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记住
注册
找回密码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邮箱
切换到窄版
快捷导航
首页
Portal
国学投稿
投稿中心
网站学者
学者频道
国学阅读
读书频道
国学导航
導航頻道
国学复兴
学刊
电子期刊频道
学馆
Group
公众号
微博
签到红包
Plugin
每日签到
领取红包
搜索
搜索
热搜:
新唐书
伤寒论校注
易经最新章节
芈这字咋念
史前易学
昆曲
加我数年
周易
道光朝
论语
易经
太平御览
本版
用户
国学复兴网
»
国学复兴
›
國學復興
›
儒學經解
›
千年的迷误和困惑——“五十以学易”正义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4000
|
回复:
4
[疑难辨析]
千年的迷误和困惑——“五十以学易”正义
[复制链接]
古月一帆
古月一帆
当前离线
积分
2108
发表于 2013-1-21 07: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古月一帆 于 2013-1-21 08:02 编辑
千年的迷误和困惑——“五十以学易”正义
面对纷纭繁复的宇宙万物、人情世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握天道人情背后的一般运行规律,如此,则可实现游刃有余的“当止则止,当进则进”,而冒天下之道的“易”对万物规律的涵盖性及其“絜净精微”着实令人叹为观止,同时也说明对“易”系统深入的理解掌握和融会贯通又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因而,对“易”尤其切忌“不知量”。但,不能因此就望而怯步了,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理解层次和应用方便的方法或切入点。那么,孔子推荐的方法和切入点是什么呢?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对《论语·述而》里的这句话,历代注解无论有多少论据去支撑,总是存在着不能自圆其说的破绽,即便在传承文献中上句“易”字的存在形式或句读方式都成了疑问,恭请有兴趣的读者查查相关资料。这里将从字源内涵、语法结构、上句前后文语境、掌握“易”的方法路径等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论述。
首先,对“學”字的再认知。
“學”,甲骨文中从爻,从臼(双手之形),从宀;金文里又在宀之下从子,小篆和楷书与金文一脉相承,汉字简化后写作“学”。因此,四形会意,表示在室内等场所,孩子或学子动手感受习演易理。
學,《说文》觉悟也,本作斆,篆作學;《增韵》受敎传业曰學;《书·说命下》惟斆學半。传
:
“斆,敎也。”敎,从爻,从子,从攴;斆,从学,从攴;攴,手持鞭杖貌,古同“扑”,戒尺,犹言轻轻地击打以示提醒和注意。《说文》敎,上所施下所效也。效,会意字,表示手持鞭杖促使不愿行走的人行动起来,也即鞭策,引申为摹仿。可以看出敎与斆,表示老师或长者手持鞭杖,引导并鞭策孩子或学子习演易理,就像韩愈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作为受教者以为其成*人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在这些相关的所有字中“爻”至始至终是不可或缺的。当然古人造字的时代以爻之代表的易及其全逻辑和实践体系,作为当时所有知识、技能、学问以至智慧中的精华代表,至今也不过时,那么基于其衍生造字则是合理的,否则不致于此。而由于易本身的特征,可以看出系统完整深入地培养后代应是古人敎与斆的初衷,“易”的重要性也可见一斑。“易”有止境,但“学”无止境。为更好担待并实现作为人之价值的提升,不论學者或敎者,易之背景是不可或缺的,而实现敎學相长当是最和谐的状态。
因此,诸如以學、敎、斆、效等为代表的汉字,其实质即是对万事万物背后一般规律和本质的知识传递、理解、掌握和觉悟,表达的核心载体或者学术性表述形式即是“易”即是“爻”,是“学”的总对象,而对“易”的人文转换形式之一,即如“仁义之道”或“中庸之道”等,这在孔子那个时代是共识,是常识。否则,就理解不了整个《论语》开篇首句“学而时习之”这个看似没头没尾语录究竟要“学/习”什么,后世注疏、翻译或理解“学而时习之”这句话之所以越解越离谱的根源也是如此,因为对究竟“学/习”什么以及如何“学/习”几乎是如坠云雾。
第二,“五十以学易”的语法结构。
在这点上,后世解读者几乎都忽视了这个理解路径。“五十以学易”是典型的“名词+
介词
+
动词
”结构。在《中国语文》 1983
年第三期
,陈初生先生的《早期处置式略论》一文指出:汉语早在西周就已产生了一种“以字句”处置式,后来“把字句”的产生,只是介词更替的结果。更为一般的汉语处置式介词更替的过程,大致如下图:
___ ____先秦 西汉 东汉 魏晋南北朝 唐代 现代
文言:以字句-以字句→将字句--将字句--将字句→将字句
口语: 持字句-持字句--持字句-→把字句→把字句
上述背景和语法的历史变迁,是想说明先秦时期最基本的一类语言表达模式:
“五十以学易”的语义表达,在语法结构的分析上,是表达通过或使用“五十”作为“学”或“学易”的基本路径,“五十”是作为“学”或者“学易”的手段或方法存在的。转换为现代语言就是——“以【五十】学易”。诸如“吾道一以贯之”都应该遵循这种语法结构进行解读,也即“以【一】贯之”。这个时候,坚决杜绝在诸如“五十”这类名词上增加上其他多余的文字去理解,而现代人最容易陷入加字的望文生义陷阱。最典型的就是把“五十”加“岁”而成“五十岁”;或者把“一以贯之”解读成以一条主线贯彻下来等的严重误读。论语中,最为典型的表达岁数的言语,《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显然,这里的语法结构和前述的语法结构是迥异的,整体逻辑上就是表达年龄阶段的意思。而把“以【五十】学易”中的“五十”解读成“五十岁”显然逻辑混乱是说不通的。否则,就成了,子曰:“加我数年,以【五十岁】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怎么看,怎么理解,都觉得别扭,不知所云。
