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乾坤客

[周易注解] 从“春游秋豫”看颐卦上九何以“利涉大川”?

 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5-11-1 18:28 编辑
七宝 发表于 2025-11-1 15:52
六五的【丘颐】,说明当时盟津渡口黄河河床升高,为了加固堤坝形成小丘状,等于黄河水位在上,人在下,渡河 ...

六二:颠颐1),拂经2);于丘颐,征凶。
【注释】
1)颠颐:颠倒颐养之道。
2)拂经:违悖经典教化。
3)于丘颐:在高丘处颐养。
【解读】
1.颐卦六二爻的爻辰解说
颐卦六二爻辰为仲夏午月。
《月令》云:
(仲夏),乃命百县,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实。农乃登黍。……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齐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
仲夏,阴阳不和,正是少雨多旱时节,要进行雩祀求雨,祭以先臣,以求谷实,并收获黍子,此月,要进行迎夏至之礼,节嗜欲,定心气,静待晏阴之所成,登高避暑,休养生息,这才是仲夏的颐养正道。
“颠颐,拂经”——仲夏,阳气至极,阴阳不和,少雨多旱,象征着君臣不和,人主失德,大臣不服,民心不顺,颠倒了颐养正道,违悖了经典教化。是以,人主求雨时,当反思自己“颠颐,拂经”之事。
“于丘颐,征凶”——可以到高丘处休养,征战有凶。仲夏,“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君子登高望远,远小人而修其德,静待时机,不可起兵动众。
《尚书》、《墨子》、《左传》、《吕氏春秋》、《荀子》中均记载了商汤以身为牺牲求雨的祝文。
《墨子•兼爱下》:“汤曰:‘惟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告于上天后,曰:今天大旱,即当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简在帝心。万方有罪,即当朕身,朕身有罪,无及万方。’”
《吕氏春秋·顺民》:”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枥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
《春秋公羊传•桓公五年》记载:鲁国连年遭遇大旱,鲁桓公在城南郊举行“舞雩”求雨仪式,何休注:“君亲之南郊,以六事谢过,自责曰:政不善与?民失职与?宫室崇与?妇谒盛与?苞苴行与?谗夫倡与?使童男女各八人舞而呼雩。”由此可见,鲁桓公祷告天神终止旱灾的祝文,同样具有“自责六过”的内容。后世历代管理者通过“舞雩”求雨的祝文祷词,向天神表达“罪己”、“待罪”,“保民”、“恤民”之意,已经成为古代“舞雩”祭祀求雨仪式中的重要政治文化传统。
先秦《祷雨辞》有《宫室崇与,妇谒盛与》,说明了求雨当罪己:
政不节与,使民疾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宫室崇与,妇谒盛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苞苴行与,谗夫兴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政不节而民有疾,不雨至极;大兴土木,宫妇说情,不雨至极;红包贿赂,谗者当道,不雨至极。

”于丘颐“,是指于高处颐养身心,是为了改过自新的一种”远小人而修德“的政治行为。
卦辞之“观颐”者,观察一人如何养生、养德、养民,可知其道之正否。“于丘颐”正是“观颐”的体现。
2.颐卦六二爻辞取象于颐之损
颐卦六二爻变,其下卦由震(☳)变为兑(☱),全卦为颐之损(䷨)。损卦艮上兑下,艮为节止,兑为口实,因此,损卦有节止口实之意。艮为制止,兑为刀剑、为武人,所以,损卦也有制止戎事之意。
3.颐之损的爻辰解说
损卦九二爻辰为孟夏巳月,其辞为:“利贞,征凶;弗损,益之。”
《月令》云:
(季夏),是月也,继长增高,毋有坏堕,毋起土功,毋发大众,毋伐大树。……命野虞出行田原,为天子劳农劝民,毋或失时。命司徒巡行县鄙,命农勉作,毋休于都。是月也,驱兽毋害五谷,毋大田猎。农乃登麦,天子乃以彘尝麦,先荐寝庙。
“利贞,征凶;弗损,益之”——孟夏,是生物增长继高的季节,也是麦收季节,因此,适合贞问作物的丰收问题。不能破坏生命的生长,“毋有坏堕,毋起土功,毋发大众,毋伐大树”,起兵动众,会影响农事,出征有凶。还要劳农劝民,为农田驱赶野兽,助益农事,如此,农民才能获取麦子的丰收。
4.颐卦六二爻和颐之损的话题关联
颐六二之“征凶”,因仲夏纵欲违时,妄动干戈;
损之“弗损,益之”,因孟夏不扰农事,反助农耕。
二者共示:夏季颐养之道,在于守静务本,不可因欲妄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5-11-1 18:55 编辑
七宝 发表于 2025-11-1 16:30
按照佛教的因果,洪水来自人们的贪心,人们的贪心引发了洪水,寅月的【朵颐】、【其欲逐逐】是人类贪心的表 ...

