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03|回复: 9

阴法唐将军谈1962年为何撤出藏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20 19: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阴法唐将军谈1962年为何撤出藏南# u7 j: I! x1 h
来源:历史频道/ k0 F5 a/ r9 g. C; b% ^: ^, b
; k/ k; Z" k& |
  阴法唐将军谈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后中国为何撤出藏南。2 K$ c$ `$ l# o
yftgp0.jpg ! B8 f; Q' A8 |& e
  军事科学院主办的《军事历史》2005年02期刊登了一篇对阴法唐将军的专访,披露了当年我军为何胜利后又主动撤出藏南的亲历者回忆。阴法唐,1955年授衔的解放军中将,长期在西藏工作,曾任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成都军区副政委兼西藏军区第一政委,也是1962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的主角——“藏字419部队”的政委。9 d7 ?& h- V, w' x) s2 @
  阴法唐将军谈到,刚进入西藏的18军为了争取当地上层的支持,尽量减少驻军,进入拉萨与山南的部队很少,只有2个团。当时全国都在抗美援朝,印度趁机蚕食我领土,开始围绕英国制造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大做文章。虽然18军大部分部队在修公路和机场,在当时也是有办法反蚕食斗争的,并非没有能力。至于我军在胜利后,为什么不乘胜追击,夺取“麦克马洪线”以南的领土。主要原因是:中国不想通过武力方式来解决两国边境问题,也不想让美苏两国在中印两国的斗争中渔利。关于在提到是否因后勤供应的原因是导致中国从“麦克马洪线”以南的领土撤军。阴法唐将军表示:不能说没有这个原因,但不是主要的,主要原因还是上面说的那几条。尽管1962年我国经济困难,由于西藏事先根据中央的指示储存了一些粮食,民主改革后西藏人民踊跃支前,又有全国的支援,作战部队的供应还是好的,加上部队还有生产的传统嘛!
' _) w) R: D6 T. Z" J0 S! {  针对有人说,我们后撤是因为难以固守。阴将军说到,从地理上讲,我军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加上其他有利因素是足以守住的。譬如,“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在印度入侵前,一直是西藏管辖下。老百姓对我军非常亲热,他们说:“一看长相,我们就是一国的。”做群众工作一直是我党的强项,在“麦克马洪线”以南我军与在内地是一样受到拥戴的。& W( q5 Z: j0 m6 Z6 P, q4 ?' B7 `! V
zyip1.jpg 0 X! q3 \4 M# _5 Q
zyip0.jpg
+ ?  ?( [  E' ^, Q zyip2.jpg
* c' w& r- h+ Z
, H1 i) D& h. e$ }/ y$ Y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0 21: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麦克马洪线( O, t4 k$ b" j6 n+ K7 x
  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1808-1893)构想了一条印藏分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麦克马洪又利诱西藏噶夏的代表,背着中国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划界换文。当时对西藏拥有主权的中国政府并不知道什么此事,DL喇嘛和噶夏政权也未给其参加西姆拉会议的代表有划界的授权,后来了解了情况的噶夏政权对麦克马洪画的线不予承认。
9 n; [) l: m0 H, T mkmhgp30.jpg
( q; A" p/ T% ~: f- }( E' m9 y5 \  当20多年后,英国政府正式把麦克马洪线标入地图和政府文书后,也遭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对。1947年,当刚独立的印度在南京建立大使馆时,国民政府也对印度代办明确表示了不承认麦线的态度。
: w- E! `* b  T! d/ z; i0 H) o% R  w  由此可见,麦克马洪线从来未经过双方实地勘测,也没有经过中国历届政府承认,完全无法律意义和任何价值。
1 R# }# e1 t' _# v: t mkmh1136.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0 21: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7-7-30 21:32 编辑 . p7 q7 k" b7 j4 x$ x
% t+ i4 k0 f  d. v# g6 K4 H
郎久事件* E) |9 ]+ C6 ]( j# e0 a( j6 I% C
  1959年4月25日,印度派兵越过麦克马洪线,侵占该线以北的郎久,4月28日侵占了塔马墩,8月13侵占了兼则马尼,并在这些地区设立哨所,接着8月25日,印度向中方驻郎久的工作队开枪射击,在印军遭中方还击两人毙命后,于27日撤逃,这就是郎久事件的经过。
" [4 o/ P  n. \7 y: N6 K ljst00.jpeg
% S) N) S/ q* |- Q  中文名:郎久事件
" _! `( T, q7 s" F1 {3 \% J$ x2 i  时间:1959年4月25日- \' x# u4 ~! I2 \
  国家:印度、中国
; B- h& n' T; _( {& i  p$ _  起因:印度派兵越过麦克马洪线
5 n$ n2 o* }% o
/ d8 R1 }" n' N& B  事件前期,在20世纪50年代冷战的大背景下,中印双方处于各自的考虑结为盟友,1950——1958年间两国关系总体向好,但印度出于自身利益欲建立大印度联邦,并意图让印度成为包括印度洋地区,东南亚,中亚和西亚的经济政治中心。为了实现这一设想压制二战后亚洲最大的竞争对手中国,印度开始向中国西藏地区的扩张运动。1950年中国解放军进军西藏,印度公开反对,并且阻止解放军入藏。1951年2月2日,印度军队趁中国忙于朝鲜战争无暇西顾之机,派兵占领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的达旺地区。此后两年,印度侵占了我藏南的大部分地区。1954年,印度政府修改了官方地图,把东段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定位国界,占领了中国9万平方公里国土,并在中段侵占了阿里地区的2000平方公里土地,并把西段的巴里加斯划入印度版图。至此,印度侵占中国领土达12.5万平方公里。在此期间中印两国军队在边境摩擦不断,但这些小摩擦被政治大背景所掩盖,1950——1958年,中印两地盛传“中印两国是兄弟”的宣传口号。
( @. q* u$ \. K. I4 E  郎久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不想与印度彻底搞僵,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形势,中国人民采取了超常的克制态度。此后,中苏由于社会|主义阵营领导权以及社会|主义路线的分歧,中苏交恶。而此时苏联出于当时的全球化战略考虑,意欲拉拢印度,一方面抑制中国,另一方面讨好西方,苏印交好。1960年中苏彻底决裂。* W' E$ l4 q/ |* U% t8 v! y( u" _
  1960年英国蒙哥马利(1887-1976)元帅曾访问中国,访问结束三天后,蒙哥马利到了香港。在记者招待会上,蒙哥马利郑重地说:“在这里,我要告诫我的同行,不要同中国军队在地面上交手,这要成为军事家的一条禁忌,谁打中国,进得去出不来!”
