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3|回复: 10

[转帖] 赵汀阳:何谓中国?中国的生长方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1 23: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谓中国?中国的生长方式

送交者: wangguotong[★★★声望勋衔13★★★] 于 2024-05-01 2:18 已读 292 次 1赞 大字阅读  wangguotong的个人频道 +关注
赵汀阳:何谓中国?中国的生长方式
各位朋友好,刚才黄平说我有一本新书(《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即将由中信出版,所以特别期待能够得到各位朋友的批评和建议,以便能够不断地推进。说实话中国是一个最难的话题,在做中国研究之前我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天下的理论。然后再重新做回中国,这个故事很长。


在1993年之前,我基本是研究西方哲学的,在这之后我主要转向研究中国的思想。1995年北大的朱苏力教授说,我们确实应该思考一下,中国到底有什么东西是能够提供给世界的?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所以当时给我印象很深刻,因为在研究中国的时候,很容易变成研究中国的土特产。朱苏力这个问题其实想问,中国有没有一些能够提供给世界的普遍性的东西?


我首先要感谢黄平,认识他之后我关注到社会学,也认识到社会学很多大师的著作。同时认识了王明明,从他那里知道了人类学的知识,包括他喜欢的格尔兹,这些方法对我非常有益。到后来认识更多的学者,包括今天这几位好朋友,我从他们那学到非常多的东西,我不断的骚扰他们,经常向他们提问题。应该说从我转向中国研究以来,一个基本的方法就是以朋友为师,因为中国是一个综合的存在,我必须了解各个方面的知识,不管是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考古学、古文献学、历史学,诸如此类,所以所有的朋友都是我的老师。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所以借这个机会我向他们表示感谢。


我们回归主话题,中国到底是什么?有过西方解释也有中国人自己的解释。但是大多数的解释,我觉得都是一个描述,描述中国到底是长什么样的,没有解释说中国为什么长成这个样子?简单用一句话来说,我这本书的中心想法就是中国是一个有着强大的向心力的漩涡,不断把周边各个地方的文化卷到一起。形成一个极其丰富的巨大的时空存在。这个漩涡的特点就是一旦卷进来无法脱身。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这样一个巨大遗产,就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最大的遗产。


我把我所做的试图重构中国历史性的工作,理解为是一个祭祖行为。也许我们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中国需要重构它的历史性?在古代没有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现代产生的,中国已经失去了以自身逻辑来讲述自身故事的能力。客观原因应该这么说,在现代之前中国是一个独立发展的历史,但是现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已经萎缩、蜕化为西方现代史的一个附属或者分支。也就是说现代的中国史其实是西方史的一部分,它失去了自己讲述自己的这样一种可能性。



当然我们肯定都会意识到这个情况正在改变,中国逐渐重新拥有了自己生长的能力和方式。这是不久以前的事情,应该也就是不超过十年时间,我们一般都认为它是改革带来的成果。这个时候我们非常需要理解我们的祖先,理解他们留给我们的遗产。关于古代中国,一般来说有三个共识,一个是中国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文明,第二是中国具有无所不包的兼容性,第三,中国是一个非神性的国家。这三个共识,前面两个我认为是正确的,第三个假设,我觉得是有问题的。这主要是一个来自西方的看法,他们认为如果你没有一种宗教,或者没有一神教就是没有神圣性。这一点我深表怀疑,中国存在另外一种神圣性,这是不需要表达为宗教的,这也是我试图论证的一个问题。


自现代以来,包括我自己在内,有时候潜意识会被迫的使用一些由西方知识生产提供给我们的概念和知识,用这些东西来分析中国,比如过去曾经一度很流行的一个说法,认为中国古代是封建社会,这是完全牛头不对马嘴,中国根本没有西方意义上的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我们的封建指的是先秦的分封制,那个跟西方封建社会完全不是一回事。同样流行的理论还有说历史是阶级斗争史,这也是完全不靠谱。说我们小时候读的历史都是农民起义,其实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非常不重要的部分,并且不一定是真正的纯朴农民,而是流民。这些都是西方推销给我们的观念。


