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土家族八宝铜铃舞
恩施日报
沙道沟镇中心小学土家族八宝铜铃舞比赛现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土家族八宝铜铃舞被列为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源于祭祀的粗犷歌舞
土家族八宝铜铃舞起源于古代祭祀仪式,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最初,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祈求神灵庇佑等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家族八宝铜铃舞逐渐演变成一种具有娱乐性质的民间舞蹈,在土家族聚居区广泛流传,其发展历程反映了社会变迁以及审美观念的演变。
土家族八宝铜铃舞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舞蹈动作、音乐节奏、服饰道具等方面。其动作古朴粗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舞者手持铜铃,步伐以颤步为主,一步一颤或一步多颤,身体随之摆动,配合着铜铃清脆的响声,刚柔相济,张弛有度。舞蹈动作多模拟土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场景以及动物的形态,如“仙人撒网”“猛虎下山”等,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风貌和精神世界。
音乐节奏明快,以铜铃声为主要节奏元素,同时伴有土家族传统的打击乐器如鼓、锣等。铜铃声清脆悦耳,与打击乐器的节奏相互呼应,营造出热烈而庄重的氛围,为舞蹈增添了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舞者身着土家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图案精美,体现出土家族独特的服饰文化。舞者手中的八宝铜铃是重要道具,铜铃上系有彩带,舞动时彩带飞扬,与舞者的动作相得益彰,更显舞蹈的灵动与优美。
面临传承困境
目前,土家族八宝铜铃舞的传承主要依赖少数民间艺人和部分传承人的口传身授。在一些土家族聚居的村落,仍有部分老人能熟练表演土家族八宝铜铃舞,但年轻一代对其兴趣不高,传承人群出现断层现象。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电视、手机的普及,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选择,使传统的民间舞蹈在年轻一代中的吸引力逐渐下降。随着传统农耕社会的转型,土家族八宝铜铃舞所依存的环境逐渐改变,其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传承人的老龄化和传承队伍的青黄不接是当前土家族八宝铜铃舞传承面临的严峻问题。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对学习传统舞蹈缺乏兴趣,导致传承人难以得到有效补充。同时,传承人的传承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依靠面对面的教学,不能大规模传承。
文化内涵理解不足。许多年轻人在学习土家族八宝铜铃舞时,往往只是单纯地模仿动作,对舞蹈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理解不深,使舞蹈在传承过程中失去灵魂,难以真正传承下去。如果不能让年轻一代深刻理解土家族八宝铜铃舞所承载的历史、民俗等文化内涵,那么传承只是表象、短暂的。
尽管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非遗传承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如举办非遗培训班、建立传承基地等,但传承效果仍有待提高。
探索传承新路径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非遗传承模式面临诸多挑战,探寻新的传承路径对土家族八宝铜铃舞的存续与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宣恩县已将土家族八宝铜铃舞纳入学校的音乐、舞蹈或地方文化课程体系,从小学到中学进行系统教学。
宣恩县沙道沟镇中心小学专门安排专业老师授课,每周设置固定的舞蹈课程,从基础舞步、手势教起,让学生逐步掌握舞蹈技巧,了解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青少年接触和了解土家族八宝铜铃舞,培养他们对非遗的兴趣和热爱。
学校成立专门的土家族八宝铜铃舞社团,为有兴趣学习的学生提供深入学习和交流的平台。社团定期开展训练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同时,社团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文艺演出、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传承责任感。宣恩县沙道沟镇中心小学民族舞蹈社团取得了明显成效,社团成员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自身技艺,还成了八宝铜铃舞传承的使者。
结合土家族八宝铜铃舞的特点和学校教学实际,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应涵盖舞蹈的历史渊源、艺术特征、动作要领、文化内涵等内容,图文并茂,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通过校本教材的编写,使土家族八宝铜铃舞的教学更加规范化、系统化,为学校传承提供有力的支撑。
笔者认为,土家族八宝铜铃舞的传承路径是多样的。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如高清摄影、录像、3D建模等,对土家族八宝铜铃舞进行全方位的记录。例如,将数字化资料整理成数据库,不仅可以永久保存土家族八宝铜铃舞的珍贵资料,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让更多的人能随时随地了解和欣赏这一非遗项目。又如,制作精美的土家族八宝铜铃舞教学视频上传至视频网站,供爱好者学习;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土家族八宝铜铃舞的魅力。
开发专门的土家族八宝铜铃舞App,内容可以包括舞蹈教学视频、音乐、知识介绍、互动社区等板块。用户可以通过App学习舞蹈动作、了解其文化内涵,还可以在互动社区与其他爱好者交流心得,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App的推广,可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到土家族八宝铜铃舞的传承中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传承范围。
将土家族八宝铜铃舞与当地的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具有特色的非遗旅游项目。在旅游景区定期安排八宝铜铃舞表演,让游客亲身感受这一民间舞蹈的魅力。同时,开发与土家族八宝铜铃舞相关的旅游纪念品,如铜铃饰品、印有舞蹈图案的文创产品等,增加游客对土家族八宝铜铃舞的记忆,促进文化传播,带动经济发展。
以土家族八宝铜铃舞为主题,举办非遗文化节。邀请各地的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民间艺人以及游客,通过舞蹈表演、学术研讨、非遗展示等多种形式,提升土家族八宝铜铃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节假日期间,开展非遗体验活动,让游客参与到土家族八宝铜铃舞的学习和表演中,增强游客对非遗的体验感和认同感。
在保留土家族八宝铜铃舞核心艺术特征的基础上,可适当融合现代舞蹈元素、音乐风格。例如,在舞蹈编排上加入现代舞的队形变换和肢体语言,使动作更加富有活力和视觉冲击力;在音乐方面,融入现代流行音乐元素,创作出更符合当代人审美需求的音乐。总之,可通过多种形式的创新,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为土家族八宝铜铃舞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根据当下的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创作具有现实意义的土家族八宝铜铃舞作品。比如,以环保、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等为主题,将相关元素融入舞蹈内容,使其成为反映时代精神、传递正能量的文化载体,让土家族八宝铜铃舞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保持生命力和吸引力。
土家族八宝铜铃舞作为土家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土家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浪潮下,虽然其传承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探索学校教育传承、现代科技应用、文旅融合以及创新表演形式等多种新路径,有望为其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非遗传承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延续和弘扬。通过对土家族八宝铜铃舞传承新路径的探索,也能够为其他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让更多的非遗项目在新时代绽放绚丽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