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兴贤村龙鱼戏, i- f1 z- Y7 J' F, [0 }2 j
来源:民间文化
9 S, O! d3 ~2 h7 n" f4 n7 ?
; E3 j- i0 `+ f8 q' _ 龙鱼戏是一种流行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县级市五夫镇兴贤村的传统民间戏种,来源于庆祝科举考中的龙鱼灯庆祝活动。是一种独特的传统民俗文艺形式。/ A5 o2 \& i" v0 q! @
6 ^# p5 ?+ d* X* _% k/ B, P3 b
) x2 v* l& G7 @; o/ e
中文名:龙鱼戏
7 ^+ E# j3 `$ o7 A 别称:一种独特的传统民俗文艺形式
" a- Q% w6 Q- V# x$ p* I" y; t 应用学科:民俗6 L) m" K0 H5 J4 Q1 O3 V
来源于:庆祝科举考中的龙鱼灯庆祝活动
. r& K7 N! {) c. X, F2 Z 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东南部$ E }/ \$ Y" ^$ [ u
: L5 |% i6 }% q$ a( @2 v 流传地区
2 I$ |) Y6 r6 s* q3 M: y; ^ 五夫镇原名五夫里,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东南部。五夫的历史始于晋代中期,自古有“邹鲁渊源”之称,在这里有一种传承了近800年、独具人文魅力的古老传统民间戏种——龙鱼戏。
. T' X; u; E5 G" N
; Q+ N/ b: B7 n; o 历史渊源
: @% @" e* d9 m 龙鱼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也称“鱼化龙”。它是民间流传的吉祥物,寓意学子只要一心向学,就可脱胎换骨,从一条普通的鱼变成天之骄子、人中龙凤。从宋代起,每逢士子中举和应试入贡时,五夫的乡民便用竹子编制龙鱼形,蒙上绢布,绘上色彩,制成龙鱼灯,另外还制有牙旗灯、水纹灯、龙门灯,配上锣鼓队、唢呐队、燃放队进行表演以庆祝士子中举登榜。在五夫镇的古建筑中,还留存有不少“龙鱼”的图案。
* y" R* n0 f6 U6 ] T 由于五夫丰厚的文化底蕴,许多传统民间文化活动也在这里异彩纷呈,而“五夫龙鱼戏”也因与理学宗师朱熹(1130-1200)的一段渊源,而成了当地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民俗文化。据考证,五夫龙鱼戏原为莲鱼戏,始于五代,兴于两宋,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原为乡人迎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民俗活动。绍兴十八年(1148),19岁的朱熹喜登进士,乡人在“莲鱼戏”的基础上,添入“鲤鱼跳龙门”的内容,鼓励后生向朱熹学习,之后经过多年衍化逐渐成为当地一项不可替代的独特民俗活动,此后,每逢乡中士子中举和应试入贡,乡民都要舞“龙鱼戏”以示庆贺,这一千年传统民俗一直延续至今。% v$ g5 o( M+ h$ w
据传,南宋时期,任冲佑观主持的辛弃疾(1140-1207)应朱熹之邀到五夫过元宵节并观看“龙鱼戏”,因两人“驱除鞑虏、恢复中原”的主张相似,又都受主和派的排挤,可以说是惺惺相惜。辛弃疾望着眼前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一种莫名悲喜交织在心头,那首后来流传词坛的千古名篇《青玉案·元夕》,不禁脱口而出:“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q" U/ n- _# O' V9 s
8 y# ]$ J( d" r 文献记载
& C7 s+ w8 ]8 {; H" {: i/ T' M6 H 清乾隆五年,木匠王和全得祖先传授手艺,将龙鱼制编和引舞,并将此文戏相传于后世。文戏后来由他口述,江用中撰写,胡余奉绘画,编成五夫龙鱼戏要略。该书详细地记载了龙鱼戏的来历、制作方法、表演过程,现被收藏在朱熹故居——五夫镇兴贤村紫阳楼。
& u2 l1 n. S4 R2 ]
9 x$ ~* Z% K! V# `. l6 o2 K 表演形式) ^# X+ ?, ~+ q$ P
龙鱼戏的表演过程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鲤鱼游莲塘,一群由大到小的红鲤,鱼贯而出,游入“莲塘”,领头最大的称为大鲤,谐音“大利”,隐喻大吉大利。群鲤在大鲤的带领下时而上下翻腾,时而左右划着弧线游弋,在众多装扮成莲花仙子的少女中穿梭,这是结合了当地主要盛产莲子,喻义连年有余。第二部分是鲤鱼跳龙门,喻文人才子十年寒窗苦读终于登科取仕、可立志修身治国平天下之意。8 ~% I3 Y% W4 [$ ]! @3 [
据清乾隆五年《五夫龙鱼戏要略》记载:龙鱼戏表演过程为:第一节为连年有鱼,主要有“游鱼、采水、绕鱼、扎辫子”等情节组成。第二节为群鲤斗乌龙,主要有“乌龙现身、乌龙搅局、群鲤斗乌龙”等情节组成。第三节为鲤鱼跳龙门,主要有“鲤鱼跳龙门、大鲤变龙鲤、龙鲤战乌龙”等情节组成。第四节为登科及第贵盈门。所需主要道具为:高照恭灯、牙旗灯、莲花灯、鲤鱼灯、龙鱼灯、黑乌灯、水纹灯、龙门灯等。五夫龙鱼戏的表演简明易懂,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符合了当地群众的审美取向。与舞龙相比,它更加注重故事情节的表演。其道具制作精美、彩绘大胆,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舞蹈动作、姿态设计直接而形象,显得古朴却原始,甚至带有明显的古闽越族文化元素的特征。
7 V* j; {. ]: z9 D# u' X! i: r: [' v0 H
遗产保护+ l% B3 {$ S: Q1 E0 O
由于历史原因,五夫龙鱼戏这一民俗传统曾一度销声匿迹。二十一世纪初,在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对民间艺术的高度重视下,五夫文化站对这一民俗进行重新挖掘整理,并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
3 [ ?) P6 P0 N1 n3 k
7 j7 S: _ o0 x, K#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