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夏、金(960—1279年)
7 f# [) {2 d* w" B0 Y# b4 f + Q9 a$ s. a! E) _0 C3 z
: S/ h. U( f7 M
; w$ ~, D% D# ^: ]$ { 北宋(960——1126年) ) r6 _' [) o. F7 Z a4 U/ B
960—1021年(建隆—天禧间) , h7 j; n+ {# v6 Q5 {2 S: `7 u
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政府藏书达36280卷(吕夷简等《三朝国史·艺文志》)。另据《宋史·艺文志》载,三朝崇文院三馆秘阁已有正副本藏书8万余卷,除去重复,计3327部、39142卷。
& _4 N6 ^; q3 m6 s5 A 960—975年(太祖时) 8 C5 t( c, e9 g4 V
三馆其时仅有藏书12000卷。 9 Z6 w% m5 M7 l+ D
960年(建隆元年) 6 F+ M) y+ Y# [& `
一月 宋太祖赵匡胤沿袭前朝,置昭文、集贤、史馆三馆,有书万余卷。仍由秘书省掌管图籍。(《宋史·职官志》)。 ; m# n! ]* i3 e% ~
秘书省藏书建立帐簿登记制度,人员入库须有牌照。省内还常置校勘官,以校理书籍。 " [ M, }# I( a+ `* _. }
二月 为避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庙讳,将自唐沿袭而来之“弘文馆“改为“昭文馆“。
: C" C' A8 ]$ {& ~7 S 963年(乾德元年) & u( H' E. }, k3 k; _
二月 太祖平荆南,尽收高氏图书,以充实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
- k x& [, ]1 U 965年(乾德三年) ) G7 `5 a7 y3 z. [
五月 太祖赵匡胤遣右拾遗孙逢吉至成都收后蜀图书、法物。至开宝八年(975),收后蜀图书13000卷还,图籍付史馆收藏。
# {' _' h3 f" Q8 c' ~ 966年(乾德四年)
: O# X. K2 T" q1 _0 @# E! B' P3 Q3 v 闰八月 诏求亡书。“凡吏民有以书籍来献者,令史馆视其篇目,馆中所无则收之。献书人送学士院试问吏理,堪任职官,具以名闻。……是年三礼涉弼、三传彭千、学究朱载三人献书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并赐科名。”(《资治通鉴长编》卷7) + Z- i2 J0 B: h% _9 G8 Y8 n
968—976年(开宝间)
) k: k ~# `& B9 O1 A/ t* o3 a6 Z 国家有藏书8万卷。(《玉海》) ' U4 z+ ]) ] t- O+ n, P2 L
968年(开宝元年) - q- C7 A6 Q B; G, [9 a1 l7 x$ [
史馆编成《史馆新定目录》4卷,后征书即以史馆之有无为标准。(《玉海》卷52) ; _: e0 x5 P; K* I! L
971年(开宝四年)
1 J* l% [( m7 O9 Q 二月 南汉(大保十四年)刘鋹出降宋朝之前,其臣下龚澄枢等纵火焚宫殿府库,图籍皆尽。 / _* L" `. |( [ V& q6 Z
太祖遣高品内侍张从信往益州(今成都)雕刻大藏经。至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完成,是为我国第一部木刻官版大藏经,即《开宝藏》(亦称“《蜀藏》”)。全藏共13万块版片,运回汴京(今开封)后,贮于印经院,供印经颁赐之用。
% u; O( ~. q# m; m. _. p& D3 t 975年(开宝八年)
0 f3 o/ o. [2 F4 W! V 十一月 南唐后主李煜宫中图书万卷,钟繇、王羲之墨迹尤多。是时太祖赵匡胤平南唐,城将陷,后主对所幸保仪黄氏曰:“此皆吾宝惜,城若不守,尔可焚之,毋使散佚。”及城陷,黄氏果将所有图籍烧毁。 ( h( h1 \& y, x4 t* W# h$ Z% W