7 v! L7 {# S$ n  A6 J5 Z1 v mgml13.jpg
8 M! Y* q8 ~8 q' V* o) ?!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0 21: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择绕桥事件' D( v" T1 U2 y  l# R
  中印边境战争中的“择绕桥事件”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中国军事史是不会让这个小小的事件失去它的光辉,中印两国的关系从它开始又兄弟走向世仇,它在提醒世人,人类需要以诚相待,和平共处,国家关系应以真诚的态度去对待,而不能一味地追求以战争的方式来解决国家关系之间存在的问题。现让我们再一次回顾一下事件的经过:) N; s6 K" F' w' }
  1959年朗久事件后,中国政府为缓和边境紧张局势,促进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谈判解决,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东段单方面实行后撤,停止巡逻,而印军却乘机向“麦克马洪线”以北地区推进,进一步侵占中国领土。
' A: [' `6 M- K* @" N* Q  1961年12月,印度陆军总部发出指示,命令东部军区在中印边境东段推行“前进政策”,尽力向北推进,在“麦克马洪线”及其附近(根据实际行动,包括该线以北)建立新的永久性哨所,并在哨所之间的空隙地带进行巡逻,以便有效地占领整个边境。
% F# ]6 k9 U* g  印军第四师按照这一指令,于1962年2月15日与阿萨姆步兵及“东北边境特区”山区司令部,共同制定了具体侵略计划之后,第四师发出以“昂卡尔行动”为代号的作战命令,决定由第四师配备军官,率领阿萨姆步兵前往“卡门”、“苏班西里”、“西安”和“鲁希特”边区分批建立若干哨所,并搜集有关中国边防哨所兵力等情报。7 y5 X) V1 l& I* Y
  1962年3月,印军第七旅派人员进入“麦克马洪线”以北地区侦察,选择建立哨所的位置和进入中国克节朗河谷地区(印称南姆卡曲河谷)巡逻的路线。5月,印军锡克联队第一营马哈维尔•普拉萨德上尉率人对克节朗河谷哈东拉山口地区进行侦察。6月初,印军在“麦克马洪线”以北的扯冬(印称“多拉”)建立了哨所。印度政府公然声称,中印边界就在塔格拉山脊(指中国的拉则山脊),“陆军如果还没有把印度管辖权推进到塔格拉山脊的山顶的话,现在它可以这样做了”。并公然在拉则山口擅自竖起了界碑。1962年上半年,印军竟在“麦克马洪线”地区建立了24个新哨所。
: A. g: t% h# _) O6 I; ^4 S  1962年9月以前,印军蚕食的重点在中印边境西段地区,中央军委赋予西藏边防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做好配合西段地区反蚕食斗争的准备。5月29日,总参谋部下达《关于中印边境军事斗争的具体安排》的指示后。中共西藏工委、西藏军区于6月上旬召开紧急战备会议,研究了贯彻落实的具体方案。决定组建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代号藏字四一九部队),由山南军分区司令员柴洪泉任司令员,江孜军分区政治委员阴法唐任政治委员,副司令员姜松任副司令员,山南军分区参谋长曹宗奎任参谋长,西藏军区政治部青年部部长魏克任政治部主任,西藏军区后勤部战勤处长陈银锁任后勤部长,统一指挥第一五四团、第一五五团、第一五七团和若干保障分队,担任达旺方向的反蚕食斗争;由昌都军分区副政治委员霍光、参谋长赵衍祥组成前进指挥所,统一领导师合方向的反蚕食斗争;为防止印军可能从锡金方向袭击中国亚东、康马地区,确定由第十一师统一指挥江孜、日喀则地区的反蚕食斗争。6月11日,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在拉萨成立。2 O- T+ m1 x  X* e9 A4 t
  与此同时,中央军委要求西藏边防部队做好恢复巡逻的准备。5月12日,总参谋部电示西藏军区,做好恢复巡逻的各种准备,拟制好巡逻方案,何时恢复巡逻,须视情况发展报中央军委决定。6月3日,针对印军在东线的蚕食行动,总参谋部下达了《关于加强中印东段、中段军事斗争的措施》,指示西藏边防部队严密监视印军越过“麦克马洪线”设立据点和进行侦察活动等情况,并做好在东段恢复巡逻的准备。
. u4 a  Z# G; O4 m  9月,新疆边防部队的反蚕食斗争,有力地遏制了印军在中印边境西段的蚕食行动,印军便将蚕食的重点转到了东段,企图抢占有利地形和制高点,控制“麦克马洪线”和继续向该线以北推进。继在“麦克马洪线”以北的所喀、塞夏术、塔母和克节朗河以南的扯冬设立据点后,9月中旬又在扯果布、卡龙等地设卡。
) w+ y/ U- x# U# I  为了制止印军向“麦克马洪线”以北继续蚕食,西藏军区根据总参谋部的指示,决定派侦察分队进入克节朗地区,查明印军向中国克节朗地区蚕食推进的情况,并相机建立哨卡。1962年9月6日,山南军分区副司令员郭志显、步兵第二团政治委员史宗宽率领该团第三连从舍姆出发,经勒、拉则山口等地,于9月8日进入克节朗地区。随后在自采、几儿等和择绕桥一线设立哨卡,控制了克节朗河北岸地区,与入侵扯冬地区印军隔河对峙。中国边防部队在杜浪桥西南端插上了红旗,并向入侵印军喊话,重申克节朗地区是中国领土,印方应立即撤出该地区。
  {: Y/ r3 C0 }' T* H9 S4 X  中国边防部队的行动,使入侵扯冬的印军惊慌失措。入侵印军指挥官竟向上谎报:中国有600多名军人逼近和包围了他们的哨所。印度军方和政府得此报告后,立即作出强烈反应。9月9日,印度陆军总部、东部军区命令第七旅立即作好准备,在48小时内向前开拔,以对付中国人对多拉(扯冬)的包围,国防部长梅农推迟赴联大开会日期,自9月13日起。接连5天召开高级军政官员会议,决定对中国边防部队采取“武力驱逐”,指令侵驻达旺的部队“在必要时开火”。代总理夏斯特里向正在英国访问的尼赫鲁作了报告。14日尼赫鲁在伦敦指示印度内阁,“在‘麦克马洪线’决不能退让一寸”。印度报纸也大肆渲染“中国入侵达旺”,煽动反华情绪,称中国此举是“探测印度在东段的防御力量,迫使印度在西段让步”,“类似的入侵,将继续发生”,要求立即还击。- a7 l$ i  X, [5 c/ U6 h% a
  按照印度政府和陆军总部的指令和部署,印军加强了中印边境东段沿“麦克马洪线”的兵力,企图以优势兵力进驻该线以北扯冬地区,迫使中国边防部队撤退。印军在扯冬增加了两个排的兵力,同时以第九旁遮普营向龙布集中,以该营龙拉中队在扯冬东北3公里的章多山设点,以第五旅原驻“鲁希特边区”的第二拉加普特营作为第七旅的预备队,以第七旅旅部移至龙布。印陆军总部给“东北特区”部队的命令强调:等候中国人的撤退,假如中国人不撤退,印军就要开枪。3 \8 R) s( J) Q+ }! M
