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24-12-4 10:55 编辑
8 T6 h4 E& j1 x5 n) u# W
) b8 L/ K1 U3 c" z; V李勣班剑
- m3 s- a$ F& r+ |; J( S4 {, j. F4 y# r来源:历史风云
7 W! g1 F7 u Z$ B1 P H1 l2 v
5 e+ \+ S& R/ A: E% Z 剑是古代兵器之一,属于“短兵”,秦有“百兵之君”的美誉。
3 L4 C! m# a6 J
" |. q R6 i8 M5 f1 N. \1 j
1 B4 p9 \: m. p1 v 中文名:李勣班剑# U7 I# Z% |( |4 M/ w, G
所属年代:唐! g* g* G. C% x* \- f
7 w4 A6 y4 W0 A1 V& P3 ?" ] 古代的剑由金属制成,长条形、前端尖,后端安有短柄,两边有刃。剑又称“轻吕”、“径路”。春秋末年,开始流行长剑。
0 |* i6 O! x: N! E" y 剑古之圣品也,至尊至贵,人神咸崇,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至贵。以道艺精深遂入玄传奇。实则因其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历朝王公帝侯、文士侠客、商贾庶民,莫不以持之为荣,剑创始自轩辕黄帝时代。
4 H$ {8 e9 ?" _+ l! E2 D- b 剑的种类很多,但班剑大家却不太熟悉,今天让大家欣赏一下李勣墓出土的班剑。! \' Z! {0 J3 o
李勣(594-669),唐代政治家、军事家。原姓徐,字懋功,因唐高祖李渊赐姓李,故名李世勣,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遂改名为李勣。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一带)人,后来被封为英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在唐朝甚至在中国的历史上,李勣都可以说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将入相,位列三公,极尽人间荣华,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
" ?$ V' Q$ K5 ^0 ~3 Q' ~
+ n; t" ^1 ~+ A$ E 李勣墓在今昭陵博物馆院内,他的墓由3个高约6丈的锥形土堆组成,土堆下部合在一起,上部形成倒品字形的山头,象阴山、铁山和乌德鞬山,意思是为表彰他生前破突厥之战功。1971年昭陵博物馆对李勣墓进行了发掘清理,出土了一把鎏金铜柄木剑,即为班剑,全长1米,原放在棺床上,剑柄及鞘外均裹鎏金铜叶,铜叶上錾刻怪兽、瑞草纹饰,相当精致,然剑体却是木质,显然这把剑非实用兵器。
& {) B5 x' G: D- l Z
; T$ a/ {/ D, z0 d: \! e0 ?1 I
+ X; I/ u/ J0 `$ ]# ]6 y: k
那么,何为班剑?所谓的班剑,其实就是有纹饰的宝剑,或曰以虎皮饰之。又有人说它其实叫“斑”剑,班通“斑”,是使用虎皮等装饰的宝剑,这是一种专门用于仪仗中的器件,汉朝时,为了展现皇帝的威严,身边经过的路上总会伫立两排武士,其实就是后世的仪仗队,他们携带的兵刃就是班剑。汉制,朝服带剑。到了西晋时期,为了减轻仪仗队的负担,就将原本是真铁铸造的宝剑换为了木剑。晋易以木,谓之班剑。宋齐谓之象剑,取装饰灿烂之义。后用作依仗,由武士佩持,天子以赐功臣。" `$ p5 G: C4 `% e3 M
李勣墓中出土的班剑,材质也为木制,由此可见,西晋之后,木制班剑逐渐成为了主流制式,使用精美的木剑陪葬也无可厚非。
. Y) g" C% a. c) }1 L* [9 l- ? 唐诗《天长节使韦公德政碑》:“罗衣娥眉,立乎玳筵之上;班剑虎士,森乎翠幕之前。”宋代《事物纪原·旗旐采章·班剑》:“本汉朝服带剑,取五色班阑之义。”《旧唐书·魏征传》:“徴薨,年六十四,太宗亲临恸哭……给羽葆鼓吹、班剑四十人。”
6 L: t- d6 `* M! u) g* U' B 《五臣注》中说:“班剑无刀,假作剑形,画之以文。”通过这两句话我们便可以知道,班剑是一种以木制作的、刻饰花纹的礼仪用剑,既可作为上朝佩剑代替真剑,又可作为仪仗佩饰,且因剑首上饰物的不同而有贵贱之分。实际上班剑只是古佩剑之异化,已彻底失去防身自卫的意义,而仅具礼仪性质。: C6 d# u8 h' L& Y. p( a. P+ Q
总的来说:班剑是天子赐予有功之臣的一种表示阶级的本质礼器。李勣一生战功赫赫,又是托孤大臣,为大唐的稳定、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皇帝赐他班剑亦是情理中事。
- u' b4 h7 b& h) k& X1 B# J- Y9 n4 t/ {, }4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