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34|回复: 1

[品读经典] 佛源悟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10 09: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儒风日稀,佛风日炽。先兴儒商,现兴佛商。身边友人,皈依佛门日多,各因人生路存心性动机。如走廊医生事件为例,其实,有医德、正心自觉的医生为数不少,与医院盈利增收的经营目标相左,常生苦恼心性与困惑情感。入佛门,平抑心态,权衡折中,避离因果,不与院方增收方向过不去,且保留多少医德及理性善心,此佛门智慧。当然,以损伤医德与理性结果为代价。环境造人,无法改变的现实,即道心环境,也是无奈的心性反映。道家与世浮沉,佛门避离因果,内则道佛,内修自持,其意念浮沉至今,依然影响人心,深思!
佛学厐大的知识体系,核心理论归结:佛心向善,禅静修行,避离因果。佛学兴源于南北朝,接魏晋玄学而入世。玄学阶段,是思想史最迷茫时代。道德入自然,于世不通行,失现实价值,致道德心性迷茫。道家无为自然,也是无为人生。人生无常,祸福何生?因果何得?无为无常也是迷茫。名教乃儒道,影响力日微,惟实惠人生,养生、风水、命理类成风,广泛流行。儒家道德失效,仅存政治人事制度秩序为实在,佛道世人皆认同。道家无为人生转浮沉人生,与世浮沉成内修学自持。佛学入世,应时而生。拒自然无为,无为自然已无法解释人世祸福现象。佛门的人为因果论,解世人一时之困惑。世间乃情欲之尘世,七情六欲乃恶之根源。六根未净,因情欲行为招致因果。避离因果,禅静修行,避离尘世。一是看破红尘走出红尘的心态;二是远离人世的空间环境。早期佛门禅修,是封闭式的修行方式。弘扬佛道、慈悲人心,与儒道并行。封闭佛学走向尘世佛学,两度转变。一是慧能南下兴佛,出家成佛转在家成佛,与儒家伦理互补并行;一是商品时代,离尘佛学转尘世佛学,对世间人与事的应对有避离因果的佛门智慧,与儒家的社会人生观互补并行了。
儒、道、佛互补时代过后,便是儒学复兴运动。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儒学都是出入佛学而形成新的儒学体系。前者与佛学慈悲善性的思维类同,强制道德心性的“心即理”与“性即理”,先天成定律的天理论去禁制心性自然的活力与能力,成全人世的道德安宁。后者探究因果的逻辑深层,无疑在提升儒学,知性文化走向智识文化,直觉思维转向辩证思维,致儒学发生两个变化:一是儒学的逻辑还原与逻辑升华;二是儒佛人为因果论的理论辨析和逻辑廓清,致儒家文化与现代哲学接轨了。
〔一〕善良心性与环境造人的辩证关系。其实,佛道向善与儒家仁义是逻辑类同,惟有环境造人的理念存根本分歧。儒家纳入到道心与人心的矛盾范畴去研究,张扬仁义心性、礼义心性与道心环境的改善同步进行,深悟环境造人的道理。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改善环境的儒家“宣言”。船山提出的会通古今通义与经世治用,是张载理论的提升与务实。佛家避离因果,如走廊医生般,以损伤医德与正心自觉为代价。当世风日下,佛门善性处生生灭灭中,表现出对环境造人的无奈心态。环境造人,道心与人心。佛理只能植根人心中,无法应用到道心的改善方面,于治国平天下无益的。
〔二〕儒、佛因果论都是人为的,差殊的是:佛门因果纯人为,儒家视作人为与自然矛盾体下的人为因果,这就辩证地理顺道法自然与佛究因果的两极思维,纠正道佛偏蔽,升华到天地人参,矛盾原理规律角度去认识因果。世间实存,原本就是自然,打上以往的人为烙印,前因出后果。又因自然之果,生变成*人为之因,便是人为与自然矛盾运动的因果链条。矛盾对立统一,即有矛盾同一性,如《中庸》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矛盾也是不一,有差异性和分离性,如船山说:“非诚之离明,明之离诚矣”。明以致诚为内圣之道,明以致钦为外王之道。在社会本体有因果链条,形上道与形下器的矛盾体有因果链条,双重链条为共体。矛盾对立统一规律与因果律之间逻辑联结。“立人之道曰义,生人之用曰利。出义入利,人道不立;出利入害,人用不生。义利之际,其为别也大;利害之际,其相因也微。”相因也微,如《书》中言:“道心惟微”,道器矛盾体下的心性人事融结的礼本体,致广大而尽精微,内存种种隐患性,人参不善,有为变妄为,生变经济物质之因果,生发“人心惟危”的因果。这种因果,故然有道德善心善性的问题,更有人事实务性安排和社会治理性问题,环境造人的心性问题,人的情感知能本质及性命学原理问题等,都不是善心善性的道德教化所能解决。从哲学高度联涉心物原理。
〔三〕从心物原理去研究人为因果论,理论雏形是孟子逻辑:“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仁义行,非行仁义也。”提升孟子逻辑,使之清晰化是船山。“天下之变,皆顺乎物则者也;天下之疑,皆允乎人心者也。”顺乎物则的天下之变,根源于人性自然与性善必然的心性原理,民生经济下实事求是原则所依倚的事物规律性,即诚者天道。“疑乎人心”,是诚之者人之道,因乎道心微,人心危的客观存在,尘世隐患,当有危机意识,如履薄冰。君子行健,自强不息,根由“疑乎人心”。理道、道器矛盾运动下的“疑乎人心”,圣人有为之文礼作用下的“疑乎人心”,生产关系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主导经济基础的“疑乎人心”。环境造人,务实而致力于道心与人心,实务原理与道德原理之间的完善统一,营造健康的仁义心性,健顺的礼义心性。顺乎物则人心,性善必然适全人性自然;修复心性,遵循质文合体的原理规律。孟子的仁义行,务实解析的是“疑乎人心”的道德心性,通达的座标是顺乎物则的天下之变。以心物原理去研究人为因果说,其哲理逻辑是:理顺人心,修复心性,改善道心环境去迎合顺乎物则的天下之变,循理造势成*人为因果链条的良性循环。
从环境造人的理念、人为与自然的矛盾原理,矛盾规律与因果律之间的逻辑联结性,以及心物原理的哲学高度去研究人为因果论,是出入佛家后明清之际儒学的理论成就,它纠正了佛学及宋明理学则重内修善心善性的逻辑偏蔽,提升儒学成更高复归阶段。同时,明清之际儒学的因果理论,以及其理论体系,可以与现代哲学体系会通接轨,与MKS主义会通接轨。从孔孟的逻辑雏形,明清之际儒学阶段,到现代哲学的古今、中西文化融会阶段,是儒学走向现代化的复兴之路。为什么在近代与现代的传统文化研究,总是走不到这条路来?为什么总是停留在二千多年前的孔孟知性文化水平去认识儒家文化?为什么百家争鸣氛围下的先儒思想与帝王专*制氛围下的儒家异化总是逻辑混杂,良莠不分?为什么从孔孟到船山历练过程所发生的思潮文化,帝王专*制下汉儒宋儒的道德心性异化,魏晋玄学的儒道合流,佛门人为因果说,儒、道、佛互补,总是在现代社会重复与重演?这到底是为什么?深沉思考,感喟:哲学社会科学、心性文化科学的严重滞后,远远落后于社会需要,与时代极不相称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0 收起 理由
三人行 + 10 足下高论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10 12: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高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