時擊戎狄之不善者,懲止荊、舒之人,使不敢侵陵也。周公常欲擊之,言南蠻之人難用,而子反悅是人而學其道,亦為不善變更矣。孟子究陳此者,所以責陳相也。”
5-P.3737 .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08: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錫公純嘏”,唐石經“純”字缺末筆,P.3737不諱“純”字。李純(778~820)即唐憲宗805~820年在位。

  “復周公之宇”,P.3737無“復”字。

  “新廟奕奕”,P.3737“廟”作“庿”。《昭明文選》班孟堅《兩都賦序》:“且夫道有夷隆,學有麤密,因時而建德者,不以遠近易則。故臯陶歌虞,奚斯頌魯,同見采於孔氏,列于詩書,其義一也。”李善注:“《尚書》,臯陶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韓詩·魯頌》曰:‘新廟弈弈,奚斯所作。’薛君曰:‘奚斯,魯公子也。言其新廟弈弈然盛。是《詩》,公子奚斯所作也。’”王文考《魯靈光殿賦序》:“遂因魯僖基兆而營焉。……故奚斯頌僖,歌其路寢,而功績存乎辭,德音昭乎聲。”張載注:“昔魯僖公使大夫公子奚斯,上新姜嫄之廟,下治文公之宮,故曰遂因魯僖基兆而營焉。”善曰:“《史記》:季友奉公子申立,是爲釐公。釐與僖同。《爾雅》曰:‘兆,域也。’《韓詩》曰:‘新廟奕奕,奚斯所作。’薛君曰:‘奚斯,魯公子也。言其新廟弈弈然盛。是《詩》公子奚斯所作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08:5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閟宮八章二章章十七句一章十二句一章卅八句二章章八句二章章十句”,P.3737作“閟宮八章其二章々十七句一章十二句一章卅八句二章々八句二章々十句   駉四篇廿三章二百卌三句”。案:根據圖二四四 tb021127“烝徒增”、圖二四六 tb021128“來同”、圖二四七  tb022129“荒”殘拓恢復後的漢石經《魯詩》爲“閟宮八章四章章十七句二章十六句二章十句●魯頌駉四篇廿三章二百卌三句”

      “那詁訓傳第卅”,P.3737作“那之什詁訓傳弟卅”。

     《那》:《毛序》“得商頌十二篇於周之大師”,P.3737“大”作“太”。《釋文》:『大音泰,後“大甲”、“大古”、“大戊”、“大祖”皆放此。』

            “鞉鼓淵淵”,“淵”,唐高祖諱,唐石經缺末筆,P.3737寫錯後改寫“淵”不諱。李淵(566年1月13日—635年)。西元618年5月,李淵稱帝,改國號唐,定都長安,626年退位予二子世民。
244圖二四四tb021127烝徒增.jpg
246圖二四六tb021128來同.jpg
247圖二四七tb022129“荒”.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0 08:3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執事有恪”,P.3737“恪”作“路”。《國語·魯語下·閔馬父笑子服景伯》:『齊閭丘來盟,子服景伯戒宰人曰:“陷而入於恭。”閔馬父笑,景伯問之,對曰;“笑吾子之大也。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頌》十二篇於周太師,以《那》為首,其輯之亂曰:‘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溫恭朝夕,執事有恪。’先聖王之傳恭,猶不敢專,稱曰‘自古’,古曰‘在昔’,昔曰‘先民’。今吾子之戒吏人曰‘陷而入於恭’,其滿之甚也。周恭王能庇昭、穆之闕而為‘恭’,楚恭王能知其過而為‘恭’。今吾子之教官僚曰‘陷而後恭’,道將何為?”』

    《烈祖》:“申錫無疆”,P.3737“疆”作“彊”,下同。《康熙字典》:“彊,又與疆通。《集韻》疆或作彊。《賈誼·審微篇》昔衞侯朝於天子,周行人問其名,曰辟彊。行人還之曰啓彊。辟彊,天子之號也,諸侯弗敢用。衞侯更名燬。”

