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2-19 21:37 编辑
- n% V/ P' p, S& w2 Z4 P- H* y
) D4 z+ P* q2 Y2 Z隆兴寺六绝
& \ T( k3 f% L8 U) D/ C; X0 M# L 隆兴寺初名龙藏寺,唐改称龙兴寺。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奉宋太祖赵匡胤旨,在寺内铸了一尊巨大的四十二臂铜质千手观音菩萨像,并盖大悲宝阁,此后,以大悲阁为主体的宋代建筑群相继告成。金、元、明各代对寺内建筑均有修葺和增建。清康熙、乾隆年间,又两次大规模重修,康熙四十九年赐额“隆兴寺”沿用至今。) \" O1 b2 ^7 ~5 b! k9 k
隆兴寺自肇建之初至清末备受历代帝王的青睐,拈香礼佛。寺内六处文物堪称全国之最:
& H0 e2 d7 L! j- z/ _& ` 1、被誉为“罕见珍例”的建筑孤例摩尼殿4 D% ?" l% {7 N6 @) h+ t, L
2、摩尼殿中被誉为“东方美神”的倒坐观音
/ I( m; Q7 n$ ?4 m9 j! B 3、我国早期最大的转轮藏) y" ^ M; W' D1 e
4、被推崇为“隋碑第一”的龙藏寺碑: I& f! _) W/ v ~2 _, V5 r
5、我国古代最高大的铜铸大佛(千手观音)3 F9 a1 I/ l ~3 n6 l# `9 H4 E
6、我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
6 l0 [% X/ C' j3 U8 R; F
4 I0 D; R- [( N8 I! h6 A) r
中国古代最精美铜铸毗卢佛
$ c) z! {4 g2 I+ j 毗卢殿位于隆兴寺中轴线最末端,殿内的毗卢佛堪称国宝,毗卢佛设计独特,精美绝伦,为明万历皇帝朱翊钧为其生母慈圣皇太后祝寿所御制的。这尊毗卢佛全部为青铜铸造,高6.72米,由三层坐式毗卢佛和三层圆鼓形莲座层置而成。三层莲座的千叶莲瓣上均铸有一坐式小佛,表情、手印富于变化,整尊造像上共计大小佛像1072尊。这尊皇家御制的毗卢佛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铜铸工艺,据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堪称海内孤例。; J/ m- x* @2 Y" y* t8 T2 f
隆兴寺的毗卢殿,原来是正定县北门里崇因寺的主殿,后来寺院废弃,仅存此殿,1959年经主管部门批准,将寺内最重要的建筑毗卢殿及殿内所供铜铸毗卢佛迁至隆兴寺。* b, a3 Q4 @8 L( G4 K3 l$ e
毗卢殿是一座重檐歇山顶,面阔、进深皆为五间的方形大殿,殿身四面设隔扇门。正面明间重檐间悬乾隆皇帝御书“毗卢佛殿”匾额。铜铸毗卢佛莲座的每一花瓣上均铸一小佛,共计一千尊佛,三层莲座上还铸有十二尊毗卢佛,总计一千零十二尊佛,构成了千佛绕毗卢的形象,构思十分别致巧妙,是铜佛像的典型代表。! S1 u1 x: G: I$ G5 h8 c
毗卢殿内的毗卢佛,这尊皇家御制的毗卢佛无论在构思、造型,还是在做工上都不同凡响,被誉为中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7 |/ q8 `/ @: K7 K" E, D8 T) h
4 `1 E. p) M1 w& b1 @9 E" G. I
; M" X9 Y, s7 ^+ W3 v$ h w, c# |8 B% D# B# u: W. W
海内古建的孤例——摩尼殿
" n& B* o" Z) {! K$ s3 w# b0 \4 @$ |9 p 摩尼殿俗名五花大殿,位于隆兴寺中轴线的前半部,是寺院内现存古建筑中最重要的一座。殿宇建于砖砌台基之上,前有月台,殿深面阔七间,进深七间,檐歇山顶,殿身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宋称龟*头屋),南抱厦面阔三间,其余东、西、北抱厦面阔皆为一间,人们通过抱厦进出大殿。整个大殿的平面呈十字形,有十六个凸转角和八个凹转角,形制特别。
6 p% V& o$ W7 x) Q+ @& j+ `; f6 f 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史学家梁思成(1901-1972),曾在不同年代对正定县的古建筑多次探访和考察。1933年4月,时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的梁思成,慕名来到正定。他对摩尼殿十字形平面建筑格局、四面各出一歇山式抱厦惊叹不已,称“只在宋画里见过”。“与‘营造法式’完全相同的斗拱,和许多许多精美的构造,让我们高兴到发狂”。
