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63|回复: 0

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19 17:4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9-5-19 17:47 编辑
& X; f- q, k' t8 p1 w  R4 G/ _2 H' G: W, U. n3 Z  o8 I
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
) b* v% a8 `0 E# K来源:北青网
4 a8 K- t# v, C7 T) F( `$ p+ p
0 M- c& H6 y" z* D# ?  2019年5月16日,知名美籍华人建筑师、同济大学名誉教授贝聿铭(1917-2019)在纽约曼哈顿一家逝世,享年102岁。/ [+ s; K+ A! D, O9 I0 [
bym0b912.png
. _, i6 s' [% ]5 Y3 M  贝聿铭,男,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 g2 F2 I4 X6 L8 ^  17岁,贝聿铭前往美国学习建筑。38岁时,他建立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此后一生,他将自己设计的建筑留在了4个大洲、10个国家的土地。2 j6 A  }! z- y5 Z  ~
  他是1983年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得主,他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文化缝隙中优雅的摆渡者”。无论是享有盛名的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还是在他故土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他的经典之作遍布全世界,中西贯通、融汇古今,用玻璃、钢筋、线条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 `: Z, H4 Y: _" v- H) V/ H
  他曾经说过,“让光线来设计”,“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
5 R: d3 i/ t. {: z  的确,时间最终给出了答案。/ a/ C* P$ k) s" C5 c$ f
bqj81982b.jpg
' v; |3 Q$ f/ Q) o& ^  “贝氏风格”特点鲜明) ^  V  C1 s6 f
  贝聿铭不为自己著书立说,但其“贝氏风格”就连普通人也不觉得陌生。0 U3 B0 E( o* \# ]9 \* C! i
  1979年,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在美国波士顿落成,因设计新颖、造型大胆,让设计师贝聿铭声名大噪。彼时恰逢中国改革开放。“他影响了改革开放后的几代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立对记者说。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说,“鲜明的设计风格让人们更关注形式,实际上,贝聿铭对建筑之间、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把握都值得我们学习。”* |( D8 n- r. D' v
kndti0.jpg ) x9 Z5 D, p, f0 \' R! J
  一度有九成巴黎人反对贝聿铭玻璃金字塔设计,认为这与卢浮宫不相适应——这段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而后来,法国媒体评价称,贝聿铭改变了法国人的文化观念,神奇地让法国人最终爱上了这座“为活人建造”的玻璃金字塔。
6 T, S: K: @9 p, q  g5 Y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评论称,作为卢浮宫历史上第一位外籍建筑师,贝聿铭最终用现代主义赢得了法国人及全世界的赞誉。
0 n1 o) t$ k! }/ f lufg00.jpg . H6 Z% h. w# R& F/ }$ b; e+ T3 R
  贝聿铭的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华盛顿邮报》评价称,贝聿铭对城市公共建筑和文教建筑的贡献不可磨灭。贝聿铭传记作者迈克尔·康内尔表示:“为了让公众懂得如何欣赏现代建筑,他走了一条很长的道路。”; [" G2 B  @2 f( X0 v& x1 q3 M  L# W
  英国广播公司(BBC)称,贝聿铭是20世纪最多产的建筑师之一,他在四大洲、十个国家都留下了代表作,“建筑贯穿了他的一生”。
9 J6 q( O. w' D) c  美联社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功成名就的贝聿铭不仅追求建筑外观结构,而是走访了中国、埃及等国家,开始尝试将东西方文化相交融。
. ^9 n$ @) R* ^  F# L+ K! s( u  贝聿铭是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先驱型建筑师,是他让国内建筑师领悟到,中国建筑要走自己的路。. D5 I# ^0 `6 ?