             “鬷假無言”,P.3737“鬷”作“[鬷去鬲旁]”。《左傳·昭公二十年》:『十二月,齊侯田于沛,招虞人以弓,不進。公使執之。辭曰:“昔我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臣不見皮冠,故不敢進。”乃舍之。仲尼曰:“守道不如守官。”君子韙之。齊侯至自田,晏子侍於遄台,子猶馳而造焉。公曰:“唯據與我和夫!”晏子對曰:“據亦同也,焉得為和?”公曰:“和與同異乎!”對曰:“異。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幹,民無爭心。故《詩》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無言,時靡有爭。’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清濁、大小,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詩》曰‘德音不瑕’。 今據不然。君所謂可,據亦曰可;君所謂否,據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晏子春秋·景公謂梁丘據與己和晏子諫》:『景公至自畋,晏子侍于遄臺,梁丘據造焉。公曰:“維據與我和夫!”晏子對曰:“據亦同也,焉得為和。”公曰:“和與同異乎?” 對曰:“異。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洩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無爭心。故《詩》曰:‘亦有和羹,既戒且平;奏鬷無言,時靡有爭。’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清濁,大小,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流,以相濟也。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詩》曰:‘德音不瑕。’今據不然,君所謂可,據亦曰可;君所謂否,據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公曰:“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0 08: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豐年穰穰”,P.3737作“豊秊穰穰”。案:“豊、豐”,馬王堆帛《易》、漢熹平石經皆作“豊”!李陽冰《上李大夫論古篆書》言:“蔡中郎以豊同豐”所譏非是。《說文》:“秊,穀孰也。从禾千聲。《春秋傳》曰:‘大有秊。’”龖案:P.3737原抄作“秊”,覆讀者蓋不識此字,旁標“年”字。

《玄鳥》:“殷土芒芒”,P.3737“芒”從“氵”旁,下同。《史記三代世表》:『張夫子問褚先生曰:“《詩》言契、后稷皆無父而生。今案諸《傳》記咸言有父,父皆黃帝子也,得無與《詩》謬乎?”褚先生曰:“不然。《詩》言契生於卵,后稷人跡者,欲見其有天命精誠之意耳。鬼神不能自成,須人而生,柰何無父而生乎!一言有父,一言無父,信以傳信,疑以傳疑,故兩言之。堯知契、稷皆賢人,天之所生,故封之契七十里,後十餘世至湯,王天下。堯知后稷子孫之後王也,故益封之百里,其後世且千歲,至文王而有天下。《詩傳》曰:‘湯之先為契,無父而生。契母與姊妹浴於玄丘水,有燕銜卵墮之,契母得,故含之,誤吞之,即生契。契生而賢,堯立為司徒,姓之曰子氏。子者茲;茲,益大也。《詩》人美而頌之曰“殷社芒芒,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商者質,殷號也。文王之先為后稷,后稷亦無父而生。后稷母為姜嫄,出見大人跡而履踐之,知於身,則生后稷。姜嫄以為無父,賤而棄之道中,牛羊避不踐也。抱之山中,山者養之。又捐之大澤,鳥覆席食之。姜嫄怪之,於是知其天子,乃取長之。堯知其賢才,立以為大農,姓之曰姬氏。姬者,本也。《詩》人美而頌之曰“厥初生民”,深修益成,而道后稷之始也。’孔子曰:‘昔者堯命契為子氏,為有湯也。命后稷為姬氏,為有文王也。大王命季歷,明天瑞也。太伯之吳,遂生源也。’天命難言,非聖人莫能見。舜、禹、契、后稷皆黃帝子孫也。黃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澤深後世,故其子孫皆復立為天子,是天之報有德也。人不知,以為氾從布衣匹夫起耳。夫布衣匹夫安能無故而起王天下乎?其有天命然。”“黃帝後世何王天下之久遠邪?”曰:“《傳》云天下之君王為萬夫之黔首請贖民之命者帝,有福萬世。黃帝是也。五政明則修禮義,因天時舉兵征伐而利者王,有福千世。蜀王,黃帝後世也,至今在漢西南五千里,常來朝降,輸獻於漢,非以其先之有德,澤流後世邪?行道德豈可以忽秋哉!人君王者舉而觀之。漢大將軍霍子孟名光者,亦黃帝後世也。此可為博聞遠見者言,固難為淺聞者說也。何以言之?古諸侯以國為姓。霍者,國名也。武王封弟叔處於霍,後世晉獻公滅霍公,後世為庶民,往來居平陽。平陽在河東,河東晉地,分為衛國。以詩言之,亦可為周世。周起后稷,后稷無父而生。以三代世傳言之,后稷有父名高辛;高辛,黃帝曾孫。《黃帝終始傳》曰:‘漢興百有餘年,有人不短不長,出燕之鄉,持天下之政,時有嬰兒主,欲行車。’霍將軍者,本居平陽燕。臣為郎時,與方士考功會旗亭下,為臣言。豈不偉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0 08: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長發》:“受小國是達”,P.3737“國”作“圀”,下同。《康熙字典》:“圀,《玉篇》古文國字。註詳八畫。唐武后所作。《正字通》唐武后時,有言國中或者惑也,請以武鎮之,又有言武在囗中,與困何異,復攺爲圀。八方土地。”

