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71|回复: 7

北京天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7 17: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8-28 09:00 编辑 & T$ }; g: v1 i( I; Z6 H
) T1 r! T' q! e% a
北京天坛
  G8 J" s8 x* C( ^$ r来源:走进天坛7 D2 o9 E( y8 b% y" D2 ^3 V
6 y% i$ y) W- a3 W0 l8 d, U5 [. T
  天坛公园,在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原名天地坛,明嘉靖年间改为天坛。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 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 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 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著名的祈年殿在最北方,这是天坛内最宏伟的建筑,也是想象中离天最近的地方。 天坛的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有些建筑还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声学、几何学原理,因此具有重要价值。 天坛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构造和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总占地面积约 270万平方米。主要建筑物在内坛,南有圜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条贯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桥,把这二组建筑连接起来。外坛古柏苍郁,环绕着内坛,使主要建筑群显得更加庄严宏伟。 圜丘坛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附属建筑有具服台、望灯等。 皇穹宇院落位于圜丘坛外壝北侧,坐北朝南,圆形围墙,南面设三座琉璃门,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东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皇穹宇殿前甬路从北面数, 前三块石板即为“三音石”。当站在第一块石板上击一下掌, 只能听见一声回音; 当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就可以听见两声回音;当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下掌便听到连续不断的三声回音。 在皇穹宇的四周有一道厚约0.9米的围墙,站在一端贴着墙小声说话,站在另一端的人只要耳贴墙面就能听得异常清晰,并且还有立体声效果,这就是“回音壁”。这证明500年前的中国人已经能够运用声学原理。 斋宫是皇帝举行祭天大典前进行斋戒的场所,位于祈谷坛内坛西南隅。宫内建有无梁殿、寝殿、钟楼、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礼仪、居住、服务、警卫专用建筑,均采用绿色琉璃瓦,以两重宫墙、两道御沟围护。斋宫布局严谨,环境典雅,是中国古代祭祀斋戒建筑的代表作。
+ S& j+ L' m8 W6 o  气势辉煌,建筑雄伟,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也是一个很祥和的公园。风景宜人,更是个拍照的好地方。/ u1 A! J9 M' ]4 u; J) I: Q
  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天坛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坛,围墙分内外两层,呈回字形。北围墙为弧圆形,南围墙与东西墙成直角相交,为方形。这种南方北圆,通称“天地墙”,象征古代“天圆地方”之说。外坛墙东、南、北三面均没有门,只有西边修两座大门——圜丘坛门和祈谷坛门(也称天坛门)。而内坛墙四周则有东、南、西、北四座天门。内坛建有祭坛和斋宫,并有一道东西横墙,南为圜丘坛,北为祈谷坛。. [/ O2 c. S+ S1 e7 g& S

& n3 b8 ]6 U. ^$ {  祈年殿+ M+ B* [! N6 X6 O7 B
  祈年殿是祈谷坛的主要建筑之一,原名大祈殿、大享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当时为方形,名大祀殿。明嘉靖年间改为圆形,更名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缮后,改名为祈年殿。光绪十五年(1889年)毁于雷火,数年后按原样重建。目前的祈年殿是一座直径32.72米的圆形建筑,鎏金宝顶蓝瓦三重檐攒尖顶,层层收进,总高38米。  G9 ?. v8 y* i6 n3 q