十二月初三日 太祖赵匡胤令太子洗马吕黾祥至金陵接收南唐图书。次年春,收其图书2万余卷,悉送史馆收藏。 ) X" d0 M7 w1 t( b m a; ?+ e5 r
976—997年(太宗时) - A$ J3 i8 _ d# o* s+ O1 C& m
太宗赵光义命徐铉、王禹偁搜求校正道书。得3737卷,缮写成书,贮于大内后苑太清宫。(《宋三朝国史志》) 1 P3 I( ]$ M' j0 p! f$ Z( Q
978年(太平兴国三年) , ^, m' r- m+ |
二月 于左昇龙门东北车辂院旧址,建成三馆新址。太宗诏“其三馆新修书院宜为崇文院”,遂成北宋中央政府之藏书机构。院既成,尽迁西馆(长庆门东北小屋数十间,即后废西馆)之书,分贮两廊。以东廊为昭文书库,南廊为集贤书库,西廊分经、史、子、集四部,为史馆书库。六库书籍正副本共8万卷,皆用雕木架,青绫帕幂之。此时三馆藏书分正、副二本,合计为4600余卷。
# s7 p- D# R. G3 ~ 三月 吴越王钱弘俶降宋。八月,其子钱惟治将所有图籍和财产交知杭州范旻,图书其后充入三馆。 ) H' R. r1 W2 v6 _
979年(太平兴国四年)
3 |+ Z6 T5 n4 W; | 宋建太清楼,用以藏书。楼在禁中后花园内,所藏以御书墨迹,秘籍善本,及利用三馆秘阁藏书复制的四部图籍为主。皆以黄绫装裱,世称“太清本”。
1 x0 g( i5 w( u+ |' J0 ^ 五月 太宗平定北汉,攻入太原。命左赞善大夫雷德源入城点检书籍图画,后尽充官府藏书。 5 D) J3 R' a3 L7 A
981年(太平兴国六年) % _/ @4 h8 ~0 c9 w
十二月 诏求医书。诏曰:“诸州士庶,家有藏医书者,许送官。视卷数多少,优赐钱帛,及二百卷以上者与出身,已仕官者增其秩。”未几,徐州民张成象献医书,补翰林学士。以此得医书甚多。
3 G: p6 a6 w8 ~' `' { 十二月 诏访钟繇墨迹。“镇国*军节度使钱惟演(演当为“治”字之误)献钟繇、王羲之、唐明皇墨迹凡七轴;秘书监钱昱又献钟繇、羲之墨迹八轴。”(《会要辑稿·崇儒四》)
. ~( t% ^9 Z$ _( o9 R6 @* W 984年(太平兴国九年)
" d }: q% |, @. n+ ` 正月 太宗谓侍臣云:“夫教化之本,治乱之源,如无书籍何以取法?”乃诏求遗书曰:“令三馆以《开元四部书目》阅馆中所阙者,许诣官进纳。及三百卷以上者,其进书人送学士院引验人材,书札试问公理,如堪任职官者,与一子出身;亲儒墨者,即与量才安排。如不及三百卷者,据卷秩多少优给金帛。如不愿纳官者,借本缮写毕,却以付之”(《麟台故事·书籍》)。于是,四方之书,往往间出。
3 O9 |% F( p# y; n 986年(雍熙二年) 4 X7 d1 j4 _( X ?9 ~) w" `
太宗为建藏搜访道经,命将天台山桐柏宫所藏道经调至余杭抄录。 " |* A( c e! ~. U1 z3 \
988年(端拱元年)
7 P: E8 r2 Z/ a 五月 诏于崇文院中堂建秘阁。命吏部侍郎李至兼秘书监右司监、直史馆,宋泌兼直秘阁右赞善大夫,史馆检讨杜镐为校理。分三馆(即昭文、史馆、集贤)藏书万余卷(其中真本书籍万余卷,天文、方术之书3012卷,图画140轴),藏于其中,与三馆合称四馆。
5 i; G, I$ ?' y- @4 j2 D 990年(淳化元年) 7 U1 W* W) n9 J7 w" ^
诏凡邦国经籍图书悉归秘阁,而秘书所掌,常祭祀祝版而已。(《文献通考》卷56)
) l6 i ~) c7 F! o9 {# {, ?" G 992年(淳化三年) - q ~( y: L4 `2 r" X5 \. ~
五月 诏增修秘阁,八月阁之建筑修成。此前秘阁藏书置于偏厅庑内。建成后,太宗亲题阁名,亲制赞文及篆额,立于阁前。后秘阁与崇文院三馆等统称为“馆阁”。
' R. A& [ e; R" @) c1 Q7 p% g 九月 太宗幸新秘阁。登阁观群书齐整,赐随从及直馆阁酒。后又召诸将宴饮,纵观群书,意在使武臣知文儒之盛。
' ^! v6 j- @' k 993年(淳化四年) . L" O) x5 v% r* Q. ?
