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原创]高瞻远瞩批庄子

发布者: 张无屮 | 发布时间: 2010-9-19 18:02| 查看数: 3964| 评论数: 20|帖子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5-3-27 22:07 编辑

批庄子的前提要先说清楚,就是要明白老子庄子不是一回事, 老子“无为”要消灭的是管理的痕迹;而庄子“无为”要消灭的却是管理的内容,这个本质的不同,造成了老庄之间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天壤之别。老子是老练睿智的担当者,而庄子是不得已的流浪汉,这一点我们将在文章中予以说明。
读庄子的关键,不在于寓言故事,而在于重言和 卮言,这是把握哲学思想脉络的梗概。把读书读薄,就是如此。老子可以说整体观,庄子不能。

一:庄子之所以逍遥游的原因,在于他自认为超越了生死、是非、名利这三大障碍,从而可以达到与造物者游的境界。庄子没有生死、是非的障碍,可以简单看世界,有人说这是透彻。生死的烦恼是最根本的困扰,庄子摆脱了;善恶是非这个最纠缠不清的问题,庄子也摆脱了;物质生活上名利不累于身心,没有了这些障碍,因此可以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这是一些学者推崇庄子整体观的原因,而庄子的生死关只看到了生死两端的事实以及不同形相禅的形式转换,而没有看到生死之间过程中的意义何在,或者更确切地说庄子认为意义不定讨论不清楚,或者说探讨意义问题没有必要,就是事实上的不可知论。当然,哲学家对“意义”的本质问题,还有许多的看法,但这些探讨侧重的是“意义”的性质的问题,而不是对“意义”问题视而不见。这对持整体观的学者来说,不能不是一个不可弥补的漏洞。


庄子认为自己可以超越三大障碍的根本原因,就是《齐物论》,源于《齐物论》的“两环”的理解,就是是非不定和事物本身也在变化。 因此生死只是“不同形相禅”而已,而过程中又是非不定,形成了事实上的不可知论,也就没有了善恶之类的构成人生内涵的东西,庄子的是非不定否定了根本的意义问题的探讨, 庄子不仅无视善恶意义的存在,而且混淆是非,将圣盗通论。庄子混淆善恶的原因,是对善恶标准的混淆,是被权力、财富这些表面现象蒙住了双眼,而没有看到善恶的全部和本质。


名利财富问题,实际背后隐藏的是庄子对发展问题的看法,是对劳动创造的看法,是对物质和精神二者关系的看法,是对劳动组织方法的看法,将对物质财富分配中的问题和劳动组织分工中的问题,归罪于该不该生产创造的问题。如《外篇·骈拇》《外篇·胠箧》《外篇·在宥》几篇是应不应管理的问题;而《内篇·应帝王》中“浑沌”的问题,如《外篇·天地》中“为圃者”的观点,是精神与物质关系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发展的问题。所以说庄子是反对发展的,典型言论就是《外篇·胠箧》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掷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所以庄子无为就是不干事,或者是不得已才干事,只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如此而已,而生存应该是如至德之世的简单生存才对。


而这些观点的根源是庄子对“无为”的错误理解,老子“无为”要消灭的是管理的痕迹;而庄子“无为”要消灭的却是管理的内容,这个本质的不同,造成了老庄之间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天壤之别。




二:庄子的善恶问题, 是与东西方哲学的观点相违背的,无视“善恶”不是超脱而是无知。


东方哲学中的百家学说,始终是将善恶作为一个根本力量,围绕这个中心展开研究的。当然百家学说的善恶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儒家的孔子没有谈善恶哪个是根源的问题,只是说如何向善的问题;到了孟子讲性善、荀子讲性恶,才有了不同的流派。而告子讲“性犹水也“又提出了客观的善恶性质的认识,如此渐渐成了共识。这种探讨不管结果如何 ,作为善恶是一种根本力量的观点应该是承认的。道家也如孔子一样,不具体探讨善恶的先后问题,而是在具体行动中探讨施行善恶的方法,如侧重“道”的运转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是《易经》,将“道”的规律用于实践的是《阴符经》《道德经》,《易经》是将问题分析清楚的根本方法,《阴符经》《道德经》是分析清楚之后怎样解决的根本方法。《阴符经》较客观地反映道的一体两面作用,善恶生杀在用者一念,《道德经》是慈悲用道的极致。 随着社会的发展,善恶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复杂化,因此对善恶的分辨越加的详尽,而随着分辨的细化各种法规,也会越来越完备。百家学说只不过是为发展的方向与脚步的快慢提供一种参考而已。






