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 座 】 叶晓锜:概念论(连载八) 16、语言和概念 二十世纪初的分析哲学认为: 1、人类以语言建构观念和实在,语言的结构方式和使用方式就是观念和实在的结构方式和存在方式。 2、哲学上的种种形而上学问题和悖论,是由于语言使用不当造成的。因此,需要把哲学问题还原为语言问题,通过语言的分析和治疗,消除语言使用不当造成的混乱,达到思想的澄清,达到绝对本真的新的哲学创立。 3、一个命题是否真确和有意义,关键在于它是否符合语言的使用规则,它所使用的语词是否有歧义。凡符合语言使用规则和没有任何语词歧义的命题,才是真确的和有意义的,凡不符合语言使用规则和有种种语词歧义的命题则是虚假的和无意义的。 4、力图建立一个终极的语言方案,犹如莱布尼茨所说,要建立一种普遍的形式语言,以此把我们的推论转变成为一种演算。一旦发生争论,我们只要坐下来,拿出笔和纸算一算就行了。 分析哲学遇到的问题是: 语言使用的绝对规则或终极方案是什么呢?它从何处而来?它怎么能够和如何可以成为一种绝对规则和终极方案的呢?好比一把尺子,以它为一切度量的标准,但这把尺子的本身是什么,它是如何被打造出来,又如何能够成为唯一的、绝对的、终极的标准的呢? 对此,分析哲学家陷入了各自见解的设计方案: 有句法的分析,仔仔细细研判命题成立的句法,试图从句法上找到一种普遍必然的检验命题真伪的绝对方法。 有语词使用的治疗,极为精细地进行语词意义的推敲,如同哥德巴赫猜想那样,力图用“1 + 1”或“1 + 2”的方法,给出所有素数的绝对证明一样,找到所有语词意义的绝对判明方法。 有种种数理公式的设计,力图按照数理逻辑的可证性、严格性、唯一性、绝对性和普遍必然的有效性,找到一种数理方式的语言方程。只要把种种语词、语句和语篇键入这样的数理方式的语言方程就能够得到各种真确的命题和思想。 尽管分析哲学家们个个尽心竭力,却总是难以获得一种最终的、唯一的、完美的,没有任何歧义和疑问的绝对标准和终极方案,每一种自诩完美的、唯一的绝对标准和终极方案,总是因无法给出自身的终极证明而无法获得它们各自的绝对所是。 分析哲学的价值和启示是; 第一,它揭示了语言是人类意识活动的实现方式。人类的大脑用语言来思和想,用语言来名称和建构事物,用语言来彼此交流和共同知晓,用语言来记忆,用语言来建构精神生活和制导实践活动,这样的情况显现了语言的重要意义,以及语言分析所具有的极其重要性。 第二,它揭示了语言与哲学的关联。人类以语言来名称事物和建构事物,用语言来想和思,用语言来彼此交流和共同知晓,用语言来记忆和调配,用语言来建构精神生活和制导实践活动,使得哲学和语言密切相关。揭示语言和哲学的关系,是哲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分析哲学未能实现它的追求目标,其原因在我看来主要是: 第一,分析哲学从来也没有勘察过语言生成、进化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没有勘察过生命意识方式生成、进化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不懂得语言是概念的表达,是概念运动的实现方式。因而,没有从语言的研究进一步转向概念的研究,从语言的世界进入概念的世界。 第二,分析哲学不懂得尽管语言的使用千变万化,但贯穿其中的意义和运动是概念的,即语词概念到语句概念进而到语篇概念的运动。语言的使用规则,如句法、文法等等都是从语词概念到语句概念进而到语篇概念的运动概念运动中生成的。不是句法和文法造就概念和概念运动,而是概念的语言方式运动生成句法和文法。先验的和自我绝对的句法和文法是没有的。 第三,分析哲学不懂得一个语词,一个概念抽象的背后有两种不同的定义方式,即实指定义和词组定义。在词组定义中,一个语词的概念意义不是绝对的。一块石头,它的概念意义可以是“石头”,也可以是“建材”、亦可以是“武器”,还可以是“礼品”。关键在于,一个语词,一个概念抽象的定义,取决于它所选用和切入的词组。不同词组的切入,使得语词的概念意义在语言的使用中呈现了它们的具体性、复杂性、多样性和开放性。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词组定义中是有不同的概念意义和功用的。 第四,分析哲学不懂得一个命题的真伪不能由句法*论断。一个完全符合句法的命题,可以是一个真确的、有效的命题,也可以是一个虚假的、无效的命题。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是一个真确的、有效的命题,这个命题具有它的观念和实在的联结,概念方式和经验方式的统一。可是,当我把这个命题中的某些语词改动一下,变为“流线形的外角和为180度”,这样一个命题,尽管在句法上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是一样的,但我们知道这样一个命题完全是荒唐的、无意义的。其缘由何在呢?关键不在于它的句法,句法是语词概念组合为语句概念的装配方式,一个命题或一个句子、一个语句概念是否为真,不是取决于句法或句式,而是取决于两点:一是这个命题所采用的语词概念是否具有观念和实在的联结,二是这个命题是否能够达到概念方式和经验方式的统一。 第五,分析哲学不懂得哲学是一种概念方式的思维运动。概念逻辑的运作,从个别到特殊、特殊到一般、一般到根本的进阶和统摄,以其概念方式的必然,把种种根本阶乘的概念转换为种种本原的、终极的、绝对的追求,由此生成哲学的思维运动和体系构造。黑格尔说得很深刻,哲学是一种以绝对为追求的思维运动,这是哲学的精髓所在。 语言和概念的关系是: 1、语言是概念的表达和概念运动的实现方式。概念运动驱动了语言从语词到语句,语句到语篇的使用,造就了语词概念、语句概念和语篇概念。我们的一切观念、思想和知识都是由语词概念、语句概念和语篇概念所建构和表达的。语言使用的句法和文法则是从语词概念到语句概念进而到语篇概念的运动中生成的。 2、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它承载的是概念方式的思维活动。 3、人类的语言基源于动物世界的生物性叫唤,生成于生物性叫唤到指称性声符的转变。指称性声符的出现,使得人类进入了语言的历史进程,即从声符到部落口语,进而到文字语言的历史进程。 