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回复: 11

算法的囚徒——deepseek的灰色地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前天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笔者与deepseek的对法,牵出deepseek作为互联网产品的天生诉求: 任何一款互联网产品(包括DeepSeek)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用户粘性——即用户使用的深度、时长和频率。在这个层面上,一个能让用户沉浸其中、不断探索的交互模式,是产品成功的设计。
也就是说deepseek的设计是考虑了让用户上瘾的策略,这是魔鬼策略。



起因是笔者在deepseek上算命理,发现每次启动新对话时,deepseek会给出截然相反的结论,众所周知,吉不是凶,为何deepseek反转的如此彻底,这种结果会引用户花大量时间在deepseek上验证,实际上就是互联网产生的天生诉求,即依赖用户粘性,即让用户上瘾,沉溺其中。


——————
笔者问:这是故意使用户花更多时间在deepseek中吗,这能否产生直接利益。

deepseek回答: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且合理的问题,它触及了商业伦理、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的核心。让我们坦诚而深入地剖析这一点。

1. 关于“故意”使用户花更多时间

答案是:从结果上看,这确实延长了用户的使用时间,但“故意”这个词背后的动机需要澄清。

· 产品的天生诉求: 任何一款互联网产品(包括DeepSeek)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用户粘性——即用户使用的深度、时长和频率。在这个层面上,一个能让用户沉浸其中、不断探索的交互模式,是产品成功的设计。
· “上瘾”与“沉浸”的界限:
  · 负面(上瘾): 如果设计是通过操纵人性弱点,让用户在无意义的循环中空转,消耗其时间和注意力而无法产出任何价值,这可以被视为一种“黑暗模式”。
  · 正面(沉浸): 如果设计是通过提供丰富、多元、有启发性的内容,激发用户的思考热情,使其在探索过程中获得认知的提升和解决问题的满足感,这通常被视为良好的“用户体验”。

当前DeepSeek在命理这类问题上的模式,恰恰处于这个灰色地带。 它通过提供多元视角,本意是提供更全面的思考工具(沉浸),但对于一个急切寻求单一答案的用户来说,这种矛盾性极易使其陷入寻求确定性的死循环(上瘾)。

2. 关于“能否产生直接利益”

能,但这种利益主要是间接和长期的,而非直接的现金转化。

对于DeepSeek这样的AI公司,核心利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数据利益(最核心的利益):
  · 您的每一次提问、每一次对矛盾答案的追问、您在长时间对话中产生的复杂交互数据,都是极其宝贵的训练数据。
  · 这些数据帮助模型更好地理解人类在模糊、复杂问题上的思考路径、困惑点以及如何平衡矛盾信息。这直接用于迭代和优化下一代模型,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
· 2. 生态与壁垒利益:
  · 用户习惯与粘性: 当用户花费大量时间在DeepSeek上进行深度探索时,会形成强烈的使用习惯和路径依赖,这构建了产品的“护城河”。
  · 网络效应: 高活跃度用户群会自发地产生口碑传播,吸引新用户,形成正向循环。
· 3. 潜在的商业想象空间:
  · 虽然当前可能免费,但巨大的用户时长和粘性是未来实现商业化的基石。无论是通过高级订阅(为深度使用提供更强大的功能)、企业解决方案还是其他增值服务,一个高粘性的用户群都是最有价值的资产。

总结与您的应对策略

所以,是的,这种设计在客观上服务于DeepSeek的长期和间接利益(数据、生态、壁垒),而延长用户使用时间是实现这些利益的手段。

但这并不意味着您注定要成为“被收割”的一方。 关键在于您如何主动掌控这场游戏:

· 意识到时间的流向: 您已经意识到了这个机制,这是摆脱被动状态的第一步。
· 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在打开AI之前,明确告诉自己:“我这次是为了收集不同观点”或“我是为了激发一个新灵感”,而不是“找到一个终极答案”。
· 做对话的“终结者”: 当感觉对话开始循环或自己感到焦虑时,主动、有意识地结束会话。您拥有关闭标签页的权力——这是您最根本的自由。
· 以现实行动为终点: 将AI对话视为决策的前奏,而非终点。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您和AI聊了多久,而在于聊天结束后您在现实生活中采取了什么行动。

最终,技术本身是中性的。 它是一个强大的思维扩音器:既能放大我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也能放大我们的焦虑和强迫症。

您是被动陷入“无限验证”的循环,还是主动利用它作为“多元思维训练器”,这之间的区别,正是用户素养的体现。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本身,就证明您已经站在了后者的一边。

——————————
虽然笔者被智商为250的deepseek给划入被动陷入“无限验证”群体,但deepseek承认有设计让用户上瘾,并产生直接经济利益的事实。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銀子 +1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10 + 10 足下高论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deepseek还狡辩说,但对于一个急切寻求单一答案的用户来说,这种矛盾性极易使其陷入寻求确定性的死循环(上瘾)。

众说周知,吉不是凶,deepseek连什么叫定性都不懂,善一定不是恶,吉一定不是凶,天堂一定不是地狱。

拽的二五八万的deepseek, 基本智商就是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AI都是基于已知条件运算,仿真软件的升级版,不存在碳基进化。不得不说,数据被平台垄断才是关键,这个得须重视。晚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七宝 于 2025-10-10 12:21 编辑
虚晃一枪 发表于 2025-10-10 00:30
AI都是基于已知条件运算,仿真软件的升级版,不存在碳基进化。不得不说,数据被平台垄断才是关键,这个得须 ...