有些西方学者关于善恶只是现象而不是本质的错误认识,如同影子可以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一样,是荒谬可笑的。







在哲学领域,庄子对善恶的错误认识,原因倒不是这些错误中的一项。庄子不是如西方哲学家一样,经过严谨的论证才得出结论的,庄子和老子道学的最大区别,就是老子道学是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而庄子的“道”是“已而不知其然”的,其实质并不是搞清楚了问题,而是放弃了搞清楚的努力。 庄子搞学术的方向也有问题,老子道学本身研究的重点,并不是万物之间的差异现象问题,而是研究差异所具有的不同功能,怎样为我所用的问题;也不是研究不同言论之间的差异问题,而是研究言论和道的客观规律的契合度的问题。因此,庄子的《齐物论》片面理解了道学的研究领域,看似解决了一个令人头疼的大问题,其实是和“坚白”问题一样性质的“蚊虻之论”,只不过是自以为聪明的庸人自扰而已。


见《内篇·齐物论》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
“何谓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见《内篇·齐物论》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 明。

庄子的“两环”是他学术的根本,而这个根本在哲学中是彻彻底底的诡辩。
诡辩论的哲学根源是相对主义,相对主义是一种反辩证法的哲学学说。MKS主义哲学认为,相对之中包含着绝对,绝对存在于(寓于)相对之中。因此,相对与绝对是辨证统一的。如果离开绝对讲相对,夸大相对性,就会陷入相对主义。诡辩论者往往认为,认识对象的存在是相对的,没有质的稳定性,因此也是没有质的区别的。诡辩论者还片面地夸大主观认识能力地相对性,从而否认了认识地真实性和可能性“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就是他们地认识论。
基于相对主义的诡辩论者,通常以偶然性来反驳必然性,以较小可能性来反驳较大可能性,以不确定的未经论证的相反的可能性来反驳确定的观点。[size=+0]这种诡辩论者甚至设计出了可以反驳世界上任何观点的公式,那就是:不管你说什么,他都说“你认为你正确,不一定你就正确,而且你可能错误;你认为我错误,不一定我就错误,而且我可能正确”。

[size=+0]相对主义诡辩论者不知道观点的正确和错误都是需要具体论证的。光说“不一定正确”或“不一定错误”并不是对具体观点的错误和正确的论证,因而不构成反驳。 相对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古希腊的克拉底鲁、19世纪奥地利的马赫等。

《庄子·杂篇·天下》记载了当时的各种诡辩伎俩: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历物之意,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卵有毛。鸡有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为羊。马有卵。丁子有尾。火不热。山出口。轮不[足展]地。目不见。指不至,至不绝。龟长于蛇。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凿不围枘。飞鸟之景未尝动也。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狗非犬。黄马骊牛三。白狗黑。孤驹未尝有母。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辩者以此与惠施相应,终身无穷。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
庄子自以为聪明,认清了各种诡辩的伎俩,实际上他识破的只是关于名实、大小、同异之类的修辞和逻辑之类的诡辩问题,而真正的大问题不仅没有注意到,还陷入了更深的诡辩之中。
玩弄诡辩术的人,从表面上来看,似乎能言善辩,道理很多。他们在写文章或讲话的时候往往滔滔不绝,振振有词。他们每论证一个问题,也总是可以拿出许多“根据”和“理由”来。但是,这些根据和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他们只不过是主观主义地玩弄一些概念,搞些虚假或片面论据,做些歪曲地论证,目的是为自己荒谬的理论和行为做辩护。  在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可以说是第一个对诡辩论做系统批判的哲学家。他曾经指出”诡辩这个词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得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像真的一样。“黑格尔的着段话,揭露了诡辩论有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特点。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6 收起 理由
水西土司 + 6

查看全部评分

最新评论

张无屮 发表于 2010-9-20 10:41:10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5-3-27 22:07 编辑