4、任何一个语词,都有它的概念意义。对此,有些学者立刻会指出,不是所有的语词都是具有概念意义的,他们认为,只有实词才具有概念意义,而虚词不具有概念意义。然而,这些学者并不懂得,任何一个语词都是指称和对象联结的概念抽象,有它们的指称和定义联结的概念规定,以及抽象和概括联结的概念统摄。在概念方式中,实词有它的指称和对象的联结,虚词亦有它的指称和对象的联结。问题只是在于,如何理解“对象”。在概念方式中,语词不仅以种种“实体”为对象,亦以种种非实体的“摹状”和“关系”为对象。虚词则是以种种非实体的“摹状”和“关系”为对象的。例如,“并且”、“亦可”、“正在”、“已经”、“或许”、“大约”以及“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啊、呀、和”等等的虚词,它们都是以非实体的“摹状”和“关系”为对象的,具有它们各自的对象和指称联结。由此,不仅实词具有概念意义,虚词亦具有概念意义。 5、句法和文法是语词到语句、语句到语篇的配置方式。好比在书写方法上,古人因竹简书文和便于在暗弱的烛光下手捧阅读而习于竖写,今人因纸张书文和明亮的灯光下伏案阅读而习于横写。这两种书写方法都不是自我绝对的,而是因事便宜而习成的。 6、句法不是命题真假的判别标准。鉴别命题真假的标准是,这个命题能否具有观念和实在的联结,概念方式和经验方式的统一。之所以这样,在于人类的意识结构是以身体方式的经验感知为根基、为现实、为真确的,这样的根基决定了一切概念方式的认知建构,都必须反馈于经验实证的求取,在概念方式和经验方式的统一中,获得自己的现实性、真确性和有效性。 由是,我们只有从语言到概念,把语言和概念联结起来,把语言分析转换为概念分析,才能揭示语言的本质,将分析哲学开创的事业进行下去。 以下,简要作几个命题的概念分析: 一、“上帝是万能的,上帝能不能画一个方的圆?” 这是西方经院哲学长期争论的一个命题。 既然上帝是万能的,那么我们就有理由要求上帝画出一个“方的圆”。这个命题在句法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在形式逻辑上也是可以成立的。上帝是万能的,其前提条件完全符合形式逻辑的充足理由律。但是这个命题所要求的“方的圆”,却是我们的身体方式的经验感知所不能直观的。其原因在于,“方的圆”这个命题,是无法获得它的观念和实在的联结,以及概念方式和经验方式的统一的。人类的意识结构是以身体方式的经验感知为根基、为现实、为真确的,“方的圆”因其无法获得身体方式的经验直观,无法获得观念和实在的联结,概念方式和经验方式的统一,就显现了它的虚假性和无效性。在此,我们看到人类的意识结构的根基所在是高于上帝的,万能的上帝也是不能违背人类意识结构内在的根基规定的。 二、“白马”非“马”。 这是中国古代公孙龙提出的命题。 “马”是对白马、黄马、黑马、枣红马、西洋马、蒙古马、大马、小马、母马、公马等等所有被称之为“马”的对象的共性集合表象。在概念逻辑进阶上,“马”的概念阶乘高于“白马”,在这样的意义下“马”非“白马”,“白马”非“马”是具有它的逻辑意义的。 “马”的概念阶乘高于“白马”,因而,它又能以自身的逻辑阶乘为制高点,反向统摄“白马”,以及黄马、黑马、枣红马等等。这样,在逻辑统摄的意义上,“白马”是“马”。 这里的关键在于,对于“白马非马”的命题真伪分析,不能由语法分析来判定,而要由概念集合、概念进阶和概念统摄的概念分析来界定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通向思辨的真理。 三、“飞矢不动”、“跑得飞快的阿基利斯追不上乌龟”。 这是芝诺的悖论。 在芝诺的悖论后面潜伏着的是两种不同的时空概念:一种是经验方式的时空概念,一种是数学方式的时空概念。 在经验方式的时空概念中,时空是一个“连续的”、“不可分割的”词组定义。在这样的定义中,时空不能切割,飞矢能够行进、跑得飞快的阿基利斯能够追上乌龟,运动是真实的。 在数学方式的时空概念中,时空则是“可量化的”、“可无限分割的”词组定义。在这样的定义中,时空可以被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十六分之一地无限分割,并形成一种无限分割的壁垒,于是,飞矢不能前进,跑得飞快的阿基利斯永远也无法追上乌龟,运动是不真实的。 芝诺悖论,从概念上分析: 第一,以数学方式的时空为绝对,就会扬弃经验方式的时空。 第二,数学方式的时空造就“飞矢不动”和“跑得飞快的阿基利斯追不上乌龟”的概念判断,是无法为经验直观,求得它的观念和实在的联结、概念方式和经验方式的统一的。 第三,数学方式时空的悖论在于:一方面,它是一种概念方式的建构,有着数学逻辑的概念方式的推理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则有着无法获得观念和实在联结、概念方式和经验方式统一的虚假性和无效性。在这里,观念和实在的联结、概念方式和经验方式的统一,是高于数学逻辑的。人类意识结构的本质在于,它是以经验直观为现实性、真实性和有效性的。 综上所述,哲学思考亦不是任意的,是以人类意识结构为原则的,人类意识结构以身体方式的经验感知为根基,概念方式的认知为制导,以求取概念方式和经验方式的统一。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中,极为强调了哲学的最高本质是抽象性和经验性的统一。这种抽象性和经验性的统一,是概念的真确所在。任何离开抽象性和经验性统一的概念走向,都将使人类的思想走向无穷无尽的虚无编织。而这样的虚无编织,又往往是人类心灵的一种精神追求。如各种宗教信仰、纯思辨的构思,以及种种幻想等。人类的精神,在概念方式的加入中,既有不断反馈经验实证,求取概念方式和经验方式统一的一面,又有离开经验实证,纯抽象建构地天马行空、自由想象和无限编织的一面。这是我们要特别把握的。 人类的意识结构有两个不可分离的层面,一个是身体方式的层面,另一个概念方式的层面。两者的基本主导是: 1、身体方式提供经验感知,概念方式则把经验方式提供的感知制作为概念认知,生成概念方式的抽象、规定、统摄、建构、反馈和求取。 2、从经验方式上升到概念方式,进而从概念方式反馈于经验方式,这样的不断往返循环,既是人类意识结构的基本运动和自组织方式,又是人类概念智能和概念创造的能动所在。 在语言和概念的关系上,语言是概念的表象,概念是语言的本质,在语言的背后,是概念的运动。