  祈年殿的殿座就是圆形的祈谷坛,三层6米高,气势巍峨。坛周有矮墙一重,东南角设燔柴炉、瘗坎、燎炉和具服台。坛北有皇干殿,面阔五间,原先放置祖先神牌,后来牌位移至太庙。坛边还有祈年门、神库、神厨、宰牲亭、走牲路和长廊等附属建筑。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七星石,是嘉靖年间放置的镇石。! n, u$ {1 g: V2 F/ ]3 k
  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皇帝每年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祈年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宝顶的三重檐的圆形大殿,殿檐颜色深蓝,是用蓝色琉璃瓦铺砌的,因为天是蓝色的,以此来象征天。
; I: u% ~( ^6 a, K- f/ T2 h  祈年殿在建筑上出色之处是,祈年殿用28根楠木大柱和36块互相衔接的榜、桷,支撑着三层连体的殿檐。这些大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中央四柱叫通天柱,代表四季;中层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时辰;中外层相加二十四根代表二十四节气;三层相加二十八根,代表二十八星宿;加柱顶八根童柱,代表三十六天罡;宝顶下雷公柱,代表皇帝一统天下。其附属建筑有皇乾殿、祈年门、神库、神厨、宰牲亭、燔柴炉、瘗坎、具服台、走牲路及72间长廊等。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七星石,石上镂刻山形云纹图案,是明嘉靖时放置的镇石。
9 y5 M, ]' _6 I* ?" W0 q7 o  这座大殿坐落在面积达5900多平方米的圆形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分3层,高6米,每层都有雕花的汉白玉栏杆。这个台基与大殿是不可分的艺术整体。当游人跨出祈年殿的大门,往南望去,只见那条笔直的甬道,往南伸去,一路上门廊重重,越远越小,极目无尽,有一种从天上下来的感觉。难怪一位法国的建筑专家在游览了天坛之后说:摩天大厦比祈年殿高得多,但却没有祈年殿那种高大与深邃的意境,达不到祈年殿的艺术高度。这座大殿在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被雷击起火焚毁,据说,当时殿的大柱是用沉香木做的,燃烧时,清香的气味,数里之外都可以闻到。翌年,皇帝召集群臣商量重建祈年殿。因找不到图样,掌管国家建筑事务的工部便把曾经参加过祈所殿修缮事务的工匠们召集来,让他们根据记忆、口述制成图样,再施工建造。因此,现在的祈年殿是清代光绪年间的建筑,但是,基本建筑形式、结构,还保留着明代的样子。
3 B2 A; V, _, {5 ?+ V  祈年殿内,天花板处是精致的“九龙藻井”,龙井柱则是描金彩绘。殿内中央有一块平面圆形大理石,石面上的花纹,是自然形成的龙凤花纹,一条行龙抱着一只凤凰,这便是“龙凤石”,即“龙凤呈祥”。相传,这块石头上原来只有凤纹,而殿顶藻井内只有雕龙,年长日久,龙、凤有了灵感,金龙常常飞下来找凤石上的凤凰寻欢。不料有一天正遇见嘉靖皇帝来祭天,在石上跪拜行礼,金龙来不及飞回去,和石上的凤凰一起被嘉靖皇帝压进圆石里面,再也无法出来,从此才变成一深一浅的龙凤石。1889年祈年殿被焚烧时,这块龙凤石被烈火熏烧了一个昼夜,石块虽未被烧碎,但龙纹被烧成浅黑色,凤纹被烧得模糊不清。祈年殿前有东、西配殿各九间,称东庑和西庑,是收藏配神牌位的库房。明代祭天时,除祭祷皇天上帝外,还要配祭皇族朱氏祖先,以及日、月五星,东、西、南、北、中的五大岳,五小岳的五镇,四海四渎(河湖)、风云雷雨、山川、太岁、道教等各神祗和历代帝王等。
/ A3 B, D/ I. l/ i; ~4 S  P qndti0.jpg
, `/ P% Y6 L; X$ n3 D ttim00.jpg ) J6 v9 F, J7 ?/ r. G5 l7 Y$ V3 j
qndti1.jpg
- U- g2 I1 O. l1 ?$ J/ D qndti3.jpg
4 y# e2 F, @1 g4 [. f qndti2.jpg 8 V  q0 z  A. Q) @2 o1 [: [

8 N1 Y# e9 g" Q- V0 a  圜丘
6 x1 X' f& Q7 ]$ ^) b  圜丘在天坛南半部,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又称祭天台、拜天台、祭台。圜丘坐北朝南,四周绕以红色宫墙,上饰绿色琉璃瓦,俗称“子墙”。
' I- L2 C. r; j, J  圜丘是皇帝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附属建筑有具服台、望灯等。主要建筑圜丘台呈圆形,象征“天园”,为三层建筑,高5.17米,每层四面出台阶各九级。每层周围都设有精雕细刻的汉白玉石栏杆。祭坛所用石料数目,都与“九”有关,三层之和为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数,还含有“九五之尊”的意思。