“诏画工集诸州图,用绢一百匹,合而画之,为《天下图》,藏于秘阁。”(《玉海》卷14)
, `' R! V$ e4 V4 N* V$ O" ] 994年(淳化五年)
" A+ \6 Z u4 E 六月 帝命供奉官蓝敏正赍太宗草书5轴藏于秘阁,并诏史馆修撰张泌与三馆、秘阁学士前往观览。 & a6 c2 F7 _* [5 w6 Q1 ^
七月 “诏选官分校《史记》、前后《汉书》。……既毕,遣内侍裴愈赍本就杭州镂版。”(《麟台故事·校雠》)
9 l: c; Z. q6 G3 [# L* Q 995年(至道元年)
+ w. m$ c8 W/ T: ]4 f! B 六月 诏命内品监、秘阁三馆书籍裴愈使江南两浙诸州寻访图书。如愿进纳于官者,价从优,如不愿进纳者,则遣能书吏就其所在借书抄写,即时归还,并赐给太宗皇帝手迹拓本。由是收集古书60余卷,名画45轴,古琴9张,王羲之、怀素等墨迹8本,皆藏于秘阁。
9 u! V4 T) ^: r 998—1022年(真宗时) . D5 \# l A' m4 \9 c
《宋史·艺文志》记载:“真宗时,命三馆写四部书二本,置禁中龙图阁及后苑之太清楼,以便观览。而玉宸殿、四门殿各有藏书万余卷。” - Q% o: {& N- D
真宗时多次向民间征集遗书,充实官府所藏。其尝对大臣言说:“国家搜图书,其数渐广。臣庶家有聚书者,朕皆令借其目录,以参校内府及馆阁所有,其阙少者,借本抄填之,迩来所得甚多。非时平无事,安能及此也。”(《麟台故事·书籍》) 6 W! k& v+ R1 |$ Z) ^4 O
998年(咸平元年)
1 m, @3 [: @8 e. O" {! z 诏朱昂、杜镐、刘承珪等整比三馆秘阁书籍,著为《三馆秘阁书目》。
% x5 \' Q# y8 t( L7 a, M 1000年(咸平三年) # L, k; u4 s; \* e- N
二月 诏藏《太宗御集》30卷于秘阁,并录别本于三馆庋藏。
l9 D$ @) b+ e' B' J Z3 Q 十月 “诏选官校勘《三国志》、《晋书》、《唐书》”。至咸平五年(1002)“校毕,送国子监镂版”,“校勘官赐银帛有差”。(《麟台故事·校雠》)
8 O( S! s1 w% f& b% i. @9 o' V 《咸平馆阁书目》编制完成。 h3 t! f7 f$ ^2 m/ c: d N' g! k
1001年(咸平四年) . {" A2 Z/ q- k# g
九月 命邢昺、李维等重校《周礼》、《仪礼》、《公羊》、《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7经疏义,凡165卷,之后模印颁行。赐给全国各州、县学及书院各1部。
6 X( ^# a1 d# x$ v* Z Y: _ 十月 真宗阅太清楼书目,见其缺书甚多,于是下诏购馆阁逸书。(《麟台故事·书籍》) 6 l4 |7 X/ e' r p8 e, I; A& J; x7 ~
1002年(咸平五年)
' ^ ]1 p" F& f$ ? l 诏令刘均、聂震等对太清楼部分舛误之书进行校勘,并编制《太清楼书目》。 , E: m0 U7 g0 z# u
1004年(景德元年)
, K, S: J1 c1 | 为纪念太宗而建龙图阁,取龙马负图之意。阁中藏太宗御书、御制文集,及典籍图画宝瑞之物,亦有宗正寺所进属籍世谱等。包括缮写三馆所藏四部书复本有3万卷之多,分为经典、史传、子书、文集、天文、图画六阁保管。又设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阁等官职管理藏书。龙图阁计有太宗御制御书及文集共5115卷轴册,太清楼有书25192卷,又太宗御制诗墨迹375卷,文章92卷,玉宸殿聚书8000多卷。 " c5 W$ j C% U% ~# I& m! i+ l
《太清楼书目》4卷编制完成。
3 V/ n, L! O+ {( `. b% r) h' O# l 1005年(景德三年) 7 B; ]* Q Y; V- ?$ ^. b
五月 真宗以天文、地理、阴阳、术数之书,大多错误,乃命司天少监史序等重加编次,提取精要,依类分之,成《乾坤宝典》417卷。真宗作序藏于秘阁。 ! R) B) D' A5 _$ x3 B# W. V