今天仍然发挥作用的一些概念,比如帝国、朝贡体系、东亚、民族主义、殖民主义,这些都是西方用来解释中国的东西,在我看来都不符合事实,和中国对不上。这些概念不仅误导事实,还有政治的附加值,把中国历史描述成一个很丑恶的故事,这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当年我写《天下*体系》这本书,我就用过帝国这个概念。过了好几年,突然有一天我觉得不对。中国是帝国吗?帝国的标志就是迷信武力的征服,并且是向外看,是一个向外拓展的国家,那才是帝国,而中国不是这样的,中国缺乏以上的两个性质。其实古代中国只不过是君主制,所以我后来在新的书里面进行了纠正。当然没有纠正过来的还有很多,因为这一百年来我们已被西方重新塑造,如果有这些不靠谱的概念,也请大家原谅,我一个一个地改掉。


另外一个要注意的偏见,就是我们在理解古代历史的时候,非常容易以现代的事实倒映为古代的事实,比如说我们今天的国家是有主权的民族国家,而中国古代没有民族这个概念,只不过就是你是山东人,他是山西人而已。只不过就是不同地方的人,在今天都给搞成民族,搞成民族之后告诉你,你一定就有民族主义,中国古代变成民族之间的竞争。事实上中国这片土地上只发生过政权之间的战争,各个英雄都是忠于自己的朝廷和君主,而不是民族主义、爱国主义。


还有一个偏见,我管它叫地方主义的偏见,包括目前流行的汉族观点,汉人观点,儒家观点等等。因为中国人数最多的就是汉人,儒家文化是主体文化,所以我们很多时候都是习惯于站在中原,以汉人的身份来看中国。这其实就跟西方人把长城看做是中国的边界一样。这样是不公平的,如果我是一个蒙古人,我会怎么想?我难道不能认为中原应该归我统治?当然可以。当年忽必烈就是这么想的,皇太极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不能够局限地站在一个地方去看问题,我们要站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地点来看中国。


排除这些偏见之后,我理解的中国就是一个自古以来连续动态的一个博弈游戏。大家为什么有热情要参加这样一个博弈游戏?这些是值得研究的。如果各个地方的人都愿意来参加这样一个比赛,那么这个游戏它在运动方向上是一个由内向外走的向度,还是由外向里走的向度?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像我刚才说的,我们总忍不住从汉族的角度、从儒家的角度看问题,认为中国的文明一定是由中原这个地方向外扩张的。


这个情况比较复杂,如果具体说的话,我认为在远古中国,漩涡形成之前,是从中原往外传播的。但关键是那个时候,中国还不是中国,所谓中国就是中原那点地方,其他地方就是天下。在先秦时代,应该说是一个中国管理下的天下。在我看来是秦朝奠定了中国,从春秋战国起已形成一个无法脱身的漩涡,这个漩涡的原因要往上追溯。一旦漩涡形成,中国就变成一个各方力量由外向中间走的这么一个路径,这样形成了向心力,所以中国才会越变越大。但是为什么几千年下来,中国不去侵略却越变越大,这样一个悖论如何解释?


我认为,这个漩涡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为中原地带拥有当时最好的物质条件,还拥有最丰富的精神世界。各个部族到中原来逐鹿,抢的不仅仅是土地,更主要的是抢夺物质生产的能力以及知识生产的能力。拥有了知识生产力就可以把自己合法化,并且能够支配整个中国,所以漩涡的吸引力就来自于此。


精神世界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这就要解释中国的神性问题。在中原发展伊始已经奠定了天下的基础。天下是以天对应,天是神圣的,模仿天的天下也因此具有神性。所以中国的神性是这么来的,我书中讨论了很多具体细节,比如中国的房子为什么盖成这样?下面有一个底座,底座就是大地,上面这个盖就是天,我们的房子本身就是天地。诸如此类所有的细节都表明了,中国文化的运动方式就是要把中国塑造成一个配天的存在,所以它是神圣的,尽管它不是一个宗教。


