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杨一光 于 2013-8-17 07:59 编辑
前著一文《说说螽斯羽》,有网友对什么是“螽斯”很感兴趣,并归纳了古人有关“螽斯”的各种说法,而我则认为,这“螽斯”其实就是后世所称“虫子”或“虫豸”的本语,即文词“螽斯”在坊间口语中一直都存在,只是读书人不辨其本来,遂以“虫子”或“虫豸”记写之,是故今人只识“虫子”以至不知“螽斯”为何物矣。
今称虫子之“虫”者,本是“蟲”的简体,而“虫”则是另一字,读“hui4”,是指无足之虫,“虺”即从此。“蟲”的俗体或作“虫”,今之简化字采纳之,是故又为“蟲”的简体,遂与“hui4”之“虫”混为一形。
“蟲”其实是个讹字,其正字就是这螽斯之“螽”。昆虫终绝于冬日,故字从“冬(终)”,且亦是从“冬(终)”得声。其下形“䖵”字从双“虫(hui4)”,是为虫数众多之谓。
“螽”是统言,即如今称“虫”者。“斯”是析说,即是具体所指,可释之为“此”、为“这”,有指代之义。“螽斯”本作“斯螽”,《诗·豳风·七月》:“五月斯螽动股”,“斯螽”也就是“此虫”或“这虫”之谓。而颠倒之称“螽斯”者,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虫(蟲)子,这样的”。我们今天说“虫子”时,也同样是要根据所见而有所指称,即也是要通过具体所指来配合称呼。
古人所说的 “螽(蟲)斯”是专指蝗虫一类,只是在后来的使用中,“螽(蟲)斯”的词义范围扩大,遂分形别义为二,是为“螽”与“蟲”,且以“螽斯”领其本义,即总指蝗类,而“蟲(虫)子”则泛指昆虫,至于“蟲(虫)豸”,则已经包括蜥蜴以及鳄鱼等大型爬虫了。
在前文《说说“螽斯羽”》中,曾认为“螽斯”具体指的应该是“蝈蝈”,这主要是结合《诗》义而得出的判断。蝗之类中善鸣者唯有“蝈蝈”。“蝈蝈”肚大,是故民间称之为“大肚蝈蝈”,但“蝈蝈”是否多产却不得而知。而古人之所以认为“螽斯”是多产,除了得义于“大肚蝈蝈”之外,肯定也是从我们今天所谓的“害虫”之“蝗”,也就是老百姓所称的“蚱蜢”或“蚂蚱”身上得到的启示。因为这类蝗虫之所以为害,就是因其太能生育,以至是成灾,是故来则铺天盖地,去则禾草皆无。由上可以说明,在古人的认识中,善鸣的大肚“蝈蝈”,与能生的蝗虫“蚂蚱”,都是同一类性质的,即是以多产为其主要特征虫子,是故以统称“螽”与析说“斯”合成其词,是为“螽斯”或“斯螽”。
总之,“螽”其实就是“蟲”的本字,《说文》不辨,是故分之为二。而“螽斯”则是其泛称,即与我们今天说“蝗虫”是一个意思,是泛指“蝈蝈”、“蚂蚱”一类善于繁殖的虫子。所以,“螽斯”、“蟲子”、“蟲豸”实是出于同一语源,即前者本是后二者的文词或本语。
清段玉裁曾感叹:“鄙人能通其语者,文人士大夫不能举其字。“螽斯”成“蟲子”者,当即此之谓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