8 _. c% {: H% p3 ~ yqtim0.jpg 5 v: V8 W9 K: J4 {7 e

+ \% D  _. s4 b- ]3 @! ~7 o. a  皇穹宇) v9 u' n1 W: C# @  _# {) K
  皇穹宇位于天坛。是放置皇天上帝和皇帝上八代祖宗的牌位的地方。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为重檐圆形建筑,名“泰神殿”,是圜丘坛的正殿。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的殿宇。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名为“皇穹宇”。
' K, I6 ~* G% ^( y9 o( S! Q+ ?. n/ y  皇穹宇为砖木结构,殿内没有横梁,全靠8根檐柱、8根金柱和众多的斗拱支托屋顶,巧妙地运用了力学 原理。三层天花藻井,层层收进,极有特色,为古建筑中少有。殿檐覆盖蓝色琉璃瓦,檐顶有镏金宝顶,殿墙是正圆形磨砖对缝的砖墙,远远望去,就像一把 金顶的蓝宝石巨伞。 皇穹宇左右有偏殿两座,面阔各五间,结构为单檐歇山顶,正殿外就是著名的回音壁、三音石等。1 |6 f; w3 t& d7 F% W: O9 [
  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反射是十分规则的。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反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所以称之为“回音壁”。5 R+ x0 X! P. }+ K7 t2 ~1 {3 B* V
hqyti0.jpg
" t, s. A) W2 U5 Z hqyti1.jpg   W0 Y6 u$ ?4 C7 X3 h
hqyti2.jpg
! ]5 a4 d* I$ K" Q y3ya30.jpg
7 K8 J# x$ a1 {) q8 v) |* c2 F
2 b: |' H. \6 J- d- R0 E  斋宫. c- d& v- N' m
  斋宫位于天坛西坛门内,占地约四万平方米,双重围墙,内墙四周有廊167间,是卫士们避风雨处,正殿为五间无梁殿,是京城著名建筑之一。斋宫的顶部用蓝色琉璃瓦覆盖,表示在天之前不敢称尊。殿前露台上设有时辰碑亭和斋戒铜人亭,身穿古代文官服,手持一刻有“斋戒”二字的铜牌,相传是仿唐朝宰相魏征而制。正殿后是五间寝宫,为皇帝祭祀前斋戒的地方。此外,这里还有茶果局、膳房、什物房等辅助建筑,所有房屋都是五间一套,南北、左右对称。. _/ `& G. O' a8 e
  走进斋宫,感到这里虽不及紫禁城金碧辉煌,但也幽雅清静。斋宫正殿红墙绿瓦,分外壮观。据说这种绿瓦表示皇帝在此不敢妄自尊大,而只可对天称臣。斋宫正殿是一座无梁柱砖结构拱券建筑,故又称“无梁殿”。+ P, f; j4 B3 r: b3 p9 ~; ~4 {
zgyti2.jpg ) y3 @9 H( `  {8 W: X

: {& ?, h4 y% {. Q  双环亭& @* E! Z1 k8 Q8 R( k
  双环亭(也称万寿亭),由两个重檐园亭衔接并合而成,结构精巧,造型新颖,为我国木结构建筑中少见。双环亭又叫双环万寿亭,原在中南海,为清乾隆年间为太后庆祝50大寿而建的寿亭,1977年迁到天坛。
' J8 C1 e: v* _- [ qndti4.jpg 0 q  L! z. i; Z0 T0 d! k

2 s6 K5 S' \7 S( [) Q/ j% L: I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7 17: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1-7 17:54 编辑 ( F' |7 V( I  B& `# `' D2 C& f
- ?" m; B8 N/ u; ^* h) U/ F% x
地坛
" ~3 I5 \+ Q6 h5 s  地坛又称方泽坛,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秋天是地坛最美的季节,满园的银杏树一片金灿灿,较之人满为患的钓鱼台银杏大道,地坛就没有那么拥挤了。此外,地坛书市是北京一年一度的图书盛会,在读者中具有效大影响,已成为京城百姓喜闻乐见的 图书文化盛会。而每年春节地坛还会举行热闹的庙会。$ L# h1 K( m' V$ e/ o1 |
dts690.jpg 1 P( Z- u) ?; ^) d, O- E
dts691.jpg . `$ U2 Q, a8 K4 c
dts692.jpg
; Y- A2 k( V' {& h% ?& t: c
1 v9 p: H' I! H6 R1 u0 [8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7 17: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1-7 17:55 编辑
$ z4 k) V" G% x$ o  p
$ B. X1 |% }! @日坛+ X5 }/ ~1 B# ]. ?7 E" `% ?