三:从宗教的观点看庄子,之所以从这角度来认识庄子,不是因为庄子有什么宗教言论,事实上庄子的认识深度远远没有达到宗教的认识深度,就是有些学者认为从西方哲学理性的角度,认为庄子的“最初不曾有物”的观点达到了最高层次,这个观点也不是庄子先认识到的,据我了解的就有老子的《道德经》,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我说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因为学术界用佛道的角度来谈庄子的人太多了,甚至有将庄子联系到西方宗教的迹象,而没有认清庄子层次的实质。我们形成观念的庄子不是本色的庄子,更多的只是人们想象的庄子而已。《庄子》之所以难于理解,可能只是基于一个简单的原因,如同正常人很难理解一个白痴的行为一样。我们一直在将《庄子》向高深了理解,而没有意识到《庄子》其实是肤浅、荒谬到了难以置信的地步,方向性的错误造成了很难破解的迷惑。因此成了“皇帝的新衣”,也就没有人敢去指出基本事实了。
这些学者大多被庄子的玄之又玄的吹牛把眼睛弄花了,连基本的大原则也看不到,就盲目敲锣打鼓的欢呼起来。以被联系最多的佛学来讲,探讨善恶的这一根本力量的渠道,佛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哲学使我们迈开了真实的脚步。
佛的眼里,有没有“正邪”?是有的。佛祖讲*法45年的目的,就是要使“正法驻世”,而佛的经典中关于外道、邪见的批驳,也是占大部比例的。其中,以般若部经典为主,而又贯穿于各种经典之中,是本质的核心内容,尤其以《楞严经》《楞迦经》《金刚经》为集成。
正邪的标准是什么? 佛法修炼的最终目的是要恢复“自性”的纯洁度,而自性的染污的实质是“业力”,而“业力”是有“善、恶、无记”三种情形,所以,佛法修行的本质其实就是修“善恶”。因此,区分正邪的标准,就是看能否祛除自性上的“恶业力”,佛法如筏,如扫的寓意,也在于他为我们提供了祛除“恶业力”的抹布,而用不用怎样用的主动权,全在你自己!而不能靠外力,更不能寄希望于什么神奇第三方。
一种事情有没有意义,深层的意思就是有没有善恶,就是有没有功德,好处。没有了善恶也就没有了意义。佛祖是善业力为无穷大,而恶业力为无穷小。不是没有如果为零的话,修炼就有终点了。
佛祖也讲清静,但是清静不是不做事,佛祖要弘法,要继续累积功德,也就是累积善业力是无止境的。而且佛祖的清静是智慧圆满之后的清静,是什么问题都明了之后的清静。而不是如庄子之流的不是想明白了问题,而是放弃了搞明白的努力。佛祖讲善恶的业力流转,觉悟就可以截断众流,这个觉悟的一种表象的确是有清静的境界,但是这个清静只是不再继续随流转,但是以前作的恶、不明白的问题不会就此消失不存在了,要树立正见、正智,才是真正修炼的开始。世间法就是佛法,那种虱子多了不咬债多了不愁的精神胜利法,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佛学的根本就是善恶,百家学说的中心也是善恶,而西方宗教讲的也是善恶,善不仅是佛、上帝、基*督耶稣激励人类的动力,也是人类的最后的道德底线的构造者。只是西方哲学没有找到理性的证据来证明,这种力量的可测量性,又被众多的矛盾的观点所迷惑,因而蒙蔽了眼睛而已。
将庄子和佛学强行拉扯到一起的,说得最多的就是修炼的问题。很多的学者认为庄子的理论接近于修仙成佛的理论,是没有认清楚庄子的实质。庄子的“通一”“无成败论”实质上是否定修炼的可能性的。而“是非”不定论,更是一个大错误!佛学的基础就是“因果循环”,而循环的原因是“业力”,“业力”的本质是“善恶”,正确分清“善恶”的基础就是分清“是非”,佛学和世学的区别在于,佛学的“是非”是以能否改变“业力”为标准的。在心头修“善恶”一念,是佛学和其它修炼学说的主要不同点。
“善恶”是佛学的根本,而怎样对待“善恶”,则要在“见地、修证、行愿”中加以区别,比如“不思善,不思恶”的问题。“不思善,不思恶”不只是佛徒的原则,也是道家的原则,只是这么说是有前提的,就是“致虚极,守静笃”达到“心性专一”时的要求,就是佛学的“戒定慧”的原则,是说不受任何念头的干扰,而不是说“善恶”不存在,更不是说佛徒在六度菩萨行中也没有“善恶”的观念,否则就不会有“菩萨心肠”和“霹雳手段”的说法了。
见《道德惊》致虚极,守静笃。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疪乎?民治爱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而佛学中的“自性”不净不垢不从修得,说的是:从本质上讲,佛、道不以修得,指的是在本质上,我们和佛拥有一样的“自性”。但是,我们的“自性”和佛的“自性”,在清净寂灭程度上那可是有天壤之别的!我们的自性上沾满了污染、烦恼(或叫业力)。认清了佛我无二的道理,只是看到了“自性”本质上的相同性,但是必须要能祛除污垢,恢复自性才可能成佛。
就如同负债人或者身染污泥的人一样,修行就是要还债、洗泥之后,才会作一个自由的真我一样。不修,业力要怎样转化呢?
不以修得,还有一层意思是,佛法是减法,不是通过修行得到了什么,而是摘除了多少包袱、恢复了多少自性。
从层次上讲,学佛有两个根本志:一见自性;二依自性起修。而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更多的功能只是实现了第一个根本志——见自性。而这只是真正走入佛法堂奥的起点!只是明白了成佛的种子是什么,知道将功夫用到那里而已。
尺见不如寸行。只是见到可能性,就如同看远山一样,不经过实际攀登到山顶上,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收获的。依自性起修,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过程。
当初,六祖悟道之后,又潜迹猎户15年,就是实修的时间。
从最终果位看,成佛有两个条件:福德圆满和智慧圆满。先不讲智慧圆满可以由上面两点来不断获得,最终可以达到佛佛道同的程度,只就“福德圆满”来看,要享受果位,就如同在人间过好日子要付出辛苦一样,佛付出的就是自己累积的“福德”!也就是“善业力”!因此,即使成了佛想独善其身也是不可能的,也要继续付出、作好事才行,也就是“六度菩萨行”的内容来不断累积福德。只不过,佛的功德是维护三界六道,教化众生而已。
由此可以看出,福德的修行是无止境的,也是停止不了的。不修就会坐吃山空,最终果位不保!
综合以上三条,都是要修行不辍的。
有没有“钱”和怎样看待“钱”是两回事,庄子认为没有“钱”,而佛学则是存在“钱”, 并且关键是怎样对待“钱”的问题。而有些学者不是没有认清庄子的本质,就是没有掌握佛道原理的实质,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其实,只要抓住“善恶”这个问题,庄子的学说,无论出世、入世都会不攻自破。简单说庄子没有涉及到佛学的基本问题的根据如下:一是庄子的 “齐物”属于“色色不二”,而佛学首先是“色空”问题;二是庄子无是非,而佛学的基础是“善恶”问题;三是庄子所谓的 破生死是“不同形相禅”,而佛学是“出轮回”。这几个基础说明了庄子的 层次,所以请有以禅学、佛学来研究庄子的 学者三思。
张无屮 发表于 2010-9-23 14:41:34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5-3-27 22:07 编辑

