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56|回复: 0

明光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29 22: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20-9-29 22:41 编辑 5 q$ B- |- ]7 o9 B

# M" y3 \! J' d* K3 ]. A. W明光铠' f3 s" H( O5 ^0 b2 \6 e1 `
来源:兵器百科
/ e( l$ b* X4 l- B
. x3 Z( x. a$ y4 n0 d" N, k6 E' D  明光铠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铠甲,最早文字记载见于三国时期曹植所做《先帝赐臣铠表》。泛指甲片已抛光,十分光亮的铠甲。( B9 p3 w) y: _) _
mgka8b.jpg 2 A2 l- [& w% y
  根据20世纪70年代中国学者杨泓考证,“明光铠”可能是南北朝至唐时期流行的胸前有两片板状护胸的铠甲,尚未证实。
  ~* h. C& L5 `* |  铠甲在人类文明史上一直是人类捕猎,求生,到战争的好帮手,不用细表铠甲在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上那无与伦比的作用,被武将和士卒视为第二生命,至今铠甲也没有完全脱离我们的视线,各种不同的防弹衣就是铠甲在科技发展下更加先进的表现。相传甲是夏朝第七位夏后杼(予)发明的,而到了战国后期,锋利的钢铁兵器逐渐用于实战,促使防护装具发生变革,铁铠开始出现。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铁铠甲片,是在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的。但直到汉朝,铁铠才逐渐取代了皮甲。而在中华民族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唐朝十三铠之首——明光铠无疑是铠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 ~" N6 H2 H. B( Q% w
  “明光铠”一词的来源,据说与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明光铠并非唐朝独有,早在三国时代曹魏曹植在他的《先帝赐臣铠表》中记载有明光甲。而明光铠较早的参战纪录是《周书·蔡祐传》中如下的话:“祐时着明光铁铠,所向无前。敌人咸曰‘此是铁猛兽也 ’,皆遽避之。”正是明光铠这“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的性质无不展现了先辈武将们的英勇无畏。在那流矢纷飞的战场,领军将领身着光芒四射的明光铠必定成为敌人的眼中之钉,肉中之刺,但正是这种中华武将的英勇无畏,可以在哪朝不保夕的战场上给予士兵们以勇气。
' Q0 V( C# P. d, a5 t$ T8 U: t3 \) ?; K
  来源
. F/ _5 ^4 V8 Z/ c. ^, n# V  据推测,因为发现新至东汉时期的铜镜上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的语句,而若胸前和背后的板状护胸若打磨光滑当可反光,故将最早实物形象出现于南北朝时期胸前带有圆护的铠甲与曹植所说“明光铠”联系起来。当然,这样的命名方式也有争议。$ U; P" I! L' O4 F

