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回复: 1

[易学研究] 李守力:举例检验梁致堂“易经数理”的自洽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前天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要】
        梁致堂老先生是一位民间的中医大夫,他的国学和西学素养虽然都达不到专家水平,但他有一颗赤诚的弘扬中医与易学的丹心,他在家族易医文化的传承下花费了很大的精力研究易经的数理学规律,为我们留下了他的呕心沥血之作《易经数理秘笈》。梁致堂《易经数理秘笈》正式出版前的内部刊印书名是《中医基本理论核心问题探讨》。吕嘉戈是梁致堂“易经数理秘笈”的传人,由于吕嘉戈继承和补充了梁致堂的“易经数理”内容,所以本文将梁氏、吕氏并称,称该学说为梁致堂、吕嘉戈“易经数理”。
        梁致堂《易经数理秘笈》在前言“几点声明”中说:把易经的序卦作为数解,“关于卦义不取先贤爻象解释之说,但为证实数理之一贯耳!”梁氏“易经数理”的特色就是撇开卦象、爻象,以卦序之数为出发点,用“太九宫图”矩数81、64卦指掌图、十二地支指掌图为设定的“公理”,展开对《周易》卦爻辞的解读。64卦指掌图有6层数,而十二地支指掌图推展到25层宫位数,使得一个卦的数理几乎可以与所有数字发生联系,如此设定“公理”近乎“无理”。
        《易经数理秘笈》企图完全依据其设定的数理推导出整个《周易》卦爻辞,虽然有违于孔子《易传》,也与传统《周易》经学的理路相违背,但其大胆的数理推断是探索科学、探索真理的尝试,所以是值得尊敬的。
        梁致堂、吕嘉戈“易经数理”表面上纷繁复杂,似乎自成体系,实则说理逻辑多有混乱之处,大部分内容似乎是循环论证的数字游戏。这种循环论证与缺乏精细的形式、演绎、归纳逻辑有关。中国古代的科学也是讲逻辑的。名、辞、说、故、理、类,是古人常用的逻辑推理名词。中国古人重视归纳逻辑,善于整体地、系统地研究问题。
        梁氏“易经数理”是从《内经》数理推演而来,这些数理实则为古《易》《连山》系统,并非文王、周公创作《周易》之体例,所以用这些数理推导《周易》难免会得出牵强的结论。作者为了解释蒙卦的卦名(见《易经数理秘笈》13、14页),竟然动用了蛊卦、归妹卦、师卦、小畜卦、颐卦、观卦、节卦、明夷卦、萃卦、既济卦10个卦来盘旋解释,还要用矩数和除以9的数字游戏方法再加附会。这种如迷宫般的象数,其复杂程度已经远远超过汉易象数(卦气、五行、纳甲、爻辰、星宿、旁通、升降、卦变)的总和,有悖于“大道易简”的原则。后儒已知汉易象数之谬,梁氏数理也可想而知。
        本文中的苛刻评论只针对理论而不是针对作者。由于原作者谦虚求学、诚恳地寻求争鸣,所以本人也愿意多发表一些意见。文中观点也不一定正确,真诚欢迎高明指正。
        
        【梁致堂、吕嘉戈“易经数理”】
        吕嘉戈《易经新探——易之数理及医易同源的启示》,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
        第一章易之主要图表
        第3页:
        首先,从梁致堂先生《中医基本理论核心问题的探讨》一书看,他未涉入易学研究领域,不了解易学研究至少从宋代至今,对易的数理之谜一直未能解开,也不了解他所公布的两张图表及易之数理中常用的数:矩数与节数及其它们和卦序之间的数理关系在易学研究中从未有人提及过;其次,梁本人是为老中医,写此书时年过七旬……
        吕嘉戈在《易经数理秘笈》出版序言说:
        1996年,笔者专门赴忻州去看望梁致堂先生的亲属与同仁,……在忻州温村,笔者来到粱致堂先生的墓前,以《易经新探》祭拜梁致堂先生,并告慰梁致堂先生的在天之灵:《易经数理秘笈》的大用后学已经悟出,敬请先贤放心吧!
        按:本文视梁致堂、吕嘉戈的“易经数理”是同一体系,就是基于以上的说明。
        
