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坛彩龙
来源:泸州非遗
国家级非遗雨坛彩龙:舞动中的传奇
雨坛彩龙,这个来自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的传统舞蹈,不仅是当地的瑰宝,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员。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当时雨坛乡的百姓们通过舞龙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到了清光绪十八年左右,当地的艺人将传统的“草把龙”改造成了彩龙,1919年,第一条雨坛彩龙正式诞生。从此以后,每逢年节或婚丧嫁娶,这条彩龙都会在当地舞动,为人们带来欢乐和祝福。
雨坛彩龙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它更是文化与传统的象征。每一次的舞动,都是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未来的期许。
艺术特色
表演风格:雨坛彩龙的表演讲究一个“活”字,舞龙者需要做到“动于中而形于外”,达到“人龙合一”的境界,让观众感受到龙的鲜活灵动。
套路动作:表演套路丰富多样,在连贯变化的太极图形中,相继呈现“龙出洞”、“龙夺宝”、“龙抱蛋”、“龙擦痒”等数十个动作,展现了人们对龙的丰富想象。
音乐伴奏:热烈且川味浓郁的锣鼓吹打乐为表演增添了气势,音乐紧密配合龙的表现情绪和动作速度,增强了场面的恢弘气势。
龙体造型:龙头的设计灵感来自泸县龙脑桥的龙头,形象雄壮憨愚;龙身用竹篾扎制,共13节,浑圆灵活;龙尾呈鲢鱼状,紧随龙身起伏摇摆,富有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