我经历了一个骑驴找驴的过程。我们过去总把中国当成一个不加思索的东西,而去寻找其他的事情。所以过去一直没想通,中国的信仰是什么?一个民族不可能没有信仰,可中国的确没有一神论的宗教,这一点使我迷惑很长时间。最后我发现,中国的信仰就是中国本身,这个巨大的时空存在就是中国的信仰,某种意义上来说历史学就是中国的宗教,中国存在的时空就是中国的神庙,我们就住在神庙里面。中国历史性的演变,我可以概括为先秦阶段,中国地面叫做中国的天下,也就是说中国所建立的世界秩序。从秦汉到清末这一段,我把它说成一个内涵天下结构的中国,中国是一个以天下为结构的国家,或者说以世界为模型的国家,这才是中国真正的性质。到了清末,从民国以来的现代中国就非常萎缩了,已经萎缩为天下里面的中国,也就是世界里面的一个普通国家。


这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中国未来的命运是什么?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也许下一步当中国重新进入青春期、生长期,是否能够由天下里面的中国,重新生长为一个内涵天下结构的中国?我觉得是非常可能的。接下来是不是还能够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中国的天下,由中国来建立一个世界的秩序?我想引用一下吕不韦曾经说过的话: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那么世界就是世界所有人的世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15 12: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秦长耕 于 2024-6-15 12:32 编辑

非武即文,以文化育是文化,圣人教化是文化。
古诗文网摘:
     《南怀子》齐俗训
原文:  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太公问周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太公曰:“鲁从此弱矣!”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上功。”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鲁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故《易》曰:“履霜,坚冰至。”圣人之见终始微言。故糟丘生乎象,炮烙生乎热斗。子路撜溺而受牛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子赣赎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赣让而止善,孔子之明,以小知大,以近知远,通于论者也。《中庸》第二十章
  原文: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联系一下:
任人唯亲,会弱。任人唯能,会乱。就是有利有弊,演绎了事物发展中的两面性,逐其利则必担其弊。
通于论者也。通论就是可重复应用的理啦。
尊尊亲亲和举贤而上功各有利弊,几百年的历史已经 证明了这一点。孔子的《中庸》: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这应该可以算是传统文化中的道、理、所以然。当然传统文化不限于儒家,儒家思想也不限于中庸,,,。

追求大公无私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代止于贫困,追求财富极大积累的时代或将败于自私贪婪。有利有弊。

说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似乎很容易,但时代不同了。现代追求物质极大丰富是基于人身体感观欲望满足,而人的身体感观欲望是人性自私甚至是人性恶的来源。东西方传统文化都是基于人性善而论的,那么人性善的来源,或说什么是人性的问题终是现代哲学绕不过去的问题。
辜鸿铭《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礼来自我约束。这里借约束一词说,礼从共识成为约束,从约束 变成束缚,从束缚变成 枷锁,然后砸烂枷锁。二千五百年来《礼记》一个字没多一个字没少,这说明是人心在变。也就是说既然中国人已经不能以礼来自我约束了,那么老外能以礼来自我约束吗。民国大师们的弟子们已经在砸孔家店了。如果时下还有人能讲儒行,,啊,,是吧。
再说儒家思想首先是自己修身的理念,修身为本,而不应该当做改造世界的工具。东西方传统文化都是要改变自己的,比如佛教把向外找叫走魔道。这也算古今文化语境错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15 12:3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思维体系中摘出观念,从观念中摘出金句,从我句中摘出名词,在名词中搞说文解字。结果就是不同的碎片放到一起时显露出无逻辑。
雷锋不会追求物质极大丰富,追求物质极大丰富的人不可能道德极大提高。悖论之下堆积了无数假大空。
假道学被真奢靡所鄙视的没有哲学没有逻辑的时代并无力支撑起传统文化的深刻,因为人心不古。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15 12:4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网摘--赫拉克勒斯的选择
     《光明日报》
  古希腊智者普罗狄库斯在其名著《季节》中讲过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故事说,大力神赫拉克勒斯青年时,曾为自己的人生道路苦苦思索。一天,他坐在僻静的树下读荷马的《奥德修斯》,这时候,走来两个女人。其中一个浓妆艳抹,穿着华美的袍子,体态袅娜,一副懂得享用生命的样子;另一个则端庄典雅,质朴恬美,身穿白袍,装饰纯净。她的眼睛带有湿润的忧伤,好像刚刚哭过三天三夜似的。
  “我叫幸福,恨我的人则叫我邪恶女神。”第一个女人对赫拉克勒斯说:“跟我走吧,我愿意向你提供各种快乐,并保证你终生不受辛劳。”
  “如果你走我指出的这条路,将成为人类的造福者。但我不能保证你享受荣华富贵。你只能得到自己给予自己的东西。”另一个女人说。她的名字叫美德女神。
  邪恶女神打断了她的话:“多么漫长而崎岖的道路!看,除了艰难时光之外,美德不会许诺给你任何东西。”
  美德反驳说:“你引诱人们奢侈、懒惰和睡眠,受你迷惑的人贪得无厌,下场悲惨。相反,我是工匠和善行的赞助者,家庭关系的维护者,战争和和平时期的忠实同盟者。在我的庇护下,人们履行义务,享受工作的乐趣。即使死了,人们也会记住他们光荣的名字。”
  赫拉克勒斯感觉到:这两个女人,正是自己要面对的两条道路,一条通向美好,一条通向罪恶,尽管它们的名称,都是幸福。最终,他牵起了美德女神的手,走上了拯救世人的英雄之路。
  邪恶女神与美德女神的“幸福”都以美为本,但是,“美德”以美的心灵作底,“邪恶”却以美的身体为基,其质地完全不同,肉体的感觉也不同——邪恶的幸福感觉是轻逸,美好的幸福感觉是沉重。可见,幸福不是毫无重量的享乐,而是沉甸甸的承担  人类历史中有很多幸福的灵魂,他们之所以最终获得了幸福,是因为他们对责任的坚决承担。当我们背负着沉重走向幸福的灵山时,难免步履维艰,只有不动摇的人才会最终懂得,这种担当,有纯净美好的真幸福为回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15 14:2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秦长耕 于 2024-6-15 14:40 编辑