《成唯识论》云:“故禽兽等,若遇违缘,皆恐我断,而起惊怖。”

违缘者,即易之”拂经“也。

”违缘“不”违缘“,要看由谁来判断。

他人眼中的”违缘“,未必自己真的”违缘“。

禽兽如果怕人类的”违缘“,则禽兽不为禽兽矣。

“虎视眈眈,其欲逐逐”,人或视之为“贪”,虎则视之为生存之当然。我起惊怖,虎则自然。


“朵颐”无罪,“观我朵颐”则为“贪”;“欲逐”自然,“不眈”难存。

唯识唯识,当如是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5-11-1 18:41 编辑

第二十九卦
一、卦画
颐(䷚) 山雷颐, 艮(☶)上震(☳)下。
二、爻辰和爻辞
戌月▅▅▅▅▅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
午月▅▅ ▅▅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
寅月▅▅ ▅▅ls: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
戌月▅▅ ▅▅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
午月▅▅ ▅▅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
寅月▅▅▅▅▅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

颐卦的象辞解说
《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山下有雷”不仅是自然之象,更是修养之喻:雷动于山下,生机勃发,然山镇其上,节制其势,动而不妄,发而有度。
嘴为言语与饮食之所,言多伤神,食多伤身,故君子当“慎言语,节饮食”,以养其德与体,此即“观颐”之深意。
观人是否言有节、食有度,可知其能否持身守正;
观国是否重农耕、足仓储、施惠政,可知其能否安民养众。
“自求口实”并非仅指体力劳动,更包含精神上的自立:不依附权贵,不羡慕奢靡,不妄动贪念。
唯有如此,方能实现“贞吉”,避免“征凶”“十年勿用”之祸。
象辞“慎言语,节饮食”,正是对卦辞“观颐,自求口实”的升华:真正的颐养,不在口腹之欲,而在身心之节;不在索取,而在自立。


其六二:于高丘颐养修德,远小人而不可出征。于人主而言,位高而不可亢。

第二十一卦
一、卦画
遯(䷠),天山遯,乾(☰)上艮(☶)下。
二、爻辰和爻辞
戌月▅▅▅▅▅上九:肥遯,无不利。
午月▅▅▅▅▅九五:嘉遯,贞吉。
寅月▅▅▅▅▅九四:好遯,君子吉,小人否。
戌月▅▅▅▅▅九三:系遯,有疾,厉;畜臣妾,吉。
午月▅▅ ▅▅六二: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
寅月▅▅ ▅▅初六:遯尾,厉,勿用有攸往。

遯卦的象辞解说
《象》曰:“天下有山,遯;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乾为天、为君子,艮为山、为小人,天下有山,象征君子高洁独立,不与小人同流,故曰“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遯”非“退避”之动词,而是“小猪”之祭品,此处取其“洁净自守”之象征义。

其六二:执之莫脱,拘束野性之驹,驯其以顺。于小民而言,位卑而不可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乾坤客 发表于 2025-11-1 17:45
《成唯识论》云:“故禽兽等,若遇违缘,皆恐我断,而起惊怖。”

违缘者,即易之”拂经“也。

唯识指识体变似相分和见分,即二分
相分有两种,本来存在和后来形成的
那,见分怎么来的?
相分运行后产生了见分
打个比方,外大种(相分)地水火风运行后产生高山大川,由山地河流地貌等产生了文明文化(见分)
人怎么知道的呢?
人通过思量和了境知道
人的思量就来自【见分】,由【相分】地水火风运行后形成的高山大川等,产生的文明文化等(见分),以此让人产生了思量
人有了思量,就有了【我】【我的】概念,就出现了我痴、我见、我爱、我慢,进而产生六根本烦恼和随烦恼,出现了【覆】
也有了境功能,五识了别色,法识了别一切法。

以上思量和了境的功能,其实来源于【见分】
而【见分】来自【相分】的运行
相分、见分由识体变似
所以云唯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欲界有段食,而色界,无色界只有触食,意食和识食
朵颐虽然无罪,一切有情以食为住,但只有欲界需段食,上二界靠触食、意食、识食即可
经说,人来自光音天,食地味后,身体变重就回不去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七宝 于 2025-11-1 19:53 编辑
七宝 发表于 2025-11-1 19:12
唯识指识体变似相分和见分,即二分
相分有两种,本来存在和后来形成的
那,见分怎么来的?

