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3-6 14:50 编辑
( Y# a$ Z {0 r% G! q# [% B7 N4 P4 y' e
新月社
2 u( S6 I6 w( C: k. Y& z6 D; v% L* ` |来源:中国文学
; ~6 D- e D( E4 O# u# H) m
5 k) A: I2 A( @' C0 }4 t5 G2 m 新月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社团,它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e; ?7 B# z. A( L# O0 v
徐志摩从海外归国后就住在北京西单的石虎胡同7号(今石虎胡同33号),并于1923年在此成立了新月社。创立新月社后,1925年1月,徐志摩又与朋友们在松树胡同创建新月社俱乐部。徐志摩也从石虎胡同搬到了松树胡同居住,新月社与新月社俱乐部也就合二为一了。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5 g+ C5 T6 d2 L$ R( A" {
- h/ ?( u/ ^6 A9 N; r. A
& |; v; u5 J: A9 D0 t9 D, h9 J+ x# _ 主要成员有胡适(1891-1962)、徐志摩(1897-1931)、闻一多(1899-1946)、梁实秋(1903-1987)等。前期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期创办《新月》月刊(1928.3.10),《诗刊》周刊(1931年)。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m) c1 b: P' G: Y4 r3 f l! `
! S7 ] p2 s: u4 v3 `
& h# b5 B$ D. u6 p- `
' |7 l( E7 ?7 H8 a6 U5 }
. G. r1 k& |# y; M: S: W1 F1 |+ P
《晨报副刊》的前身为梁启超(1873-1929)﹑汤化龙(1874-1918)于1916年创办的北京《晨钟报》和1918年更名的《晨报》第7版,刊载文艺作品,李大钊(1889-1927)任编辑。1920年7月,孙伏园(1894-1966)任编辑后,在鲁迅(1881-1936)的建议下,1921年10月12日改版为《晨报副刊》独立发行,周作人(1885-1967)、冰心(1900-1999)、林语堂(1895-1976)、朱自清(1898-1948)、俞伯平(1900-1990)等文学大家曾在刊物上撰写文稿。1925年10月1日由徐志摩任编辑,赵元任(1892-1982)、姚茫父(1876-1930)、朱湘(1904-1933)、刘海粟(1896-1994)、余上沅(1897-1970)、赵太侔(1889-1968)、翁文灏(1889-1971)等成为专栏作者。由于《晨报》先后依附多位军阀,1928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入北京后一度停刊,而《晨报副刊》至1928年6月5日第2314号终刊。1928年8月5日,由阎锡山操纵再度出版,改名《新晨报》。阎锡山撤出北京后,恢复《晨报》报名,《晨报副刊》也一度副刊。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后,《晨报》依附南京国民党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停刊,《晨报副刊》也退出了历史舞台。4 ^! n+ J, b9 R. [" }& |' z
& y. W3 q$ [1 ]3 r3 y
* |9 T; b( f& G- }! ^4 h% o
/ v& T1 D+ W, T: _, j
- J% Y3 n- P+ T& ? i3 v
2 c) ~2 e X4 I( D1 g$ I; v1 \
2 p! C- L/ n9 z2 E$ W3 P
. y6 i5 r! k" x: B5 z h
3 s$ t3 t2 q: S! Q$ S% E S
9 f' P& T A5 ?4 }
% u5 ]. S* H; m5 k- f4 w
5 u! V9 P* r( u) s9 ]
3 O9 H( e& K. ^6 @
1 J* A% X6 e* x% }2 b! f" e# f
9 e5 z9 z/ _3 V' B2 ~
. d' ~. x1 }. W) G3 J
/ E8 g) z ]0 a$ x$ T i! Y5 i
( H! `5 L5 t; o
; K) Y7 S8 n3 ~) S! `+ N
3 @0 f8 B& E, y5 C
4 ?8 U! q, `* q& v# e6 k
中文名:新月社