        【举例一】
        吕嘉戈《易经新探——易之数理及医易同源的启示》
        第六章 易之数理关系简介
        在95页、96页,作者提出了一些“易经数理”体例,如96页:
        2.在《周易》卦辞中,“柔、牛”等表示二数。
        同人卦卦序13,谓:“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柔谓二数,表示同人卦子位二行,子位为四正之位,又为乾卦之位(子位一行),故“得中而应乎乾”,此句把同人卦的象数位置讲得很清楚了。
        旅卦卦序56,谓:“丧牛于易,凶”,牛谓二数,旅卦未位五行,未位为黄经之上,黄经为二(丑位)八(未位)之数,皆为赤经子午一七之副贰。故以“丧牛”一词表示旅卦不在丑位,而位于未位五行。
        按:
        2坤卦《彖》曰: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2二1,丑一行,有二数;
        3屯卦《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3三1,寅一行,无二数;
        9小畜《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应之。——宫位数9九1,申位一行:无二数;
        10履卦《彖》曰:履,柔履刚也。——10一2,酉一行,有二数;
        12否卦《彖》曰: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12三2,亥位一行;有二数;
        14大有《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宫位数14五2,丑位二行,有二数;
        17随卦《彖》曰:随,刚来而下柔,动而说,随。——17八2,辰二行;有二数;
        18蛊卦《彖》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18九2,巳位二行;有二数;
        21噬嗑《彖》曰: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宫位数21三3,申位二行,有二数;
        22贲卦《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宫位数22四3,酉位二行,有二数;
        23剥卦《彖》曰:剥,剥也,柔变刚也。——23五3,戌位二行;有二数;
        30离卦《彖》曰:柔丽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30三4,巳位三行;离卦既有“柔”,又有“牛”,却无二数;
        31咸卦《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31四4,午位三行;无二数;
        32恒卦《彖》曰:恒,久也。刚上而柔下——32五4,未三行;尾数2,有二数;
        35晋卦《彖》曰:晋,进也。明出地上,顺而丽乎大明,柔进而上行——35八4,戌位三行;无二数;
        36明夷卦《彖》曰: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36九4,亥位三行;无二数;
        38睽卦《彖》曰:说而丽乎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38二5,丑位四行;有二数;
        41损卦《彖》曰: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41五5,辰四行;无二数;
        43夬卦《彖》曰:夬,决也,刚决柔也。——43七5,午位四行;无二数;作者将四行释为(2×2),可乎?
        44姤卦《彖》曰:姤,遇也,柔遇刚也。——44八5,未位四行;无二数;
        46升卦《彖》曰:柔以时升,巽而顺,刚中而应,是以大亨。——46一6,酉位四行;无二数;
        50鼎卦《彖》曰: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50五6,丑五行;丑2,有二数;
        56旅卦《彖》曰:“旅,小亨”,柔得中乎外——宫位数56二8,未位五行,有二数;
        57巽卦《彖》曰:重巽以申命,刚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顺乎刚——57三7,申位五行;无二数;
        58兑卦《彖》曰:兑,说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58四7,酉位五行;无二数;
        59涣卦《彖》曰:“涣,亨”,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59五7,戌位五行;无二数;
        60节卦《彖》曰:“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60六7,亥位五行;无二数;
        61中孚卦《彖》曰:中孚,柔在内而刚得中。——61七7,子位六行;无二数;
        62小过卦《彖》曰:柔得中,是以小事吉也。——62八7,丑位六行;尾数2、丑2,有二数;
        63既济卦《彖》曰:“初吉”,柔得中也。终止则乱,其道穷也。——63九7,寅位六行;无二数;
        64未济卦《彖》曰:“未济,亨”,柔得中也。——64一8,卯位六行;无二数。
        以上31例,17个卦有“柔”,而无二数。不符合率达55%。
        另外,“柔”的反义是“刚”,《周易》有的卦有二数,却不言“柔”而只言“刚”,如:
        16豫卦《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16七2,卯位二行;有二数;
        19临卦《彖》曰:临,刚浸而长。——19一3,午位二行;有二数;
        24复卦《彖》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24六3,亥位二行;有二数;
        以上3个卦有二数,却言“柔”的反义“刚”。
        因此,“柔”表示二数的体例毫无道理。
        《周易》卦爻辞中的“牛”:
        1.25无妄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25七3,子位三行;无二数;
        2.26大畜ls:童牛之牿,元吉。——26八3,丑位三行;丑2,有二数;
        3.30离,利贞亨。畜牝牛,吉。——30三4,巳位三行;无二数;
        4.33遯六二: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33六4,申位三行;无二数; 5.38睽六三: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38二5,丑位四行;有二数;
        6.49革初九:巩用黄牛之革。——49四6,子位五行;无二数;
        7.56旅上九: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後号咷。丧牛于易,凶。——56二8,未位五行;有二数;
        8.63既济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63九7,寅六行;无二数;
        9.17《周易·系辞传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17八2,辰二行,有二数。
        以上“牛”见于《周易》卦爻辞凡9例,有5例无二数,不符合率占了56%。
        而宫位数、方位数有二数的卦有很多,卦爻辞都不见“牛”,如:
        坎卦29二4,泰卦11二2,观卦20二3,坤卦2二1,困卦47二6,
        履卦10一2,否卦12三2,同人卦13四2,大有卦14五2,谦卦15六2,蛊卦18九2,
        13同人子位二行,14大有丑二行,15谦卦寅二行,16豫卦卯二行,18蛊卦巳二行,19临卦午位二行,20观卦未二行,21噬嗑申位二行,22贲卦酉位二行,23剥卦戌位二行,24复卦亥位二行。
        以上约有20个卦都有二数,卦爻辞却不见“牛”;4个卦有二数,卦爻辞见“牛”,5个卦无二数,卦爻辞却见“牛”,所以“牛”与二数毫不相干。
        