  日坛公园位于北京 朝阳区日坛北路,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大明之神“太阳”的处所“日坛”的所在地。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将日坛扩建,开辟为公园。 日坛又名朝日坛,是北京市著名文物古迹“五坛”之一,是明清两代帝王朝拜太阳神的地方。明嘉靖九年(1530)圈建。坛西向,白石砌成一层方台,坛面明代为红琉璃,以象征太阳,清代改为方砖墁砌,四周有谴墙(矮围墙),正西有白石棂星门三座,其于三面各一座。西门外有燎炉、瘗池。北为神库、神厨、宰生亭、钟楼等,南为具服殿。清乾隆七年(1742)改建于坛西北角。解放前古建大部分被毁,文物被盗,使日坛变为一片废墟。 日坛公园主要景观有园坛、西天门、北天门、神库神厨、宰牲亭、具服殿、祭日壁画、西南景区、曲池胜春、玉馨园、牡丹园、老年活动区等。还有新建的东南方的“清晖观日”景区和南侧的“曲池胜春”景区。2 K5 C/ X) f$ k9 ?" H
rttim1.jpg
. K5 @- t; o5 D; u  N8 B
& `% S2 p* ?: J$ r2 {. D) `# k! B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7 17: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月坛
6 `( U- I) x* N  月坛公园位于北京西城区南礼士路西侧,是中国首都著名古典园林。园内钟楼、天门、神库等古建筑均保存完好,为市级文物保护对象。公园分为南园和北园两部分。 北园以红砖绿瓦的古建筑和规则式的道路为主要特征;而南园则以山石水池、迂回曲折的园路组成一个自然山水园的格局。 月坛又名夕月坛,是北京五坛之一。月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夜明神(月亮)和天上诸星神的场所。月坛方广四丈,高四尺六寸。面白琉璃,阶六级,俱白石。月坛内棂星门四,东门外为瘗池,东北为具服殿;南门外为神库,西南为宰牲亭、神厨、祭器库,北门外为钟楼、遗官房。外天门二座;东天门外北为礼神坊。月坛坛面以白色琉璃铺砌,象征着白色的月亮。 明清时代,秋分亥时在月坛举行祭祀,主祭夜明之神,配祭二十八星宿、木火土金水五星及周天星辰。古人对月的观察十分细致,名字的意义都很深刻:每月最后一天为晦,第一天为朔。弦是月一半时的名字,月满则为望,日在东,月在西,遥遥相望的意思。传说中月亮车的驾驶员就叫望舒,也名纤阿。祭祀月神并非明清才有,至少秦始皇(前259-前210)时代就有,《史记·封禅书》中记载,秦始皇东游海上,祭祀的有名山大川和八神,八神中的第六为“月主,祠之莱山”,即齐国北部,渤海之滨,这种祭祀的方式其实是秦始皇采用了齐国人的建议,后代皇帝也就沿袭下来,但保留下来比较有规模的月坛,大概就剩北京的一座了。2006年05月25日,月坛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6 C: w: o$ \) e6 \5 E4 J
yttim0.jpg
. h" n6 F, q; C* O! @ yttim1.jpg . `; A: Q- |, z! b
qwzd1.jpg " \0 F7 G! A5 ]5 Z$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7 17: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8-28 10:52 编辑
& T) k9 U  Y  o. {
7 F6 Y( U+ U5 P. W3 o" f9 j, X社稷坛
% n, K: S, C, G( q9 E. l6 k  北京社稷坛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五谷神之处,位于天安门城楼西侧。/ }7 I" g" u* ?" `' Z
sjt36f.jpg
' p  w" }$ N8 Z8 h/ p0 R! x  社神是中国古代帝王所祭祀的配社之神,泛指后土,后土,又称後土。后土娘娘源于母系社会自然崇拜中的土地与女性崇拜。全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是道教尊神“四御/六御”中的第四位天帝,她掌阴阳,育万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 ]& j) C/ C8 g- P8 Q! |
ht0690.jpg # @' I5 X2 t; _