中国上古有大同社会,天下大同也是现代人的愿望。
学着搞了公有制,却没有大公之心匹配,结果自己打破大锅饭。
大同社会,不但不可能是教科书式的奴隶制社会,而且是一个社会觉悟很高的社会。
《周礼》乡师/比长: 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能者。
如果把人的学问分为怎么做人的学问和怎么做事的学问,那么如果最终不能把问题归结到怎么做人上来,可能就会变成没有学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17 06:38:07 | 显示全部楼层
秦长耕 发表于 2024-6-15 14:26
中国上古有大同社会,天下大同也是现代人的愿望。
学着搞了公有制,却没有大公之心匹配,结果自己打破大锅 ...

我对“大同”的解读:叫作“非普世价值观”——凡“是”判断语境理会的道德观,皆具有悖论性、分化性,一定与“大同”理念背道而驰的。
同理。古今中外,凡“是”判断语境理会的理论,无论什么“主义”、“真理”,如何“普世”,皆具有斗争性,皆不可能作为实现大同世界的理论依据(只能做“反面教材”)————亚真实与自定义真实,华夏文明的“知而慧(负阴)”,与西方文明的“识而智(抱阳)”才有“水乳交融”的可能,那才是真正“浪漫的”爱屋及乌、睹物思人。从而为一个形(智)神(慧)俱备的、活泼跳脱,丰富多彩的、具有千变万化的多样性的、相干或退相干以及“上手状态”与“现成状态”“真假随意”的共情的大同世界的实现奠定基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18 17: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秦长耕 于 2024-6-18 17:18 编辑

先说说道德一词古今语境差异。
史上第一道德人可算那位王子出家名利尽舍,社会资源占有最小化。史上第一经济人可算杨朱: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也。佐证一句,诸葛亮讲检以养德。这是从社会资源占有说德。
有人问从道德观怎么看有钱人。
古人是把道和德分开用的。
合法获取是合道,也就是“非礼勿取”。
古人讲的德并不指规矩,而是一种可转换的概念。都说积德积福,那么享受过了,那个德当然是要消耗的,而做坏事、害人是要损德的。
由此人说有钱应该是因为有德,就是把德换成钱了,传统文化中强调积德。汉字表达是要对应客观存在的。
现在讲道德一词用于表示觉悟高,比如乐于助人,一心为公。
顺便说说
讲”道“离不开修行,不同境界要求不同。
比如修善在道中。世俗视角讲助人为乐是善。佛教中讲身口意指不说不做不想,可以筛掉自身欲念,即便说助人为乐是善,那身口意就是大善,修行标准从高。在净土法门中可以说念佛号是善,在佛教不同法门中都可以说守戒律是善,在八万四千法门基点说修正法是善。
道教也讲无为,也是可以筛掉自身妄念,为道日损,清心寡欲。
清心寡欲的人或许就会希望以最简单的方式生活了,对社会形式,生活内容或不去期望什么了。当然,再说以苦为乐就更不同了。