        
        【举例二】
        梁致堂、吕嘉戈的“易经数理”如何解释“七日来复”:
        吕嘉戈《中国哲学方法》第十章 《易经》之数理关系简介说:
        ★6数: 指节律。古谓“地以五为制,天以六为节”,在卦中凡6、60、600……,均为节律,讼为法律的转义,故六律,在卦为“讼”;
        ★7数: 指七星,即日月木火土金水。易谓:“师出以律;七日来复”,是有其数理关系作根据的,故七星,在卦为师;
        梁氏“易经数理”遵循《内经·灵枢》九针“一法天,二法地,三法人,四法时,五法音,六法律,七法星,八法风,九法野”的法则,故以六为律,以七为星。作者解释讼卦卦序6非常牵强,“法律”是现在的说法,讼应为诉讼。他将讼卦说成“法律”,然后简化为“律”(这是在偷换概念),“律”与6对应,于是讼卦是《周易》第六卦。针对师卦“师出以律”,作者在这里无法做出解释。“七日来复”与七星是何关联也没有说明。
        
        
        吕嘉戈《易经新探——易之数理及医易同源的启示》
        122页:
        24.复卦、宫位数24六3、亥位二行
        标志亥位12方位,每方位尽作2、综2、3、4、6(2行)之宫位数为一体。《彖》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意指其上七行(2、7同宫)之84,经在中间“节”(84-60=24)而为复卦,入子午以承日光(60)而反复成纪也。亥位为天门,故有“其间天地之心乎”之句。
        按:
        这里作者绞尽脑汁解释复卦的“七日来复”。可是复卦的卦序、宫位数、六十四卦象数指掌方位图没有7。于是作者不得不动用那个最繁琐的指掌十二支方位图,这个图是倒立的“金字塔”,往外就是往上。作者说复卦亥位二行,“其上七行(2、7同宫)之84,经在中间“节”(84-60=24)而为复卦”,如此终于“推导”出“七”这个数。2、7同宫,这是河图数,这里动用了河图,梁氏“易经数理”是没有河图的。即使用河图,作者说“其上七行”是错误的!因为复卦(24六3)只要上行(即右下行)六行就是84(三1):24—36—48—60—72—84,而不是七行。这就是说作者根本没有找到任何依据。
        指掌十二地支方位图(部分)
        
