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5-11-1 18:28 编辑
六二:颠颐(1),拂经(2);于丘颐,征凶。 【注释】 (1)颠颐:颠倒颐养之道。 (2)拂经:违悖经典教化。 (3)于丘颐:在高丘处颐养。 【解读】 1.颐卦六二爻的爻辰解说 颐卦六二爻辰为仲夏午月。 《月令》云: (仲夏),乃命百县,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实。农乃登黍。……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齐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 仲夏,阴阳不和,正是少雨多旱时节,要进行雩祀求雨,祭以先臣,以求谷实,并收获黍子,此月,要进行迎夏至之礼,节嗜欲,定心气,静待晏阴之所成,登高避暑,休养生息,这才是仲夏的颐养正道。 “颠颐,拂经”——仲夏,阳气至极,阴阳不和,少雨多旱,象征着君臣不和,人主失德,大臣不服,民心不顺,颠倒了颐养正道,违悖了经典教化。是以,人主求雨时,当反思自己“颠颐,拂经”之事。 “于丘颐,征凶”——可以到高丘处休养,征战有凶。仲夏,“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君子登高望远,远小人而修其德,静待时机,不可起兵动众。 《尚书》、《墨子》、《左传》、《吕氏春秋》、《荀子》中均记载了商汤以身为牺牲求雨的祝文。 《墨子•兼爱下》:“汤曰:‘惟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告于上天后,曰:今天大旱,即当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简在帝心。万方有罪,即当朕身,朕身有罪,无及万方。’” 《吕氏春秋·顺民》:”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枥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 《春秋公羊传•桓公五年》记载:鲁国连年遭遇大旱,鲁桓公在城南郊举行“舞雩”求雨仪式,何休注:“君亲之南郊,以六事谢过,自责曰:政不善与?民失职与?宫室崇与?妇谒盛与?苞苴行与?谗夫倡与?使童男女各八人舞而呼雩。”由此可见,鲁桓公祷告天神终止旱灾的祝文,同样具有“自责六过”的内容。后世历代管理者通过“舞雩”求雨的祝文祷词,向天神表达“罪己”、“待罪”,“保民”、“恤民”之意,已经成为古代“舞雩”祭祀求雨仪式中的重要政治文化传统。 先秦《祷雨辞》有《宫室崇与,妇谒盛与》,说明了求雨当罪己: 政不节与,使民疾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宫室崇与,妇谒盛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苞苴行与,谗夫兴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政不节而民有疾,不雨至极;大兴土木,宫妇说情,不雨至极;红包贿赂,谗者当道,不雨至极。
”于丘颐“,是指于高处颐养身心,是为了改过自新的一种”远小人而修德“的政治行为。 卦辞之“观颐”者,观察一人如何养生、养德、养民,可知其道之正否。“于丘颐”正是“观颐”的体现。 2.颐卦六二爻辞取象于颐之损 颐卦六二爻变,其下卦由震(☳)变为兑(☱),全卦为颐之损(䷨)。损卦艮上兑下,艮为节止,兑为口实,因此,损卦有节止口实之意。艮为制止,兑为刀剑、为武人,所以,损卦也有制止戎事之意。 3.颐之损的爻辰解说 损卦九二爻辰为孟夏巳月,其辞为:“利贞,征凶;弗损,益之。” 《月令》云: (季夏),是月也,继长增高,毋有坏堕,毋起土功,毋发大众,毋伐大树。……命野虞出行田原,为天子劳农劝民,毋或失时。命司徒巡行县鄙,命农勉作,毋休于都。是月也,驱兽毋害五谷,毋大田猎。农乃登麦,天子乃以彘尝麦,先荐寝庙。 “利贞,征凶;弗损,益之”——孟夏,是生物增长继高的季节,也是麦收季节,因此,适合贞问作物的丰收问题。不能破坏生命的生长,“毋有坏堕,毋起土功,毋发大众,毋伐大树”,起兵动众,会影响农事,出征有凶。还要劳农劝民,为农田驱赶野兽,助益农事,如此,农民才能获取麦子的丰收。 4.颐卦六二爻和颐之损的话题关联 颐六二之“征凶”,因仲夏纵欲违时,妄动干戈; 损之“弗损,益之”,因孟夏不扰农事,反助农耕。 二者共示:夏季颐养之道,在于守静务本,不可因欲妄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