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中国古代探究天人和谐的经典(十)
为了阐明<易经>之数象(结构形式)与义理(哲理内容)的严密关系,认识它的对立统一整体观,具体地掌握卦与卦之间的义理内蕴。笔者引用我国古代竭力主张"<易>之数象义理不可分离"的明代易学大家来知德著<易经集注>的解卦内容,举<乾>卦的变化,试证上述的论点。
来知德认为,元亨者天道之本也,数也。利贞者,人事之当然也,理也。易经理数不相离。
来氏之论,道出<易经>最为核心的奥秘,然而后世读者不知其用心。其"易经理数不相离"之论,可称谓数千年研易者中的独响!来氏概而论之,不管是高贵的天子,不管是低下的庶民,无一人可以离开<易经>的数象与义理,而能成功者。孔子虽为至圣,而纯以易之义理而教人,以致后世之人囿于遵循,重义理而轻数象,始终难解<易经>之奥秘。笔者读来氏之专著,识来氏之<易注诸图>,遵其"易经理数不可分离"的启迪与示范,终于悟出"<易经>经构与内容七大层次"之机理。
<乾>卦初爻有:"潛龙勿用"者,实质为待时而动。人于天地之间,为一社会之人,社会兴衰瞬息万变,朝代更替,桑田沧海。君子者识时之变化,出则应时,潜者待時。待时之際,遁世无闷,无有应时而出之大事。
<乾>卦九二爻,"见龙在田"者,乃君子与民同乐也。君子若深知民间之疾苦,民情之好惡,行其道,遂其志均在不言中!
<乾>卦九三爻,"终日乾乾"实为知忧惧者而无咎;九四爻,"或跃在渊"者,能隨天时、人事变化而知进退,故亦无咎。循初九至九四之顺序而无咎者,方才有<乾>之九五爻"飞龙在天"之时,处人君之位。而居此位者人间不过亿万分之一尔!然而正是这个"亿万分之一"微不足道之数,在时时刻刻激励着亿万人奋进,正所谓"君子自強不息"。
<乾>卦卦辞"元亨利贞",及其爻辞"潜龙"、"见龙"、"乾乾"终日之君、"在渊"或跃之龙、以及入正位之"飞龙"不过仅仅构成<乾>卦哲理的第一层次内容。而通过九、六爻变将会得出与上述爻辞一一对应的新卦,这些新卦辞之总汇,就构成了<乾>卦哲理的第二层次内容。现仍然引用明.来知德著<易经集注>对<女后>、<同人>、<履>、<小畜>、<大有>、<夬>六个卦卦辞所述注释。
<女后>者,"五阳之下而坐一阴","女壮"之女为阴者;而"壮"之意在于今日雖为微阴,而渐成其壮,暗含強大之意。故"女壮勿用"者,正如潜龙蛰居水下而隐,待时而动壮大之势存。時至而遇,君子之道可大行焉。
"同人于野"与"见龙在田"可谓意蕴精深而相通。君子有德有位,与亿兆之众心同志同,则天下归于一。
虎者,本为吃人之猛兽,"履虎尾"危厉情状可知,然其践行者以柔履刚,"终日乾乾","功业显于四方,巍
然煥发",虽亿兆之民可复舟猛于虎者,亦变载君之舟。君子识人事之多变,如履虎尾之危厉,不正是卦之中的君不"朝夕兢惕"之意的生动写照吗?
"密云不语"其势若存,"若跃在渊"隨时进退。小者阴柔之意,九四虽为未来之龙,但毕竟在"飞龙"君位之下,必须"见事详审而不至躁妄",与时偕行,方抑有朝一日化为飞龙,从而呼风喚雨。"自我西郊"应是文身于(羊/久)里之际,虽有君之势,而时未至,故"小畜"(阴、止)之。
君子柔进而上行,刚健文明,顺应天时,与民众心同志同,必然可至帝位。帝位之大,莫他者能比,乃人事之间大(有)者。何可成为"大有"之人,来知德论"天道之数,人事之理"皆知之者。卦辞尚有"清君侧"小人之意。在君位者只有泽及万民而无所私,无所畜,虽处危而有光。反之,若自身泥滯于泽中而不可拔,不以恩惠施下民,对以容悅而立于身边之小人深信不疑,必将误国误己。<夬>卦辞哲理之深意,实在应为"揚于王庭"之君王所深思。
综览上述<乾>卦第一层和第二层次哲理内容,是将<乾>卦从横的与纵的两个方面逐次展开,若就橫向展开而言,则有:
<乾>卦辞"元亨利贞"。
=>初九爻辞"潜龙勿用",初九爻变得<女后>卦辞"女壮,勿用"。
=>九二爻辞"见龙在田",二爻变得<同人>卦辞"同人于野"。
=>九三爻辞"终日乾乾",三爻变得<履>卦辞"履虎尾"。
=>九四爻辞"或跃在渊",四爻变得<小畜>卦辞"密云不雨"。
=>九五爻辞"飞龙在天",五爻变得<大有>卦辞"大有元亨"。
=>上九爻辞"亢龙有悔",上九爻变得<夬>卦辞"揚于王庭,孚于有厉"。
若就纵向展开而言,则有:<乾>卦辞"元亨利贞"。
=>初九爻辞"潜九勿用"。
=>初爻变得<女后>卦辞"女壮,勿用"。
=><女后>卦初六至上九六个爻辞。
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不论从横向或是从纵向将<乾>卦展开,<乾>卦的哲理内容层次与顺序结构的变化是密切相联系着的。这正是明.来知德氏所倡言的"<易经>理数不相离"具体而真实地揭示。笔者由此入手,同步地揭示出<易经>七个层次结构严密形式与哲理深邃内容展开具体模式,不为他处所见。隨着下面进一步地展开,读者将会看到<易经>究竟是一部多么"神奇"的书!
