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84|回复: 6

甘肃敦煌歌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18 22: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1-28 14:01 编辑
+ M9 T. u0 A  t8 F9 E$ h# P1 E, X! T/ T+ e; T) k/ t6 i) j- g
甘肃敦煌歌舞
. k$ L0 F! Z+ g7 s5 l转自:学派网
3 `: W4 ~7 c$ r  敦煌莫高窟,原名“漠高窟”,意思是沙漠高处的窟,因“漠”、“莫”同音,后来被读成“莫高窟”。5 X  c5 c& f1 t7 x: ~/ J* Q
     飞天是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是不朽的艺术品。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飞天的风格特征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而是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千姿百态,千变万化。 这学期,我很高兴地选择了舞蹈鉴赏这门选修课,在这短暂的几周里老师主要通过视频的方式,向我们讲解了舞蹈的基本常识、常用表现手法以及舞蹈的基本种类。
& a4 W( \' h: Q* c     舞蹈抒情优美、技艺绝伦。舞蹈好比诗歌、文章,虽然它们没有华丽的词藻,把美表现在字、词、句上,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人体的肢体语言和人们的美妙乐器演奏,从视觉和听觉上享受舞蹈的独特美,这种美是微妙的、直观的、形象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让人惊叹不绝的。
# t9 p- S; c; w8 D6 V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舞蹈的历史也是这样的。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手子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思想感情;现在社会中,没有一项重大的活动离开了舞蹈。舞蹈的形式多种多样,各具特色,往往千姿百态,色彩斑斓。在中国的优秀舞蹈中,以飞天为代表的敦煌舞令人陶醉。
& S6 r. Z5 y' j, r' ]: W     儿时读过一篇课文,讲的是敦煌莫高窟内如仙如梦的飞天神女让所有见到的人都为之沉醉的美。从此我对这神秘的地方拥有强烈,对敦煌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敦煌的洞窟上,有许多壁画,它们记录了中国古典舞的动态、神韵,揭开了人们对敦煌舞的探究和认识。4 r2 I* T9 B' @  a8 z) f5 U- G
     博大精深的敦煌艺术在沉睡了数百年之后,又开始被人认识和研究,同时也遭到帝国主义者的破坏和掠夺。从舞蹈艺术的角度学习它、开发它并把它搬上舞台,开始于戏曲艺术家梅兰芳《天女散花》、接着是老一辈舞蹈家戴爱莲《飞天》,然后是甘肃省的舞蹈家们《丝路花雨》,于20世纪70年代末,别具一格的敦煌舞蹈,终于掸去身上的尘土,展开彩色的羽衣,飞出千佛洞,飞进北京城,飞向全世界!
$ P/ f# C# Q4 w0 A# R% j     飞天是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是不朽的艺术品。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飞天的风格特征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而是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千姿百态,千变万化。这是在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来飞天艺术的成就,发展创作出来的敦煌飞天形象。3 g* ~, g; Q4 v1 H' Y3 X6 m
dhgw9348.jpg * j. \6 \; Y+ _: v
dhgw9148.jpg : `* y4 d. \' ]+ _( C5 V; F
dhgw9248.jpg
, m6 e* U9 }( v* x1 i dhgw9048.jpg
2 j- w: ^$ U! `' C9 a2 u9 ^' @ au508561.jpg
& Y1 H, d8 m+ Y$ A dhyspk06.jpg 8 ?; m8 I' S# A- m- Y. b4 ?