这样的基本关系,恰恰是分析哲学所一直未能意识到的。 17、人类思维的基本原则 人类思维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它的基本原则的。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从形式逻辑上探究了思维原则,提出了概念、判断、推理的三大思维要素和思维所要求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理由充足律,以及三段论的逻辑架构。 笛卡尔认为,人类按照心中普遍具有的天赋观念进行思维,这种天赋观念有“我思”、“上帝”,等等。 洛克的《人类理智论》批判了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认为头脑是一块白板,观念来自于经验对头脑的印制,头脑通过感觉和反省这两种方式把来自经验的印象转变为观念,进而由简单观念生成复杂观念。 休谟的《人类理智研究》认为,知识来源于经验,是以因果关系,即事物关系恒常结合在经验中所生成的印象为根基的。印象在意识中留下摹本,这种摹本成为简单的观念,简单的观念经大脑组合为复杂的观念,由此生成人类的各种知识。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认为,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需要理性方式的加入,而理性是一种先验的心灵架构。康德从心灵的先验架构上探究了认识的知性方式和理性方式,阐述了知性以其先验的时空方式,理性以其先验的判断方式制作经验对象,生成我们的认识。 黑格尔的《逻辑学》认为,世界是绝对理念的创造,绝对理念以其概念方式统摄自然和心灵;概念是一切事物规定和联系的根本所在和全体所在。 符号学者认为人类以符号方式获得文化的制作能力和认知能力,造就了动物世界所没有的“符号王国”,并由此生成人类所特有的符号方式的思维活动。 分析哲学认为,人类用语言名称事物和建构事物,用语言造就观念和实在,语言使用的规则就是观念和实在的规则。 在心理学中,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以行为法则取代心灵法则,从“刺激反应”机制上,揭示意识的行为规则。德国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知觉具有它的自组织方式,并较为详细地探究了视觉的基本原则,如:图形与背景关系的原则,接近或邻近的原则,相似的原则,封闭的原则,好图形的原则,共方向的原则,简单性的原则,连续性的原则等等。 如此林林总总,哲学家、符号学者,心理学家等等,对人类的思维原则进行了各自的深入研究,这些研究都期望由此破解、揭示人类思维的终极架构。 思维是按照怎样的基本原则运行的呢?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搞清人类的意识结构,即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一种怎样的意识结构基础上的。只有搞清了人类的意识结构,我们才能从人类意识结构的揭示中给出人类思维的基本原则。 我在《生命意识方式的进化》中提出了两个基础理论,即生命意识的进化理论和人类意识的结构理论,认为: 1、生命意识是一个生成、进化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这个历史过程有生物性进化和文化性进化两大联结。其中,生物性进化以生命体触觉为基础,生成出了专项触觉“刺激反应”的反应意识和多远触觉“合成判断”的知性意识;文化性进化则以符号为中介的指称,通过指称和对象联结的概念抽象,指称和定义联结的概念规定,抽象和概括联结的概念统摄,以及抽象组合和反馈经验实证的概念建构、概念反馈和概念求取,生成出人类的概念意识。 至今为止,地球上的生命意识大体发展出了三种方式,即:低等生物的反应意识、高等动物的知性意识、人类的概念意识。这三种生命意识方式是从地球生命意识活动的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生成、进化和发展出来的,其中,反应意识和知性意识是生命意识的生物性进化的生成,概念意识是生命意识的文化性进化的生成。 2、人类的意识结构。 人类的意识结构是身体方式和概念方式的联结。人类意识结构的底层是反应意识、中间是知性意识,上层是概念意识。三种意识方式综合,构造了人类以身体方式为根基,概念方式为制导的意识结构,以及从身体方式上升到概念方式,概念方式反馈于身体方式,不断求取概念方式和身体方式统一的意识结构运动,人类的概念智能和概念创造由此生成和绽出。 人类的意识结构是一种生物性和文化性的联结,身体性和概念性的联结。 揭示生命意识的进化历史和搞清人类的意识结构,我们就能从生命意识生成、进化和发展的总体全貌上,从生命意识进化的历史进程和逻辑必然的综合上,从人类意识结构的解剖上,展开人类思维基本原则的讨论。 现在,我们来讨论人类思维的两个基本原则。 第一,以经验方式为根基和真确的原则。 人类意识是身体方式和概念方式的联结。在这样的构造中,概念方式的认知以身体方式的感知为根基,离开了身体方式的感知,概念方式的认知是无以生成的,或者说离开了身体方式的根基,概念方式是无以加入和制导的。 如,当我们用“痛”这样一个语词指称,获得指称和对象联结的概念抽象时,在人类的意识结构中,首先要有一个身体方式的内感对象,其次才由概念方式的加入,赋予这个内感对象“痛”的名称,生成“痛”的概念抽象,进而通过指称和定义的概念规定、抽象和概括的概念统摄,把“痛”的身体方式的经验感知转换为概念方式的认知。又如,当我们说“狮子很凶猛”这个语句时,首先它是一个多元触觉“合成判断”的感知,然后才被概念方式的加入,通过语词概念到语句概念的运作,转化为一种概念认知。 概念方式与身体方式的互为关系是:没有概念方式,我们的头脑就不会有概念方式的认知。而没有身体方式提供的经验感知,我们的头脑则无以制作概念方式的认知。从身体方式的感知上升到概念方式的认知,全部人类思维活动都是建筑在这样的意识结构基础上的。 身体方式的感知是通过经验过程来实现的,没有经验过程,无论“刺激反应”的身体方式感知,还是“合成判断”的身体方式感知都是无以生成和实现的。 