        
        然而,若是按照作者的理路,该书在九页前113页已经“破译”了这个问题。即下边这个数字游戏:7×12-60=24;12是地支数,60是节(矩),将7代入这个公式得出复卦卦序24,所以复卦“七日来复”就有依据了。
        如果作者看到,一定会如获至宝的。可是“七日”见于《周易》还有两处,它们是:
        震卦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既济卦六二: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
        按:
        震卦,宫位数51六6、寅位五行。这五个数中没有七。按出现几率,出现“七”的几率可达六成,如今没有,作何解释?
        既济卦,宫位数63九7,寅位六行。这里有7了。
        可是宫位数有7的卦太多了,为何不言7呢?如太乙九宫图七宫全是七:
        34七4,79七9,16七2,25七3,43七5,61七7,70七8,7七1,52七6;
        34大壮卦,79(81-79=2)坤卦,16豫卦,25无妄卦,43夬卦,61中孚卦,70(81-70=11)泰卦,7是师卦,52艮卦。这些卦的卦爻辞都没有“七”。
        既济卦宫位数的第三位数是7,与此符合的还有:
        58四7,57三7,62八7,59五7,55一7,56二7,60六7。这些卦的卦爻辞也都没有“七”。
        另外按方位图,午为7,符合的有:
        临卦19,咸卦31,夬卦43,丰卦55。这些卦的卦爻辞也都没有“七”。
        以上符合条件的二十多卦反而没有“七”,不符合条件的两卦却有“七”。如此梁氏的“易经数理”可靠吗?
        
        吕嘉戈《易经新探——易之数理及医易同源的启示》
        112、113页:
        7.师卦、宫位数7七1,午位一行
        7数见子(1)午(7)之纪,为四正之位。《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意指,子午之纪为三标之首(赤标),故能“王矣”。午为上为天,子为下为水,故地中有水。容民意指3数,畜众意指9与6之数。卦谓:师(7)出以律(6)。意指6为律,永得以律正子午。子午之纪至亥(即以子午之7与亥12相乘)经“节”(60六7)而“复”(7×12-60=24,复),故有“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之句。
        7为午位,7二次方49为子位,7三次方343为午位,7的四次方2401为子位,尽在子午上下来复,也示能“师”众。
        按:
        这里作者无法解释“师出以律”,因为律是6,宫位数和方位数中根本没有6。
        这段解读还有更多的附会:
        1.师卦《彖传》言“正”、“中”,吕嘉戈《中国哲学方法》第十章 《易经》之数理关系简介说:
        ★“中、中正”即有时指数四、五、六,因为四、五、六是三标的中数;有时指位于方位图中的中位;
        按:
        师卦,宫位数7七1,午位一行。五个数中没有“四、五、六”。《周易》中约有七成的“中”、“正”不合梁氏、吕氏“易经数理”体例,这里不再展开。
        2.作者解释师卦《大象传》“地中有水”说:
        子午之纪为三标之首(赤标),故能“王矣”。午为上为天,子为下为水,故地中有水。
        按:师卦的“地中有水”本来是指师卦上坤地下坎水,故曰“地中有水”,此即大象,言卦象组合。梁氏“易经数理”非要绕弯说,可惜即使绕弯也不能自圆。“午为上为天,子为下为水”,应该是“天中有水”,不是“地中有水”。
        3.作者解释师卦《大象传》“容民畜众”说:
        容民意指3数,畜众意指9与6之数。
        按:可是师卦的五个数中没有3、9、6。
        4.作者解释师卦“师出以律”:
        卦谓:师(7)出以律(6)。意指6为律,永得以律正子午。子午之纪至亥(即以子午之7与亥12相乘)经“节”(60六7)而“复”(7×12-60=24,复),故有“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之句。
        7为午位,7二次方49为子位,7三次方343为午位,7的四次方2401为子位,尽在子午上下来复,也示能“师”众。
        吕嘉戈《中国哲学方法》第十章 《易经》之数理关系简介说:
        七为师卦,午位一行,正在1、7子午之上。如7的1次方=7,午位;2次方49,革卦,子位;3次方343,矩之为19,临卦,午位;4次方2401,子位,……尽在子午上下来复。
        按:
        实际上作者写到“4次方2401”处悄悄偷换了概念,而是使用了2401的尾数1为子位。应该是按矩数81计算,2401矩之为52,艮卦,为卯位,如此就不是“尽在子午上下来复”了,如此“师出以律”就不符合了,当然“七日来复”也不符合了。
        我们再做一次让步,假设取尾数也可以,那么继续算下去:
        七为师卦,……4次方2401,子位;五次方16807,午位;六次方117649,矩之为37,家人卦,子位;七次方823543,矩之为16,豫卦卯位;……
        算到七次方823543,若取尾数6,是巳位,若矩之为16,豫卦卯位。仍然不能做到“尽在子午上下来复”。
        
