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7-25 12:26 编辑 ! D% `0 l( a' n, f; r' {
8 q& }5 s% n9 m" E0 z2 S4 n: q爱国华侨梁密庵
' k2 o) z- }' K9 r+ x2 `来源:客商故事9 n$ O) _' g, _6 t
! n- u. m3 }) b0 m$ P
梁密庵(1880—1941),出生于荷印巴达维亚,祖籍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其父梁映堂是当地华侨富商,曾任巴城中华商会主席,荷印殖民当局委为华人甲必丹。梁密庵中学毕业后佐父经商。1905年梁密庵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参与发起革命组织寄南社,后改名为华侨书报社,被推举为社长。
' D" W# O, s9 T8 c- Z3 p
0 X2 L1 Y! z$ ~4 n 清朝末年,国弱民贫,时局动荡,一场社会变革正在中国大地上酝酿。1905年前后,孙中山(1866-1925)先生到南洋各地宣传革命,松口籍的华侨梁密庵积极响应,加入了刚刚成立不久的同盟会,为了资助国内的民主革命,他在印度尼西亚创办“华侨书报社”,宣传进步思想,发起华侨募捐,从1908年到1911年,“华侨书报社”捐献的革命经费,几乎占总数的三到四成。
1 I W2 l8 x7 M' c5 @& d% [
5 s- A7 B$ Y+ E" M/ V
1911年3月底,同盟会派人向梁密庵求助,当时距离广州“黄花岗起义”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但是武器装备依然没有准备妥当,急需十万银元。梁密庵得到消息时,已经来不及再次发动大规模的华侨募捐,面对迫在眉睫的形势,梁密庵来不及与家人商量,私自从父亲的账户中提取了一笔巨款。: f; Z. j2 B* X$ j6 d3 ?
时间很短,一下子要筹这个钱非常困难,所以梁密庵先生就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定在自己父亲的存款里边拿出十万银元,因为他怕耽误起义嘛,日期已经定好了嘛。这笔巨款是梁密庵的父亲梁映堂多年来积攒下来的家业,一下子全部取出,很有可能会动摇家族生意的根基,当时,梁密庵心中十分忐忑,他害怕被父亲责骂,连夜离家出走,跑到外地躲藏了起来。
1 S/ p& I! E4 ~' P 梅州市侨务局副局长邓锐:“结果呢,他父亲知道以后就跟梁密庵说,你做得对,我也愿意把这个钱捐出去,而且我也捐了钱。”让梁密庵没有想到的是,父亲不但没有责怪他,还对他为国为民的举动夸赞不已。在梁家的大力支持下,广州“黄花岗起义”得以如期进行,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p5 j X; r7 d. {
1911年10月,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向梁密庵颁发了“旌义状”以示嘉奖。这个‘旌义状’呢,就是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孙中山为了表彰对辛亥革命,对中华民国的建立有贡献的人。“旌义状”是凤毛麟角。" l! F2 ? g% W2 f) v. f% @
! H: A: l: `# ]9 R; h5 c9 w 1940年,梁密庵在印尼雅加达病逝,终年61岁。梁密庵的家国情怀,让家乡的人们深受感动,他们在小镇里建起了一座“密庵亭”。5 A% V4 s0 P1 }
- e( J6 |5 j4 Y C! l
一代代松口籍的华侨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心系桑梓,胸怀天下的使命和担当。如今,梁氏家族的后人已经遍布世界各地,每逢节庆,总会有归国的游子,回到梁家的祖宅“承德楼”中,缅怀祖德,重温家训。梁密庵后人梁大源:“我们梁家有这么个传统,从采臣公以来,他们到晚年的时候,都会带着自己年幼的晚辈回到祖国,在自己家族办的敬斋学校,对他们进行客家文化和中华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历经百年的岁月沧桑,“承德楼”门上悬挂的“继承勿替,道德是崇”的对联,依然清晰夺目,深深地影响着家族中的年轻一代。无论身在何方,也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在松口。
2 M# O2 B3 M4 t+ g9 T- f" N/ m; T
' Z5 Z8 D% ^9 i E
& ?. M# I* M* { ^- e;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