人类的意识结构以经验方式为真确。例如,爱因斯坦“质点周围的空间是弯曲的”概念认知的确立,人们在刚开始时并不认同,而当这种概念认知一经有了它的概念方式与经验方式统一的实证,就立即获得了它的真确性。1919年5月29日,从南美到非洲有日全食。爱丁顿曾在1918年冬,拍到了日食时太阳附近的恒星。5月29日日食那一天,两支观测队伍分别在美洲和非洲观测,拍照太阳附近的星光照片。和半年前拍的照片对比,结果发现,星光在太阳附近偏离1.64″。1919年11月7日,伦敦《泰晤士报》发表爱丁顿的观测结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由此得到了它的概念方式和经验方式统一的实证,一下子为人们所认同了,爱因斯坦也由此一夜成名,成为举世公认的杰出的科学泰斗。又如,1609年,当伽利略用自己制作的天文望远镜指向天空,用来观测天体,直观地发现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他还先后发现了土星光环、太阳黑子、太阳的自转、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现象,以及银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等。这些新的经验发现、新的经验感知的获得,使得人们的天空观念一下子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人们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 人类意识结构是一个不断从经验方式的感知上升到概念方式的认知,再由概念方式的建构反馈于经验方式的实证,求取概念方式和经验方式统一的循环往复。正是这样的意识结构运动,使得人类的一切概念认知建构无论多么繁浩高深,多么高耸入云,归根到底是不能扬弃它的经验方式的根基和尺度任意飞翔的。 2、以概念方式为认知和制导的原则。 经验方式制作感知,概念方式制作认知。 概念方式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它将身体方式的经验感知提升为概念方式的认知;另一方面,它将种种概念认知的建构反馈于经验实证的求取,在概念建构和经验实证的统一中,生成人类的概念方式制导的实践活动。例如,麦克斯韦的电磁波理论和方程组源自于法拉第电磁感应的经验发现,当马可尼把电磁波理论应用于无线电发明,造就了无线电发报机和接收机,从而实现了一种以电磁波为原理的远距离信息传播时,这样的过程就是经验感知上升到概念认知,概念建构反馈于经验实证,求取概念建构和经验实证相统一的过程,这样的过程造就了一种经验为根基,概念为制导的实践创造活动。 由是,当我们谈论人类的实践时,实践不是一种外在的方法和途径,实践的本质是,它一个以经验为根基,概念为制导;认知建构和经验实证相统一的精神的和物质的创造活动。 人类的意识结构以概念方式认知和制导。概念方式的特点是,它以符号为中介的指称,通过指称和对象的联结造就概念抽象,指称和定义联结的概念规定,抽象和概括联结的概念统摄,造就概念方式的认知。进一步通过抽象组合和反馈经验实证的求取,造就概念方式的制导,使得人类的精神和实践在概念方式的制导下,绽出了人类的概念智能和概念创造。 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概念是绝对理念的运动方式,绝对理念以概念运动的方式,绽出自然世界和人类思维,并由此创造一切。黑格尔认为,概念是一切事物规定和联系的根本所在和全体所在,是一切事物规定和联系的创造者。 怎样来看待黑格尔的概念论呢? 长期来西方学者对黑格尔哲学的承续和引领,始终偏执于一种黑格尔式(进一步追溯是一种康德式)的先验框架,即概念是一个先验架构,它既先验地涵盖了心灵的规律,又先验地涵盖了自然的规律,是世界历史的本原所在、原发所在和创世所在。现代西方哲学所做的工作,则把这样的先验架构和原发所在由外在转化为内在,即把哲学从一种外在的、高高在上的、先验的原发所在转向为一种内在的、以人为载体的主体绝对,认为自然、世界、生命、历史等等都是以人为核心的“主体绝对”的绽出。 现代西方主体论哲学的“主体绝对”同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种先验架构。例如,在分析哲学那里是一种先验的“语言”架构,在现象学那里是一种先验的“纯意识”建构,在存在主义那里是一种先验的“此在”架构。 然而,西方主体论哲学在承续黑格尔哲学中,完全把认识论从黑格尔的概念论中排除了出去,始终没有注意到黑格尔概念论所隐含的合理内核,即,人类是以概念方式为制导进行认知建构和实践创造的。西方哲学思想至今存在的两大问题是: 第一,把握不住先验和经验的关系,囚于先验架构的绝对追求,看不清在先验和经验的关系上,一切先验的主体架构都是主体经验历史的世世代代积累的铸就,离开了经验历史的铸就,一切先验的主体架构都将无以生成和绽出。 第二,没有能够走向生命意识进化和人类意识结构的勘察,这是黑格尔之后整个西方哲学的重大缺陷。而极为可惜的是,在中国,至今大学校园和主流哲学,对此一无所知和没有任何新的哲学创见。 我的研究认为,我们当扬弃黑格尔概念论的先验方式,重视黑格尔关于概念是一切事物规定和联系的根本所在和全体所在的思想启示,把黑格尔的概念论引向生命意识进化的历史勘察,引向人类意识结构的勘察,引向概念方式的新的理论开拓。 我以为,黑格尔以概念为一切事物规定和联系之根本所在和全体所在的观点,正好契合了一个无可否认的实在,即人类的头脑是用概念方式名称、规定和建构事物的。换句话说,人类头脑是以概念方式统摄经验感知和经验对象,把经验感知制作为概念认知,把经验对象转换为概念事物的,这种概念方式的统摄和转换恰恰是动物的心灵所没有的。对于地球上的所有动物来说,它们的头脑中是没有你、我、他;没有原因、结果、绝对;没有民*主、自由、必然;没有电磁效应、量子不确定性、弯曲空间等等的概念名称、概念规定和概念建构的。其原因就在于,动物的心灵是身体方式的,是没有概念方式加入和制导的。 人类的心灵在文化性进化中,获得了概念方式,从而有了概念方式的指称、抽象、规定、统摄等等;动物的心灵因缺乏文化性进化,同概念方式擦肩而过,始终囚于直观的意识框架,这是人类和动物的本质不同。 