    “韋顧既伐”,P.3737“伐”作“代”。

      “長發七章一章八句四章章七句一章九句一章六句”,P.3737作“長發七章其一章十八句四章々七句一章九句一章六句”。案:P.3737之“十”當爲衍字。

    《殷武》:“裒荊之旅”,P.3737作“荊裒之旅”。

            “維女荊楚”,P.3737作“維女楚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0 08:4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曰商是常”P.3737同,唐石經“商是”旁後添“王”字。龖案:由圖二五三 tb022133“一、商是”殘拓,知漢石經《魯詩》亦無“王”字。

    “不敢怠遑”,P.3737“遑”作“皇”。龖案:由圖二五二tb022132“葉、惟女”殘拓,知漢石經《魯詩》亦作“遑”。左傳·襄二十六年》:『聲子通使於晉。還如楚,令尹子木與之語,問晉故焉。且曰:“晉大夫與楚孰賢?”對曰:“晉卿不如楚,其大夫則賢,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子木曰:“夫獨無族姻乎?”對曰:“雖有,而用楚材實多。歸生聞之:‘善為國者,賞不僣而刑不濫。’賞僣,則懼及淫人;刑濫,則懼及善人。若不幸而過,寧僣無濫。與其失善,寧其利淫。無善人,則國從之。《詩》曰:‘人之云亡,邦國殄瘁。’無善人之謂也。故《夏書》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懼失善也。《商頌》有之曰:‘不僣不濫,不敢怠皇,命于下國,封建厥福。’此湯所以獲天福也。”』

               “松柏丸丸”,P.3737“柏”作“栢”。《文選》馬季長《長笛賦》:“丸挻彫琢,刻鏤鑽笮。”李善注:“《韓詩》曰:‘松柏丸丸。’薛君曰:‘取松與柏。然則丸,取也。’《漢書音義》如淳曰:‘挻,擊也,舒連切,一作埏。’《老子》曰:‘埏埴以爲器。’河上公《注》曰:‘埏,和也。埴,土也。和土爲食飲之器也。’《淮南子》曰:‘陶人克埏埴。’許重曰:‘埏,抒也。埴,土爲也。’《爾雅》‘玉謂之彫,石謂之琢。’郭璞曰:‘治玉石也。’《爾雅》曰:‘金謂之鏤,木謂之刻。’郭璞曰:‘治器之名也。’《說文》曰:‘鑽,所以穿也。’又曰:‘鑿,穿木也。’《國語》臧文仲曰:‘中刑用刀鋸,其次用鑽笮。’韋昭《注》爲笮,而賈逵《注》爲鑿,然笮與鑿音義同也。鑽,子丸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0 08:4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殷武六章三章章六句二章章七句一章五句 那五篇十六章百五十四句”,P.3737作“殷武六章其三章々六句二章々七句一章五句 那之什五篇十六章百五十四句”。

     倀.3737尾題記:“毛詩氏學本出子々夏々傳魯々申々公々傳魏人李々克々傳魯人*大々毛々公々傳小々毛々公々”,即爲:“毛詩氏學本出子夏,子夏傳魯申公。魯申公傳魏人李克,李克傳魯人*大毛公。大毛公傳小毛公,小毛公……”。
253圖二五三tb022133一、商是.jpg
6-P.3737《毛詩(周頌、魯頌、商傾)》_页面_1.jpg
7-P.3737《毛詩(周頌、魯頌、商傾)》_页面_1.jpg
8-P.3737《毛詩(周頌、魯頌、商傾)》_页面_2.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0 08: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相關法藏P.3737《毛詩(周頌、魯頌、商傾)》說明,見許建平先生《敦煌經籍敘錄》所載。詳下圖版:
P.3737jpg_页面_1.jpg
P.3737jpg_页面_2.jpg
P.3737jpg_页面_3.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