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张载将孔儒心性文化高度浓缩归纳为立心与立命,显其然高度概括的哲理思维,深刻精微的义理逻辑。 人类有共由之通性,有会通古今之通义。现代人,经历WG文史,现时质野的质文心性两阶段后,深度思考张载的立心说与立命说,应该领略到哲理逻辑的深邃精微处。 一、立心,首先想到是儒学的心统性情说。性,心性本质;情,感应于外。情有功罪贞淫的正负向。儒家共向认同以性正情说,防范遏制罪与淫的负走向。情感正向的功与贞,活化情质,理应倡扬。性为情节,倡导余情与情才,这就是“继往圣之绝学”。非漠视活化情质的宋明理学,单向的以性正情,过度抑制情,因果是压抑人性而活力枯竭。 从心统性情联想理欲之辨,理欲相得益彰,必是“于人欲见天理”、“于天理达人欲”,“无欲理亦废”。宋明理学的“存天理、去人欲”,显然导致“往圣成绝学”了。 从性情范畴联想到理气范畴,理在气中,还是理在气先?是实践出真知成主观能动的人能弘道,还是被动地受外界天理限定,道体无为成道以弘人? 从心统性情也联想到质文心性之正向,君子文质彬彬,社会质文的合道与体。负向是质文心性走两偏极: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立心当要尽心尽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能弘道的动力源。 《易传》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大其心尽性穷理,圣人之文,研究立心所涉及到的心统性情说,理欲、理气及质文心性说,研究尽心尽性活力释放的人能弘道。作系统性的逻辑整合为:研究仁义健康心性的客观化理论。 立心,从研究心统性情说开始,最后归结是:研究仁义健康心性成形的客观化理论。 二、立命。命,乃社会人生最具实在意义的人生职业路(另一条是家庭婚姻路)。人在社会的角色位置,命与性相资相成,产生人的质文心性。天命流行,各正性命。性命分殊,现象千姿百态,实可归类为四: (1)性命不合,有正命与非命之分。如陈景润,数学研究是正命,做老师是非命。 (2)道以弘人的性命说,在命的条件下自然而然地生成人的知能及质文心性。 (3)顺命成性的性命说,勤勤恳恳、发挥主观能动以顺命成性。 (4)承载着人生志向与理想坚执,适应天命动态,发展心性本质去改变命的实在,形成新旧转换的性命体。 性命与事物相维系,“循理而应乎事物”。循理,礼本体的人事级能结构原理,“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因而,性命逻辑与中庸体用逻辑衔接,形成继善成性的文明走向。神化性命,必要研究性命学。 君相(政治)造命,人事言天。君相造命,乃制度的环境造人;人事言天,礼本体结构本质的级能化或等级化,都是天命实在,产生对心性动力的天命限定。 文化造就心性。道心微与人心危的心性矛盾,危微之几,成就和限定着质文的心性形态与本质,即社会的道德形态与本质。 天命制度的环境造人,与文化造就的质文道德形态,成为限定心性文化的社会存在。正命与非命,逆境人才与定命定性的社会人生路,与社会存在成矛盾关系结因果。 经济生产力水平也限定着社会本质与心性本质,以之构成对心性文化的社会与经济之双重限定。“性者性此焉耳,命者命此焉耳。” 性命有双重限定,归根结底有其客观化理论,需要制度与文化适全理一予活化,形上道的圣人之礼。 从性命与事物、礼本体的级能结构原理、中庸体用、到继善成性的系统逻辑归结:礼义的规范行为、规范结构、规范秩序的规范逻辑,即可归纳为礼义健顺心性。圣人之礼,就是研究、导向而成形礼义健顺心性的客观化理论。 立命,从研究性命学开始,最后归结是:研究礼义健顺心性的客观化理论。 研究心性文化,就是研究仁义健康心性与礼义健顺心性的质文心性文化。 三、立心与立命两逻辑,乃心性文化的高度概括,与其他心性范畴紧密联系成逻辑网结,构建成完善的心性文化体系。 研究人的哲学,研究心性文化;研究人的社会存在,研究社会的心性文化;研究存在,研究心性内外的文化理论,即经济生产力引发社会与经济对心性文化双重限定的客观化理论。 一段小插曲,出自受中华文化大奖的青年佛学家口中,佛道儒,不是儒道佛了。“治世通行乱世遗落”的道德定论,在道德沦落的社会,人们对物质需求不断增长,理欲矛盾不断变化,逻辑需要更新的商品经济时代,道德内修的儒理前景堪忧? 若是说,立心,道德内修;立命,大其心尽性穷理,务必“循理而应乎事物”,应乎中庸体用,应乎继善成性,“应乎人也、天也、物也、皆自然之化”的客观化理论,那么,立命是外成。立心立命,内修外成,方是孔儒原真的理与道,方是张载的“为往圣继绝学”,方是明清之际儒学、船山学说的实学与启蒙,方是儒学真真正正的文化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