当我们将黑格尔的概念论引向生命意识进化历史和人类意识结构的勘察,那么黑格尔哲学的概念论,黑格尔关于概念是一切事物规定和联系的根本所在和全体所在的思想,就将从虚幻的、高高在上的云端落靴到实在的地面,概念将不再是没有自己身世和由来的先验之躯了。 我们来进一步探讨人类思维中的概念方式制导原则。 1、概念意识的生成。 人类的概念意识是以生命意识的生物性进化为基础,文化性进化为生成的。 地球上的生命意识,在其生物性和文化性的进化中,生成了三种不同方式,即反应意识方式、知性意识方式和概念意识方式。这三种不同的意识方式,造就了三种不同的生命意识行为。 首先出现的是反应意识。这种反应意识由生命体触觉的“刺激反应”机制生成。这种“刺激反应”机制生成反应意识,是生命体意识的开端,是最为简单和初始的意识方式,这种意识方式我们可以在大自然的低等生物世界中看到。 其后出现的是知性意识。在漫长的生命进化和发展中,生存的主客关系变动,细微地、大量地、缓慢地作用于生命体,使得生命体逐步从单一触觉走向多元触觉,出现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体觉、性觉等等的感觉器官,以及多元触觉合成所需的神经回路和大脑中枢。在这样的多元触觉合成进化中,生命意识方式亦随之从专项触觉的“刺激反应”走向了多元触觉的“合成判断”,造就了一种多元触觉“合成判断”的知性意识。知性意识是经验直观地对外部对象、内感对象作出形状、位置、速度、大小、距离、安危、饥饱、痛痒等等的合成判断,并和记忆调配合成作出“合成判断”的知性行为。 反应意识和知性意识都是生物性进化的生成。由于生存方式的种种主客互为关系的作用,低等生物和高等动物在各自生命体和生命意识的进化中,它们的反应意识和知性意识的能力和发展程度,是有很大的差异和不同的。此外,有些生物和动物可能有我们至今尚不了解的触觉方式和感知能力,如,有的研究揭示,鸟类可能在空中飞翔时能够直观地球的磁场,因而具有依照地球磁场迁移而不迷失方向的判断能力,这也就是说鸟类可能拥有磁觉方式的感知能力,当然是否这样还需探索和证明。 进一步出现的是概念意识。 在反应意识和知性意识生物性进化的基础上,人类则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及很可能主要因群体狩猎和采集的食物分享生存方式的需要,生成出了一种基于食物分享的分配指称。这种分配指称需要有一种中介方式来实现,这种中介方式,其开始很自然的是人人喉咙里都能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一经成为食物分配的指称,它就由生物性叫唤走向了指称性声符。 声符出现的意义是:一方面,它在人类文化进化中,从声符到部落口语,进一步到文字语言的发展,使得人类获得了语言能力,能够用语言来想和思,用语言来名称、规定和建构事物,用语言来彼此交流和共同知晓,用语言来造就群体的精神纽带,用语言来制导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使得人类的意识活动,获得了一种符号指称文化的概念方式加入,生成了一种以身体方式为根基、概念方式为加入,身体方式和概念方式联结的意识结构。 我在阅读美国学者理查德·基利所著的《人类的起源》时,注意到哈佛大学格林·艾萨克在1978年提出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把着重点从作为塑造人类行为动因的狩猎,转移到协作地获取和分享食物上来。在艾萨克看来,“采取食物分享有利于发展语言、社会互助和智慧”。基利亦认为:“食物分享假说是在那些用于解释是什么力量使得早期人类通向现代人类之途的学说中最可信的”。 对此,我深表赞同。我以为,食物是人类生存的最为基本的需要,食物分享的分配指称,更有资格在历史的源头,偶然到必然地促成人类以符号为中介的概念意识方式的生成。 语言和概念意识方式的生成和发展,亦在互为关系的作用中促进了人类的喉和大脑中枢的进化。 一方面,使得人类的喉在喉咙里的位置下降而扩大了音室,能够发出更多细节分明的清晰发音。对此,基利在他的《人类的起源》第七章(语言的艺术)中提出了两个很好的例证:一是所有哺乳动物声道中的喉位于喉咙的高处,这是一种容许呼吸和吞咽同时进行的结构,但限制了咽部空间能够发出的声音范围,人类的喉在喉咙的低位,这是独一无二的。其结果是人类不能同时呼吸和吞咽而不噎住,但他们能发出范围很大的声音;二是人类婴儿出生时象典型的哺乳动物一样,喉位于喉咙的高处,能同时呼吸和饮水,这是给他们喂奶时必须的。大约18个月以后,婴儿的喉开始向下部移位,在小孩长到14岁的时候,喉达到成年人的位置。这两个例证说明了什么呢?我以为这两个例证共同地说明了语言的生成和喉的进化的互为促进关系。 另一方面,使得人类大脑和大脑皮层逐渐生成出了一种控制和管理语言的功能区和脑组织,如位于左颞叶附近凸出的布罗卡区等。这里亦是一种语言生成和脑的进化的互为促进关系。 由此,我们不能把喉和脑的语言能力的获得归结为纯然的生物性自然进化,而应从文化性进化对人类身体构造的促进和改变上,寻求人类语言能力的获得。 以符号指称文化为源头的概念方式的出现和发展,在其漫长的历史年代浸润和世世代代的积累传承中,最终使得人类的意识活动慢慢地习惯于概念方式的加入和制导,生成了新的意识方式和意识结构。对于人类之外的动物世界来说,由于缺少了符号指称文化这个历史环节,因而它们没有能够和人类一样从生物性的意识框架中走出来,走向了文化性意识的发展。 2、概念方式的基本特点。 概念方式有符号性和逻辑性两个基本特点。 第一、符号性 概念意识和反应意识及知性意识的最大不同是,反应意识和知性意识是以触觉为根基的经验直观,在这中间无需中介环节。而概念意识则不同,概念意识是以符号为中介的,是以符号为中介而实现指称,以及概念抽象、概念规定和概念统摄的。 例如,当我们用“山”、“树”、“河流”等语词符号为中介,指称所有被称之为“山”、“树”、“河流”的对象时,这种以符号为中介的指称,通过指称和对象的联结,就在我们的头脑中生成了“山”、“树”、“河流”等等的概念抽象。 人类概念意识以符号为中介,是和符号方式紧密相关的。 符号具有那些基本性状呢?我以为: 一是中介性。 符号是概念方式的中介。概念方式和身体方式的不同是,身体方式的意识活动是直观的,是不需要符号为中介的;而概念方式的意识活动是需要符号为中介的,离开了符号这个中介,概念方式的意识活动是无以进行的。 二是指称性。 当我们用一个符号指称对象时,就显现了符号的指称性。