  稷神,又名弃,是上古时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相传为黄帝玄孙,帝喾之子。相传后稷的母亲姜姬,即姜螈,在野外踏了巨人脚迹而孕,生后稷,姜螈以生子不祥而弃之,故名为弃。当时她把弃放到一个狭隘的小巷内,但路过的牛、羊不仅不践踏他,而且还给他喂奶,养育他。姜螈又把弃放到森林里,恰巧遇到了很多伐木人,都来轮流照料他。姜螈又将弃转移到寒冷的冰河上,冰寒刺骨,当弃刚被放下,就飞来了一群鸟儿纷纷张开翅膀,将弃儿覆盖起来。这时姜螈以为弃儿似有神气,遂将他收养长大。古之“圣人”大多都以“神授”或“天授”,而显示其灵异。后稷的出生也是如此。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倾项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 g  A; c, h( d, j3 f/ F hj3d58.jpg
* X4 x0 |1 N+ f hd0ti.jpg
" s$ s* u/ e. t8 y5 O# s4 [( w dk0ti.jpg
! H0 ?/ T( A* z1 O/ Q6 N2 V  后土与稷神后稷并成为社稷之神。0 P/ V; }" \/ Y+ ^; \5 z
  洪武帝朱元璋(1328-1398)建立明朝,定都南京,修建了社稷坛。对于坛内是否构建殿宇以防风雨,也有过一番讨论。学士陶安(1315-1368)认为:“天子太社必受风雨霜露。亡国之社则屋之,不受天阳也。建屋非宜。”也就是考虑到如果在祭祀的时候遇到风雨的情况,所以“请于斋宫望祭”。朱元璋听从了他的建议,在洪武三年(1370年)于社坛的北部建造了五间拜殿。由于战乱,这些建筑今已不存。
) s4 R9 ]. Y+ [8 b. V( z! h" m; U6 p" R zyz640.jpg 9 E2 b4 X! T$ U
ta22f1.jpg / P- A! h" J1 H& X
  朱元璋之子,永乐帝朱棣(1360-1424)迁都北京后,同时改建城垣,修建宫城,也新修筑了社稷坛。
; S5 l( R: ~: u zhdip0.jpg 6 m) ^  k- n5 ?" {" H8 s
  北京社稷坛的位置是按照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国都布局"左祖右社"的规矩而安排的。"左祖",即紫禁城左前方安排有皇家祭祖的地方,这就是太庙(现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右社",即紫禁城右前方安排有皇家祭神的地方,这就是社稷坛。: b, I$ v, C/ m4 j" I4 n
tm002.jpg
. P) k6 C, f+ ^, ]8 y: M  社稷坛的最上层铺着五色的土壤。社稷坛中,五色土是最引人注目的: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也象征东、南、西、北、中五方。坛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又名“江山石”,象征江山永固。石柱半埋土中,后全埋。社稷坛的五色土在历史上都是由各地进贡而来,表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古代,不仅五色土的进贡有限制,五色土的多少也有限制,因此厚度也不一。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社稷祭祀”的制度。以五色土建成的社稷坛包含着古代人对土地的崇拜,五种颜色的土壤,由全国各地纳贡交来,以表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社稷坛是古代帝王江山社稷的象征,因此社稷成为国家政权的代名词。现在保存最为完好的社稷坛是北京紫禁城内的明清两代社稷坛(北京天安门西侧:中山公园内)。五色土是指青、红、黄、白、黑五种颜色纯天然土壤。五色土是华夏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数千年来被赋予无限美好的寓意。五色土的使用在《山海经》《禹贡》《周礼》《史记》《唐书》等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多用于诸侯建国立社、帝王封禅等重大仪式。
5 y( T  c( ?/ h! d  W- G, S sjt56f.jpg
8 [& t( I6 `* K9 X sjt46f.jpg
0 s& P5 T# S+ _6 G$ V* M sjt66f.jpg 9 v) q4 w$ ?; X3 ?4 r* L
sjt26f.jpg
' q4 X! F1 A4 h! t* z& H8 N1 ^4 O; A; N  清帝退位后,社稷坛闲置疏于管理,守坛的人在坛内饲养猪羊,许多地方被用来种植苜蓿作为饲料。1913年民国政府接管了社稷坛,开始募集捐款,准备将其辟为公园。1914年10月10日社稷坛对普通民众开放,称中央公园,是北京最早成为公园的皇家园林之一。公园开放前,短时间内进行了大面积的整修,开辟了面对长安街的正门,凿开了东坛门的围墙,修成了月亮门的样式。1915年以后,又在园中添建了河塘、叠石和其它建筑,社稷坛的戟门也被改为殿堂。在辟为中央公园后,除保留社稷坛外,先后营造了松柏交翠亭、格言亭、蕙芳园等景观,还把习礼亭、兰亭八柱亭、保卫和平坊及河北大名古刹的宋代石狮移入园中,园中还安放了多块清代宫苑中的名石。, `2 p, S& M; N! ~; B  C; q! i