        
        【举例三】
        
        吕嘉戈《易经新探——易之数理及医易同源的启示》
        98-99页:
        
        凡是10的方经矩后,均在子午卯酉赤道坐标上来复,10数代表“日”,正应赤道,其数理意义也同样如此。
        
        按:日数十,是指一年十月太阳历。作者用10的n次方“均在子午卯酉赤道坐标上来复”证明“日数十”是错误的。因为4的n次方同样都在子午卯酉赤道坐标上来复,我们不能因此说“日数四”吧?
        4的一次方4,蒙卦,卯位一行;
        4的二次方16,豫卦,卯位二行;
        4的三次方64,未济卦,卯位六行;
        4的四次方256,矩之为13,同人卦,子位二行;
        4的五次方1024,矩之为52,艮卦,卯位五行;
        4的六次方4096,矩之为46,升卦,酉位四行;
        4的七次方16384,矩之为22,贲卦,酉位二行;
        4的八次方65536,矩之为7,师卦,午位一行;
        4的9次方262144,矩之为28,卯位三行;
        4的10次方1048576,矩之为31,咸卦,午位三行;
        4的11次方4194304,矩之为43,夬卦,午位四行;
        4的12次方16777216,矩之为10,履卦,酉位一行。
        
        
        于是我们不得不得出结论:
        梁氏“易经数理”的这种“数字游戏”可以终矣!
        

        
        【文献参考】
        1.吕嘉戈《易经新探——易之数理及医易同源的启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
        2.吕嘉戈《中国哲学方法》,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7.6
        http://www.lujiage.net/zgzxff/101.html
        3.梁致堂《易经数理秘笈》,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驳李守力举例检验梁致堂“易经数理”的自洽性
作者:ciciguo1


更多有关易经数理秘笈的文章见本人订阅号韩氏神针。

李守力老师多年来致力于易经研究,钻研精神令人佩服!《易经数理秘笈》是梁致堂老先生著作,梁老先生合盘托出了家传的关于易经数理的图和口诀,从根本上解决了周易的卦爻辞编排之谜、卦序排列之谜这两大周易千古之谜。可能作者的思维与大家不在一个层面上,也可能作者不善于组织言辞,该书读懂的人很少;前面看到李守力博客对这本书的批评文章,我不敢苟同;李守力对易经数理秘笈一书没有读懂,主要看了吕嘉戈的易经新探对该书的分析,就匆忙写下举例检验梁致堂“易经数理”的自洽性一文对易经数理秘笈基本予以否定,认为是个数字游戏,实际上李守力对数理秘笈的理解很多是错误的;

在举例检验梁致堂“易经数理”的自洽性一文中,李守力认为易经数理秘笈及易经新探两书中说,“柔、牛”表示二数。李守力举了很多例子说明这个说法不通,认为毫无道理;其实这是他理解有误造成的,以为卦爻辞中的柔,牛等是指本卦,其实卦爻辞中柔、牛有的指本卦,有的指相关联的他卦,有的指运动过程,有的指卦中某爻,而更多的柔是指阴爻、阴位等等,所以分析该卦有无二数,没有意义

  如:

3屯卦《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3三1,寅一行,无二数;

评:此处刚柔指乾坤,也就是1,2;

9小畜《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应之。——宫位数9九1,申位一行:无二数;

评:此处柔指第四爻,该卦只有第四爻是阴爻,其他5爻皆为阳爻;

10履卦《彖》曰:履,柔履刚也。——10一2,酉一行,有二数;

  评:此处柔指第三爻,阴爻履刚位

14大有《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宫位数14五2,丑位二行,有二数;

评:柔顺的阴得了尊位(5爻)的大中

21噬嗑《彖》曰: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宫位数21三3,申位二行,有二数;

评:六五以阴柔得中位,下无应援

30离卦《彖》曰:柔丽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30三4,巳位三行;离卦既有“柔”,又有“牛”,却无二数;

评:此处母牛指30离卦下的巳位二行的18,离卦秉有90的德行,自然能够利贞和亨通,但需要蓄集着它下位原有的18蛊卦之数,才得吉庆。18是2乘以9,2是十二生肖的丑牛,偶数,所以称为牝牛,它经过5行就是一个90,如果对此不理解,可以参照我以前写过的一篇文章:易经数理秘笈两个重要常数解。



在【举例二】中李守力说:

这里作者绞尽脑汁解释复卦的“七日来复”。可是复卦的卦序、宫位数、六十四卦象数指掌方位图没有7。于是作者不得不动用那个最繁琐的指掌十二支方位图,这个图是倒立的“金字塔”,往外就是往上。作者说复卦亥位二行,“其上七行(2、7同宫)之84,经在中间“节”(84-60=24)而为复卦”,如此终于“推导”出“七”这个数。2、7同宫,这是河图数,这里动用了河图,梁氏“易经数理”是没有河图的。即使用河图,作者说“其上七行”是错误的!因为复卦(24六3)只要上行(即右下行)六行就是84(三1):24—36—48—60—72—84,而不是七行。这就是说作者根本没有找到任何依据。

评:此处为语文文字理解有误,其上七行是指它上面的天门第七行84,而不是从此往上数七行;



      李守力按:

震卦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既济卦六二: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 

震卦,宫位数51六6、寅位五行。这五个数中没有七。按出现几率,出现“七”的几率可达六成,如今没有,作何解释?



评:要理解这里需要理解申位9及81逆向七周即依申巳寅亥申巳寅之序将其元始之7矩及63与其下应的7一并回复,要是不理解就没有办法了!



    李守力按:

七为师卦,午位一行,正在1、7子午之上。如7的1次方=7,午位;2次方49,革卦,子位;3次方343,矩之为19,临卦,午位;4次方2401,子位,……尽在子午上下来复。

实际上作者写到“4次方2401”处悄悄偷换了概念,而是使用了2401的尾数1为子位。应该是按矩数81计算,2401矩之为52,艮卦,为卯位,如此就不是“尽在子午上下来复”了,如此“师出以律”就不符合了,当然“七日来复”也不符合了。

我们再做一次让步,假设取尾数也可以,那么继续算下去:

七为师卦,……4次方2401,子位;五次方16807,午位;六次方117649,矩之为37,家人卦,子位;七次方823543,矩之为16,豫卦卯位;……

算到七次方823543,若取尾数6,是巳位,若矩之为16,豫卦卯位。仍然不能做到“尽在子午上下来复”。



评:这里是小学数学水平问题,不是作者偷换概念,2401就是在子位,所有能被12除余1的都在子位,如61,121,241都在子位,2401肯定在子位;其他的大家可以自己算算!





李守力【举例三】

凡是10的方经矩后,均在子午卯酉赤道坐标上来复,10数代表“日”,正应赤道,其数理意义也同样如此。

按:日数十,是指一年十月太阳历。作者用10的n次方“均在子午卯酉赤道坐标上来复”证明“日数十”是错误的。因为4的n次方同样都在子午卯酉赤道坐标上来复,我们不能因此说“日数四”吧?

评:此处为逻辑理解问题,作者证明日在赤道上往复,但是在赤道上往复的不一定是日,还有可能是月、是星辰,1、4、7、10是赤道坐标,1、4、7三数的1-12方所得数都在赤道坐标上往复;但是只有10的方数是经矩后余数在赤道坐标上往复;

日数十指一年十月太阳历,在有些地方可能有一定道理,但是,解释一下“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不通吧!

此处天有十日,天指周天360,有一个0,也就是周天有10个明夷36,明夷为明入地中,有刻志之义,日与十互相印证,10就是日,日包含10,否则“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算出来只有36天了,如果日是十个月,这句话就更不通了!



李守力按:

于是我们不得不得出结论:

梁氏“易经数理”的这种“数字游戏”可以终矣!

评:是数字游戏吗?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会有六六大顺,九九归一的说法,为什么很多地方1-9按照369,147,258分组,为什么一月是30天,一年12个月,一天12个时辰,一小时60分钟,一分60秒,为什么一周是7天,忤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四方,八方,十二方,为什么会有36变,72变,108将,为什么女大18变,圆周为什么是360度,100度不好吗?所有这些说明不管理解不理解,数理都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也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中国文化并不是一句句的心灵鸡汤,而是有着厚实的数理基础的,易经数理秘笈就是这个坚实的基础。易经数理秘笈是中国文化的数论,它充满着哲学的思辨和认识世界的思想方法,不理解这个数理就不能从源头上理解中国文化,就不能真正理解周易,没有这个数理基础,靠依文解意是无法解释周易的。如果硬要解,那到头来无非就是一场文字游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