五月 真宗阅国子监书库,问祭酒邢昺:“书版几何?”昺曰:“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史正义皆备。臣少时业儒,每见学徒不能具经疏,盖传写不给。今版本大备,士庶家皆有,此乃儒者逢时之幸也。”于是,馆阁博聚群书,精加校对,经史未有印版者,皆令刊刻。 / A* `2 |9 r7 ?% i
1007年(景德四年)
+ D, `0 X% n& H/ D+ ^1 ` 三月 太清楼藏有太宗御制及墨迹石本934卷轴,四部群书33725卷。 9 F( x; m* O: K5 f' \0 E5 U
五月 诏分内藏西库之地以广秘阁。
0 T4 a! [+ O6 L; r6 S& o8 f% B5 H 编成《龙图阁书目》7卷,《玉宸殿书目》4卷。
- ] K% s" D+ L9 @5 c 1008—1016年(大中祥符间)
. L2 {0 y! \3 T! V6 H! i 先后有19人献书朝廷,得书10754卷。
( f, d0 K4 l, ~$ O6 G; v 《龙图阁书目》7卷撰成,录阁藏图书34575卷,瑞物347件。(《玉海》卷163)
1 A: E6 b [1 S$ k& h 1009年(大中祥符二年)
z* G5 ?+ H; t9 `, A" O# D 真宗诏命司徒王钦若领校道经,编制道经目录。至大中祥符九年(1016)编成新的道经目录,真宗亲为制序,赐名《宝文统录》。此经目用过去三洞四辅经目进行增补,共计4359卷,比之宋初《道藏》增加622卷。 * g" U7 ]9 t, n, E( ]/ g, d
1010年(大中祥符三年) 9 M6 d, k1 T5 S. N, p6 Q
真宗问书籍之事,向敏中答曰:“国初惟张昭家有三史。太祖定四方,太宗崇尚儒学,继以陛下稽古好文,今三史、《三国志》、《晋书》皆镂版,士大夫不劳力而家有旧典,此实千载之盛也。” ) U' O0 ?! f# s$ ^3 {4 m" z% M( X
1011年(大中祥符四年)
8 l- F; c8 N% i6 C! }9 S) b1 r 九月 馆臣请求将真宗皇帝诗文集藏于秘阁。次年四月,又以《新集御制文颂歌诗》15卷藏于秘阁。天禧初年,命龙图阁待制李虚己总编为120卷。 ' B! o. z6 d5 S1 e7 w# y
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 + l$ \5 N s& I: B% b8 T. f* u6 J
四月二十三日夜间 荣王元俨宫失火,延烧内藏左藏库朝元门、崇文院、秘阁等处,使三馆秘阁藏书所剩无几。真宗遂诏令以重金求书,并置“提举三馆秘阁写校书籍”一职,以副宰相参知政事一人领之,募笔工200人,借太清楼藏本补写重抄,复得书17600卷。
+ [6 a0 v1 [/ o
8 u- \4 l# e- m3 C 五月 翰林院学士陈彭年建议,于右掖门外建崇文院(内院仍在宫中),别置三馆书库,缺误之书,借太清楼本补写。其抄写书籍、雕造印板、餐宿等均在外院。帝从之。 * P. X$ W2 @5 ^7 d
荣王宫失火之后,将崇文院临时迁入右掖门外,谓之崇文外院;秘阁作为内院原地保留,而三馆迁出,致使崇文院一分为二。(《麟台故事·省舍》)
4 ]" n: I3 L$ r2 D 十二月 命枢密使王钦若为都大提举,翰林学士陈彭年为副,抄写校勘三馆秘阁书籍。于是出太清楼书,抄写校勘秘阁书籍12000卷。又募人以书籍卖于官。
* C' O2 M$ r* L* | “太清楼藏太宗御制及墨迹石本九百三十四卷轴,四部群书三万三千七百二十五卷,其后群书增及一万一千二百九十三卷,太宗御集、御书又七百五十三卷。”(《玉海》卷164)
* B* H" p- C% V5 K3 k1 F 诏征集民间藏书,凡献书500卷以上者优其赐。“于是献书者十九人,悉赐出身及补三班,得一万八千七百五十四卷。”(《麟台故事·书籍》) 9 X7 c2 Q) L( E- k* X5 P
真宗因周式办学得力,赐书籍及“岳麓书院”匾额,书楼也因此改名“御书阁”以志纪念。 3 F! T! H5 [3 s8 q* z
1017年(天禧元年) # U) c, V4 p! b% M