  1925年革命先驱孙中山(1866-1925)先生的灵柩曾停放在园内的拜殿。1928年改中央公园为中山公园,拜殿更名为中山堂。1937年日本占领北平后,改为北平公园,10月后又改成中央公园,1945年抗战胜利后恢复中山公园的名称,沿用至今。1988年中山公园被中国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Q, N7 a" l5 A8 |! N/ \5 C5 |# u7 w2 O- U* j
zs089b.jpg - p' a4 p& I0 a$ _" O1 ^
zs189b.jpg
2 L  d  R7 j( M: ~1 D5 z) X zsgy0690.jpg
2 J9 U1 o) |% G. e, t0 R+ Y zsgy90.jpg 4 E; y7 \0 {: S- E* h$ U
zs613f.jpg
! X' J, Z  \; h! }4 e
& i8 w, e( D0 S6 |/ r; a7 H先农坛5 S2 n" ]- l3 \+ N" i! Y# C' a
  先农坛是明、清皇家祭祀建筑的杰出范例,建筑布局基本完整的明代皇家建筑群,中国封建社会典章制度的实物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据史书记载,先农坛又名“山川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距今已有五百八十多年的历史。它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山川、神农等诸神的重要场所,亦是皇家最早在城 南设立的仅有的一座皇家禁苑。
$ i! c# Z. ^5 Y! s3 g$ z  北京先农坛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于正阳门西南,与其东面的天坛(原称天地坛,明嘉靖时始称天坛)建筑群相对应。
0 l/ V' y' i% K, x: j: s  北京先农坛始建时建制沿用明初旧都南京礼仪规制,将先农、山川、太岁等自然界神灵共同组成一处坛庙建筑群。嘉靖十年(1513年),于内坛墙南部增设天神坛、地祗坛,形成先农坛现今布局。先农坛占地约2000亩,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外坛墙南北长约1424米,东西宽约700米,呈北圆南方状(现北部荡然无存)。内坛墙南北长约446米,东西宽约306米。  M" A9 _+ U* S3 ]2 X
  先农坛共有建筑群五组:1.庆成宫;2.太岁殿(含拜殿及其前面的焚帛炉);3.神厨(包括宰牲亭);4.神仓;5.俱服殿。另有坛台四座:观耕台、先农坛、天神坛、地祗坛。这些组群建筑与坛台基本都坐落于内坛墙里,仅庆成宫、天神坛、地祗坛位于内坛墙之外,外坛墙之内。另外,内坛观耕台前有一亩三分耕地,为皇帝行藉田礼时亲耕之地。
( v! a) N$ ^+ q# K5 x xnt693.jpg " T4 j9 L& m- y) x9 q) R: ~% u
xnt692.jpg 7 X# n8 o5 N  l- h0 d
xnt691.jpg 0 S9 L, ~; F2 a  F% N' q
xnt690.jpg
3 K$ d- I7 q. ^: R3 m tim0tg.jpg
% S( A: [1 C- O j6fieOow.jpg
2 P1 z' l" o0 C; J1 v+ h& M0 K+ E j6fi5n.jpg
5 ]8 B' e* }: n4 s j6fire.jpg : g- a/ d2 k3 \# m" b) _
xntti0.jpg : F& v9 y- `( D' @: A& s
xntgp0.jpg
, p8 |5 f4 G5 F jz0img.jpg
5 o1 |) L6 l9 g, k& `  “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的耤田有关。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耤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6 |! i$ J) b( E
  皇帝“亲耕”的耤田为什么不大不小,非要定为“一亩三分”?据传有两种说法。一是取其象征之义。在中国古代,一三五七九被视为阳数,一和三为阳数中最小的两个数。因为皇帝是天子身份,既要亲耕又不能太劳累,所以定个最小土地面积作为耤田,权作意思意思地“示范性耕耘”,故为一亩三分。还有一种说法是认为与当时中国的行政区划有关,计有十三个行政区划,时称“十三都司”,所以取了“一”和“三”作为耤田面积。3 A. [1 B& g  t; F$ y5 r& ?