dhyspk16.jpg
( A' I1 h' A0 j9 L) o3 E0 X/ v# t dhyspk26.jpg + ^7 i# E* }4 `2 Z
dhyspk36.jpg ! H; m( n$ c1 S) F) G
dhyspk46.jpg ! n. P, N. ^' K0 C; C% t
dhyspk56.jpg 5 v  h7 @; ?4 s7 U$ d3 I& w
9 K" X5 U" t! }1 N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8 22: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7-12-31 16:55 编辑
8 a( C" T7 k" G7 H! @/ W. |
  w. Q7 G: V  i5 c敦煌莫高窟
; {( j5 g4 j' G  o6 ]1 ~  历史7 M; B% x; {5 q( K# c) h! D: K
  敦煌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一度颇为繁华,周边石窟寺亦颇多。除了莫高窟,还有西千佛洞、榆林窟及东千佛洞等,共同组成了敦煌石窟群,其中西千佛洞和东千佛洞通常被看作是莫高窟和榆林窟的分支。西千佛洞位于莫高窟西南30余公里的党河北岸崖壁上,呈东西向排列,全长2.5公里,现存北魏、北周、隋、唐、五代、西夏、元的洞窟22个、壁画约800平方米、彩塑34身,它的洞窟形制、塑像和壁画的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均与莫高窟十分相似,但由于历史上的保护不周,目前残损坍塌较甚。6 _8 @) w8 B" N( D3 I$ E
dhgw9448.jpg , I7 e) E  M6 Z7 L- e& K2 g1 z
dhdf93.jpg
3 d) V. F( b2 I. w4 h! y! W dhgw9548.jpg
# N8 R+ X* M2 A& E, e  艺术: q" j1 u2 T  g% w" I& t9 s+ n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8 a3 Q, c3 O$ Y1 o
dhgw9648.jpg % g+ F& i2 l0 m0 u( p1 }* N  Z. b
dhgw9748.jpg
  B  V9 e, N' G( k dhgw9848.jpg
! G5 b/ y) @6 S1 A. T* Z& a dhgw9948.jpg
0 s' c! B$ h; ?$ a4 y2 j  ]" Q dhgwa948.jpg
8 `& O$ M+ S+ P( [; A dhgwb948.jpg
& E, ~6 ]/ i* o7 D) ~5 s dhgwc948.jpg 9 ~8 ~& X$ t2 v7 |% A; d
  环境: M. O# s# t( ~
  敦煌古称“沙州”,是一座拥拥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今天的城市规模已随着社会、经济进步而有现代化的发展,各种商贸、娱乐及文化场所分布在敦煌市中心,继续让当地居民、中外访客延续敦煌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使命。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她在历史上的地位,就相当于当今的香港、上海,是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会和重要的通商口岸,在国际贸易、文化交流中起着其它城市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敦煌”足见当时的地位。
! v% `% \& m, h1 R! h, _5 X8 f' q# \* w, {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6 j- v+ f$ d3 O6 Z$ n" d  1900年6月22日,中国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约1850-1931)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并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4万余件。
! b$ J) H* G$ G* h" L  J: x0 A1 U& h" b0 Q. Z, M8 i
wyl106.jpg . n+ w1 Q2 b3 {& }
cjd900.jpg
4 m9 c" B+ e% D' ^9 @" c cjd901.jpg
0 P9 c2 i1 K2 T cjd902.jpg
( L5 X  z% y4 [% r4 f, Q cjd909.jpg 9 @7 O$ }* k* ?0 A/ \
cjd904.jpg 8 o6 n; A! R" V$ x' r; E& V; ^* ?
cjd905.jpg 9 P% g# r3 J1 X7 p9 t0 y$ C9 A
  中文名: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K; _$ X8 F' |  时间:1900年6月22日
