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8-4 14:08 编辑
" i! t- ~+ F# e0 j2 D
: s/ _$ b; T, z p5 h: c# r杨枝观音图 t3 F- w8 z" h( ^- U9 x3 j5 ~, j
来源:艺术作品
4 d3 P- P/ [- m- ?
. m' Z$ J6 Q1 s1 R& v/ C; G 在浙江普陀山法雨寺后侧,有一庵名杨枝禅林,以供奉普陀山镇山之宝的“杨枝观音碑”而著称。杨枝庵位于浙江省普陀山雪浪山西、清凉冈下。庵内有被称为普陀三宝之一的杨枝观音碑。此碑系明代万历三十六年根据唐代名画家阎立本(约601-673)所绘杨枝观音像勒石而成。. T g: p. }+ \, n/ V2 f) J- }* Z [% z
碑高二米三三,宽一米三三,气势恢宏。上刻唐代仕女形象的观世音菩萨,珠冠锦袍、宝相庄严、仪态万方。6 P V2 L3 h. \2 c( h4 p6 P# k
+ |$ L& F* O$ w3 Y1 P5 L; N( x2 v
中文名称:杨枝观音
9 J1 p g* X5 O9 c" I( } 地理位置: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
e( o9 a# l# g6 s 高:2.33米
" X, J& e9 H- h6 Q9 Q m 宽:1.33米
/ |' g/ K1 l& ?6 g' T( L* g5 \; {
8 P" q6 D3 Q( Q 简介
* |+ A( ], h/ _& a) x 杨枝禅院地处清凉岗下,紧临法雨寺。普陀山“三宝”之一杨枝观音碑珍藏于此。杨枝观音碑系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碑高2.5米,宽1.2。观音菩萨珠冠锦袍,璎珞飘披,右手执杨枝,左手托净瓶,袒胸跣足,端庄慈祥。上刻有“普陀佛像,摹自阎公,一时妙墨,百代钦崇”等字句。
+ @# F) M0 ` X! w2 |4 _4 B 唐初著名人物画家阎立本传世之作甚少,至于佛像,仅此一幅,此碑也是根据碑拓本所刻,数百年来,寺院几经兴废,但仍能保存至今,足见其珍,被誉为普陀山“镇山之宝”。
_; T* C+ [% b& P) m7 ?% C
( R- s! m; n" O9 v
唐初画本
/ r! n8 Q; h0 U7 @! g% w) g9 a 唐朝宰相、名画家阎立本,年轻时画了一幅普陀观音大士画像。画里的观音菩萨,头戴珠冠,身穿锦袍,酥胸微袒,玉趾全露,右手执杨枝,左手托净瓶,真是栩栩如生。+ ^, a$ l; k' S
: _6 x, a6 ~" C: }" h3 G L 明代成碑
3 T2 ~- Y" y! T% L/ ]2 n 明万历十六年(1588),抗倭名将侯继高督师海疆,顺游普陀,将历年所得阎立本等名画家所绘观音像勒石,植碑于宝陀寺(今普济寺)前殿。万历二十六年(1598),殿宇毁于兵灾,碑亦遭劫。至万历三十六年(1608),宁绍参将刘炳文觅得阎立本观音碑拓本,请名匠重新勒刻杨枝观音碑,并建庵供奉,遂以“杨枝庵”命名
% b9 p( T5 n! ^& {! K/ `
; M3 a' ^1 d' e4 I* z 民间传说,到了明代,这幅画为杨枝庵的当家和尚所珍藏。老和尚十分爱惜此画,一直供奉在后院禅房里,轻易不肯让人欣赏。 一天,有个老石匠找到杨枝庵,对当家和尚讲:“倘若法师愿意,我可依照宝图刻成观音石碑,这样可在大殿供奉,让众生瞻仰,不必担心损坏。“当家和尚听了,喜上眉梢,合十致谢。于是,老石匠找来一块长方形青石碑,参照观音图像,刻成了杨枝观音碑。
( f- s, d2 A/ O: W$ e 当家和尚口颂佛号,谢了再谢,高高兴兴地将此碑供奉在大殿上。从此,杨枝庵更出名了,来朝拜的香客也越来越多。谁知,一场大火把杨枝庵烧得精光。那幅名画自然片纸无存,连杨枝观音碑都不知去向。石碑总不会在火中熔化吧?当家和尚带领所有弟子,翻编了瓦堆,还是一点影综也没有。原来那天夜里,一群倭寇偷偷窜进大殿,偷走了那块观音碑,又一把火烧掉了杨枝庵!/ R5 Q: { U/ A7 }. H9 A6 Y) k
r/ B# c6 q* b# @3 k 相关传说1 Q# R& _6 B( I) [/ A
据说倭寇偷了观音碑,装上海盗船,扬帆而去,可是驶来驶去,就是驶不出莲花洋。倭寇十分惊异,忙点燃风灯欲辨方向。突然,风起浪涌,海盗船剧烈摇晃起来。几个倭寇怕石碑有失,急忙伸手欲抱,却像火烫似的惊叫起来。众寇凑近一看,个个目瞪口呆,面无人色。原来石碑上面,杨枝观音的图像似乎活了,时而怒目相对,时而梵相全失。这些杀人越货的倭寇,却也信奉佛教,以为自己得罪了杨枝观音,跪在石碑前,叩头不止。不料,一个大浪头波到舱板墩,观音石碑飞落海中,在风浪尖上。众倭寇被浪头打得东倒西歪,个个吓酥了骨头,叽里呱啦乱了一阵,就逃之夭夭了。$ z6 _( G. ]7 A5 n
杨枝庵当家和尚,眼看着一下子就失去了宝图、石碑和庵堂,怎不伤心落泪呢!一大早,他混混沌沌地走到南天门,盘腿默坐。弟子们见他这个摸样,也都默默相随。突然,一个小和尚指着海上惊叫起来:“快看呀!快看呀!”众僧一起举目看去,哇!只见天飞彩霞,日照波涛,浪开莲台烘托,前映玉阶丹樨,后衬琼楼凤阁,向南天门徐徐而来。那石碑上的观音梵相,清晰可见,两条衣带仿佛徐徐飘动。9 r9 @* A; D& I% k1 S
当家和尚见此情景,喜泪纵横,倒身便拜。一旁急煞了大弟子,连声催问怎么办。老和尚这才清醒过来,急忙吩咐众弟子,一律身穿袈裟,手持清香,口颂佛号,顶礼膜拜,迎接杨枝观音碑归来。这时,全山僧尼也纷纷前来,护送石碑到普济禅寺去。一路上宝幡招展,华盖拥动,香烟缭绕,乐声悠杨,热闹非凡。杨枝庵重建后,才把杨枝观音碑迎回原处供奉。
5 B U+ w* F7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