  北京先农坛的“一亩三分地”长11丈,宽4丈,分为12畦。中间为皇帝亲耕之位,三公九卿从耕,位于两侧。依照古制,皇帝亲耕时要右手扶犁,左手执鞭。
4 r/ e/ H/ U- {( ~7 H2 r3 y3 r xnt690.jpg ) ?6 x  X4 d& T2 U. y5 m" G
gtgp0.jpg
0 P3 u' r, }: H7 o0 Z+ S& o gtgp1.jpg
+ \. {" i4 {' H4 B  g  r yzxn0ti2.jpg
& K4 {$ [4 l2 i$ E" `( d  有趣的是清代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1760-1820)秉耒执鞭时耕牛“抗旨”罢耕。“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对于祭祀先农和耕耤礼,历代皇帝都不敢怠慢。清雍正四年(1726年),曾颁旨全国省府州县厅设先农坛行耕耤礼。为了保障亲耕典礼的顺利进行,清雍正以后,皇帝还要先到现在中南海的丰泽园“演耕地”里演练一番。即使这样,一次在嘉庆皇帝亲耕的过程中,还出现了耕牛发起牛脾气,死活不肯耕地的“意外”。
, ]& C" d2 v8 v  据《清实录》记载:嘉庆二十年(1815年)三月,嘉庆皇帝来到先农坛,按照古制祭祀先农并准备躬耕。这天伴驾的有睿亲王端恩、克勤郡王尚格、庆郡王永璘、礼部尚书穆克登额、吏部侍郎佛住、刑部右侍郎熙昌等人。在一亩三分地上,顺天府为皇上和大臣们准备的耕犁、牛鞭、耕牛、谷种等已经摆放就绪。这时,歌咏禾词声气,鼓乐齐鸣,皇上穿着龙袍一手扶耒,一手拿起赶牛鞭,驱牛亲耕。没想到,那几头拉铧犁的牛竟敢“抗旨”,不论皇上怎样驱赶硬是一动不动。御前侍卫十余人挟裹着牛,连拉带拽,才协助皇上勉强完成三推。轮到三公九卿从耕时,耕牛仍是不听使唤,要么纹丝不动,要么四处乱窜,把三公九卿折腾得狼狈不堪……嘉庆皇帝龙颜大怒,当天就下令将负责调教耕牛的大兴县和宛平县的知县沈守恒与张洽“先行革去顶戴交部严加议处”,顺天府尹专辖人员费锡章、兼管刘鐶之及有关官员,也全部“交部严加议处,所有此次一切例赏,概行停给”。
+ ^& @2 f, F% ^. @ jiaqhd01.jpg
: x3 p3 Y0 D- c- |# x0 k  北京先农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山川坛”。嘉靖十年(1531年)于内坛墙南部建天神坛、地祗坛,形成先农坛现今的格局。明万历四年(1576年)改山川坛之名为先农坛,设置先农坛祠祭署,铸先农坛祠祭署印。清代,先农坛之名沿用,并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行了大规模改建。祭祀先农神的坛台先农神坛,即是清乾隆十九年重修的。坛为方形,一层,南向。砖石结构,每边长约15米,高1.5米,四出陛,八级。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或亲临或遣官在此祭拜先农,随后到“一亩三分”的耤田中行耤田礼,扶犁亲耕。3 n$ }+ v, |, B  @
  如今,先农坛里的“一亩三分地”早已不见了五谷生长,已成为育才学校的操场,但尚留有皇帝行耤田礼的两处遗迹:一个是先农神坛,一个是观耕台。! z! a- z  |  Y, T1 e; f- `

+ w! f0 a% @6 Q+ R* q( f8 E$ f! X9 W" U' v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7 17: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玉渊潭  [$ m1 D/ ^. {
  玉渊潭公园是北京市市属十一大公园之一,位于交通便利的海淀区。 主要由西面的樱花园、北面的引水湖景区、南面的中山岛、东面的留春园等组成。 玉渊潭公园每年春季举办的 “樱花赏花会”国内知名,荟萃二千余株樱花的“樱花园 ”,在春风中树树绯云绛雪,赏花人潮如融融春水涌动。 早在金代,玉渊潭公园是金中都城西北郊的风景游览圣地;辽金时代,这里河水弯弯,一片水乡景色。其间有封建士大夫们追求隐逸雅趣的“养尊林泉” 、“钓鱼河曲”等风景名胜。清乾隆38年,著名的香山引河治水工程,开掘了玉渊潭湖系,沙禽水鸟聚集此地,使水丰草茂的萧爽景色充满生机。6 \: k4 O* k8 B6 k