; v, k" q1 R/ a  地点:中国甘肃敦煌莫高窟
$ ?3 c' I  q8 V2 M- c8 K5 P  领域:考古/ p0 ?6 i# d+ E5 k6 [) M( V( z* l

* a, B6 {- j  a( X  价值0 n, r* A/ S, c1 Z
  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后经英、法、日、美、俄等国探险家的盗窃掠夺,藏经洞绝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仅剩下少部分留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4 n* d9 i' i2 p( M- O/ o0 A) ^& Y- B0 X! [8 j
  来历- T6 f  F! u# ]0 }, i0 `( H
  自从西汉丝绸之路开通以来,敦煌就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之一,往来客商和政府驻军使敦煌辉煌了一千余年之久。到北宋建立的时候,由于宋朝软弱无能,没有能够收复河西走廊。此时敦煌由唐末以来的地方割据政权归义军所控制,面临着回鹘和西域的伊斯兰教势力的威胁。此时敦煌称沙州。
3 `1 A1 B9 G: y* J4 n  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归义军内部发生兵变,归义军领袖曹延禄与其弟曹延瑞被迫自杀。延禄的族子曹宗寿在众人推举下掌握了归义军政权,宋朝政府遂任命曹宗寿为归义军节度使。战争和内乱使曹氏归义军政权迅速衰落,而沙州地区的回鹘势力在这一时期却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与归义军政权抗衡的重要力量。
% Z! @+ T: E' \) I  此时,归义军政权已不堪一击,任何外来的攻击和内部的骚乱都足以使其倾覆。这使得在归义军政权庇护下的沙州佛教势力感到极度恐慌。- n1 g& W! t# C8 z9 r
  景德三年(1006年),信奉伊斯兰教的黑韩王朝灭掉于阗佛教王国,这个消息很可能被从沙州寺院东逃的于阗人得知,在佛教像法灭尽思想的影响和穆斯林东进的威胁下,莫高窟的一些寺院将一些重要的经卷和佛像、幡画等集中起来,收藏在原来存放各寺剔除的经卷、外典、过时文书、旧幡画、佛像的洞窟中(今编号为第17窟),并将该窟洞口封闭起来,做了必要的掩饰。以后,由于当事人和知情者逐渐离开人世,藏经洞的情况也就不再为世人所知。
- {# i6 g- y: g- l  藏经洞是莫高窟17窟的俗称。此窟原为唐代大中五年(851年)时开造,为当时河西都僧统洪辩的影窟。约在11世纪,西夏统治敦煌时期,元代统治者占领敦煌以前,莫高窟的僧徒们,考虑到战争的灾难,于是就把寺院历代保存下来的经卷、文书、档案以及佛像画等全部封存在此洞里,然后外筑补壁,并绘壁画掩人耳目。后因僧徒也逃战争之难未归,洞窟颓废,年久日深,洞窟甬道被风沙淤塞,竟因此幽闭近8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莫高窟道士王圆箓,率人“以流水疏通三层洞沙”,秘室始现于世,并谓之“藏经洞”。藏经洞出土了敦煌遗书中最大宗文献,尤为历史文化名城锦上添花。它又成为分别研究起自东汉、中经两晋、北魏、西魏、梁朝、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西夏、下至元朝、涵盖各朝代文明的重要资料。敦煌学家姜亮夫教授(1902-1995)认为“整个中国文化都在敦煌卷子中表现出来”。首先发现敦煌遗书的重要价值者,是我国的近代金石学家叶昌炽(1849-1917),他在《语石》中,不仅录述莫高窟碑石,且对敦煌遗书作了颇为独到的阐述。该窟发现数以万计的古代佛经、道经及世俗文书等,是研究我国近两千年学术文化发展的宝贵文献,历史之积文终成后世之瑰宝,实为我国学术及世界学术之大幸。
9 o4 c$ N0 k0 p cjd903.jpg
' {, J. `: m! p2 I4 p1 c: M0 f jlf230.jpg % J& s  I' D8 R* o- h( f
ycz00c0b.jpg % E* Y) F  j3 d! W" ~8 E" @# T
  敦煌石窟密洞中,所藏遗书以佛教典籍最多,还有天文、历法、历史、地理、方志、图经、医书、民俗、名籍、帐册、诗文、辞曲、方言、游记、杂写、习书,成为多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依据和补充参证,其主要部分又是传统文献中不可得见的资料,价值尤为珍贵。所以被视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四次大发现之一。敦煌遗书以汉文最多,又有吐蕃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粟特文、突厥文、于阗文、梵文、吐火罗文、希伯来文等多种古代民族文字,成为研究这些古代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历史、宗教、文化的珍贵资料。它又具有民族学价值和国际意义。敦煌遗书以卷轴装为主,又有梵箧装、经折装、蝴蝶装、册子装和单页等多种形式,还有一些拓本、印刷本和刺绣本,在书籍发展史及书籍装帧史、印刷史上都是难得的实物资料。 尚有更多材料,犹如明珠还埋于砂砾之中,有待识者发现和考证。1 U/ D2 l. A1 n# {$ u