  为了防止印军向中国边防部队发动进攻和扩大对“麦克马洪线”以北地区的侵略蚕食,总参谋部、西藏军区指示东线边防部队:在该地区,与印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印方在哪里设点,中国边防部队就在那里设点,印方驻多少兵,中国边防部队也驻多少兵;驻自采一线的部队,要做好防范印军武装挑衅的准备。同时决定,将第二团第三连进驻的自采、择绕、几儿等、拉则四地改为正式边卡;并在得芒村增设哨卡,顶住沙则印军据点。9 @/ Q+ T) `* m6 U  G
  9月17日9时15分,第三连战士李质灿、钟世民正在择绕桥桥西哨位值勤,印军15人在一军官指挥下,大喊大叫向李、钟二人逼进。李、钟二人以手势令其停止前进并退回,印军不予置理。10时,印军增至30人继续向前进逼,进至几公尺处时,用枪口对准他们的胸膛。李、钟二人毫无惧色,向印军提出严厉警告。印军见威吓不成,即在距择绕桥6公尺处设下哨兵,在8公尺处构筑工事,与中国哨兵对峙。4 }3 r% r, _- R0 `. G  f# a" g& b
  当日16时10分,第三连班长吴元明、崔道华前来换哨。印军吼叫着用枪瞄准,企图阻止中国士兵换哨。吴、崔未予理会,换哨后开始在择绕桥桥西修筑防御工事。印军为阻挠中国哨兵构筑工事,架枪对准中国哨兵,冲突一触即发。中国哨兵仍保持极大克制,一再向印军说明,这是中国的领土,要其立即从该地区撤出,并要其派出民政人员同中国边防部队协商解决边界的争议,避免武装冲突。印军却继续在中国哨所周围构筑工事,以围逼中国择绕桥桥西哨所。: L5 m* V8 Y, x' B: Y" P& [1 v
  18日,印军在择绕桥西中国边防哨位两侧加修工事后,又搭起哨棚,对中国哨位形成包围态势。9 H, J/ s% d+ L  X
  19日,印军企图绕到中国哨位侧后修筑工事,在中国哨兵对其提出严厉警告后离去。! R2 y& X& I2 j5 R: G& K
  20日,印军一面拦阻中国哨兵通向桥头,面阻止中国哨兵修筑工事。16时,4名印军向中国哨兵吴元明围逼,用木料拦住他的后路,将他夹在中间,进行挑衅。吴元明怒视着印军,印军继续挑衅,吴元明伸手向逼近的一名印军推去,这名印军绊在一块石头上仰倒在地。又一名印军用木料拦他的后路,被吴元明一脚踢开,木料压在印军身上。围逼不成,印军无可奈何撤回据点内。24时,印军突然向择绕战中国哨位发起进攻,企图捕捉中国哨兵。中国哨兵隐蔽在工事内,未造成伤它。情况危急,中国择绕桥西哨位负责军官刘道臣立即返回河东向指挥所报告情况。21日6时15分,当他快接近桥头时,印军机枪突然从桥西工事里向他射击,子弹从他臂部和胸部穿过,他仍然命令桥西哨所战士,在没有接到指挥所指示前,对印军进攻不要还击。他坚持着爬回桥东工事后,因伤势过重,光荣牺牲。在印军进攻中,中国择绕桥桥西哨所的另一名战士也身负重伤。印军继续以火力阻断中国边防部队桥西与桥东之间的联系。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择绕桥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
, v! K; m' u1 f3 c( X+ z  择绕桥事件,是印军蓄谋制造的流血事件。事件发生当日,中国政府向印度政府提出了严重抗议,要求印度政府立即停止对中国边防部队的武装攻击,立即从扯冬地区撤出。然而,印度政府对这一事件力图抵赖,编造说中国人从几百码以外向印度的哨所开枪。9月22日尼赫鲁在答记者问时,居然把印军制造的流血冲突说成是一些小事件”。印度代理国防部长(梅农此时在美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拉古拉曼雅举行军政首脑会议,经过重新策划,再次下达了“将中国人从多拉(扯冬)地区赶走”的命令。
2 l5 [/ g! A$ D0 i( O  印军从21日7日才开始,每隔不到半小时便向中国择绕桥桥西哨位打一阵枪和扔手榴弹。22日7时,印军将一枚手榴弹投进中国桥西哨位工事内,被中国边防战士抛出,19时,印军又向择绕桥放置炸药包,企图炸断择绕桥,切断中国哨兵退路。在炸药包即将爆炸的紧急时刻,边防战士王确云在火力掩护下,跃出工事,扑向炸药包。拔掉导火索,将炸药包抛进克节朗河中,保住了择绕桥。24日13时,印军在火力掩护下,又将一包点燃了的炸药包投进中国边防哨所工事内,边防战士崔道华、钟世民等三人不幸牺牲,军官肖献兴和另一战士负重伤。桥西中国哨所其余战士仍牢牢地守住工事,并英勇地击退了印军继续向桥西的进攻。9月25日印军又向择绕桥桥东中国哨所发起进攻,发射炮弹10余发,炸伤中国边防战士4人。! W* t+ }# Z- B7 A  B% Q  U
  中国边防部队鉴于择绕桥桥西哨位已不利于防守,同时为了缓和这一地区的局势,29日1时,桥西哨位的中国边防战士奉命撤回桥东。) R4 ?9 {* A: q4 O5 w, I/ |% Y0 c9 u
  由于印度政府坚持对中国边防部队采取“武力清除”的手段,使中印边境东段的局势愈来愈严重。印军不顾中国政府的严重抗议和警告,继续扩大对中国哨所的进攻,恶化边境局势。' f  h/ y! y( [  w
  10月8日,在印军新成立的第四军军长考尔的策划和指挥下,印军越过了克节朗河,企图占领克节朗北岸的尺冬(印度称其为僧崇)。
: x4 O" ?7 c. M1 W( |" A$ X  尺冬位于克节朗河上游北岸,印军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在考尔抵达前就已制定了占领尺冬的计划。10日9时20分,印军旁遮普联队第九营,在乔杜里少校指挥下,对中国边防部队尺冬守军(第一五七团第一营第二连一个排)发动了进攻。在炮火掩护下,印军40余人向中国边防部队冲击。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打退了印军的进攻。印军丢弃尸体6具(含军官1名),51迫击炮1门,轻机枪1挺,英式步枪10支。中国边防部队第二连亡11人,伤22人。8 a7 S% t9 [, ~& K, \& R! o
  为不使事态扩大,中国边防部队击退印军进攻后,没乘胜追击,而让印军撤过克节朗河以南。对此情况,印军达尔维准将是这样描述的:“我心情沉重地看到旁遮普部队按照我的命令撤退到四号桥,伤亡者直接撤至中国人鼻子底下的木桥,很明显,中国决定给我们留出一条退路”。“过些时候,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埋葬我们的死者,并举行了葬礼。那是一个动人的场面,它必然给看到了的士兵留下深刻的印象。很清楚,他们不要战争。但是,如果我们越过克节朗河,他们将进行抵抗”。
5 t4 R) {# i8 g( E* L$ L2 a9 v' X- h$ w  然而,尼赫鲁政府是需要战争的,并且在其蚕食计划和行动受阻后就不惜用战争手段来继续实现其领土要求。
8 z0 S0 I% z% n# s  我们应该记住:当今中国还有一段没有确定下来的边境——中印边境,期待能早日收复失地,并缅怀那些在中印边境战争中牺牲的英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0 21: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7-8-11 11:38 编辑