八月 提举校勘书籍所奏:“学究刘溥、俟帷哲献太清楼无本书,各及五百卷,请依前诏甄录”(《麟台故事·书籍》)。此时三馆秘阁及殿阁藏书,尤以太清楼最全。
% I) [* J* e% X( m2 G V" h 1020年(天禧四年) 7 r5 ^# _- n; p' g! n
天章阁始建,位在会庆殿之西,龙图阁之北,次年落成。“中兴后,图籍符瑞宝玩之物,若国史宗正寺所进属籍,独藏于天章阁”(《宋史·职官志》)。该阁还收藏宋历代帝王画像等物。后天圣八年(1030)置待制,庆历七年(1047)又置学士、直学士,藏书也由直学士掌管。仁宗时,曾多次召群臣至天章阁观书、议事。
6 k5 O) P$ D, F' C) @3 x 1021年(天禧五年) / i. t5 I' P6 D3 q" M' G
辽太平元年,圣宗获得宋刻《开宝藏》,善加保管,并因此引发了辽圣宗补缀缺漏,雕刻《契丹藏》的壮举。
! ~/ p- j: w/ ]; {0 B 1023—1067年(仁宗、英宗时)
4 Y( q0 r r( l* |* G9 j1 o1 o 仁宗、英宗两朝增加藏书1472部,8446卷。加之原有藏书,合计为4799部,47588卷。 , X, ]! D! m3 J, v8 v1 N% ]: ^: ?
1025年(天圣三年) 7 X& P! w. J& B5 [$ u
四月 诏将三馆补写17600卷图书藏于太清楼。
+ n7 u9 X- {" } 六月 因所校勘太清楼藏书出现错误,馆阁校勘官陈从易、聂冠卿、李昭遘三人,分别受到降职或罢免处分。
8 \+ h4 j1 _1 z+ B- n0 ?4 a5 [$ a 1029年(天圣七年)
3 q7 w& N0 `0 A 十二月,西夏太宗德明遣使献马70匹,乞赐《大藏经》1部。宋帝从之。建国之后,又多次向宋朝求得大藏经多部。 % E/ U$ i1 m$ ^- W
1031年(天圣九年)
3 ]: R6 k* v9 h9 ^9 Q; @ 十一月 迁“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于左昇龙门外,又增募书吏,专事补辑。 ( g3 E* [" c8 F( w. d# {$ E. m0 V
1034年(景祐元年) 9 g2 f; t9 {, j
西夏太宗德明向宋朝献马50匹,复求《大藏经》一部,宋帝赐之。
; J# ~$ x; X3 v& X! M 闰六月 以三馆秘阁所藏有谬滥不全之书,命翰林学士张观、知制诰李淑、宋郊等人编四库书。后在此基础上,编出经、史、子、集图书共20791卷,修成《崇文总目》66卷、叙录1卷。
+ Z1 H# N0 Z: V 九月 “秘书丞余靖建言:‘《前汉书》官本差舛,请行刊正。’因诏靖及王半尽取秘阁古本对校,逾年乃上《汉书刊误》三十卷。”(《麟台故事·校雠》)
. ^0 R8 x0 Y( ]4 q 1036年(景祐三年)
3 H, H2 U1 z: j 五月 诏谕购求馆阁遗书。 # p7 S" y% B5 B7 |: L; p
仁宗亲临崇文院,“观三馆秘阁新校两库子、集书,凡万二千余卷”(《麟台故事·校雠》)。于是在崇文院大宴群臣,以表庆贺,并授余靖为秘阁校理,王洙为史馆检讨,赐张观、李淑、宋郊等人器币有差。 % D" ~% @' D3 L6 Y; J: W. _8 ?* Q
1041—1061年(庆历元年—嘉祐六年)
& e* h* P* L$ O. U, m “嘉祐石经”刻成,立于汴京(今河南开封)国子监内,史称“北宋国子监石经”。仿唐石经分为六列,每列34行,篆1行,隶1行,每行10字。
8 Z8 P6 P8 j* K2 R# F# O 1041年(庆历元年)
- W E4 X! b# H) ~' C* J 诏将寿昌殿改为宝文阁,意为“宝书为训”,并开始贮藏图书。
6 I: s1 _& K, p. Z/ G+ h9 P 十二月 《崇文总目》修成。翰林学士王尧臣、史馆检讨王洙、馆阁校勘欧阳修等上新修崇文院(实为三馆及秘阁四处藏书)书目66卷,分书为四部45类,著录宋朝官府藏书3445种、30669卷。帝赐名《崇文总目》,为当时国家藏书总目录。 : M! ^. M u, N6 B3 U" l: U. E
1047年(庆历七年) ; }0 I4 o9 k( J2 S