# s: k5 L9 Y1 _: Q% p
  重现于世' Y. A+ S+ ]3 s5 y6 B
  十九世纪末,道士王圆到莫高窟。此时莫高窟十分荒凉,崖间上的通道多数已经毁于战火,一些洞口已经崩塌,底层的洞窟已为黄沙掩盖,这里只有一些粗通汉语的藏传佛教宁玛派喇嘛居住。王道士在莫高窟定居后,香火渐盛,他把信徒们施舍的钱财节省下来,开始按照自己对道教的理解来重修和改造莫高窟。他所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清除底层洞窟中的积沙。
' r3 ^% }+ D. {3 ^8 m+ \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5月26日,王道士所雇的人在清除第16窟甬道的积沙时,偶然发现了藏经洞。但敦煌当地的富绅无人认识洞内这批古物的价值,腐败的清政府也未能对其进行应有的保护,致使藏经洞中的大批敦煌遗书和文物先后被外国“探险队”捆载而去,分散于世界各地,劫余部分被清政府运至北京入藏京师图书馆。莫高窟的壁画和塑像也遭到劫夺与破坏。1914年至1915年,俄国奥登堡(1863-1934)率考察队到敦煌和莫高窟,不仅收集到大批敦煌写本,还掠走了第263窟的多块壁画。
" R. w* `$ N# m& L; a, X adb0c3.jpg
% \+ a7 h5 I: `& U% m8 m9 Y. `8 ^7 O  1921年,在苏俄国内战争中失败的数百名白匪军逃窜到莫高窟,他们在壁画上任意涂抹、刻画,并在洞窟内烧炕做饭,致使大批壁画被火燎烟熏。* O1 S- n9 _- k& @
  1924年,美国华尔纳(1881-1955)曾到莫高窟盗剥了大面积的壁画,并掠走彩塑。
2 J. b( G2 s1 h0 D3 f hen3e8ff.jpg
( [" J+ ]5 ]( b  敦煌遗书和文物的散失对中国文化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但客观上却推动了东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它们进行整理和研究,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敦煌学,敦煌学的兴起引起了学术界对敦煌莫高窟的重视。1 N0 b& L. m& N4 x$ S( G' ^
  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中国的历史学、考古学和美术工作者到敦煌进行考察的人逐渐增多。经过他们的研究和宣传,敦煌莫高窟在文化界的知名度逐渐提高。0 j8 i% Q: R- J3 Y' z2 m( B% x, K
  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担负起了保护洞窟临摹、研究敦煌壁画的职责;1951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8月,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建立了敦煌研究院;1986年12月,敦煌被国家列为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8月,敦煌县改为县级市,1988年2月,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 @4 R9 n) o( \

/ T6 e! s7 P" |, m  文物被盗$ _4 U6 x8 C1 t
  第一个来敦煌窃取藏经洞文物的是英国人斯坦因(1862-1943)。斯坦因原为匈牙利人,1862年生于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人家里,后加入英国籍。作为一名考古学家,斯坦因曾先后四次来我国西北考察。第二次中亚考察时,斯坦因来到甘肃河西,以不正当手段非法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敦煌藏经洞文物,成为劫掠敦煌文物的始作俑者。
; A: S- L( k5 [ sty091bf.jpg 8 n0 f" o: x' l
cjd906.jpg / d: L7 p% E9 `: x; u
  早在1879年,匈牙利地质学家拉乔斯·洛克齐(1849-1920)参加塞琴尼伯爵探险队到过敦煌。1902年,在德国汉堡举行的国际东方学会议上,洛克齐报告了敦煌.! _$ l2 n4 ?  T, ]; i" N, L
lkq159.jpg ; c. c5 o: h0 z+ W; D- a
  莫高窟保存的精美壁画和雕塑。斯坦因也正是从他的朋友洛克齐那里听到了莫高窟的情况,这就更进一步刺激了斯坦因到敦煌考察的欲望,所以,在1904年,他在向英国政府提交的第二次中亚探险计划书中,就将考察的地区扩大到甘肃敦煌。1906年4月,斯坦因踏上征途,开始第二次中亚探险。1907年2月,斯坦因从楼兰遗址出发,沿罗布泊南的丝路古道,经过阳关,3月12日早晨,斯坦因一行到达敦煌。此前,斯坦因在喀什聘请了一个中国师爷—蒋孝琬,作为他的翻译和助手。斯坦因初到敦煌时,并不知道莫高窟发现藏经洞的事,原准备在敦煌稍事停留,考察莫高窟,补充一些粮食和饮水后,前往罗布泊进行考古发掘。但不几天就从一位定居敦煌的乌鲁木齐商人那里听到莫高窟发现藏经洞的情况,斯坦因当即改变注意,动身前往莫高窟。