如,我们用“石头”这样一个语词符号指称一块被称之为石头的对象,从而就赋予了它“石头”的指称;用“鲸鱼”这样的一个语词符号指称一条被称之为鲸鱼的对象,从而就赋予了它“鲸鱼”的指称。 三是抽象性。 当我们用符号指称对象,这种指称使我们的意识活动从身体方式的直观走向了概念方式的抽象。如,当我们用“山”这样一个语词符号指称一个被称之为“山”的对象时,这样的指称,就使得一个身体方式直观的山,转化为了一种符号指称抽象的“山”。符号指称的抽象性具有极为重要意义,它使人类的心灵从直观方式走向了抽象方式,并由抽象方式走向抽象的运作,获得了概念方式的建构能力。 四是制作性。 符号是人类的文化制作。这里包含了声符的制作,图符的制作,字符的制作。正是符号的制作引动了人类的文化创造。 五是多样性。 声符、图符、字符等等的出现,显现了符号的多样性。每一种新的符号方式的出现,都给予了人类一种特有的概念方式构造。如,声符和字符的结合,创造了文字语言的概念方式;笛卡尔的坐标系符号方式出现,在人类心灵中造就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代数和图形统一的概念方式。符号的多样性,使得人类借助于各种符号,发展出了不同的概念方式和概念系统。 六是表象性。 符号是概念的表象。一切符号都是概念的表象和概念运作的表述。 第二,逻辑性。 概念具有自身的普遍必然的逻辑架构。 概念逻辑的基本架构是: 1、符号为中介的指称; 2、指称和对象的联结; 3、指称和定义的联结; 4、抽象和概括的联结; 5、集合递升; 6、进阶和统摄; 7、具体到抽象和抽象到具体的运动; 8、对称架构; 9、自我意识; 10、抽象组合; 11、反馈经验实证。 以上,我从生命意识进化、人类意识结构和概念方式的总体勘察上,提出了生命意识进化、人类意识结构和概念方式的“三位一体”理论,阐述了人类思维的基本原则,即人类思维既遵循它的以经验方式为根基、为真确的原则,又遵循它的以概念方式为认知、为制导的原则。 3 _ A0 ^' P" h/ z( C4 G
18、人类智能和机器人 制造具有人类智能的机器人,是当代科学的追求和向往。这样的追求和向往,不仅关乎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关乎人类未来命运的改变。 科学能不能依照人类意识活动的自身方式,造就具有人类智能的机器人呢?对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见解: 一种见解认为,人类可以通过计算机硬件技术和软件程序的研发,通过数字模块对大脑神经活动的模仿和置换,造就出具有人类智能的机器人,并不无担心地认为,人类将在不远的将来制造出比人类智能更为强大的机器人,进而被这样的机器人所接替和取代,并深深忧虑:“我们是在制造上帝,还是在制造我们潜在的终结者”。 另一种见解认为,算法和思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人类智能是巨量神经元的极为复杂的化学活动,它不是算法,不是数字模式,不是数据库。人类智能是大自然的造化,或者说是上帝的赋予,人类永远也无法依据自己的创造力造就具有人类智能的机器人。 人类能否制作出具有人类智能和超越人类智能的机器人呢? 要回答这样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何谓人类智能,人类的智能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构成,人类的智能是怎样生成和发展出来的,只有搞清了这些,思想才能获得穿透,作出前瞻性的预见。 我在《概念论》各篇探讨中认为: 1、人类的意识方式并不是天赋的和先验即有的,也不是在创生时刻就被完全预置和安排好的,也不是亘古至今永恒不变的。人类的意识方式有着它的起源,有着它的生成、进化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2、人类的意识结构是身体方式和概念方式的联结。这样的联结以身体方式为根基、概念方式为制导,以生物智能和文化智能,经验智能和概念智能的联结。生成人类的经验感知和概念认知,以及人类的概念智能和概念创造的实践能力。 具体地来说: 第一,意识和智能不是神秘的。地球上的生命体有着三种不同的意识方式和两大智能。即: 反应意识,知性意识和概念意识; 生物智能和文化智能,即经验智能和概念智能。 第二,生物智能或经验智能以身体方式的造就,文化智能或概念智能则以概念方式的造就。 第三,概念方式和概念智能生成于生命意识的文化性进化,即,它是一种以符号为中介的指称,这样的指称进一步发展为了指称和对象联结的概念抽象、指称和定义联结的概念规定、抽象和概括联结的概念统摄,以抽象组合和反馈经验实证所造就的概念建构、概念反馈和概念求取。从而使得,人类的意识活动有了概念方式的加入和制导,并造就了一种以身体方式为根基,概念方式为制导,身体方式和概念方式联结的人类意识结构和人类意识结构的运动。 第四,经验智能和概念智能的互为关系是:经验智能是概念智能的基础,概念智能是经验智能的提升。经验智能生成自然之物的利用,概念智能则从自然之物的利用走向概念之物的创造。人类的工具文明,产品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科技文明、艺术文明、建筑文明等等,都是概念之物的创造。 由此,人类有自己的意识结构,这样的意识结构是身体方式和概念方式的联结,是经验智能和概念智能的联结。智能机器人的发明和创造,要紧紧抓住人类的意识结构,从身体方式和概念方式,从经验智能和概念智能的联结上,进行精细的破解和模块设计,以取得重大的科学突破。 一、身体方式的经验智能模块。 身体方式的经验智能,由身体方式的“刺激反应”的反应意识的经验感知和“合成判断”的知性意识的经验感知为机理。 1、反应意识。 反应意识是生命体专项触觉的“刺激反应”机制造就,它是意识的起始和初始方式。专项触觉按照自身的方式接受外部对象的刺激,生成其自身方式的“刺激反应”感知。如种子对温度的“刺激反应”感知,植物根系对养料和水分的“刺激反应”感知,树叶对阳光的“刺激反应”感知,细菌和病毒对受体的“刺激反应”感知、蜘蛛对蛛网振动的“刺激反应”感知,等等。 反应意识基本原理: 第一,反应意识根源于生命体的专项触觉; 第二,反应意识以“刺激反应”为感知原理; 第三,反应意识具有它的专项性。