. p! q9 T( E& v) D9 [, L$ g( ] 成立:1923年
3 V3 P7 \2 k$ }! e0 J4 w 地点:北京
& H- c2 y& B( I1 U9 @) S# [8 d8 F& _ 主要成员: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6 S, v6 f0 [ B
2 a, M: T7 T0 m: {" g% U
产生
+ g( e9 w+ g5 V3 t$ `3 I 20世纪20年代末期一个影响较大的文学社团。它的前身是1923年北京的新月社,先以聚餐会形式出现,后来发展为俱乐部。, t$ s# H: E( T
参加者有梁启超、胡适、徐志摩、余上沅(1897-1970)、丁西林(1893-1974)、林徽因(1904-1955)、陈西滢(1896-1970)等人。蔡元培(1868-1940),以及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1876-1925)等社会名流,也光顾过新月社。- g- h( y* v* G0 L- K; k! R3 O
2 `) y( [3 n6 o0 _, A- h1 b
5 J+ j8 v: V: T
+ G- Z! Z n4 Z
' e Q6 C: U$ X3 l$ [
+ T; V8 o# ^4 F- U. a
社名是徐志摩依据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而起的,意在以“它那纤弱的一弯分明暗示着,怀抱着未来的圆满”(徐志摩《新月的态度》)。以1926年4月徐志摩在《晨报》副刊上开辟的《诗镌》作为他们代表性的刊物,宣称“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 [( @/ W/ n$ Z8 |2 t
" d$ Q4 U: C7 y+ b6 o
1924年12月,胡适、陈西滢、徐志摩等建立现代评论社;1925年10月到1926年10月,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办《诗镌》、《剧刊》。撰稿人多数为新月社成员,或主要是新月社成员。
2 r/ W$ P+ J i+ x 1926年秋,北伐战争进入高潮,新月社成员有的南下,有的出国,俱乐部的活动遂告终止。8 Y. N% {6 t1 a+ \2 {& H
1927年春,原新月社的骨干胡适、徐志摩、余上沅等人筹办新月书店。
. `- Q- g q! {5 o2 B+ C6 J$ c 1928年3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社的活动由此而正式开始,参加的成员还有罗隆基(1896-1965)、梁实秋、潘光旦(1899-1967)、储安平(1909-1966?)、闻一多、邵洵美(1906-1968)等人。除《新月》月刊外,新月书店还编辑出版了“现代文化丛书”及《诗刊》、《新月诗选》等。4 ]* F( l9 I$ w3 |
1931年11月,新月社的发起人和骨干徐志摩机坠身亡,该社活动日衰。
# I) M0 _2 Y4 _! s5 \9 N t
1 u9 K! V' S' n5 f, z
: u( W2 u, a* s8 [
/ Q- m1 Y0 l( e5 ~# ~0 m( {& T+ P9 d
5 ?. t: L8 ^: a& E% q
发展4 X2 g# g2 o. N% ^
新月社俱乐部时期,成员复杂,思想殊异,有时候能表现一定的反对封建军阀的进步倾向,如《晨报·诗镌》就出过“纪念三·一八专号”;但它从一开始就表现了右翼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倾向。他们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SHZY的苏联,在《晨报副刊》上曾进行“苏俄仇友”问题和“党化教育问题”的讨论,发表了反对共产主义革命思想的政治论文。《新月》月刊创办以后,他们发表文章否定共产主义学说,反对党领导的工农革命运动,甚至表示“希望国民党剿共及早成功”,把共产党和国民党视为“一丘之貉”(罗隆基《论中国的共产》)。同时,在《新月》杂志上开展关于“人权与约法问题”的讨论,批评国民党的“一党独裁,要求取消对言论自由的压迫。
$ A; @5 i& k) m8 [5 V3 c i( U 新月社虽然不是纯文艺的团体,其主要活动和影响却在文艺方面。在文艺思想和文艺运动中,新月社有一个逐渐右转直至与进步文艺运动相对抗的过程。北京新月社俱乐部的一些成员,如徐志摩开始还表现爱国主义感情和反对封建的民主思想;在五卅运动、女师大风潮、“三·一八”惨案中,徐志摩、陈西滢等现代评论社成员态度比较复杂,一面有诗作谴责军阀的罪行,一面发表杂文指责革命群众运动及其“领袖”,因而引起了以鲁迅为代表的进步文艺阵营的批评。1928至1929年,新月社文艺理论家梁实秋,又以资产阶级人性论反对文学的阶级性,否定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使新月社成为与进步的革命文学阵营相对抗的资产阶级文艺的主要代表,因此而受到鲁迅、冯乃超等人的批判。4 L4 T( J7 [8 e5 n; s* `0 V% V W- P; r/ j$ T