  玉渊潭公园每年春季举办的 “樱花赏花会”国内知名,荟萃二千余株樱花的“樱花园 ”,在春风中树树绯云绛雪,赏花人潮如融融春水涌动。 yyte3908.jpg : i9 M: @- F+ I/ t# 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7 18: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8-28 09:01 编辑
( p; S! a, S4 `- E2 P# P
5 f, l6 ]& n- J8 V- y陶然亭5 S6 t; p- L0 H+ ?/ s& Z
  陶然亭位于北京市南二环陶然桥西北侧,始建于清代,为中国四大历史名亭之一。 陶然亭取白居易“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之“陶然”二字为亭命名。这座小亭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被誉为“周侯藉卉之所,右军修禊之地”,更被全国各地来京的文人视为必游之地。清代200余年间,此亭享誉经久,长盛不衰,成为都中一胜。 陶然亭面阔三间,亭上有苏式彩绘,屋内梁栋饰有山水花鸟彩画,亭上有三大匾,南北墙上有四方石刻。诸多历史名人都曾游憩于此,留下无数文化印记。亭周围有许多著名的历史胜迹,西北有龙树寺,寺内有蒹葭簃、天倪阁、看山楼、抱冰堂等。 陶然亭公园内的文物及景点甚多,除了最富盛名的陶然亭外,还有慈悲庵、云绘楼、赛金花墓,以及具有欧式风格的南线花街和古朴典雅的北门景区等。此外,园内还有辽、金时代的经幢及清末民初的大量碑刻。
' j  G+ h4 q  N9 P trt690.jpg 2 {" c% \- T% c  D; ]
trt691.jpg
: O6 E( e! U, Q3 {" m. o4 H. N% w4 R, o. S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7 18: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1-7 18:02 编辑
( T+ B/ {; Q& k: G# a, d* H
2 Y& ]( F7 `2 h7 w7 O6 @中华世纪坛* I2 O# A3 Z# B* J
  中华世纪坛是一座日晷型的纪念性建筑,坐落在北京西长安街延长线上,由主体结构、青铜甬道、圣火广场、过街桥、世纪大厅、艺术大厅等组成。 中华世纪坛是为了迎接21世纪新千年而兴建的。从中华世纪坛到它所在的街道尽头共270米,表现了历代帝王的九五之尊。南面入口处伫立着一块长9米、高1.05米、重34.6吨的汉白玉题字碑,上面刻着“中华世纪坛”。背面为“中华世纪坛序”。据悉,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块汉白玉。 世界艺术馆位于主体结构内部,“日晷”下方,分占一层、二层以及地下一层,是中国第一座世界艺术博物馆。 中华世纪坛碑的北侧是一个低于地面1米的下沉式圆形广场,用960 块花岗岩铺砌而成,象征幅员辽阔的960万平方公里中华大地。广场由周围向中心略微隆起,中心是一方形圣火台,一簇长明不熄的“中华圣火”,火种取自周口店猿人遗址,寓意中华民族的文明创造永不停息。广场东西两侧,有两道流水缓缓而下,象征着长江与黄河。中华世纪坛是为了迎接21世纪新千年而兴建的。现主要作为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使用,是中国第一家以世界艺术为收藏、展示、研究对象的公益性国家文化事业机构。
5 E# y# c& g( G6 ^) i  p2 P zhsjt841.jpg
4 k) [+ i7 P4 m# y1 @ zhsjt842.jpg
* w" K6 ^" B) {  D-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