  ?: V" |" X6 ~/ x: b. P1 I; p/ h
1962年中印战争
2 w- o9 ]- C! Q& a8 `  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有着长期的交往和传统友谊,两国的地图均按照传统习惯线标划边界,两国人民共同遵守这条传统习惯线。但是,在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中国的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英印政府利用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的为由,擅自划定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对中国西藏和新疆进行侵略扩张活动,从而埋下了中印争执的祸根。; w  b1 Q# I. C# Q% d  T7 ~; ?
  在美国总统肯尼迪(1917-1963)等人的默许下,1962年10月12日,印度总理尼赫鲁(1889-1964)和国防部长梅农(1897-1974)表示,印度将驱逐所有其声称的领土上的中国人,向新生不久的中国宣战,没有经过任何战争洗礼的印度前线官兵在那年的被命令向有着丰富战争经验的中国军队进行挑衅。
% A# y" R" c5 B' Q% t' Y; Y knd063.jpg
$ Q+ Q! {, B9 w( w8 b: C# M5 e* B9 ? nhel5994.jpg
0 I' E0 C) B+ i1 K9 u mndd986a.jpg & ^9 a7 z3 k1 |
  鉴于当年发生了在古巴导弹危机事件,美苏两国互相较劲腾不出手,1962年10月18日中国决定对印开战
" }6 O2 l  F4 F  10月20日,中国军队在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1914-1972)、政委谭冠三(1901-1985)等人的指挥下,先发制人,击败了印军的抵抗,并向动推进了一定距离。10月24日,北京请求停火并撤退,条件是印度同意谈判解决。但尼赫鲁拒绝中方的请求。接下来的3周,双方加强了军事集结,11月15日,印度发起了局部反击,激发了人民取得全面胜利的幻想。
% @& O) N: J! _7 q$ g# u+ H1 | zgh2p0.jpg
6 x7 [/ d: ?1 \- O+ q% A tgsab9.jpg
* p* w, g2 P. t1 }  中国军队重新发起进攻,击溃了印度第四师。到11月20日,印度军队组织了几次无效的抵抗。也就在那天,北京单方面宣布停火,并准备撤军:这时的尼赫鲁被打怕了,他接受了中国的停火协议。2 ~3 x0 s% f4 {) Z- m8 l
  在几周的中印之战中,以中国军队的全胜最终宣告结束。据有关资料显示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在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取得空前胜利。给印度统治者以血的教训。但由于给养等方面原因,我们放弃了收回的领土,印度人又乘机占领我们的大片领土。下面是笔者对这次中印之战人员伤亡等的清单。
6 g* B# C- K/ P( L  中国边防部队 在整个自卫反击作战中,歼灭印军3个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击毙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缴获:飞机5架、坦克9辆、汽车437辆、88mm加农炮13门、88mm榴弹炮36门、75mm山炮12门、106.7mm迫击炮27门、106mm无后座力炮6门、81mm迫击炮142门、51mm迫击炮144门、轻重机枪631挺、长短枪5,772支、火箭筒112具、枪榴弹发射器(掷弹筒)32具、枪弹4,120,591发、炮弹79,720发、手榴弹16,921枚、地雷14,848枚电台(报话机)520部,炮兵观测仪等其他器材735部(具)。
5 _* l: H: ]2 s) B/ L0 s) d dwrzf1.jpg
; }" s+ X0 p4 A# R xg2185.jpg 1 h5 h" K& w  @
  印度陆军中将布里吉·莫汉·考尔(1912-1972),没打过仗却靠着和尼赫鲁的关系高升,1962年印度对华进行前进政策的时候任第4军军长,最后由于他自己的失误,被中国军队歼灭和击溃其所部5个旅,被永远赶出了军队。
3 Z: [, r! A  C1 U8 k5 T2 S6 ? krzj01.jpg
! [! S# {& |+ B8 A' b! A/ ?  中国边防部队阵亡722人(其中军官82名、士兵640名),负伤1,697人(其中军官173名、士兵1,524名)消耗:炮弹22,976发、枪弹701,342发、手榴弹7,080枚、爆破筒64节、炸药2,050k9,喷火油料677L,损坏122mm榴弹炮1门、机枪18挺、长短枪81支、40mm火箭筒2具、电台(步话机)5部、汽车12台。  c" d2 ~" K  l* z# g; c$ p
  由于当时的中国国内状况极为困难,青藏高原地形复杂,补给不利,加上古巴导弹事件结束,美苏可以腾出手来联合印度对付中国,出于种种考虑,在赢得战争胜利后,中国把军队撤回了实际控制线之后。
& b, k6 o/ P0 k. S4 L ydfl1.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0 21: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克节朗战役
5 I% C2 h, F$ @/ `0 I  克节朗战役:发生于克节朗河谷。  J1 s  J! h! J7 G( c
& B1 z* N% B5 Q+ ?+ v* F
  名称:克节朗战役2 @/ u  W& M9 v
  地点:中国领土境内克节朗河谷
1 W! ^0 v6 t1 w  参战方:中国,印度
5 w, T" Z8 k7 l8 ]: }, l. u  结果:中国获胜
+ {7 ]! [" J! S( {" Y$ ^ klj056.jpg # n* C2 U) ~7 a" t4 p