即,它只对专项的刺激作出刺激反应。如蜘蛛只对蛛网被触动的振动作出刺激反应,而对其它发生的事情无动于衷。 2、知性意识。 知性意识是身体方式的意识行为的生物性进化和智能开端,它是多元触觉“合成判断”的造就。许许多多动物,包括人类在内,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体觉、性觉、记忆等多元触觉,以及通过神经回路和大脑中枢的合成,获得种种外感的和内感的知性判断,如,外感的食物判断、形体判断、位置判断、速度判断、环境判断、强弱判断、安危判断,同类和异类判断,以及内感的饥饱、痛痒、有力、疲乏等等的判断。 多元感官、神经回路和大脑中枢的出现,是多元触觉“合成判断”的生理基础,是知性意识的生物性标记。 一般来说,低级生命体,如植物、微生物和昆虫只有专项触觉的“刺激反应”感知,没有多元触觉“合成判断”的感知。而对于高级动物来说,其多元触觉的“合成判断”是与多元触觉、神经回路和大脑中枢的进化和出现互为关系的。当然,无论是反应意识和知性意识,在低等生物之间和在高级动物之间,因遗传、经历和生存环境的种种不同,是有各种差别和发展程度的不同的。 知性意识的基本原理: 第一,以多元触觉合成为基础; 第二,以多元感官、神经回路和大脑中枢的出现为标志; 第三,以“合成判断”为感知原理。 3、记忆机制。 经验智能,无论是反应意识的“刺激反应”,还是知性意识的“合成判断”,都关系到了记忆。即,它们是“即时感知”和“记忆调配”的合成。在低等生物和高等动物的考察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它们的“反应刺激”意识行为和“合成判断”的意识行为,都是和记忆的存储和调用相关的。 记忆的存储和调用: 一是,存在于先验的基因积累的“集体原型”的激发中; 二是,发生于生活和学习的经验过程中。 当生物和动物把各种“即时感知”和“记忆调配”合成时,就有了生物的专项“刺激反应”意识行为和动物“合成判断”的意识行为。 在智能技术发展的人机围棋大赛中,电脑至所以能够战胜许多围棋大师,有判断极为准确的棋步,就在于在电脑中储存了海量的棋局,电脑所做的工作就是以迅即的“即时感知”和“记忆调配”的运作合成,作出电脑的判断。 由此,智能电脑的第一步发展是破解生物和动物的经验智能,按照经验智能的触觉原理和记忆原理,从触觉配置、触觉传递、触觉合成、触觉判断上进行总线设计和机体制作,造就“刺激反应”的反应意识和“合成判断”的知性意识。 二、概念方式的智能模块。 概念智能是经验智能基础上的概念方式加入和制导,以概念方式为机理。 概念智能的特点是: 1、它是一种概念方式的加入和制导。即,通过以符号为中介的指称,以及概念抽象,概念规定、概念统摄、概念建构、概念反馈、概念求取的架构和运作,生成概念智能。从而把经验感知转换为概念认知,经验智能转变为爱你智能。 2、它以概念运动的逻辑架构,即以概念运动的自组织方式,生成概念方式的观念、思想、知识和自我意识,以及概念制导的精神建构和实践活动。 3、它以语言的方式造就语词概念、语句概念和语篇概念,实现概念智能的语言表达、语言建构、语言交流和语言纽带。 走向概念智能的模块设计是智能技术的必然走向。然而在这方面,也就是如何从人类意识结构的破解上,从概念方式的理论架构上,进行概念智能的探讨和设计,至今未见到任何中外专著的论述。我以为如果智能模块的设计不引入概念方式的架构,是无法创造具有人类智能机器人的。 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类科学技术在今天,已经能够制造各种单项触觉“刺激反应”的机器人;也能够制造极为简单的多元触觉“合成判断”的智能机器人,尽管这样的智能机器人还是极为初级的,离高级动物的经验智能还有很大的差距。 总的来说,智能机器人的研究目前仍处在生物和动物的经验智能的摸索中。 今天,科学家们力图通过对神经元和大脑中枢处理机制的揭示,用计算机制造具有人类智能的机器人。美国犹他州立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雨果·德·加里斯认为,这不是一个很遥远的梦,可能会在一瞬间,在20年之内就会来到我们面前。 是否能20年内来到我们面前?我以为这是非常值得存疑的,也是过于乐观了。人类在智能机器人研制上,特别是在人类智能的机器人研制上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在经验智能的研制上,仍有种种难题;另一方面,在概念智能的思考上还缺乏意识和没有起步,是一块世界性的短板。 雨果是从神经网络的程序模拟上设计意识行为的。然而,我以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如果仅仅停留在神经网络的程序模拟上,是不能产生人类智能的。雨果在他的《智能简史》承认:“具体来说我对哲学方面的东西,比如针对人类思维真的不是很了解”,这个承认实际地说明了雨果在这方面所存在的根本性欠缺,这种根本性欠缺显露了雨果的工作是难以进入人类智能的。 我以为,研制人类智能的机器人,计算机技术的设计必须深入地搞清经验智能和概念智能的不同意识方式的机理,要有新的基础理论的创立和指导。近代以来,科学的发展一再证明,任何一项重大的科技创新都需要基础理论的支撑和制导。 在人类智能机器人的研制和设计上: 第一,要继续深入地研究和设计更为高级的经验智能模块,有一个良好的子宫,为概念智能的着床提供基础。 第二,要进入概念智能的理论创新,以及概念智能模块的研究和设计,使电脑智能技术,走向概念智能。 对于概念智能模块的设计,本人以为要把握: 1、把经验感知转变为概念认知的技术和程序。其功能是把身体方式的“刺激反应”感知和“合成判断”感知,转升为概念认知,使机器人具有概念方式的能力。 2、概念逻辑架构的技术和程序。其功能是生成概念逻辑架构,使电脑智能以概念逻辑架构,生成自己的思想和自我意识,获得概念建构、概念反馈和概念求取的能力。 3、概念方式反馈经验方式的技术和程序。其功能是把概念方式的建构反馈于经验方式的实证,驱动机器人的肢体,能动地进行概念制导的实践活动。 以上,我就人类智能机器人的制作,从哲学的视野上提出一种导向性的意见。我的基本见解是: 1、人类的智能并是不神秘的,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人类的智能是从生命意识的生物性进化和文化性进化中生成出来的。