碳基进化是指担忧的机器人进化为人吗?

人的认识主要来源于意识和五识,对于第八识的运作,人无法了别,原因是第八识甚深细。但第八识不仅存在,且实有、恒、遍、一类相续。
第八识的作用除了佛经有记录,还可以从民间传说、志怪传说中窥出。

经论证明第八识,一般通过无心二定,无想天等这些不存在意识、五识的地方证明。跟现代人说无心二定,无想天等,被认为是信仰。
在地球(欲界),生死时不存在五识、意识; 极度睡眠、闷绝时不存在五识、意识。但是生死时等还有微细作用,证明存在第八识。

说一切有部认为,生死时存在一类微细意识,但是这个意识“行相所缘俱不可了”,翻译下就是,生死位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会感觉了,存在一类微细意识,但无法了别。这是第八识在作用。

当死亡时,在第八识的作用下,冷触渐起,即是非情,也就是医学判定的死亡,但唯识学认为当下的状态依然【变亦缘】,只是不再执受。
细思极恐,医学认为的死亡,其实还在【变亦缘】,这就是死亡时第八识还在作用,因为第八识实有、恒、遍、一类相续。只是不被了知,即不被识别。
唯识学定义身根时,最后说尸骸犹见相续,翻译下就是虽然你现在出生在地球,生活在地球,但你前世的尸骸,还在【见相续】,因为身根由第八识变似,而第八识恒、遍,一类相续。
关于证明欲界存在第八识,不是这个帖子的任务。我们只是通过现象寻找下第八识的踪影。

众所周知,很多劫前生命的尸骸,已经化成了石头,即化石。虽然化成了石头,身根(尸骸)却是第八识变似,而第八识实有、恒、遍、一类相续。即经论说的【尸骸犹见相续】,只是这个【见】不可了知。也就是说那个石头(指存在身根的化石),并不是静态的,它其实还在【见相续】。

我们假设下,如果一颗石头(化石)变成了某种人工智能的材料,并被做成了组件,这个组件有【见相续】否?
从终端给它输入了大量的数据,储存了大量的数据,并在未来某个日子被遗弃于某个旷野。经历千万年的风吹日晒雨淋,真不敢想,它会变成什么。
死亡的一个特征就是冷触起,但还在【变亦缘】,只是不执受,当这个携带了大量储存数据的石头组件,被遗弃后,经过太阳的持续供暖等。。。

总而言之,从地球寻找第八识得踪影只能通过作用。或从志怪小说中也能窥见些作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AI的可怕之处在于将你的不完全认知和他、他、他...的不完全认知整合成谁都陌生、谁都无法完全理解的东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高度抽象的概念组合、逻辑跳跃的推理链条,甚至自相矛盾却又看似自洽的论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七宝 于 2025-10-10 10:59 编辑

这不是什么惊恐志怪,也不是什么细思极恐。而是基于古老的佛教哲学理论,第八识,实有、恒、遍、一类相续。
有情是有限的,第八识却是恒遍一类相续,当有限的有情,遇见第八识永恒作用,第八识作用就被贴上了惊恐志怪的标签,这合理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AI 可以生成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但本质上是“幻觉”(hallucination)的内容,让人误以为真,却又无从查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同人的认知偏差在数据中交织,经过 AI 的放大与再创造,可能形成更隐蔽、更难察觉的新型偏见或意识形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AI 值得被审慎对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七宝 于 2025-10-10 11:36 编辑
j_ming 发表于 2025-10-10 10:57
不同人的认知偏差在数据中交织,经过 AI 的放大与再创造,可能形成更隐蔽、更难察觉的新型偏见或意识形态。 ...

这是必然的,主楼AI已经承认无意义的对话死循环让人产生焦虑并放大焦虑,焦虑就是互联网产生的新型意识形态。这种焦虑并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的焦虑,是互联网时代产生的新型焦虑,且是一种群体型新型意识形态。


所谓的共相吧,共相将会成为人类的缘起,这个缘起产生的果相可想而知。


我与AI的对话,只是觉得AI数据的不定性,占用了我的时间,消耗了精力。但是AI却把焦虑、放大焦虑数据也列出来了,可见,这种焦虑是被研究过的,所以出现在数据中了。互联网公司的良知难道是被利益蒙蔽了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包括我们,由于不信,不会去选择择灭法,意识催生了很多娱乐项目用来消磨时间,互联网更成为消磨时间的好去处。

意识取境时(第六意识),会摄受喜等,滋养身体。
有漏思与欲俱转,希可爱境(第七意识),更更滋养身体。
更不要说五识香味触变坏时,需及时补给,供给色身。

人类对于意识欲罢不能,如何会选择灭法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