  克节朗河谷战役,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保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进行的第一次边境自卫还击战。这场战役拉响了中印边境自卫还击战的序幕,在这场高海拔地区山地作战中,我军克服了地形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集中优势兵力,充分利用印军静态防御、战线松散的弱点,发扬我军大胆穿插的传统作风,24小时内就击溃印军的第7步兵旅。此一战不仅彻底打垮了印军在中印边境东段的整体防御态势,为此后连克德让宗、邦迪拉,彻底击溃印度第4师创造了有利条件,更在实际上奠定了中印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全面胜利的基础。此一战也打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威名。时任西藏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的石伴樵(1922-2006),是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西藏军区前线指挥部”的成员之一,直接参与指挥了这场反击战。0 J6 }1 T$ H. w$ f8 h- [
sbqfddb0.jpg
" v7 b8 W$ Z5 h4 a2 `5 a' ]9 z- V  是继清长之战后被西方军事界高度评价的一次战役。克节朗一役后四十年内,战败的阴影一直在印度人心中挥之不去。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二周年之际,我们重新回顾这场鲜为人知的战役,回顾那段血与火的光辉岁月,以缅怀那些为共和国主权和领土完整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伟大的解放军战士。
4 {+ ]9 b3 O: y klj156.jpg : s7 |  J* A/ `# V7 {0 k$ j- t
  “里窝那计划”  }9 e" v; o! S3 r8 Q/ I
  战斗中,印军完全被我军炮兵打的抬不起头,双方的火力运用根本就不在一个层级上;最后一个原因,也是印度方面公开承认的,就是我军单兵火力占有压倒优势,我军参战部队普遍装备了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式冲锋枪,印军装备的则是英军在二战时期使用的李·恩菲尔德7.7毫米栓动步枪和布伦式轻机枪,无论是火力、精确性还是杀伤力,我军都占有绝对优势。我军基层士兵对手中的武器充满信心,常常在无法得到炮兵支援的情况下,用轻武器把数量占优的印军打得灰头土脸。优良的武器结合扎实、过硬的步兵战术,第7旅不吃苦头才怪。8 @+ y# C. a/ t9 f  Q2 j
  而当年两国士兵的枯骨早已融进了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土壤中。只有矗立在藏边风雪中的塔格拉山脊和潺潺流淌的克节朗河作为沉默的见证者诉说着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和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0 21: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7-8-11 11:40 编辑
, z" j- G( T+ y* M, z$ h
, p# f2 c- F' Y: s8 b阳廷安班
$ Q# @% q( L2 r: [' @  1962年10月,时任班长的他,军事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执行边境重大军事行动中,带领全班叫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不畏艰险、奋勇杀敌,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在他的鼓舞和精神激励下,全班战士勇往直前,不怕牺牲,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全班同志牺牲7名,幸存的1名小战士刘汉斌(未征集到照片)加入了其他班继续战斗。
1 E2 E4 t7 @1 q; f8 e) b; u% G  阳廷安、杨秀洲、颜瑞成、徐瑞清、李世明、雷祥智、何锡中。+ x8 {4 U2 x: S4 l
ytaa2c.jpg 4 P. @, ~" L3 Q) }0 s- ?
ytaa3c.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0 21: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7-8-11 11:52 编辑 ; ~" {" d- H' R
8 ^  b, z- p. p5 z7 W) D1 y
战斗英雄张映鑫9 S" n3 B% a# c5 K0 J5 I1 M# s
  张映鑫(1940--1962),战斗英雄。四川泸县人。195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2年参加中印边境自卫反击占,任副班长。在东段的一次战斗中,率突击小组,用手榴弹炸毁印军一个地堡。在向敌第二个地堡投进两颗手榴弹被印军甩出后,又投进一颗手榴弹,并用腿堵住地堡射孔。双腿被炸断后,仍将冲锋枪奋勇插进射孔猛烈扫射,最终由于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为消灭地堡内的残敌而牺牲。同年,部队党委其生前志愿,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追记一等功。1963年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 Q1 Q' S% H; P, N zyx0e9.jpg
0 O! Q* x, u4 Q- V* ?8 i/ a% J2 Q( @3 b* V, _3 @8 @  T
战斗英雄陈代富! ^" l7 I$ k! b( p
  陈代富是54军原130师390团五连战士。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瓦弄战役中,他用胸膛把爆破筒压进印军地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战后,荣立一等功,国防部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并被誉为“活着的黄继光”。
! H( v5 x! U% H8 I; W7 c  “32”高地是瓦弄北侧的天然屏障。印军凭借“32”高地的有利地形,构筑了40多个地堡,用密集火力封锁我军必经的山梁。陈代富所在的五连在团的编成内担负着抢占瓦弄地区印军飞机场的任务。下午2时,全连顺着山涧接近了“32”高地。上级命令五连迅速拿下“32”高地,为主力部队开辟前进道路。; O- V: p' u& E! i6 a- ^, y