有在到塔尔寺问喇嘛,拜佛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佛想要什么呢。
也许在佛教中可以说佛想让人守戒律。
(释迦牟尼生前带着弟子要饭,要向他求发财,反正是在他生前应该没有。)

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应该是关于人的问题,人的基本问题应该是怎么做人的问题,怎么做人的基本问题应该是什么是人性的问题。
人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人身体感观欲望的需求是人性自私甚至是人性恶的来源,那么人性善总要有个来源。人性欲望只是半个人性。
人=性命=性+命=元神+肉身
现代教育讲的是:人=生命,只讲肉身。追求幸福,要追求物质极大丰富满足感观欲望。
人性善是社会觉悟的支撑,有必要探源。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古希腊哲学讲到,追求善德是基于灵魂,追求幸福是基于身体。
东、西方在隔着高山大海的时代,对人性的认知都是一致的。
这里希望都能为自己的灵魂需求负点责任。
太原出了个奈何桥,希望不要再有奈何楼。

《礼记》礼运讲到大同社会。《周礼》乡师/比长:"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以兴贤能者。","三年大比,则大考州里,以赞乡大夫废兴。",可见大同社会一定不是奴隶制社会,而且社会觉悟很高。
既然中国历史上没有奴隶制社会,那么那个都知道的社会发展规律在中国是不适合的。
辜鸿铭《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礼来自我约束。”借约束一词说,礼从共识成为约束,从约束变成束缚,从束缚变成枷锁,然后砸烂枷锁。《礼记》一个字没多一个字没少,说明是人心在变,当然普遍不愿意以礼来自我约束,应该不是社会觉悟更高了,而是要摆脱精神枷锁强调个人愿望,也就是说,社会觉悟在滑落。西方人也在摆脱精神枷锁。佛教经典也是一个字没多一个字没少,末法了。
既然在中国的三千年历史中社会觉悟是在滑落,那么那个大家都知道的社会发展规律在中国来说是不对的。

应该说中国历史上,财富积累技术创新伴随着社会觉悟滑落。
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的欲望,人的欲望越强则奴性越强。看看不愿做奴隶和人们是不是自己欲望的奴隶呢。
人的欲望越强,社会觉悟表现越低。依法治国是道德探底。
如果希望回归大同社会,先问我们自己能不能有大公之心。要是能,那就是有希望。
(都知道老鼠乌托邦吧)

唯物哲学认为未来是共产主义社会,宗教认为未来(末世教宗在眼前了)是世界末日。进入未来是要经过末日审判的。
有人问季羡林,有神论先消失还是无神论先消失。
季羡林说,人是需要临终关怀的,应该是无神论先消失,哪怕只有一分钟。
(或可以理解为,任何人在临终前一分钟,如果希望给自己的灵魂找个归宿,那么这个人就不再是无神论了。)
这里只是讲讲古今文化对比,讲讲语言逻辑。把大家都知道的问题换个排列组合摆一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0 15:5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阴盛而阳衰。阴阳此消彼长。社会发展的表现是随着技术创新财富积累,社会觉悟在不断滑落。
空想主义是要好上加好,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实践中看到的是追求大公无私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时代止于贫困,追求物质财富极大 积累的时代必将改于怎么贪婪。阴盛而阳衰。阴阳此消彼长。社会发展的表现是随着技术创新财富积累,社会觉悟在不断滑落。
空想主义是要好上加好,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实践中看到的是追求大公无私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时代止于贫困,追求物质财富极大 积累的时代必将改于怎么贪婪。有利有弊。
网摘:
中学生抑郁超40%,来自2023年中国心理健康蓝皮书
柯瑞心理咨询2023-12-10 16:43辽宁
2023年10月10日,在北京发布了《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
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急速加剧,国民心理压力大大增加,心理健康问题凸显。
全社会的关注重点-- 学生群体,面临着学业、就业等压力的增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且呈低龄趋势。
报告显示,高中生抑郁检出率超40%,初中生抑郁检出率超30%,而小学生的抑郁检出率超10%。
往年数据
2021年3⽉,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青年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多发,中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检出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小学阶段的抑郁检出率为10%左右,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约为1.9-3.3%;初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约为3%,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6%-8.6%;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超40%,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0.9%-12.5%。
《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28%。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41%曾因抑郁休学,学业压力已经成为压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身上的一座大山。