" q/ N9 [9 {0 Z  3月16日,斯坦因来到莫高窟,这时候,王道士已在藏经洞门上装上门锁,并亲自掌管着门锁的钥匙。斯坦因到来时,碰巧王道士外出化缘未归,但他仍从一个小和尚手里看到一卷精美的写本,这使斯坦因欣喜若狂。他决心留在敦煌,等待王道士的归来。这期间,斯坦因返回敦煌县城,雇了一批工人,考察并发掘了敦煌西北的长城烽燧遗址,获得大量汉代简牍。# a5 H9 D% u8 m3 B1 e
  5月21日,斯坦因返回莫高窟,此时,王道士也已化缘归来。由于前几天莫高窟正在举行庙会,往来香客很多,为防止好奇的善男信女可能进入藏经洞,王道士用砖块代替木门,堵住了藏经洞的入口,这使斯坦因非常失望。于是,斯坦因说他是来莫高窟拍摄壁画照片的,只字不提藏经洞之事,而是通过蒋师爷和王道士进行了初次接触。蒋师爷向王道士表示斯坦因愿意提供一笔捐款帮助他修理洞窟,希望能看到一些写卷,王表示同意,但当蒋师爷表示斯坦因实际上想购买一些写卷时,王道士立刻警惕起来。一方面藩台衙门有封存藏经洞的禁令,另一方面王道士也怕这样做会被别人发现,对他本人和他所做的“功德”不利,因此,王道士拒绝了斯坦因的要求。接着,他提出请王道士领他参观洞窟内正在进行的修建工程,王欣然同意。在参观过程中,斯坦因虽然对王道士的新塑像极为鄙夷,但他却从中发现了王道士对宗教的虔诚,因而借机表示对王道士的敬佩,王道士对斯坦因渐渐有了好感。接着,斯坦因又向王道士吹嘘说,他是玄奘的忠实信徒,又娓娓动听地向王道士述说自己是如何追寻着玄奘的足迹,从印度横越峻岭荒漠,历经千难万险而来到敦煌的。这番话果然打动了王道士的心。当夜,王道士悄悄地将一捆经卷交给蒋师爷拿给斯坦因进行研究。说来也巧,这些经卷的题记表明,佛经是玄奘从印度带回并从梵文译为汉文的。这个偶然的巧合,给斯坦因带来新的希望。第二天,斯坦因对王道士说他之所以能在这一天看到由玄奘带回并翻译的佛经,完全是圣人玄奘在冥冥间作的安排,目的是让他把这些来自遥远的印度的佛经送回原来的地方。王道士是一个十分迷信的人,斯坦因这番话使他感到这一巧合的确是神的召示。入夜,王道士拆除了封堵藏经洞的砖墙,向斯坦因打开了藏经洞之门。
% c; o/ j9 `' @# C  进洞之后,在昏暗的油灯下,斯坦因看到“经卷一层一层地堆在那里,密密麻麻,散乱无章。经卷堆积的高度约有10英尺,后来测算的结果,总计约近500立方英尺。藏经洞的面积大约有9平方英尺,剩下的空间仅能勉强容得下两个人。”由于洞窟太小,光线又暗,不便阅读,王道士就允许斯坦因把几捆卷子移到洞窟前室的一间小屋。为了防止被别人发现,又将窗户用纸糊上。之后,每天夜里,由王道士入洞,取出一捆捆写本,拿到小屋里让斯坦因研究。由于写卷越来越多,斯坦因放弃了原来准备叫蒋孝琬给每个写本都编出目录的打算,只是从他的考古学标准出发,尽可能多、尽可能好地选择写本和绢、纸绘画。最后斯坦因捐出一笔钱作为酬劳,送给王道士,并约定在离开中国之前,除他们三人外,不向任何人透露这些写本、绘画的来源。对这笔交易,1921年,斯坦因在其出版的考古报告里写道:“当我今天回过头来检视我用4锭马蹄银换来的无价之宝时,这笔交易简直有点不可思议。”6月中旬,斯坦因带着从王道士手中获得的藏经洞文物,前往安西“探险”。四个月后,斯坦因在返回敦煌附近时,给王道士写了一张字条,蒋孝琬拿着字条又秘密去了一次莫高窟,从王道士手中得到了230捆文书。16个月后,装满24箱经卷和5箱经过仔细包扎好的绢画、刺绣等艺术品,便平安地存在伦敦的英国博物馆里了。" Z; Y1 u  p3 s+ T
  第二次中亚探险结束后,斯坦因于1911年写出了此次考察的个人笔记—《沙埋契丹废墟记》(两卷本),1912年在伦敦出版。1921年,斯坦因的正式考古报告《西域考古图记》(Serindia,又译塞林提亚)由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中译本《西域考古图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持翻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发行。4 w0 a4 }& H: R' W% C" `+ |& X* g
  1914年,斯坦因第三次来中国进行考古“探险”时,再次来到敦煌,又通过王道士等获得了5大箱写本文书。虽然,大部分文献已被法国的伯希和(1878-1945)探险队、日本的大谷光瑞(1876-1948)探险队及北京政府运走,但斯坦因此次所得,大部分是王道士早已取出并转移到安全地点秘藏起来的,少部分则是当地官僚所有和散佚在民间的。由此,斯坦因成为获得藏经洞文献最多的人。- M' l' P4 O+ T0 g7 K: T5 Y# A
bxhpx0.jpg ! w8 K5 }4 \- e) y
dgd2f0.jpg : E* P8 K$ E! |
cjd907.jpg
# Q8 S% U* @, q0 n& U cjd908.jpg
3 g' S4 B5 h+ X3 J4 G' N0 }( W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3 20: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7-12-31 16:53 编辑