第三,“五十以学《易》”的上下文语境。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子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中的这么几段话,集中说明孔子的治学态度,诸如“无怨于求仁”、“乐在其中”、“发愤忘食”、“敏以求之”、“择善而从”、“无隐乎尔”……尤其“无隐乎尔”更能说明孔子是在彻底的传授方式和方法甚至是诀窍的。而且这段话整体要表达的内涵几乎找不到和年龄有关系的任何线索。
第四,基于掌握“易”的方法路径。
这里,是孔子言基于“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之“大衍之数”为高度或切入点去理解和应用《易》,经过数载的精进才可以更好地把握人的生命规律,“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大衍”是指由太极进而天地、四时、万物或两仪、四象、八卦或前述“分转变列降”的总体逻辑进程或宇宙生命演变模式,而其“数”则是对该衍生演化进程中对应的太极(两仪;四象)和八卦之分别赋值——
10
(
5
,
5
两仪;太阴
1
,少阴
4
,少阳
3
,太阳
2
);乾
9
,兑
4
,离
1
,震
6
,巽
7
,坎
2
,艮
3
,坤
8
——的表述形式。程颐:“五十,数之成也;成则不动,故损一以为用。”王弼说得更直接:“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一不用者太极也。”不用“太极”是因其为总源头总背景,是无用之用。结合“‘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之节律、《河图》、《洛书》和五行可以进一步帮助理解“其用四十有九”。
再结合前面第一部分对诸如以學、敎、斆、效等为代表汉字其背后核心载体为“爻”,也即是“易”之内涵的揭示,更能说明此处“五十”之所指向。
结论:“五十以学《易》”之“五十”非“
50
岁”之谓也
,是以“大衍之数五十”的切入点去理解和应用《易》。
一点感受:读语录体的《论语》,需全面掌握孔子的思想体系和背景高度,否则,很可能陷入各说各话甚至是不由自主地望文生义。
更多概念解析还原,恭请移步
http://hyf.caogen.com/
--
评分
参与人数
2
名望
+86
銀子
+110
功勛
+22
收起
理由
zqc4124
+ 36
+ 60
+ 22
原创内容
古越中兴
+ 50
+ 50
原创有深度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新手指导--帮你快速熟悉论坛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zqc4124
zqc4124
当前离线
积分
39738
发表于 2013-1-21 22: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定州漢簡“……以學亦可以毋大過矣 157”,恢復漢石經張矦《魯論》碑“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亦可以毋大過矣●”。《集解》:“《易》“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年五十而知天命,以知命之年讀至命之書,故可以無大過。”《釋文》:“易,如字,魯讀易爲亦,今從古。”案:“魯讀”漢石經今文也,恢復碑從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国学复兴网总规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古月一帆
古月一帆
当前离线
积分
2108
楼主
|
发表于 2013-1-22 07: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训诂”,“参考考古”……均是路径之一,均需“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综合的有高度的解读,更能接近事物的真*相。其实,“亦”字的存在和不存在,发音的转与不转……基本上不影响“五十”是作为“学”的方法和路径的最关键定性。
抓住了这点,再去解读“五十以学”才能不致误入歧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图解网站常用操作(一)会员常用操作指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云贵之星
云贵之星
当前离线
积分
317
发表于 2013-3-11 20: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口语中,人们在谈岁数的时候,常常省略“岁”。如七老八十。此处的五十,余以为是五十岁之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图解论坛常用操作(二)版务管理常用操作指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郭志成
郭志成
当前离线
积分
13971
发表于 2013-6-19 05: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孔门留下的五十之说大有影响的可能就是这样三句吧?
一是五十知天命,二是五十以(亦)学易,三是易系辞中的大衍之数五十了。五十知天命,歧义不多。后两者多有歧义。
如果二中,将以与五十调换一下位置,楼主的解释就通了。如不能调换,则以大衍之数五十的五十说解五十以学易说的五十,恐怕还需探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新手指导--帮你快速熟悉论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