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9-2 14:08 编辑 % J$ R- T; v8 I, n( @& F! _
9 p; Q5 I) `# n% q, i文殊般若碑5 [/ D# `, t, k- S, V1 e
来源:经碑欣赏
K* B5 X9 D- b4 c" T8 g: l' R0 h E6 b; V* k# ?8 H& B! H
文殊般若碑为国家一级文物,原同著名的清凉寺、二佛洞相伴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城西北白石乡水牛山上。碑高2米,宽0.7米,厚0.15米,碑文为佛经,字体由隶变楷,楷意浓重,浑厚端庄。与汶上汉代衡方碑齐名,是继衡方碑之后的碑中骄子,珍贵国宝。
( o' f8 {/ g. z8 p& ~& s/ M& z# i% b2 l B
9 y K/ m, |. `$ S
中文名:文殊般若碑
& T1 i# j2 a* |. U- x2 J5 c; G x 碑高:2米" ^6 n# c$ Q! o/ c1 l, q- g
宽:0.7米
- c0 V. j+ E+ {% m- [# f 厚:0.15米
; [3 ~8 a- ]! g9 E* l; Y8 Z, Q
- { _9 q$ V: p Y n# q/ E
近几年来,日本、韩国、泰国、瑞典、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收藏家、历史学家、佛学专家、石刻艺术家、书法家纷至沓来,专程到汶上观看、研究此碑,《文殊般若碑》的拓片极为珍贵。此碑标志着楷书在这一时代已经取代了隶书的地位而成为社会用字的正统字体,对后世尤其唐代楷书形成和发展起了先导作用。
/ E! d1 X3 |- s1 W
' Y* g! K& ~" i; }0 N& n% O0 F
被誉为北方都江堰之称的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的补水源头,在大汶河与小汶河交汇处戴村坝,大坝以东矗立着著名的水牛山,整座山质地为花岗岩,这座山不论正看侧看,远看近看,它就象一头伏卧而眠的大水牛,此牛头东尾西,向北扭脖,中部隆起的山梁是牛的脊背,东北角一块凹凸分明的巨石是牛头,头上牛角、牛眼、鼻子、耳朵都清晰可辩。尾部有一山泉,常年流水潺潺,水牛山因此而得名。山脚下就是古老的汶上水牛山清凉寺遗址。这里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真是个礼佛休闲避暑的风水宝地。, r2 n% Z" K. e8 J
: X7 ~* n# Y4 J2 d. g4 V) @
/ P6 _0 x3 o+ W6 Y2 @6 O 文殊般若碑文如下:5 p' \2 M' p- o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观正法,无为、无相、无得、无利、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知者、无见者、无作者,不见般若波罗密,亦不见般若波罗密0界。非证、非不证、不作戏论无有分别一切法,无尽离尽无凡。夫法无声,闻法无声,闻佛法。非得、非不得、不得、不生死、不证涅槃,非思议、非作、非不作、法相如、如不知云何,当学般若波罗密。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若能如是,知诸法相。是名般若波罗密,菩萨摩诃若学菩提。自在三味书,得是三味,己照明一切,甚深佛法,及知一切诸佛名字,亦悉了达诸佛世界,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何故名般若波罗密,佛言般若波罗密,无边、无际无相非思、无归依、无洲渚、无犯无福、无晦、无明,如法0无有分齐、亦无限数。是名般若波罗密,亦名菩萨摩诃萨。行处,非行非不行处,悉入一垂名非行处,何以故,无念无作故。
$ [* x: y0 V- W m! j% }; o7 W4 h 此碑为历代金石家所推崇,在书法史上地位显赫。书写一派天机,平实自然,无法度绳墨可寻。字体由隶变楷,楷意浓重,浑厚端庄,是汶上汉代衡方碑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杨守敬《评碑记》评价说:“其书气象宏大”,“如香象渡河,无迹可寻”,“具有灵和之致”,堪称“宇内正书第一”。梁启超《碑帖跋》评:此碑结体用笔,颇多与‘经石峪’相近,其为同时代无疑。但其渊懿茂密之笔,确远出诸摩崖之上。该碑是汶上悠久佛教历史文化的见证,鉴于文物保护的需要,1978年迁入县城,现存于汶上博物馆。
! ^5 S* G, U. V9 t/ ^
. m6 m5 z* |- U+ O7 g0 d 同在清凉寺遗址上,水牛山南麓山洞东侧,有北齐摩崖石刻。摩崖刻字处为一长方形磨光石面,长2米,宽1.5米,隶书6行。内容是:# x7 r! X- x7 J; {$ t$ Z, \
舍利佛汝问云:何名佛云观佛者,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非名、非相、是名为佛、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唯有知者乃有知耳,是名观佛。
, B# V( v f9 F1 Y- t B& [. c m0 s9 p 字迹清晰、笔法遒劲,与泰山经石峪、铁山摩崖石刻风格相近。水牛山磨崖是北齐高僧安道一书丹并磨刻,以隶为主,间有楷、篆、行书,书法俊逸,雄健浑厚,古朴质拙,方圆兼用。
$ T) M; z; |/ _2 |: u- L8 y 清凉寺始建于北魏,寺院规模宏大,僧侣众多,香火旺盛,到这里拜佛祈福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到了唐代信奉佛教达到鼎盛,后因“会昌法难”毁于灭佛活动中的一场大火。
1 f8 g+ \$ u. j 在唐代信奉佛教一度达到狂热和痴迷的程度,寺院经济空前繁荣,有佛教寺院四万多所,僧尼三十多万人,寺院占地上千万顷,蓄有奴隶十五万多人,寺院经济和僧侣地主势力空前膨胀。古人出家,即不再对国家负担徭役、兵役、税赋等义务,好多人放弃农耕,选择出家,许多田地荒芜,“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民财于金宝之饰;遗君亲于师资之际,违配偶于戒律之间。坏法害人,无愈此道!”直接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和世俗地主的经济利益。* q* P( n7 r9 @/ I3 Q5 n& n: s
唐武宗李炎(814-846)未即位时偏好道术,即位后召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入宫修道场,共同谋划毁佛、灭佛,公元841年开始灭法,共拆毁寺院四千六百座,寺庙等佛教建筑四万余座,僧侣凡抗拒者当场被打杀,僧尼被迫还俗者26万余人,没收寺院土地数十万顷,查出奴婢15万人。此次灭法发生于会昌年间,佛家称之为“会昌法难”。汶上水牛山清凉寺也未能躲过这次劫难,寺院被烧毁,相邻琵琶山的东侧山洞石壁上三尊佛雕像,头部被砸掉,灭佛痕迹至今尚存。如今清凉寺留存的遗迹仅有水牛山磨崖石刻和文殊般若造像经碑,千百年来,大汶河波涛滚滚,水牛山依旧静卧,看到它就会让人们对千年之前清凉寺的辉煌产生无限的遐想。2 z) r& x+ w6 D+ M
: q1 K* r4 ~5 _
7 Q4 J1 I. y; U
9 x/ d3 s; U9 F8 P5 k* `7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