' N: a& i& F2 `6 ]; D9 Y! T9 u
3 W' g2 i# U! d, q( j鸣沙山月牙泉
( L0 \, E# b: O& d) O0 @! }% B8 G& O  位于敦煌城南5公里,以沙泉共处的沙漠奇观著称于世。鸣沙山以沙动有响声而得名,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鸣沙山山大沙细,骆驼安祥灵气,感受肯定不一般。
4 C  l3 w$ X  b* I- n: ^$ h6 J8 _  鸣沙山因沙动成响而得名。山为流沙积成,其山东西绵亘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余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沙堆上白天游客可以玩滑沙、沙地飙车等游戏,但是不管游客把沙堆折腾成什么样子,夜里,风都会将坠落下来的沙子吹回山顶,也就是说,这里的沙子是由下向上流动的,风儿把沙山梳理的整整齐齐,此种景观实属世界所罕见。9 ~1 J1 N) ]0 @  E. s9 U1 [% n7 }
  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又名药泉,一度讹传渥洼池,清代正名月牙泉。面积13.2亩,长约100米,最宽处25米,平均水深4.2米。水质甘冽,澄清如镜。流沙与泉水之间仅数十米。但虽遇烈风而泉不被流沙所掩没,地处戈壁而泉水不浊不涸。这种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独特地貌,确为“天下奇观”。: j2 J7 _) E8 S' J4 a- @
  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古潭老鱼”是指泉中铁背鱼,据说有药用价值。
( e# \3 h0 F) c  月牙泉的周围是高高的沙山,中间有一个形似月牙的小湖。鸣沙山在刮风时会发出声响,所以叫鸣沙山,这里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因为地势的关系刮风时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从山下往山上流动,所以月牙泉永远不会被沙子埋没,被称为沙漠奇观。" S! ^4 D3 t. N. N" {$ A* M+ [- W
  据介绍,汉代这里就是敦煌十大景观之一了。今天站在这里,看不见高楼汽车,如果没有手机的铃声,真的感觉不到时间和朝代,叹:黄沙烈风,老树绿藤;清泉古月,岁月无痕。5 l, Z6 r; o9 u
dh0syq.jpg
! M4 I& u* n: Y& Q dh1syq.jpg 4 C4 X9 y9 I1 h& ~, r$ \6 ?
dh2syq.jpg
! s9 @5 w1 l# K4 B% e0 p dh3syq.jpg ! y: @) s# `3 j; F
dh4syq.jpg
; c5 q; G+ l6 `/ J  v+ M" {" x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3 20:3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7-5-31 17:03 编辑
# f0 m7 W8 n" B* P3 w( `+ z. h% i) g) w  ^8 v
玉门关遗址
# C8 m; P) k' ~! F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一名小方盘城,是长城西端重要关口。相传著名的“和田玉”经此输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代“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现存的
# E1 |# F8 r) N9 w' V5 m/ ~  城垣完整,总体呈方形,东西长24 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全为黄胶土筑成,面积633平方米,西墙、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及邮驿之路。北望长城,犹如龙游瀚海。俯仰关外,大地苍茫,人迹罕至,故唐代诗人王之涣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据考,唐代诗人描写的玉门关在今安西县双塔堡,遗址已难辨认。现存玉门关是汉代玉门关;这里出土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物,如毛笔、砚台、织锦、狩猎工具等。国内第4块西汉纸就是在这里出土发现的。它早于蔡伦造纸100多年。还出土有汉代粮食、汉简等。汉简内容丰富,有诏书、奏记、檄文、律令、药方等。这些文物为研究汉代的军事、经济、文化、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史料。3 N5 Z0 S/ P1 _; L4 l) Q# j% {5 N
dhymg420.jpg   `  C4 e' E, R, i1 O3 _; \