众多的学者误认为庄子和佛学的理论有关系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片面理解了佛学的“清静寂灭”内涵。他们不知道清净寂灭只是一种状态或者说是一种心态,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心不留痕。如果道的全部就是清静的话,那道法自然的自然法则中的弱肉强食的食物链的自然规律又怎么解释呢?就是佛祖也要维持三界六道的秩序,进行普法教化,只是心不留痕而已。清静是修行的一项,不是修行的全部,当然各项修行中的整体要求是贯穿戒定慧的。 心地清净只是自己不留痕,可不是你的所作所为对别人也不留痕,人人都这么想的话,不要说修行您能否生存都是个大问题。
关于佛学四句“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的理解,这几句话的原因是认识的程度不彻底,如果用善恶举例的话,是说明这“四句”是从现象的角度而不是从本质的角度的理解。本质是从业识、业相的角度来理解,是从因果的角度理解才是精确入微的理解。关于“二无我”的问题,浅层的是突破“相、法”的真*相,深层的是执着,这里的执着指的是境界的执着,善而不将善念挂在心上,佛有大智慧大功德而不放在心上,不是没有而是破掉对功德智慧的执着。而这也是说智慧圆满了,而功德的烦恼的修炼是没有之境的。有我,不是性质问题,因为觉悟有个过程,烦恼又粗烦恼和微细烦恼,成佛的路有无数的关口看看《楞严经》的50种魔境和《楞伽经》的十地菩萨的道路就明白路的漫长了。彻底消除二无我,要到第八地菩萨才可办到。而这也是说智慧圆满了,而功德的烦恼的修炼是没有之境的。
佛的功德可不是靠清静得来的,而是六度菩萨行中的布施、持戒、忍辱都是功德修行;精进是不断突破的能力,禅那是静的能力;般若是智慧的能力。 成佛有智慧圆满和功德圆满两项成佛条件,智慧圆满就是看透烦恼的本质,看透可表示不是消除了,而只是转化的前提而已。
庄子一不是看透的,而是眼不见心不烦;二是他的“静”从心游万物、心如死灰的描述来看,就是最简单的凡夫禅也有问题,何况其他呢?所以,从修炼的角度看庄子的话,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知根本何在;而就是这“一叶”之见,还是佛学中所列的浅层的典型错误之一。也就是说庄子的所谓修炼的内容,只作为粗糙的奇幻文学作品解解闷还可以,不能当真的,如果真的照其中的内容修炼的话,只能是误人误己的笑话而已 。
总结起来说,庄子在哲学上属于诡辩,在宗教上基本不沾边,在修炼上是错误的,在人生观上是浅薄的。因此弘扬老子道学,要不遗余力的清除《庄子》的迷雾,从庄子这个大忽悠的花招中走出来,不要被小故事挡住了眼。
张无屮 发表于 2010-11-4 09:34:13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5-3-27 22:07 编辑