状况比较复杂。前期,在《晨报·诗镌》上,闻一多发表了《文艺与爱国──纪念三·一八》、《死水》等文章和诗作,表现了反对封建军阀的爱国民主精神。《新月》月刊又发表了闻一多的传记文学《杜甫》、陈楚淮的独幕剧《药》等,具有忧国忧民和同情人民疾苦的情怀。然多数文学作品则缺少深厚的社会内容,而更注意艺术技巧和风格的追求。如沈从文、凌叔华的小说,饶孟侃、方令孺、卞之琳等人的诗歌。徐志摩在《新月》月刊发表的《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秋虫》、《西窗》,流露出资产阶级幻想破灭之后的迷惘心境和恐惧革命风暴的心理。新月社的诗人们努力推行新诗格律化运动,相信“完美的形体是完美的精神唯一的表现”,努力追求诗歌“新格式与新音节的发见”(徐志摩《诗刊弁言》),对于新诗格律化和艺术美的探求有一定积极意义,同时也带来了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弊病。新月社于1926年推行“国剧运动”,创办了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系,并在《晨报副刊》上开辟《剧刊》周刊,汇编了《国剧运动》一书,主张在新文学戏剧运动中借鉴传统的中国戏剧艺术。
3 V/ P3 V3 T3 L5 A1 x
( ]9 j9 q& r* c: N 结束' v4 ]0 r2 o5 v% h! E4 p/ n$ S. S. k
1933年6月,《新月》杂志出至第4卷第7期后停刊,书店为商务印书馆接收,新月社便宣告解散。1 }! P* x: }+ a
# I- }+ y8 M7 i/ X
影响
. u1 e: a5 i; ~6 j2 c. ~ 新月社还介绍了莎士比亚(1564-1616)、哈代(1840-1928)、布朗宁夫人(1806-1861)、豪斯曼(1859-1936)、易卜生(1828-1906)、波德莱尔(1821-1867)、魏尔兰(1844-1896)等西方各种流派作家及西方现代诗人。他们的这些艺术活动、介绍及创作实践,对于新文学的艺术发展有一定的历史贡献,但是他们的一些成员艺术思想上所表现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和创作中庸俗颓废的气息,也对当时的文艺运动和创作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 B8 D* ^ s4 i! m; x
1 _8 G' y( h: A: ~: c
8 A2 O# l+ v1 Q0 \
8 G5 |* y$ }+ D5 q3 q2 ?' R/ V1 z0 @
6 P6 J7 k; ~9 H" Q8 @, U
( ~) `6 e$ X* N4 i
+ L# ?4 o2 {/ Z2 @3 ~9 Y! R* ~* P
0 X9 c/ N( ?" n- t
新月诗社是以诗歌创作、学术交流为主旨的互动团体,以新诗交流为主体并兼顾古典诗词及其它形式优美的文体。诗社取名来源于新诗重要流派新月派,除希望继承新诗前辈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1902-1967)、孙大雨(1905-1997)、刘梦苇(1900-1926)等大诗人遗志重振诗歌风采,更引借“新月”的含义,象征着上升、新生、幸福、吉祥、初始光亮、新的时光。' Y+ Q0 a) w; E4 `. v) o
5 r6 S( x5 O3 u" J* ~
' J3 `6 g3 s: [7 n7 N7 Q
; N1 {0 C, C; M6 O/ t" ?, {0 H. n. Q3 |$ q
贡献
9 h2 @% _2 D e9 B6 r 新月诗社虽然命名与新月派有关,但并不以新月派为核心研究对象。( v5 R- v& i! x" e
新月诗社注重的是灵魂的表达、美的诠释。新月诗社认为真正的诗歌是来自灵魂的,诗歌就是用灵魂说话然后去感动灵魂 。除此之外新月诗社更注重诗歌的群众化,希望诗歌能够接近每一位热爱生活的朋友。新月诗社提出若只是诗人能够写诗、品诗、论诗的话,那么诗歌这一文学形式将显得太过狭隘,而真正的诗歌应该是包容的。
9 }5 b9 L' Q6 W, U" X 新月诗社遵循“和谐、共进、新月求新”的交流宗旨并坚持自己独特的创作追求——以诗歌之名演绎平凡人的诗意人生。
& \$ `, E& q& B, z0 R& k" l% j; M& ?: c) P
5 { `4 A `& y3 S&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