dhymg421.jpg 7 o  z/ u( w3 }  U( p
  在玉门关以西5公里处,有一段独特的用板土芦苇筑成的汉代长城遗址,最令人称奇的是,它仍基本保存完整。峰燧旁边有报警时用以点燃烽火的积薪垛15堆,最大的长2米,高1.3 米以上,而且都已凝结为化石般坚硬。在汉长城烽燧中曾出土1200多枚价值不菲的汉简。置身其间,恍若回到了那些金戈铁马的年代。放眼敦煌正北,远山一抹,起伏连绵,横亘天际,这就是马鬃山的支脉——白山。白山南麓,便是从东向西流淌的疏勒河下游。这里戈壁灰褐平坦,湖泊碧水汪汪,清泉澄澈甘甜,绿草如茵,胡杨苍翠,红柳似火,骆驼饮水,牛羊吃草,黄羊奔跑,野鸟飞旋……一条婉蜒如游龙的汉代长城自东向西逶迤而去。长城的亲密伙伴——烽隧隐约可见。
8 x9 p. e4 w" W" M; C( N- } lw00timg.jpg 6 E! o6 f( G  V2 B+ {
lw01timg.jpg   G3 d& q% s# }

, g% j/ P, ^. e9 W. Z+ ^  玉门关附近留有积薪的遗迹,这是用来燃方烽火的芦苇,直到今日依然清晰可辨。5 E0 D7 ^' j: C/ c$ M" v4 \, w
jx125b.jpg
6 A5 D+ m9 M, }+ X3 n* C/ {' C" c
4 a# _! y" r2 C. E) `河仓城遗址# C' r9 k) f0 T; i3 K4 P) H0 X# Z6 C
  河仓城,俗称“方盘城”,位于敦煌西北90km处的戈壁滩中,建于西汉,到魏晋时一直是长城边防储备粮食的重要军需仓库。从今日耸立的窗洞墙体来看,建筑当初的雄伟之势依然可以想见。苍凉、广袤的戈壁风光,和历史感十足的沧桑的建筑遗存,在这里拍出的片子具有更浓烈的历史感和苍凉美。
+ V6 e- _* k9 K' N  河仓城南向北,夯土版筑,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32米,南北宽约17米,残垣最高处6.7米,城内有南北方向的两堵墙,将其隔为相等并排的三座仓库。每库向南开一门。四壁多已颓塌,只有北壁较为完整。墙壁上下置三角形小洞,上三下五,间隔距离交错相等,可能是能风设施。外围的东、西、北三面加筑有两重围墙。第一重尚破有断墙,四角有土墩建痕迹。第二重仅存北面土墩痕迹。
1 y% F6 V$ p" x1 P: _ hcc90.jpg 2 S- E( c, r' Z: ?: J6 w+ X- |, X
$ Q, a9 P4 v  Q/ M! d  g; O
阳关遗址
0 x' b: U$ J: y" [' E9 e6 Q dhyg01.jpg
" X8 `6 M! `$ O5 {/ G  送元二使安西
7 c. T% |4 k, S5 K. F$ y  (唐)王维4 \, Y$ g: Z- w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c! }* ~2 m: n9 {7 R2 r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B8 `0 J$ `! i4 @* c dhyg02.jpg ! E: w- ?- B* `- E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中提到的阳关,就在敦煌的南湖。由市区乘车驶向美丽富饶的南湖时,沿途四周景色瞬息万变。极目天涯,云山浩渺,大漠苍茫,轻风薄雾,缭绕飘指。那巍峨挺拔的阳关烽燧犹如瀚海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呈现出一派峥嵘奇殊、光怪陆离的大漠风光。
8 Q- B8 v& d; s1 \  阳关,位于敦煌城西南70公里的“古董滩”上,因在玉门关之南而得名。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为抵抗匈奴对边疆的骚扰,经营西域,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建立了阳关和玉门关。从此,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路的必经关隘,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4 V" o# O3 f9 @
  自西汉以来,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就是走丝路南道,东入阳关返回长安的。边塞诗人岑参曾写下“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的诗句。宋以后,来自白龙堆的流沙狼吞虎咽,逼着人们东撤,阳关被无情的沙漠掩埋了。而今,昔日的阳关城堞早已荡然无存,仅有的耳目-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仍傲然屹立着。! ]2 c4 n& r& S" u3 `7 \

- `: k* ]# m, C8 ^阳关葡萄