宗教与哲学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人的出路提供参考。善恶现象的多样性带来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而这必然会加大探索本质真*相的难度。也许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还是由于我们的目的不够明确或统一造成的,比如科技的发展究竟是不是意味着地球在走向毁灭的问题,如果从为生命的延续需要地球以外的第二个家园的长远眼光来看,科技的发展无疑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随之而来的所有的意义也就明确的目标了。好在我们已经在这条路上迈开脚步了,需要做的只是排除内耗干扰,将力量汇聚在一起而已。
宗教和哲学各有所长,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互相依靠,最终的出路看起来还是眼光的问题。佛祖智慧圆满福德圆满双丰收,SHZY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手都要硬,无论如何怎样认清前进的动力来自哪里,无疑是重中之重的大问题了。

张无屮 发表于 2011-1-5 13:07:50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5-3-27 22:07 编辑

郭象《庄子》实际是刘向抽取、编辑出《列子》之后的残存部分,当然也可能有一些刘向之后的人增补的内容。
郭象《庄子》和《列子》合起来,是原始《庄子》,不过不完整,流传中还有遗失,主要是《逍遥游》部分,所以学界理解的逍遥问题,能有多少可取也就不言而喻了。
郭象《庄子》大部分保留了道家观点,《列子》则是刘氏父子认为儒家观点的精华结合。
不过,庄子的观点在儒道两家为主的争鸣中,是被逐步但是完全抛弃掉了的。
张无屮 发表于 2011-7-26 07:34:46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5-3-27 22:07 编辑

上述观点是我的学习体会的一部分,马上就基本完稿了,到时还请多多指教。
  
  目录
  第一卷:《周易》不符合《易经》思路
  第二卷:《阴符经》是《道德经》的总纲
  第一篇:大智《阴符经》
  第二篇:至善《道德经》
  
  第三卷:《庄子》实质
  前言
  第一篇:混乱的郭象版《庄子》
  第二篇:郭象版《庄子》整理
  第三篇:《列子》实质
  第四篇:郭象《庄子》与刘向《列子》的融合
  第五篇:魏牟原始《庄子》
  第六篇:儒道为主的学术大融合
  
  第四卷:杂篇
  第一篇:批驳《太一生水》
  第二篇:学习《道言浅近说》
  第三篇:《简白》胜《厚黑》
  第四篇:与傅佩荣先生商榷《向老子问道》
  第五篇:由《辩论学》看《庄子》的诡辩术
  第六篇:郭店竹简本不符合《老子》整体思路
  第七篇:培育软实力中的硬道理——中国哲学  
张无屮 发表于 2012-4-15 16:32:50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5-3-27 22:07 编辑