上面所论是以主卦为<乾>卦,其第一层次及第二层次的哲理意义,同时也看到为了从第一层次进入第二层次,必须令<乾>卦的六个爻分别爻变产生六个新卦,方可找到新卦辞共同构成的<乾>卦第二层次哲理内容。六个爻辞在其中起着联接两个层次间的桥樑与链条作用,确保这种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与哲理内容扩展。显然,<乾>卦的整体哲理意义是由其六个爻来分序表达的,与此六爻相对应的六个新卦的卦辞也与本卦有着层次性的分序性联系。它的层次性和分序性的这种一一对应关系,构成了<易经>整体的严密性和完整性。这一特点是古代诸经典中所独有。
依此顺序而行,可顺利进入主卦<乾>卦的第三层次哲理内容,详情如下:
第二层次的六个新卦:<女后>、<同人>、<履>、<小畜>、<大有>、<夬>它们各自有六个爻,当这六个爻象也发生变易时,分別产生六个新卦,六乘六共产生三十六个新卦。这些新卦的卦辞总和,成为主卦<乾>卦卦辞的第三层次的哲理内容。同样这些新的卦辞对<乾>卦来讲依然具有层次性、顺序性的特点。 从哲理的意义上讲,第三层次中首先由<乾>、<遁>、<讼>、<巽>、<鼎>、<大过>等六个新卦的卦辞,对应第一层次的主卦<乾>卦中的初九爻辞"潜龙勿用"进行了深入的、分序性的解释。现仍然以明.来知德著<易经集注>中的有关卦辞、爻辞的注释内容来说明上述的观点。
<女后>卦卦辞及其六个爻辞,对应于<乾>卦初九爻辞"潜龙勿用"。潜龙者,刚处柔位,由一阴之象表示。一阴柔位至"飞龙在天"绝非"一朝一夕之事"。然今后若实现"飞龙在天"九五至尊之位者,无阴柔之始定无望功成。故 *<女后>卦辞有"女壮"(阴与阳)而"勿用"者。又<女后>卦辞意有"不期而遇"之说。天之遇地,君之遇臣,实为难测之事,何谓也?基于相遇而成事者由多方面的因素所汇聚而成。往往事前难以预料。然而识天机者,处于明镜之位,为相遇之时到来,"自強不息"。
*<女后>之初六,"系于金(木尼)"。(木尼--ni制动车轮的轮下之物)"一阴始生,阴不当往遇乎阳"。为"羸豕(足商--zhi)躅--znu"瘦弱掂蹄走动无力之象。此时之君子者应居"门深九重,堂阶远于万里",潜心研究学问,进德修业,静止自守,以待时而动。是谓之"潜龙"操守之术,成功之玄妙机理所在。
* <女后>卦九二爻辞有,"包有魚"者。包者,海纳百川之意,君子身居穷乡僻野,深山老林之境,心中不忘有朝一日魚化蛟龙升天遨游。此时静守潜下如魚翔水底,必无咎。若冒然露头起事,当不逢時,必为座上宾客品尝的一道菜而矣!利之何有?今知毕竟仍为魚,应包藏起化龙之志,隐藏此化龙之心。
* <女后>之九三爻辞"臀无肤"者,实为"羸弱"之意。言人处于阴柔弱势之际。然若君子认识到相遇之难、待时之厉,必无大咎。
*<女后>九四爻辞"包无魚,起凶"。魚之化龙,必待机而动,若不为相遇之时,不知自包隐藏,企图毛遂自荐、脫颖而出者,则凶多吉少。"潜龙"之君当戒之。
*<女后>九五爻辞"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当遇之时,"潜龙"之文明章美,虽为"杞"所"包",必有王命("章")天降,如陨石落地,天之降大任于斯人,正在此时。"杞"-枸杞,一种小灌木,<诗经>有"陟彼北山,言采其杞"。意指君子时来,既令居深山野岭的灌木丛中,待到瓜熟蒂落之時,王命亦会从天而降。又解为"杞包瓜"乃美味,喻文明"含章"。
*<女后>卦上九爻辞"包其角"者,指君子飞龙在天,初"居大位,阳刚之气旺盛,万不可锋芒毕露,令人戒畏。"潜龙"之隐不可忘,凡柔进而欲上之君子,若不知"包其角",有可能功败垂成,前功尽棄!
<女后>卦卦辞及其六个爻辞,以<乾>卦初九爻辞"潜龙勿用"为核心,进行纵向地展开,哲理内蕴渐渐深入,分析十分精辟,实为"潜龙勿用"之君子守则,包含着耐人寻味的玄妙至理。<女后>卦之六爻再变,又扩展出新的六个卦辞,读之解之释之更加引入胜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