  陈代富所在的九班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冲在全连最前面,他们用步枪和手榴弹很快敲掉了敌人3个较小的地堡。这时,敌人一个有3个长方形射孔的大地堡仍然疯狂地吐着火舌,阻止着我主力部队前进。陈代富要求去爆破,班长考虑还有抢占瓦弄机场的任务,没有同意。随即命令身旁的优等射手刘弟禄封锁敌人射孔,掩护部队翻过山梁。突然,从地堡里飞出1颗手榴弹,刘弟禄同志不幸牺牲。陈代富眼见战友倒下,心如刀绞,大声对班长杨成福说:“我去炸掉它!”班长还没有来得及回话,陈代富已跃出了隐蔽部,一气冲到距敌地堡仅三四米远的一片洼地里。对着射孔投进去了1颗手榴弹,可手榴弹又被印军扔了回来,在离陈代富不远的地方爆炸了。他只觉得右腿和右手有点麻木,低头一看,鲜血已染红了他的衣服。他顾不得伤痛:以顽强的毅力,爬上地堡顶,将爆破筒一放,刚要拉火,一想,这样只能把地堡炸坏,里面的印军不一定能消灭。他脑子猛地闪出一个念头:掏个窟窿,把爆破筒插进去里他放下爆破筒,用双手使劲地扒土。指头扒破了,鲜血染红了泥土,仍不停地扒,很快扒了一个深洞。他又把爆破筒拿起来,尖头朝下,使劲往里捣,终于把爆破筒插进了半截。不料,地堡里的敌人拼命把爆破筒向外推。“决不能让敌人把爆破筒推出来!”他暗暗地想。负伤的右手用不上劲,爆破筒被顶出来了一截。他不顾呼啸的子弹,横飞的弹片,用胸膛顶住爆破筒,用全身的重量把爆破筒压了下去,并迅即拉了火,导火索丝丝作响,地堡里的敌人吓懵了,战友们被陈代富的这种大无畏的精神震惊了。
& y9 Z# u* q& H4 ?% `! p  陈代富心里数着1、2、3……估算着时间,用尽最后的力量再次将爆破筒向下压去……他的胸口几乎要触及地面了。就在爆破筒即将爆炸的一刹那,他左脚往边上一跨,双手一撑,一个鹤子翻身滚下了地堡。还有一种说法是目睹这一切的班长随着嘶嘶冒烟的导火索准确的读秒。1、2、3、4、5……在要爆炸前的恰好,班长大吼一声:“陈代富,跳下来!”就在陈代富离开地堡顶的瞬间,爆破筒爆炸了。
1 i7 a1 V5 }. J0 O% U( Y& K6 N  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地堡连同印度鬼子一起飞上了天。
! [+ ]" C* A& z+ Z2 |3 v  前进的道路打通了,陈代富身上多处负伤,但他忘了伤痛,忘了疲劳,和战友们一起直插瓦弄机场。
  {9 J" q( ]2 F; f/ m* c cdfd26p0.jpg
- n6 i* @9 O6 P  陈代富,1942年3月生,四川省安岳县人。( b8 s) P7 H& o
  1962年中印边界反击战战斗英雄,196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小学文化。: ?: L- F7 }; C1 ~
  1960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陆军高机排当战士、副班长、班长。1963年9月任陆军某部排长、连副政治指导员、连政治指导员。
0 Z. K9 M0 s% n1 m+ u3 M' E' }  1964年共青团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1969年7月任陆军某部营副政治教导员。
" O0 E! u* _4 u/ T1 o' D  1970年3月任陆军某团任政治处副主任。1973年10月任陆军54军某师副政委、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常委、重庆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 ], t) }1 {. [$ U& K  1973年8月当选为第十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军委委员。54军副政委。+ z8 Z& m0 K: s& X
  1974年2月任武汉军区副政委。1975年4月任武汉军区副政委、党委常委(1975年10月至1977年12月挂职下放任陆军某师政委)。  s6 S% T4 k0 t7 L
  1977年12月免职。1978年1月免职接受审查。1981年5月任陆军某师政治部副主任。. p- X: G0 K4 Z7 F
  1981年12月任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河南省南阳地区中心支行副行长。1984年4月任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河南省南阳地区中心支行副行长级调研员。
5 o# {+ t" J0 Q3 N  1992年7月任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河南省南阳地区中心支行党组纪律检查组组长。1992年10月任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河南省南阳分行副行长。1998年9月任中国建设银行河南省南阳分行正处级调研员。  X& |/ G3 w$ V, I! j! d
  1998年6月13日,总政治部决定恢复其正师职职务,享受正厅级政治、生活待遇。2001年2月退休。) O2 O) ]$ y% t+ u- C$ r5 h4 _8 q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0 21: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山口之战
& _4 H3 j; z( `8 X3 t; o7 r5 @  这个地方靠近不丹王国,印军沿公路摆成南北一条“长蛇”,布势特点正如刘伯承(1892-1986)元帅所概括的,是“钢头、锡尾、背紧、腹松”。据此,西藏边防部队以2个多团从正面攻击西山口,打敌之“头”;以3个多团从敌两翼夹击申隔宗、略马东、击敌之“背”,剖敌之“腹”;以2个团实施迂回,直插德让宗、邦迪拉之间,切敌之“尾”,形成对西山口、德让宗地区之敌多路向正合击,将其分割包围,各个歼灭。参战各部于1962年11月10日至15日分别向指定位置开进,至17日,先后与印军警戒,侦察分队接触,但印军未发觉我军意图。17日晚,我迂回部队在登班击溃印军1个营,切断了德让宗——邦迪拉公路。此时印军才发觉我军已多路逼近,彼处于不利地位,遂于18日晨全线撤逃,但还陷于我军合围之中。18日晨,我军发起总攻在激战中,副班长庞国兴(1940-1965)为追歼股溃逃印军与连队失去了联系,深入印军纵深地区15公里,作战5次,攻占2个炮兵阵地,击毙7个印军士兵,缴获7门火炮和2台汽车。战后庞国兴(1965年在军事训练中不幸因公殉职)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当日我军占领西山口、申隔宗、德让宗、歼来印军一部,一部溃逃,其四师战术司令部率直属部队乘我军未截断通往打陇宗道路的空隙逃脱。19日,我军占领邦边拉,并于略马东地区围歼印军近千人。随即我军主力便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展开搜剿,一部向南追击,于21日进占吉莫山口、比里山口、鹰窠山口一线,11月20日占领查库,查库为中国边防部队反击作战前进最远之点,距中印传统边界线伏特山仅20余公里。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印度平原。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全歼印军3个旅,共毙俘印军准将旅长豪尔·辛格以下官兵5200余人。) u' ?. ?- ~5 g5 r, D