因为识体变似的见分是恒相续的,而有情的思量源自见分,就把这个【恒相续】的见分执为我,我的,产生我痴、我见、我爱、我慢,出现六根本烦恼,如恶见中边执见,执断,执常,就有禽兽起惊怖事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七宝 于 2025-11-1 21:31 编辑
乾坤客 发表于 2025-11-1 17:45
《成唯识论》云:“故禽兽等,若遇违缘,皆恐我断,而起惊怖。”

违缘者,即易之”拂经“也。

虎视眈眈,其欲逐逐”,人或视之为“贪”,虎则视之为生存之当然。我起惊怖,虎则自然。



你说的这一点,世亲菩萨还专门说了,一般情况下人起断常见,来自恶友或邪教力,比如,人从小会被大人教导,要好好学习,不然就没有好活路等,这属于恶友或邪教力(这不奇怪啊,有我执的心所都是他教或邪教力引起)


但是,世亲菩萨说,瑜伽说了,也就是弥勒菩萨说了“学现观者起如是怖,今者我我何所在耶,故禽兽等若遇违缘……”,说明老虎也具有【观】的能力,观的过程中,能起如是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藏传佛教,基督耶稣,或者伊斯兰默罕默德等等教会绝不允许异教徒入内传教,更不能用异族教文来解释老祖宗的起源。其后果是不言自明的,那意味着战争。我估计除了汉地及华人地区之外,没有哪个地方能把非本土宗教里的人物一同供奉。中华文化能把佛学融入再传播,唯一的答案是:向下兼容。不过,宗教的界线还是有的,不然,入世之人传出世之敎,更不知行哪世的事,这岂不笑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朋友,我相信你说的一定有道理,甚至还可以找出条文
你说,不能用异族教文来解释老祖宗的起源,主要是为了防止战争
我还真不知道,这样讨论会引起战争
可是,我又想这片人烟稀少的地方,是如何引起战争的呢

这位朋友你还说了些关于中华文化融入佛学,向下兼容,界限等等的事
这些似乎是学术界研究的事,但是我又不懂学术界的事。我该怎么办呢。

你还说了关于限制入世人参与出世之教的规矩等,说这样是笑话
可是我不知道,都有谁跑过来,主要笑话哪方面的内容

朋友,我相信你从我们讨论的内容,联想到可能发生战争,或者发动战争,被笑话的后果,一定有深深的担心和焦虑,但是却又忽略了主体,如要说清楚谁来对谁发动战争,谁来笑话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你说的“向下兼容”,“向下”二字,先不说对或错,但存在慢心所,你看无论凡圣,中外,古今这些是相通的,你有慢心所,有德圣人也有慢心所,古人,外国人都有,这就是相通的,既然是相通的,难免会放在一起说一下。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六根本烦恼里,单单只有慢心所的定义里写了,由慢心所导致生死轮转不停,受诸苦。
为什么只有慢心所的定义里有招致生死轮回苦,其他贪嗔痴等定义里都没有这么写,目前还不清楚。

唯识学说,慢心所指恃己于他高举为性,生苦为业,就是说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上面,结果生出苦业。一个有慢的人于德有德心不谦下,还把慢分为七九种。

当慢心所起时,恃己存在染心,贪心所也就起了
当慢心所起时,轻蔑别人时产生憎,嗔心所也就起了
当慢心所起时,因为愚痴的原因,痴心所也就起了
当慢心所起时,五恶见也会起
朋友,你看慢心所生苦为业,贪心所生苦为业,嗔心所恶行所依为业,痴心所招杂染法,五恶见多受苦故,
一个慢心所,就把所有生苦招苦的缘起引出来了

这怎么可能是中华文化做的事呢,中华文化很有智慧的,并不像你说的那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七宝 于 2025-11-2 11:29 编辑

朋友,你可能不知道为什么会有慢心所,人有五种感受喜乐舍忧苦受,慢心所与这五种感受是相应的,但慢心所主要在意识层面,主要与喜乐舍忧相应,但意识层面也存在苦受。
你能不假思索就把慢心所开导出来,是感受到了喜乐舍忧苦受,准确说是相应忧受引起,即前面说的担忧焦虑
但是慢心所不仅是轮回正因,也生苦为业
之所以说它是轮回正因,只有慢心所的定义里写了“由此生死轮回无穷”,其他根本烦恼定义里都没写

你看唯识学把受想放在十因的第一第二位也是苦口婆心,苦怎么来的呢,就是这样来的。
好比你由于担忧焦虑(受心所),却把慢心所感应出来,不仅生死轮回无穷,还生苦,就是它俩有相应关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虚晃一枪 发表于 2025-11-2 01:20
无论藏传佛教,基督耶稣,或者伊斯兰默罕默德等等教会绝不允许异教徒入内传教,更不能用异族教文来解释老祖 ...

你说的这种现象,有可能是教徒(藏、基督、伊斯兰)的一种见取或戒禁取,执此为最胜能得清净或执为最胜能得清净。
为什么互不容,这也是法则,性质同,都来自慧,性质同的就不会同时起,“无一心中有二慧”。
但是你得有判断力,不能人云亦云,见取和戒禁取是根本烦恼的恶见,非灭计灭非道计道
如果你拿根本烦恼心所当成是解脱法,并云,此是如此如此,这样岂不是误导吗
还说由此引出战争什么的,这像话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