既然说有利有弊,那么抑郁之弊是与什么“利”相伴生而来的呢。

观念主导行为,那么树立正确的观念就是很重要的。看这个观念合理吗。
儒释道都是以理为基础的思想体系。
现在强调的观念在应用中或有不符合客观规律的问题。这样观念源于人的欲望,在有利有弊的理中暴露出弊端。修道,讲道理,很重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7 12: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是关于人的问题,关于人的基本问题是关于怎么做人的问题,关于怎么做人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人性的问题。
人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人身感官欲望是人性自私甚至是人性恶的来源。人性善总要有个来源。
苏格拉底讲到赫拉克勒斯的岔路口选择,认为追求美德是基于灵魂的,追求幸福是基于身体的。
讲清了什么是人性的问题,再谈人生观。
明确人生意义,才能谈价值观。
人认识了自身才能确认,是人在看世界,而不是禽兽世界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7 12: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秦长耕 于 2024-7-7 13:30 编辑

说说碎片
在思想体系中摘观念,从观念中摘金句,从金句中摘名词解释,再搞点说文解字。
把自己认为好的堆到一起是不是在推动社会进步。对比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见孟子主张安乐则死。
一阴一阳之谓道。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倾,音声相和,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仁者,人也 ,亲亲为大 。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 ,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体系,有比较,有辨别,才有辩证。
没有了雅,就不能界定俗。反三俗没有法律依据还不方便了。
坚持辩证法(普遍联系发展的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片面孤立静止的看问题)。
照片零件加工图细胞图都是片面孤立静止的看问题的思维方式,为什么要反对呢。
否定一面有同时,另一面也就不自圆其说了。
对应的两方面同时思考是辩证思维,取其一方面是碎片思维。
比如在温饱时追求物质极大丰富,到小康时追求物质极大丰富,富足了再追求物质极大丰富,奢靡腐败了。
追求大公无私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代止于贫困,追求物质财富极大积累的时代将败于自私贪婪。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古人称之物极必反。
因为事物有利的一面同时的弊的一面,逐其利必担其弊,所以有《中庸》: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执两端是辩证思维,取一端是碎片思维。因为事有利弊两面,所以碎片式表达不能自圆其说。
因为碎片思维,而不能自圆其说,便有了“哲学姓吕,两个口。”之说。
或是在批判三自一包时很能写 ,到了推广包产到户时也很有的说,如此哲学确实姓吕。
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好。模仿一个有制,至少是想法好。却没大公之心匹配公有制,结果体制内打破大锅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对比有辨别。以碎片思维把安乐摘出来,结果应该是并不能安乐。
从西方文化说,追求美德是基于灵魂,追求幸福是基于身体。把幸福摘出来追求,没有美德支撑的幸福是所希望的吗。
唯物哲学是压垮传统辩证语境的最后一根稻草,实现了碎片思维。
既然哲学姓吕,就需要权力做主。当然不能一个人一个说法,就是不能乱。或许权力总是会思考的吧,权威吗。
顺理成章的吧,中国文化就是这样发展的。是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7 13: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观念主导行为,以小知大,以近知远。
如果对结果满意,顺思维可以总结经验。如果对结果不满意,要反思,看看是哪里错位了。
现在诸多社会问题,家庭问题,个人问题,是不是出于什么不妥当的观念呢。碎片思维带来的弊总要由人担。通常说自做自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