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十年,于兴庆府(今银川)内修建“高台寺”,以贮藏宋赐《大藏经》。此后,延请回鹘僧人,将大藏经译成西夏文字流传。 - D% P8 J# f3 v; H
1051年(皇祐二年) ' N$ g; z+ S2 X) _
西夏垂圣元年,为贮藏宋《大藏经》,于都城兴庆府(今银川)修建“承天寺”。
: f" J8 T' m! f0 T* E" I7 W 1051年(皇祐三年) 5 T9 W, U* e5 N! m( k! U
仁宗诏令拓印青铜文字,存于秘阁。
: B6 G7 t3 U5 L& n1 N- } 1054年(至和元年) ' p. I, m6 ~; z1 M$ F
十二月 直秘阁司马光上《古文孝经》,诏送秘阁。 ; C* g& Z' u- T! ~8 U6 Z
辽重熙二十三年,兴宗建“乾文阁”,为辽中央政府藏书之府。其官员设置,略同崇文馆建制。
* k4 j$ u& m r7 \ 1056—1063年(嘉祐间)
% \% Z3 X( Z N! P$ ] 三馆秘阁收藏单本书达到39163卷,较之大中祥符八年(1015)失火前最高藏量已略有增加。其抄本书16000卷,刻印本为4700卷,仅及抄本四分之一强。
# f7 H( s& I& B* W% r; Y 1059年(嘉祐四年)
5 c/ [& G' h$ x% w& i/ j 二月 帝命置馆阁编定书籍馆,以秘阁校理蔡抗、陈襄,集贤校理苏颂,馆阁校勘陈绎,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秘阁而编定之。不兼他局,二年一代。用黄纸写印正本,以防蠹败。又选京朝官、州县官四人参加编校,二年后升迁馆职。有缺随时递补。 * P9 N Z& ^! _; L5 ~( a0 C
迁崇文院于禁宫城中,以内藏库十三间为三馆馆舍。 8 y& _' ?( s" C, U8 S/ {2 X( K# a
1060年(嘉祐五年)
1 ^6 L3 a3 S/ o- J9 E. A7 ]2 } 八月 诏求遗书。曰:“国家承五代之后,简编散落。建隆之初,三馆聚书仅才万卷。祖、宗平定列国,先收图籍,亦尝分遣使人,屡下诏书令,访募异本,补辑渐至。景祐中,尝召儒臣校定篇目,讹谬重复,并从删去。朕听政之暇,无废览观。然以今秘府所藏,比唐开元旧录,遗逸尚多。宜开购赏之科,以广献书之路。一应中外士庶之家,并许上馆阁所阙书,每卷支绢壹匹,及五百卷,特与文资安排。”(《麟台故事·书籍》)
. X) Y. t! K4 A2 F 1061年(嘉祐六年)
. T$ N$ {. J7 N& I/ k# t4 N 十二月 三馆、秘阁上所写黄本书6496卷,补白本书2954卷。仍诏两制(即中书舍人与翰林学士)详阅所献遗书,择可取者,令编校官复校,写充定本。 . R5 ]+ }( \% {6 g4 r5 @
朝廷编《嘉祐搜访阙书目》1卷,以便搜访遗书。 7 J) V2 k4 A$ Y! e! R7 T- U
1062年(嘉祐七年) 5 \) D) v0 _9 |
西夏国王毅宗谅祚上表,求宋太宗御制诗草隶书石本,以建书阁藏之。又进马50匹,求《九经》、《唐史》、《册府元龟》等。宋太宗诏赐《九经》,还其马。
- [8 r: e r; g5 L& p) u! {( r 诏参知政事欧阳修提举三馆秘阁写校书籍,并设局办理。 * N, q6 p! p) r8 H
1063年(嘉祐八年)
4 Z! c; K% l' ], A# F- ^1 L0 Q' ~ 四月 英宗即位。诏以仁宗御书、御集藏于“宝文阁”,并命宰臣王圭撰记立石以为纪念。
& |6 y- d" u' l 1064年(治平元年)
. L3 H0 O8 c7 d0 b% c 十月 辽清宁十年,禁止民间私自刊印文字。据沈括《梦溪笔谈》载:先是“契丹书禁甚严,传入中国(宋朝所辖之地)者,法皆死。”其后复行此禁。
/ t8 J; b( m7 H5 V5 L3 k3 p* H 十一月 辽因乾文阁经籍多缺,道宗遂下诏求书、刻书,充实阁藏。又派遣学者到各地收集遗书,命儒臣校仇整理。 ) }5 O4 @: c* S
1067年(治平四年) L! F+ k9 v3 |- G! {0 o% ?