lbc826.jpg 9 J  t% @5 A1 x% T4 ?. t% m5 w
pgx0f190.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8 14: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62年以后中印边境的几次冲突
& B$ X( s2 k, x6 k  1963年以后,由于中国军队在中印边境的东西两段后撤,再度实行脱离接触隔离政策,双方武装部队直接接触地段仅限于中国和锡金边境(当时印军在锡金有2~3个山地步兵旅),中锡边界的印军不断地向中国军队进行挑衅,在中锡边境的乃堆拉山口,多次越过已划定的中锡边界,移动界碑,修筑工事,架设电话。飞机也多次侵入中国领空对西藏的康巴宗、亚东等地进行侦察。
5 N7 W- F. [: M5 l' i) v7 _! p1 s  1966年以后,中国国内“十年浩劫”爆发,1967年,各地大规模武斗兴起,冲击军事机关抢夺武器的情况此起彼伏,动乱也或多或少地波及西藏。为对中国进行战略侦察,印军出动山地步兵第112旅、炮兵第17旅于1967年9月11日至14日在中锡边界的乃堆拉山口向中国驻军发起了进攻。/ {- }+ [4 @1 v0 N% W% O) @0 V
  尽管1962年自卫还击战之后,中印边境形势一度缓和。但是1967年以来印度出于其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又在边境地区频繁地肇事,挑起军事冲突,不断由亚东地区入侵我境,修筑工事,偷移界碑。仅1967年,入侵活动就达178次,尤其是8月份以后入侵加剧。为了打击印度的侵略行径。步兵第十一师奉军委和军区命令,进行了两次小规模的还击作战。+ P7 c9 C) r$ r+ A3 r9 u: Z
4 D. _1 s) y" v6 ]4 a) }0 k% j
  乃堆拉山口自卫还击战斗8 M2 m' e) z0 p0 k  K( q7 }
  印军驻锡金之山地17师112旅多次在我乃堆拉山口强行越界架设铁丝网。9月7日,印军置我多次严重警告于不顾。再次越界架设铁丝网,并刺伤我战士2名。印军把我之克制视为软弱可欺,11日晨又派部队100余人强行进入我境,架设铁丝网,并首先向我开枪射击,悍然发动军事进攻。我山口分队为保卫祖国的尊严,遵照中央军委“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绝不示弱,绝不吃亏”的斗争方针,坚决进行了自卫还击。& J( [7 A! s0 a: O
  战斗经过:9月11日7时30分,印军112旅所部110人在其中校营长指挥下,从103阵地沿公路进至山口马尼杆附近,稍作停顿后,即分两路:一路50余人沿国界习惯线向南运动;一路60余人沿国界习惯线向北运动。在其99号、101号、102号阵地的掩护下,向我前沿阵地接近,企图将我1、2号阵地的铁丝网向我纵深推移。
6 r; }% U! F$ N4 E: {. Z2 C3 }3 p  为防敌进攻,我方令31团6连3排和机枪2连1排占领1号阵地,4连l、2排进入2号阵地。7时44分,敌分3路向我1、2号阵地正面及其南侧逼近,我鸣枪3发警告,敌置若罔闻。8时7分,敌向我阵地前沿开枪射击,并投掷手榴弹1枚。31团机枪2连连长当场牺牲,6名同志负伤。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我前沿分队奉命进行坚决的自卫还击。1、2号阵地同时以猛烈的火力杀伤暴露之敌,当即毙敌57名(敌收尸观察到的数字),并集中6具火箭筒于1号阵地摧毁了敌100号阵地的7个工事,使固守之敌一开始就失去了依托和火力还击的能力。随即我2门82迫击炮对敌100号阵地实施了摧毁射击。8时12分,该阵地之敌狼狈后逃。我2号阵地之火力在杀伤前沿暴露之敌后,即转入对敌99号阵地之机枪火力的压制射击。此时,前沿步兵近距离对战已基本结束。
  Q( T7 n  ~( a" O  a  时15分,敌我双方开始了炮战。我对敌10个炮兵阵地采取集中优势火力,一次打击1个目标的方法狠狠地打击了敌人。在我严厉惩罚下,敌被迫于13日22时停止了炮击。我炮兵分队根据周总理“敌人不打炮了,我也停止炮击”的指示,于14日14时46分停止了对敌惩罚。这次炮战历时4天3夜,我参战各种火炮28门(122榴弹炮12门、82追击炮7门、75无后座力炮6门、57无后座力炮3门),先后对敌21个目标进行了射击,压制敌炮兵阵地8个、观察所2个、指挥所2个、破坏敌工事23处、击毁汽车2辆、歼敌约550余名
- A- i: M4 x- V4 F; E9 N8 B5 X  这次自卫还击战斗31团4连、6连、机2连、炮2连、工兵排、2营部、75炮连、炮兵308团榴炮3营直接参加了战斗。3l团其他分队、师高炮营、33团3营、师工兵营1连、工兵305团10连、12连、雷达4连、汽车16团1、5连和军区加强的一些特业分队,也都分别担任了各项保障或机动任务,直接支援了战斗。, _5 r) l0 s3 M# z3 U* N0 M
  这次自卫还击作战,我歼敌607名,缴轻机枪1挺、冲锋枪9支、步枪16支及其它物资一部。我伤亡干战123名,其中亡32名(干7名、战25名),伤91名(干17名、战74名),消耗各种枪弹15726发、各种炮弹45890发、40火箭弹69发。
" j& C9 v6 d5 F" M/ f! b3 h  这次还击战斗,我集中优势兵力、火力,打了一个漂亮的阵地自卫战。打退了敌人的武装进攻,狠狠地教训了敌人,大长了我之志气,大灭了敌之威风,维护了国威、军威,保卫了祖国的边防。此战打得有理、有利、有节,迫使敌人打着白旗来我边境一侧接收我向印方移交入侵印军的尸体和武器、弹药等,并在移交书上签了字。承认了侵略。我取得了政治、外交、军事上的胜利。# d9 F1 `' N9 A+ J, F

. k$ {+ w! S, ?) Z  卓拉山口还击印军入侵战斗
/ c1 J$ {, w6 M' B  乃堆拉山口战斗后,印军不甘心他们的失败,又于10月1日乘我国国庆之机,在卓拉山口挑起了武装冲突。
8 N. j, I% N% @7 u+ e; U  战斗经过:10月1日,我发现卓拉山口之印军廓尔喀联队第7营304号地区之敌,提前起床开饭后,全部进入阵地。11时20分,印军排长率8名士兵,手持砍刀,从304号地区向我哨兵逼近挑衅。为防敌突然袭击,我山口分队(亚东独立营3连和加强的31团炮3连2个排)也同时作好了战斗准备。11时45分,8名印军越界挑衅,我当即提出警告,敌不理,反强行抓我哨兵。我守点分队为营救战友,将敌排长推出境外,敌排长愈加放肆,竟用**向我射击。随后304号地区之敌全部向我开枪射击,当即打死打伤我战士2名,并以81迫击炮、51迫击炮向我指挥所、炮兵阵地射击。我山口分队被迫于11时58分进行自卫还击,一举将入侵之敌全部歼灭在我境内。