9 {/ C1 F0 @4 x! ?' M
  强调传统与现代融合* p4 O# ~, a* G( q0 d+ [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份建筑哲学,贝聿铭以一件件作品来告诉世人。
9 l% O0 ?; f: s9 f8 v  他在设计中国内地第一个作品——北京香山饭店时,就开始尝试中国传统和现代融合的理念。在当时的中国,建筑风格不是完全西化,就是完全仿古。
- U7 q# t/ v6 e  G" s7 p" z% J  贝聿铭费尽心思提炼出中国园林元素,从山区运来石材点缀庭院,为主花园引来水源,重建了残败的曲水流觞,又重复使用两种具有现代风格的几何图形:正方形和圆形。8 J% o6 y7 |; _  Z
xsd02.jpg
1 s4 r  C1 S* ]6 ^6 X3 ^& g0 u/ T  在那里,贝聿铭也熟练运用了中国文化的意境。1997年竣工的日本美秀美术馆,宛若桃花源盛景。穿过长长的路桥,才能看到掩映在山谷之中的美术馆“真身”,但那也只是玻璃屋顶和天窗。走入室内才发现,80%建筑都埋藏在地下。
, v7 d0 L$ M( j3 u mx3c19.jpg
# @8 p) F: C! z  贝聿铭的“封山之作”——苏州博物馆新馆,依然在强调中国传统和现代的融合。更难得的是,它以“借景”造园手法,与紧邻的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相互映衬,成为江南园林的现代化延续。当年贝先生接受设计苏博新馆邀约时提的要求:材料应该按照我定下的,不能有差错,不要在时间上有限制。# R5 z! V6 F7 @4 @
blm803c6.png
1 ]% ?- @7 Q1 Q3 @ zzy0ti.jpg
$ Y4 J* u/ }2 z  “苏博新馆是贝老百年建筑设计人生的心血凝结,是留给苏州人民最为珍贵的礼物,更是他最心爱的‘小女儿’。我们震惊于噩耗,更深怀感念。”苏州博物馆通过官方微博和微信发文悼念贝聿铭。记者从苏州博物馆获悉,苏州博物馆将举办哀悼追思会,未来也将专门开辟纪念室。5 Z/ I% D7 s6 y% I: r1 V( C
  贝聿铭在2002年为了苏博新馆设计第一次来现场查看时,拙政园正好有法国旅游团在参观,法国游客们看到他就激动地和他打招呼。有些人甚至大声说,“这是你的故乡!”
8 b, C) c% ]. h  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一个苏州望族家庭。一次返乡,他专程带着长孙去苏州追寻祖迹。
+ \2 a  i. @& i
* F+ q6 p9 q6 q+ ^1 x  能讲熟练的沪语
4 ^1 J8 a: K; g* J+ p9 L  4月26日,贝聿铭刚刚过完102岁生日。沪上主持人曹可凡在朋友圈为他送上生日祝福,没想到不到1个月,贝老便离开人世,“虽然知道他最近身体状况堪忧,但还是有些震惊”。% a  E3 \' S2 o
  龙美术馆(西岸馆)原本计划于今年上半年举办贝聿铭文献展。馆长王薇表示,文献展计划仍将不变。
4 ]' S$ q) s, T8 P1 s) A  贝聿铭与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0岁那年,他随父亲工作调动搬到上海,先后就读于上海青年会中学、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中学时光,上海正在修建的24层高楼——上海国际饭店,让贝聿铭对建筑设计产生兴趣,由此走上了建筑师生涯。曹嘉明说,在改革开放之后,贝聿铭曾多次回到上海,指导过多个建筑的设计,比如虹桥世贸商城。
9 x% z9 r# H& E9 i" T- a  贝聿铭曾说,“我从上海,略微看到了我在苏州未曾见过的未来或是未来的开始”。
% }1 e; o) |) D7 p0 U, A) W  贝聿铭能用熟练的沪语,将早年在上海发表的论文与一些少年往事都娓娓道来。3 N9 j/ @" X; ]6 K7 D
  贝聿铭说:“说上海话好,因为我普通话说得不太灵,说上海话比较容易点,那讲上海话吧……”9 O) ]3 t2 Q, X, U) {) Z4 p: S% N
    作为大银行家的“富二代”,年轻的贝聿铭拥有可以挥霍的诸多资本,但他留学期间,却表现出相反的一面。少年志向,奠定了他日后在国际建筑界的地位。* Z3 R4 e4 x& O" Z' v2 P5 m! v0 S

) |8 [; R% m6 |1 @: W  始终坚持“根不能丢”
( M! Q% J+ O" B  贝聿铭非常关心中国的建筑教育。1981年4月25日,贝聿铭访问同济大学,与建筑系师生作学术交流,受到热烈欢迎。
/ f; w" D# o; D4 R  那一天,贝聿铭作了题为“谈谈近年来的创作和思想”的报告。他表示,非常高兴接受同济大学授予的名誉教授称号。他祝愿中国的建筑事业得到发展,希望中国的建筑在吸收国外技术的同时保持中国的特色,“根不能丢”。
5 c2 T. C6 r! ~$ s2 d( [! d  他在报告中还谈到,他的建筑设计接受了3次重大挑战。一是如何将建筑造得既好又便宜,二是如何在建筑中充分运用先进的工程技术,三是如何使建筑扎根于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之中。
) ~- q1 @. J9 W( p  A  大家风范,源于始终坚守的对建筑艺术的敬畏之心。: U6 t% W6 ?) j' Y5 n, D

! {' u" v3 A3 b+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