正月 神宗即位。始为宝文阁置学士、直学士、待制,与龙图阁同。将英宗御书藏于阁中。 9 l% e; h8 Z! Y F# Q
1068—1126年(熙宁元年—靖康元年)
, X( {- X5 J7 R2 F" b4 a 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四朝增加藏书1906部,26289卷。合计为6705部,73877卷。 * b# z, {! _& k+ I; `
1068—1085年(神宗时) 4 Q1 E3 W" Y/ M
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收得官民献书共440部、6939卷。 : y( {7 Z9 P- H) ]7 c8 k
1068年(熙宁元年) - s) i0 e: x7 i# H8 @- W
神宗以英宗御书附于收藏仁宗御书、御集之“宝文阁“内。并开始设立学士、直学士、待制等官,恩赐如龙图阁。
! j. I5 N9 c9 H, b* {' w% }0 R" C 1072年(熙宁五年) ?1 i! I- V4 Y
西夏惠宗秉常最后一次向宋朝求书。此后西夏地区雕版印刷术迅速发展,再未向宋朝求书。 9 V( I: P4 J; K9 k' V- W3 F* z
1082年(元丰五年) % q, S/ z' S. a4 i$ t$ \
诏将崇文院并入“秘书省”,掌藏书与编校之事,崇文院之名从此取消,三馆秘阁复在秘书省领导之下。 . l, B& A" D7 X3 K1 {; c
废置昭文馆、集贤院,并撤消直馆、直院之官;秘阁隶属于秘书省;成立著作局,将史馆并入著作局。
( [- Z1 H9 T9 t/ H7 D' F+ v 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 / Z+ g6 f' V4 l, F( M# i
改显谟阁为“熙明阁”,置学士、直学士、待制等官职。 , P: E0 k7 C, e8 {$ M( Y, j. o- @
1102年(崇宁元年)
! K G# u; r- a8 `; h8 D 徽宗诏命搜访道教遗经。就书艺局由道士校定,使原《道藏》增至5387卷,比之《大宋天宫宝藏》多出822卷。 ; u. s" h4 G1 L. d% \: [
1103年(崇宁二年)
! U6 f$ `" L% }9 H3 f9 ~5 u4 ~) I 四月 诏“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马涓等人文集,范祖禹《唐鉴》、范镇《东斋记事》、刘攽《诗话》、僧文莹《湖山野录》等印板,皆焚毁”。 ) T$ J2 K4 O. |0 R0 a0 K7 T
五月 秘阁写成图书2082部,未写1213部,及缺卷289部。徽宗令限期缮录完成。 ' }' L* w* I2 Y' t6 p+ Y% M
1108年(大观二年)
! z5 a& \9 {# r7 r- D, e 建“徽猷阁”,收藏哲宗御集。置学士、直学士、待制等官。 - D: h9 _ R5 V* A4 ^
1110年(大观四年)
6 _# L0 H( K Y* |( T0 O. B; |' a 朝廷令禁传小报。言称:“近撰造事端,妄作朝报,累有约束,当定罪赏。仰开封府检举,严切差人缉捉,并进奏官密切觉察。”(《宋会要辑稿》165册) ' ]1 z6 Q9 i$ u
1111—1117年(政和间)
9 Z4 |$ ?: x V% G" w# k" u/ p, W+ i 徽宗复诏天下搜访道书,设经局,命道士刘元道等重加校定道藏图书。其先后搜访道书5387卷,仍循《大宋天宫宝藏》例,分为三洞四辅十二类,约于政和六、七年(1116—1117)间送往福州闽县九仙山之天宁万寿观。令福州黄裳鸠工镂版,印竣经版送京师(今开封),名为《万寿道藏》。是藏为我国最早刻印之道教经书总集。
- J* f6 L% r+ ]$ h3 `3 ^! ?0 N 皇城内新作明堂于城之东隅,迁左藏库于天汉桥之东北,又度地于端门之东南,驰道之左,横街之南为秘书省。房舍未建成,再迁秘书省于西府之空地。