& b/ z1 w' w! q0 ]' r! T P4 z, a 当年的11月,梁思成携夫人林徽因(1904-1955)一同详细地校正了旧时图物,并做了细致测绘,称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而在中国建筑里也是别开生面”。在之后的著述和教学中,梁思成先生将摩尼殿作为实物中罕见实例,列入《历代木构殿堂外观演变图》,使这一生动典范永载建筑史。
7 |, Q+ v& H- w: o
4 x: i y; y: i3 {" p4 U
摩尼殿的建造年代,文献中没有记载。1933年梁思成考察时,根据摩尼殿四面出抱厦的做法,判断“摩尼殿至少也是北宋原构”。梁先生当时的判断与其后大修时发现的多处墨书题记正相吻合——1978年摩尼殿大修时,于内槽阑额及斗拱构件上,多处发现墨书题记,记载摩尼殿始建于北宋皇祐四年,即公元1052年。
# [# P n+ W1 {- \+ o K
" a( H' v4 Y. H
5 ^6 d! O9 E' H- [" h. x; T 东方美神——倒坐观音
2 I& N5 g* t/ A2 ` 摩尼殿内槽北壁一座泥塑五彩悬山,上有塑像数十尊,正中为五彩观音菩萨像,俗称“倒坐观音”。倒坐是指观音菩萨不坐在大殿的正中央,而在后壁倒坐。观音像衣袂飘飘,彩妆绚丽,面容秀丽恬静,是古代彩塑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G- t- \) _: c" f5 ?+ }+ ]2 S
鲁迅先生称倒坐观音为“东方美神”。在北京鲁迅故居内的书案上,陈列着一张倒坐观音像的照片。这张照片是鲁迅先生于1923年在北京山本照相馆购买的。他特别喜爱这张观音像,一直把这张照片摆放在书桌上,视若佛教美学的佳作,这张倒坐观音像就出自摩尼殿。* S0 r& U8 E- m
, i/ b5 x5 J( W9 P' ]& V+ I$ ` 彩塑原创作者及准确时间无处查寻,根据隆兴寺现存《重塑背坐观音圣像记》的碑文记载,此像重塑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作者为获鹿县石匠武用威,画工为张美德。: P5 e3 y! r) Q6 S% E
观音菩萨头戴宝冠,项饰璎珞,帔巾向两侧翘起,飘带绕臂下垂于体侧,菩萨头微右倾,面容秀丽,安详恬静。细眉之下,菩萨那双智慧深邃的眼睛,闪耀着洞察人间善恶的光芒。这眼神又微微向下俯视,使她的目光恰好与礼佛者在仰视时形成感情上的交流。观音菩萨左足踏莲,右足屈膝搭于左腿之上,右手绕右膝轻抚左腕,胸臂裸露圆润,姿态优雅端庄,自在大方,恰似世俗生活中一位完美的女子。她的庄严令人畏而起敬,她的美丽令人恭而不亵,她那人格化了的仪表,一扫宗教偶像的呆板作风,令人叹为观止。
5 ~8 D4 ~# {/ z4 y6 r
3 V, s" \7 O. m. I6 t
/ }$ `1 }/ V# ]1 k% o' U4 ~/ \ 隋碑第一——龙藏寺碑# C/ Q! R% [8 C2 w) a+ p5 J
在大佛寺诸多宏伟古建中,被青砖碑亭封藏于一隅的《龙藏寺碑》可谓不起眼。但是,人们不知道的是,这通刻立于隋代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字迹斑驳的石碑,早在宋代,就已经闻名遐迩。3 R* d# d) x' B. i; |7 h% D5 Z
龙藏寺碑全称“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为青石质,碑为龟趺。碑阳高为1.56米,宽0.89米,刻30行,每行50字;碑阴刻题名楷书,共六截,30行,每行字数不等;碑额呈半圆形,浮雕六龙相交,造型别致,刻工精细,具有隋唐蟠龙的古朴风格,高约0.42米,宽0.31米,阴刻3行15字,为“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 龙藏寺碑”。此碑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楷书碑刻,详尽记录了隆兴寺兴建的过程。虽然历经1400多年的风雨侵蚀,碑身现在缺损严重,碑阳下部近半米的碑文已经脱落,无法识别,但是,这并不影响它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6 P* s# ~& [& [9 G. \
