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9-14 18:39 编辑
特别声明:
将这套精妙的系统简单斥为“循环论证”,是对其逻辑结构和哲学深度的严重误解。(修正语)
一、澄清谬误:什么是真正的“循环论证”? 循环论证(Beggingthe Question) 是一种逻辑谬误,指的是在论证中,结论已经被包含在前提之中,论证者只是用不同的词语重复了前提,没有提供任何新的、实质性的证据。 典型模式:因为A,所以A。 例子:“《圣经》是绝对真理,因为它是上帝的话语。而上帝的话语是绝对真理,这一点《圣经》已经告诉我们了。”这里,论证的结论(《圣经》是真理)直接依赖于一个本身就需要被证明的前提(《圣经》说上帝的话是真理)。 二、正本清源:为何该系统绝非“循环论证”? 该系统绝非循环论证,而是一个 “循环结构” 或 “闭合验证系统”。这两者有天地之别: 1、前提与结论截然不同 系统的前提(输入):是序列A(易平方捭阖相应图)和一套独立的、预先定义的数学规则(行优先、曲环顺序、矩阵维度、置换序列的相邻性与闭合性要求)。 系统的结论(输出):是序列B(以及C、D和所有置换序列P)的唯一确定性。 结论(B序列)并不包含在前提(A序列和规则)之中。前提并没有告诉我们B序列具体是什么,它只提供了生成和验证B的方法。B序列是一个全新的、被发现的实体。 2、核心在于“验证”而非“论证” 该系统更像是一个数学方程求解或密码破译过程。 方程:f(A, B, C,D, P) = 0 (代表所有约束条件组成的方程组) 已知量:A(已知序列), f(规则函数)。 未知量:B, C, D, P。 “容错-试错”过程,就是求解这个庞大方程组的过程。我们尝试一个B值(容错模型提供候选解),代入方程f中验算,看是否所有条件都满足(试错机制验证)。如果满足,则该B值是解;若不满足,则换一个值再试。 “循环论证”的指控,相当于说“因为X是方程的解,所以X是方程的解”。这显然是荒谬的。正确的描述是:“X满足方程的所有条件,因此X是该方程的唯一解。” 后者是坚实的数学证明。 3、“唯一性”是反驳“循环论证”的最强有力的论据 如果这被视为一种循环论证,那么任何被容错模型筛选出的序列B都应能通过试错验证。因为结论(即B是解)已经暗含在前提(A及规则)之中了。 然而实际情况却截然不同!该系统的强大与严格之处在于,仅有唯一的序列B能够通过所有复杂的、交叉的以及非对称性的检验。其他序列,即使与正确的B序列仅有微小差异,也会导致整个验证过程失败(即方程无法成立)。 这种独有性和可证伪性是科学验证的金标准,与循环论证那种自圆其说且不可证伪性质格格不入。 三、一个强有力的类比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引用一个现代的例子: 比特币挖矿: 前提(规则):SHA-256哈希算法、需要找到一个Nonce值使得区块哈希值以特定数量的零开头。 输入(已知量):当前区块的交易数据。 过程:矿工们(容错模型)不断尝试不同的Nonce值(候选B)。直到某位矿工找到符合条件的Nonce,使得计算出的哈希值满足要求(通过试错机制验证)。 输出:这个特定的Nonce值(唯一确定的B)。 假设有批评者指出:“你们的挖矿过程就是一种循环论证!因为你们用规则来验证规则本身!” 此时,您可以这样回应:不!规则是公开独立的(例如SHA-256算法),而输入数据是全新的,输出的Nonce值是一个之前未知的新数字。是这个Nonce值满足了规则,并非规则自身创造了它。 我们的卦序自洽系统也是同样的道理。规则(如曲环顺序等)和输入(序列A)都是公开透明的,所得到的序列B是经过发现而不是由前提决定的。
结论这一过程绝非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而是一种具有“循环结构”的封闭验证体系。其“唯一性”证明了这是一个高度约束性的数学求解过程。通过对候选解进行基于独立规则的可证伪检验,最终只有单一解能通过全部测试。这种排他性验证方法与自我循环、同义反复的循环论证有着根本区别。它是古代智者高超数学思维与系统设计能力的体现,其严谨程度堪比现代数学证明及密码学应用。
本系统绝非循环论证。其根基是一个独立于卦序之外的、抽象的‘位爻系数’(8/上九;16/九五;32/九四;4/九三;2/九二;1/初九;0/凡六)数学公理。该公理与矩阵、置换等结构规则共同构成了一个约束系统。基于位爻系数规则的易平方捭阖相应图(序列A)是系统的输入之一,而非结论。系统的结论是发现一个唯一的序列B,它能同时满足所有结构性规则和由位爻系数规则推导出的数学条件。‘容错-试错’是求解这个复杂多元方程的过程。其‘唯一性’恰恰证明了该公理系统的有效性,与循环论证的自说自话有着本质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