! J+ b9 |+ w0 k+ D 1114年(政和四年)
" p8 q4 u+ q( o( M. u) N 三馆秘阁所藏图书、古画共33149册(轴)。 & o( k. y4 j. z1 m- _% n! Z
秘书省奏:“三馆秘阁自崇宁四年借出书籍未还者四千三百二十八册卷,久不拘收。”徽宗遂下令:“自今省官取借书籍,并申本省长贰判状权借,依限拘收”(《麟台故事·书籍》)。且令书籍出入书库,设立检查制度。 o0 \2 d: c( l, r# w- N1 |
八月三十日 徽宗诏:“河北州县传习妖教甚多,虽加之重辟,终不悛革。闻别有经*文,互相传习,蛊惑致此。虽非大文图谶之书,亦宜立法禁戢。仰所收之家,经州县投纳,守令类聚缴申尚书省。或有印板石刻,并行追取,当官弃毁。应有似此不根经*文,非藏经所载,准此。”(《宋会要辑稿》165册)
4 P: n7 {6 ]: `' R% e& p 1115—1234年(金朝时) 3 ^1 \8 n: @# R6 {$ b0 z
金朝中央政府藏书机构仿照辽国、宋朝之制,设置秘书监,储藏和管理官府藏书。秘书监内,又设有著作局、笔砚局、书画局、司天台,分掌藏书等各项事务。 ! h0 Y) e& m# Q
金朝藏书之绝大部分,来源于战灭辽国和北宋时,所收得两国累世庋藏的大量图书。少部分则为金各地刻印的图籍。 : Y$ ]3 ]8 Y% A' e
金朝弘文书院与集贤书院、礼部、詹事院司经局等机构也都各有藏书,并设官管理。国子监所属之太学亦辟藏书处。
3 I/ D8 m$ x% P; I7 W 1121年(宣和三年)
9 w& {4 f% T# g5 p 秘书省新舍建成,位在端门之东南、驰道之左、横街之南。“朱碧辉煌,栋宇宏丽,上邻清都,为京城官府之冠”(《麟台故事·省舍》)。 3 }# d2 H7 s! j7 x8 ~3 |/ Y
金太祖天辅五年,金灭辽前夕,太祖完颜阿骨打训令部下:“若克中京,所得礼乐仪仗图书文籍,并先次津发赴阙。”(《金史·太祖纪》)
0 I/ i' q/ M2 g7 H, n2 x 1122年(宣和四年)
8 Q* u8 y( {0 I x. h7 I 馆阁藏书已达6705部,73877卷。是为北宋国家藏书最高记录。
) {% S% w. k, R7 x3 v2 J7 K5 x 置“补辑校正文籍所”,对馆阁藏书进行整理,募工缮写。所抄之书,一式三本,一置宣和殿,一置太清楼,一置秘阁。
: @9 Z5 v% b) I' P; s% D9 {/ Y 徽宗从密州赵子昼奏,令开封府及诸路州军毁板禁止王安石著作。并许诸色人告,赏钱一百贯(《宋会要辑稿》166册) - p+ E8 y4 o. X; m
诏令郡县搜访遗书。诏曰:“令郡县谕旨访求,许士民以家藏书所在自陈,不以卷帙多寡,先具篇目申提举秘书省以闻,听旨递进,可备收录,当优与支赐。或有所秘未见之书,有足观采,即命以官,议加崇奖,其书录竟给还,若率先奉行,访书最多州县,亦具名闻。”(《文献通考·经籍考》)
i" ~ W" E* a7 A3 v 1123年(宣和五年)
/ ?$ v3 z) p: H. Q 响应上年征访遗书诏令,三馆参校荣州助教张颐进书221卷,李东进书162卷。张颐赐进士出身,李东则补迪功郎。 1 C) S( s4 m# J( {' J0 g0 e
1125年(宣和七年)
$ b3 x$ D, Y; R3 c6 B 金天会三年,金兵全灭辽国(辽保大五年),尽收辽国家藏书。 - `4 { _5 d& f% Z; C4 v' Y
官府收王阐、张宿等家藏书,用三馆秘阁书目核对所无者,共658部,2417卷。王阐补承务郎,张宿补迪功郎。 6 E' r1 [* Y, x" @0 `
1126年(靖康元年)
* V. T& k/ Z1 P1 D- n, w) w 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尽掳北宋全部藏书及印版。后宋朝援军云集京师,金兵仓皇北还,“秘阁图书,狼籍泥中,书史以来……未有如今日之甚!” 2 i: U% r9 Z# m3 p
0 `, t- C# V(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