) E( W& o! S3 L7 D$ v* X9 `4 l  12时5分,31团炮3连2个排开始以火力支援步兵战斗。3门82炮首先对305号敌火力点和迫击炮射击。12时15分,3门57无后座力炮对敌301号地区之工事和火器射击。到19时55分,敌我双方停止炮击,炮3连2个排先后对8个目标射击,压制敌81、51迫击炮阵地各1个。据敌向其上司报告称,我摧毁前沿工事9个,毙伤印军195人。这次自卫还击战,我参战分队在军区的直接指挥下,抱着为国庆献礼的决心,又一次使印度在政治上、军事上遭到了失败。6 T+ s* A# u8 v1 Y
  此后,印军总结了中印边境战争的教训,知道中国军队有“不打第一枪”的原则,认定只要不开枪,就不会遭到中国军队打击,所以,有恃无恐地突破“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接触”的限制(实际上只是中国单方面后撤),不断地越过实际控制线,在中国军队眼皮下设点。到80年代,个别地区,甚至深入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10公里。
: i* y" ~' ~+ ^/ y! m) ]1 U2 ?0 t. c( Y+ J
  桑多洛河- E5 @2 @1 i6 s# p
  历史的瞬间:1987——中印桑多洛河谷之战
/ A& Q; M! l* I  1962年的失利深深地挫伤了印度这个大国的自尊心,印度知道要想抚平创伤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中国复仇。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印度各党派都同意继续中印关系正常化的进程,确保了印度对华外交政策的连续性,但是,印度方面对中印关系正常化却并不感兴趣,拒绝了中方提出的关于边界问题的一揽子交易,并且在陆军势力的鼓动下重拾尼赫鲁的“前进政策”。经过多年来苏联的支援而实力大增的印度认为,报复1962年失败的时机已到,在1986年印度成立非法的“阿鲁纳恰尔邦”,于是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东段举行军事演习并越过双方实际控制线蚕食中国领土导致在1987年3月与解放军在桑多洛河谷发生激战。
: Y# k* R9 i5 I& g8 M  解放军在这次冲突中,让印军发热的头脑重新又冷静下来,印度政府发现中国军人并不象陆军将领所说的不堪一击。同时印度的挑衅也不符合美苏两国的利益,由于美苏对峙,他们无力支援印度对抗中国。早在1986年,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访问新德里,婉转地向印度传达了一个信息——如果中印间发生冲突,苏联不会履行苏印条约中对印度的承诺。
0 E& ~+ d% {3 f% |  1987年的那次中印边境冲突规模不大,交火时间也很短,但紧张对峙持续了一个多月时间。印军被击毙16人,受伤人数不详。虽然具体情况不清楚,但阵亡的印军中有6具尸体是由我方交还给印方的,说明很可能是印军入侵我方控制区然后被击毙的。当时路透社援引印度的报道说是中国军队首先在一个有争议的山口(地名很拗口,记不得)树立五星红旗,然后引发的冲突,印度军队在驱逐中国 军队的途中遭到有预谋的伏击,为避免事态扩大,印军撤离了交火区。我方损失情况也不清楚,不过看来印度又吃了亏。实际上在80年代的反蚕食的斗争中,我方争回了麦线以南的部分土地,今天的实际控制线并不完全按麦线行走。但大体趋势,则可能无法挽回。' j) N. Q) Z, S. y6 E/ o
  在卤莽地边境军事试探遭到了挫折后,印度政府重又务实起来。中国与印度的关系开始了缓慢但逐步平稳地解冻(尽管其中又有曲折),两国边界未再发生大的战斗。  u2 i# Z" X$ w
! R' m4 ]1 G8 y& `  K# u8 X, S9 t
  桑多洛河谷冲突4 B/ f: |0 P) V+ X: ^
  20世纪80年代,印度的“1962年悲情”开始发酵。经过多年来苏联的支援而实力大增的印度认为,报复1962年失败的时机已到,于是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东段举行军事演习并越过双方实际控制线蚕食中国领土。1986年,印度在中印边界的争端地之一达旺地区建立了一个哨所,最终导致了年中的边界对抗和紧张。同年,印度单方面成立所谓“阿鲁纳恰尔邦”,妄图造成既成事实从而迫使中国不得不接受。1987年,为了向中国显示印度的军事实力,印政府在印度东北部展开“棋盘演习”,公开向中国军队叫板,以试探中国在边界争端上的反应。
! x" u5 y0 N( Q4 s) Y  1986年到1987年,中国边防守军根据军委指示,曾组织过多次挤占行动,87年局势达到过一触即发的程度,相当紧张。最终,中印两国军队在桑多洛河谷发生激烈战斗,斗争结果以中国赢取胜利告终。中国在这一次的反蚕食斗争中又一次取得了胜利,在边界上中国收复了自62年撤军后的部分领土,夺回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的部分土地。7 [. x3 @* g; W. l  z2 O

  q2 s* B- g- i& r5 t* G  另外,再说一说这次斗争中的几段鲜为人知的插曲:
) f+ s2 g9 N; S9 P) J4 b# q7 k  插曲一:) |8 h( r; r' H# t) f( v% I! V
  人们不会忘记,1987年夏,中国战略备忘录记载的西藏边境的那次武装对抗。那个夏天因为这个镜头而被定格:我百余名官兵手持多种现代化轻武器一线排开,怒视蚕食我领土的400多名印军……一小时后,暴雨挟着冰雹砸下来,打得钢盔和枪管直响,我军官兵岿然不动。冰雹过后,刺眼的阳光带着强烈的紫外线洒向大地。硕大的汗珠顺着面颊流到枪管上,发出“吱吱”的响声,中国官兵依旧岿然不动。6个小时。大地,静得令人心颤。中国军人从容不迫地逼视着印军400多名“胡子兵”微颤的枪口。最后,对手竟在这无言的逼视中潮水般地溃退下去……4 I+ f3 e7 d2 u1 W: T& {+ w1 {+ e
  这支与印军对峙的中国部队其前身是解放战争中从国民党起义过来的部队,曾参加过“护国运动”,解放后参加了“抗美援朝”,堪称解放军中历史最悠久的部队,其历史之久连参加过“北伐”的叶挺独立团也不能相比。1985年12月,该部成为我军中第一批改编为山地步兵旅的部队。% H0 R/ M, j! R% }0 I% c: ?
( i1 d5 Z1 E" E% |
  插曲二:9 c, o, L: t- K! d! q5 p
  桑多洛河谷冲突后还有一个小尾巴:一个印度士兵向我方投诚,这个士兵是印度阿萨姆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黄皮肤黑头发,在部队里受到其他印军的欺负,便乘机跑到我方。后来从大局考虑,我军还是没有收留他,将他遣返印方,他回去后的命运就不得而知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