# ~' J/ \: j3 i- Y) G  Q  争议论点:
7 G8 u) n& O' S, W1 A9 ]3 Z8 H  用东汉末期曹植(192-232)所提到的铠甲名称,加上东汉早期的铜镜铭文,难以与南北朝早期的铠甲形象联系起来;
% e# n; T2 r, c4 e( E( C cz2p0.jpg
4 j8 z( @3 P  V) r) j5 M2 R  P  三国时期的明光铠5 F1 V/ ]  b8 ?) I  ^% I9 l/ G% M
  三国时期曹植所做《先帝赐臣铠表》记载# }9 T: C! M3 d1 ~' C/ z
  “先帝赐臣铠,黑光、明光各一领,两当铠一领,赤炼铠一领,马铠一领”
/ |( K$ v+ P% W" A  ]  根据《吴历》记载,公元222年夷陵之战之后,孙权(182-252)派遣使者向魏文帝曹丕(187-226)汇报战果。
/ {$ ^$ D! _1 H- [) r" I  “权以使聘魏,具上破备获印绶及首级、所得土地,并表将吏功勤宜加爵赏之意。文帝报使,致鼲子裘、明光铠、騑马,又以素书所作典论及诗赋与权。”0 m: O" d6 a+ K, E( o) `
sunq0.jpg ( I" I/ r% _/ `/ [
caopp0.jpg 4 M* q! e5 {4 D1 B4 t- ]
  南北朝的明光铠2 R) [! h7 g9 f4 w
  目前已知的胸前有板状护甲最早形象出现在南北朝。" ^/ t2 D6 J/ b' T* L% M5 ]
  孝昌元年(525年)元熙墓陪葬的手按大盾的陶俑,它所披铠甲的胸、背部分都是由左右两片近似椭圆形的大型甲板组成的,腰间束带。建义元年(528年)元邵墓中陪葬的陶俑同样有穿着明光铠。这类陶俑高30.8厘米,而同墓中普通士兵俑高不过19.1厘米左右。可见明光铠在当时是军官阶层豪华装备品。
% ~! h' A; h2 R* |  明光铠较早的参战纪录是《周书·蔡祐传》中如下的话:“祐时着明光铁铠,所向无前。敌人咸曰‘此是铁猛兽也 ’,皆遽避之。” 由此可知明光铠是铁质铠甲。
: A. A  F5 G7 i; \! ^4 F6 [, s3 ~  南北朝时期装备明光铠的证据如下:河北赞皇东魏武定二年(544年)李希宗墓中陪葬持盾陶俑、北齐天统二年(566年)崔昂墓中陪葬陶俑、陕西咸阳北周建德元年(572年)墓陶俑,等等。整体来说北朝后期表现出明光铠逐渐排挤两当铠的趋势。* r3 A; X* [9 b7 A4 p
  上面所说穿着明光铠的陶俑所戴头盔,中脊起棱,额前伸出突角,两侧有护耳,护耳上又有一层突起(术语叫护)。这种头盔流行于北魏末年到隋朝。
# T) ^2 [7 Y& ?0 D! x4 w+ m) u, B6 I5 W7 \9 W
  隋朝的明光铠! |7 e; y! ^( d7 w
  隋朝盔甲技术和装备情况跟北朝晚期相差不大,只是明光铠基本上已经排挤了两当铠。
' S& D7 p% U& a2 \3 C/ ?: [. ]9 z7 w9 F  ^
  唐朝的明光铠
" Y* p! b% c: A  而明光铠集大成及发扬光大的朝代是唐,在《唐六典》中记录了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铠甲。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 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而在这十三种铠甲中又以明光甲为首。这强大的铠甲无不展示了唐朝国力之强盛,先辈智慧之无穷。
! x" O2 Q6 ?1 s, Z& |2 F  唐朝军队盔甲装备比例比前代有了很大增加。从《通典》和《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卷四《军械篇》可以知道,唐朝标准是着甲士兵占军队总数的60%。虽然并不是都穿着铁甲,但这个比例比起前面说过的汉代军队着甲比例,还是有很大进步。
9 }6 }/ a7 h3 k0 O# c2 O2 {9 Q  在盔甲种类方面,《唐六典》卷十六提供了资料:“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细鳞甲,四曰山文甲,五曰鸟鎚甲,六曰白布甲,七曰阜绢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锁子甲,十有三曰马甲。” 又有批注:“(甲,似物之浮甲以自卫也。《史记》曰:“楚人鲛革以为甲。”《汉书》曰:“魏氏武卒衣三属之甲。”谓上身一,髀禅一,兜鍪一,凡三属也。今明光、光要、细鳞。山文、乌鎚、锁子皆铁甲也,皮甲以犀兕为之,其余皆因所用物名焉。)”
1 e" x# q( L2 @& z) `) q: c3 c  根据以上记录可知:" a: c+ x5 W& Z) T& j3 W( k
  1.明光铠是铁甲。* F+ ?% r! h8 }( \& {& K1 S$ t
  2.即使是盛唐时期,很多盔甲也不是铁质的。这有战术需要的原因,也有生产能力制约的原因。
  k, W6 q5 \. L7 I  根据敦煌莫高窟264窟彩塑天王像所着铠甲复原,由1590片鱼鳞甲和644片长条甲编缀而成。“明光铠”为唐十三铠之首,胸前和背后有金属圆护,打磨的极光滑,颇似镜子,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故名“明光铠”。-“见日之光,天下大明”: u4 X: X2 b7 c) ~
  下面说说全盛时期的明光铠。
+ t0 Q. _+ q. W9 h  唐朝明光铠按年代先后顺序可以分为五型:隋代胄甲、初唐胄甲、盛唐胄甲、中唐胄甲、晚唐胄甲; g+ z, Y' ?8 K1 e8 _

" [' B7 i; a6 l5 N7 D) G. A( D  制作
' s' \7 _' ~- q  唐朝负责制造盔甲的部门是贞观六年(632年)设置的“甲坊署”,据《六典》,甲坊署长官为令一人,品级正八品下。该部门其他官员有丞一人,品级正九品下;监作二人,从九品下。同时,在北都军器监,也制造盔甲,成品存入武库。
; B. O* K& K# t* p- B% k  作为主要的护体用品,铁甲的制造是相当耗费工时。工序如下:首先将铁制成甲片;之后打札、粗磨、穿孔、错穴、并裁札、错稜、精磨;甲片加工完毕后,用皮革条编缀成甲。里面还要挂衬里,防止磨损皮肤。根据日本延长五年(927年)仿效唐制撰定的《延禧式》卷四十九《兵库寮》,制造一副铁甲,需要192到265个工作日。修理一副盔甲,都需要41名工人。
+ @4 x+ Z; a9 H8 L3 ?  很多人迷恋明光铠叹惋它的逝去,我想他们不单单是迷恋那一身雍容华贵,霸气无双的明光铠甲,更是迷恋唐朝是那天朝上国的霸气,叹惋那将军百战死的英勇与豪迈吧。. a1 I, n1 ^7 f  t% _

+ D& d9 `8 g1 v4 ]9 r& `0 [- ~( C; |6 N4 y5 O$ f! L- j% M% b* a& ]1 O
2 ]" f% |) w6 r3 @, O; A4 T) Y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