7 W: E1 w6 X' G8 S  古阳关脚下的南湖乡盛产葡萄,被称作“中国第二个葡萄沟”,主要品种有无核白、白水晶、马奶子、喀什红、玫瑰香等,近年来又引进了红堤、黑堤等名优新品种。因敦煌周围属沙漠型气候,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长出的葡萄皮薄、色鲜、清香多汁,酸甜可口,品质优良。敦煌市紧抓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优势,近年来不断扩大葡萄面积,,建设5万亩葡萄基地,目前全市葡萄面积已达48942亩。4 R& E* P4 q. A8 k
dhy4pt20.jpg
3 J6 V( ^8 W+ B dhy4pt21.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3 20: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0 x3 c% i' `5 }0 s% @" e
  敦煌西湖是一个极为典型的内陆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西湖保护区属“自然生态系统类”的“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及国际濒危物种——野骆驼种群为宗旨,集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生态旅游为一体的自然保护区。6 x7 d( \2 u, W, j6 o% m( V2 M1 k
dhxh0616.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3 20:3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敦煌雅丹
+ ?& g& D! Z5 H9 c+ l; {  敦煌的鸣沙山、月牙泉以其自然地理奇观的美名已享誉海内外,而可与其相媲美的玉门关雅丹“魔鬼城”却鲜为人知。由于戈壁浩渺,道路艰险,很少有人涉足此地,敦煌人也是耳听者多,眼见者寥寥无几,随着敦煌太阳旅游集团将玉门关及雅丹魔鬼城公路修通,为这一地理奇观面世创造了条件。 3 c+ j- _" p' B# \; k: i, o
  身处广袤无垠的戈壁之中,强劲的西北风刮走了戈壁表面的细纱,仅留下青灰色的粗沙粒,使其表面呈现出青色的波浪,一座座土黄*色的古城堡耸立在青灰色的戈壁之上,衬以蓝天白云,显得分外妖娆。如果登上高大的城堡顶,向下俯瞰,又好似无数岛屿耸立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真是海走山飞、气势如虹。当置身这座规模宏大的“古城”之中,确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天是那么的高,地是那么的阔,人又是那么的渺小,那种神奇的感受真是难以言表。
6 s& Y8 g, Y- r3 ?  这座“古城”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条件下,你会感受到它不同的姿容。正午时分,戈壁上的旋风卷起几柱“大漠孤烟”,在“城”中窜来窜去,沙漠的海市蜃楼如烟波浩渺的大海,整个“雅丹魔鬼城”犹如飘浮其中,令游人如置身天国,如梦如幻。夕阳西下时,渺渺瀚海渐渐退去,如血的残阳给雅丹魔鬼城披上一抹金黄,一会儿又变成桔红,金壁辉煌中现出几分神秘几分庄严,让游人流连忘返,更引起无限遐想。
% j* b: z& J, K' W dhydece0.jpg " m+ R: y+ q" R: {9 y
dhydece1.jpg
' X0 t0 X# w" F! F# t dhydece3.jpg
  e, Y4 {6 E" p6 ~# F# u  R3 [金狮迎宾
7 s; ~2 \7 ~1 G1 i" ~& ? dhydece4.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1 16: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危山
# D" H; H' F7 R' }( J% _5 _; t  三危山就在莫高窟对面,地势险峻,登上三危山居高临下可看莫高窟全景,一览无余,非常壮观。在三危山下,建有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了部分莫高窟原洞窟,既保护了洞窟内的文物,又丰富了参观内容。1 }9 ]# h  V( E* A3 o
  三危山景区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绵延60公里,主峰在莫高窟对面,三峰危峙,故名三危。
* d* V& a* ]% \& i+ o/ O  三危山景区被誉为敦煌第一圣境,莫高窟因三危山之佛光而建,登佛教艺术名山,一窥莫高窟之根源。/ W/ ?, ~$ B# {' b
  2009年,三危山景区被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F1 _* z2 m: C/ \+ f. i% o. o
s18428ea.jpg 7 n0 [! X9 Z8 X3 x8 q$ H
s18438ea.jpg 9 `) z* ?" m, V- W5 P4 j: K
s18448ea.jpg
+ U  X# x" r' {, ^/ d" |: G* o5 F9 ?4 L9 l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