据潜心研究《龙藏寺碑》多年,并对该碑进行了保护性复制的河北省书法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树民介绍,隋代是汉隶向唐楷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而龙藏寺碑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其字体方整有致,结构严谨,用笔沉滞宽博,朴拙而不失清秀,庄重而不呆滞,在书体结构和用笔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是研究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的珍贵实物。其结体平正秀雅,婉丽清疏;用笔时往往方笔圆笔相结合,行笔瘦劲有力,十分沉着;笔锋则时现汉隶蚕头燕尾的笔势,并汇以南北朝笔法。上承六朝碑石之意,下启唐楷之风致,这就确立了其由隶书入楷书的里程碑意义。8 a. L9 ?' \# T, G
细观《龙藏寺碑》的用笔,既荟萃了南北诸法,又有“二王”的典雅秀美,字体千姿百态,方整有致,呈现出成熟的楷书形象,如“不”、“安”、“飞”等字;又因受汉魏字体古拙刚健的影响,不时出现汉隶笔意,如“世”、“六”、“方”等字。在章法上,该碑呈现出的特点是行距几乎与字距相同,再用隶书章法统一布局,每个字周围都有舒朗的空间,且重心都在上面的三分之一处,字与字的纵向并不十分整齐,往往以中线为基准,适当左右偏移。
R f' A7 Y2 | H: a. h ?
3 S5 \3 a2 q7 J8 Y
% [3 p: a% J6 O8 ]
% V; R) q! I4 w! q* N9 y4 [ 中国早期最大的转轮藏' U( A+ F- M; d- m+ _
在大佛寺,走进高大的转轮藏阁,就能看到一座直径达6.9米的的巨型藏经架,结构为木质,置放于阁内底层正中圆形地坑中央,木制重檐八角亭台式,就像一个建筑模型——这就是大佛寺的宝物之一,宋代的转轮藏。有人说,这个硕大的藏经架,结构十分巧妙,用两个手指就能让它像走马灯一样转动起来。走近仔细观察,方看出其中的奥秘,原来,这部转轮藏的结构重心仅着力于一点,即中心轴上,而这条10.8米长的八棱形木轴,上端被四根方木牢牢固定,下端则直接顶在了最下方的轴托之中,而轴托里有一个铁球,铁球上端有八幅扁铁上穿到中心轴中,铁球下端被限于一个石臼之中,略留活动余量。这样,当人推动转轮藏,只需克服些微的摩擦力,就能使之转动起来,极为轻快方便。
9 }5 X6 l N" a 藏身是转轮藏最具实用功能的部分,也就是实际上的藏经书的部分。资料显示,这一部分的通高为2.66米,呈八角形,边长为2.65米。藏身的每一面均隔离为三开间,中心那间面阔约为0.96米,次间面阔0.66米。为避免重力过大而损伤中心轴,三层枋依对角上下相错,同时,为使整体更加稳固,每两层枋间施以斜戗。外槽柱上端施普柏枋及阑额、由额,由额下以雀替支托。额间嵌浮雕云龙纹的华版,明间华版上雕升降双龙,次间对称各雕一行龙。转轮藏的藏身底部各转角处各有一个方形卯孔,应该是供人推转时放置把柄之处。周边饰有雁翅板,每面长2.65米,高0.32米,边框内浮雕蔓草纹,风格粗犷豪放。
; h# D& | e/ S3 G: w5 d" ?# V B 此外,该转轮藏的梁、柱、斗拱的许多做法,均与宋代《营造法式》之制符合,这让我国著名建筑学专家梁思成确定:“为宋代原物无疑。”在建筑界,这部转轮藏最被称道之处,就是它巧妙地运用了我国古代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把高大的转轮安置在地面以下,一是烘托出了转轮的高大,二来也充分运用了室内的空间。这种设计理念,欧洲直到15世纪,才出现雏形。
, _ S- q! g9 ~# f5 Z8 Y4 ` 据史料载,转轮藏系南朝梁善慧大师始创,宋朝一共建有9座转轮藏,后来,历朝历代皆有造立。但保存下来的实物极为少见,正定大佛寺转轮藏阁所存的宋代转轮藏为其中最古老的。' }4 ?# ?/ I5 ~( I3 d1 }
0 t* e1 Q, o* e' q/ Y, k2 [" Q+ l. D' h/ \8 X! x$ r)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