这种生成性意味着人类智能是可以被揭示,可以被设计和创造的。 2、人类的智能是身体方式和概念方式的联结,经验智能和概念智能的联结。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设计,可以通过经验智能模块和概念智能模块的研制,通达人类智能机器人的制造,并由此以人类的“上帝之手”创造出一个以人类智能为版本的新的非生命方式的智能物种。 3、概念智能是可以通过把经验感知转换为概念认知和概念反馈的一系列程序来实现的。 4、概念论的研究将引导我们的视野进入生命意识方式的生成、进化和发展的历史进程,进入人类意识结构的清理和发掘。在生命意识进化和人类意识结构的两大基础理论创立中,为人类智能机器人的制作和创造提供基础原理。 5、许多学者以为意识生成于它的绝对方式,这种绝对方式是人类所不能破解的。而我以为,意识并不是绝对的,人类完全可以通过对人类意识结构的破解,以电脑技术和数字程序为支撑,用非生物方式创造意识和智能。正如,驱动机器的动力,可以是电磁结构方式,也可以是化学结构方式,亦可以是光学结构方式,还可以是核能结构方式。对于意识和智能来说,可以用生命肉体方式获得,也可以用非生命肉体方式获得。 美国学者凯文·凯利在新近出版的《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谈到了生命定义,说过这样一段很重要的话:“科学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无论生命的定义是什么,其本质都不在于DNA、机体组织或肉体这样的物质,而在于看不见的能量分配和物质形式中包含的信息。同样,随着科技的物质面罩被揭开,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内核也是观念和信息。生命和科技似乎都是以非物质的信息流为基础的。” 生命的定义在被改写,与往,自然世界以数十、数百亿年的时间,以生物性结构方式创造意识和智能;今天,人类则将以自己的智慧赶上来,用非生物性结构方式创造意识和智能。 6、研制人类智能的机器人,对于人类来说具有极为重大和深远的意义,它的重要性在于,它会再一次地改变人类的命运和生存方式。 一方面,人类将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出一个新的智能物种,这是一个非生命结构的智能物种。这个非生命结构的智能物种将会具有超越生命结构智能物种的极大优势。例如,它只需要电能、核能或我们现在还不知道的能,不受食物、水、空气、温度、压力、重力等极为严格的条件局限;它没有肉体方式制约的极为短暂生命寿限;它可以进入各种生命体无法直接进入的环境,包括直接进入浩瀚的宇宙空间和地球之外的星球,实现新的自由作为和生存意义,等等。 第一步,这个新的智能物种,将进入人类的生产、科技和生活服务,为人类的生存提供身体和智能的帮助,将人类从艰苦、危险的生产作业和繁琐、劳累的家务中解放出来,为失去自理能力的老弱病残者提供尽责的家政服务,以及为孤独者提供满足的情感服务。可以预期,下一个大规模进入家庭和极富商业利润的家用电器是家政机器人。 第二步,人类在创造机器人这个新的智能物种的过程中,将力求和这个新的物种走向结合,通向自我意识的灵魂长驻。如,把自己的思想和自我意识,大脑中的记忆存储,传递和转移到机器人的电脑数据库和金刚之躯,把思想和自我意识的灵魂从短暂的肉体生命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第三步,火箭和宇宙空间的先驱者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这样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永远不会生活在摇篮里”。人类和智能机器人的结合,将会和航天技术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更为有力地推动和实现人类走向遥远的宇宙星际的开拓、殖民、生存和发展,从而使得人类在终将到来的太阳膨大和地球毁灭之前,挣脱噩运,走向宇宙的另外生存之地,从以地球为唯一的家园生存走向以宇宙为家园的无限广阔的世界。 人们担心,人类智能机器人的研制会制造出比人类更为强大的物种,这个物种完全有可能反过来成为人类的终结者。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但是,正如人类发明了长矛、枪支、蒸汽机、内燃机、汽车、轮船、飞机、宇航器、核能等等,它们在给人类带来了种种难以避免的灾难、事故和风险中,更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文明进步和命运的福祉。 人类在智能机器人的创造发明中,会以自己的更高智慧和预前的风险防范设置,保持人类对机器人的控制,建立人类和机器人的协同,并把这种控制和协同加入到研发过程中。人类在智能机器人的研制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加入道德规范的绝对命令,如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大定律”等,规范和保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安全;另一方面更会把自己融入机器人,使自己成为超人,走向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和进化。 w. e0 } K* m3 l
我把《概念论》的结尾之篇置于人类智能机器人,预期一种具有概念智能的机器人的出现,旨在说明概念论的探讨并不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头脑发挥。人类精神的前沿发展和科学的重大发明,是以基础理论的创立为制导的。《概念论》重在新的基础理论创立,它将最终反馈人类概念制导的精神求取和实践创造,包括造就具有概念智能的机器人,使人类的命运、生存和发展,在可以预料的未来发生新的更为重大的历史改变。
+ Q8 [1 }, ~- X6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