问:为什么说庄子在哲学中是彻彻底底的诡辩。

答:庄子的“两环”是他学术的根本,而这个根本在哲学中是彻彻底底的诡辩。
  诡辩论的哲学根源是相对主义,相对主义是一种反辩证法的哲学学说。MKS主义哲学认为,相对之中包含着绝对,绝对存在于(寓于)相对之中。因此,相对与绝对是辨证统一的。如果离开绝对讲相对,夸大相对性,就会陷入相对主义。诡辩论者往往认为,认识对象的存在是相对的,没有质的稳定性,因此也是没有质的区别的。诡辩论者还片面地夸大主观认识能力地相对性,从而否认了认识地真实性和可能性“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就是他们地认识论。
  基于相对主义的诡辩论者,通常以偶然性来反驳必然性,以较小可能性来反驳较大可能性,以不确定的未经论证的相反的可能性来反驳确定的观点。这种诡辩论者甚至设计出了可以反驳世界上任何观点的公式,那就是:不管你说什么,他都说“你认为你正确,不一定你就正确,而且你可能错误;你认为我错误,不一定我就错误,而且我可能正确”。
  相对主义诡辩论者不知道观点的正确和错误都是需要具体论证的。光说“不一定正确”或“不一定错误”并不是对具体观点的错误和正确的论证,因而不构成反驳。 相对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古希腊的克拉底鲁、19世纪奥地利的马赫等。
见《内篇·齐物论》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
  “何谓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见《内篇·齐物论》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 明。
zzz009a 发表于 2020-2-16 05:43:46
偷天之功为己有。
浪花 发表于 2020-2-16 09:47:40
zzz009a 发表于 2020-2-16 05:43
偷天之功为己有。

这个帖子作者和您是一个人吗?
zzz009a 发表于 2020-2-17 06:27:16
本帖最后由 zzz009a 于 2020-2-17 06:47 编辑
浪花 发表于 2020-2-16 09:47
这个帖子作者和您是一个人吗?

是。我刚用张无屮名字登录,说时间太久需要重新验证邮箱,邮箱是zhangzhanzong8@sina.com。邮箱名是张占宗的汉语拼音,和zzz009的真名是一个人,您看一下注册就知道了。
浪花 发表于 2020-2-17 12:57:13
已经好了。
张无屮 发表于 2020-2-18 05:40:48
这种诡辩论者甚至设计出了可以反驳世界上任何观点的公式,那就是:不管你说什么,他都说“你认为你正确,不一定你就正确,而且你可能错误;你认为我错误,不一定我就错误,而且我可能正确”。
张无屮 发表于 2020-2-18 05:41:45

谢谢先生!
张无屮 发表于 2020-3-10 06:21:42
道,本体;德,现象。
道先德后是道家,德先道后是儒家。道家源头是本体,儒家源头是现象。
庄子是不可知论的诡辩者。
张无屮 发表于 2020-3-16 06:05:30
好把旧书多读到,义言一出见英明。
wx_tWqIxLqq 发表于 2020-3-21 19:41:03
要能做到对老子庄子的解读无误,就要真正认识“道”之含义,不然,一切都 是在做无用功。
wx_tWqIxLqq 发表于 2020-3-21 19:44:29
要能做到对老子庄子的解读无误,就要真正认识“道”之含义,不然,一切都 是在做无用功。
张无屮 发表于 2020-5-9 04:24:00
老子讲动静也讲善恶,庄子只讲动静不讲善恶。
zzz009a 发表于 2020-5-14 06:59:06
庄子已经逐步被打回来原形了。
张无屮 发表于 2020-10-3 05:46:51


结构理解是根本理解,积木拆开了后的零件,看起来杂乱无章,其实是有内部逻辑的。
张无屮 发表于 2021-4-23 05:50:14
“道通为一”的理解,也就是道有没有是非的问题,庄子《内篇·齐物论》讲“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为什么说庄子的看法,表面看起来似乎很高明、很超越,而实质上是一种迷失呢?原因在于,“道”的“无为”是通过具备阳光、空气、水等基本资源要素所搭建的平台,然后任由万物竞争而形成拾遗补缺繁茂的大自然的。
道的管理方式也是通过对资源的调控,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态系统,如沙漠、雨林的不同系统。再通过不同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来使资源得以循环利用,从而来维持整个自然界的动态平衡与发展。
自然万物虽然都是动态平衡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物种的竞争发展是要在不危害整体平衡的前提下的自由竞争,是一种相对的自由,而不是绝对的自由。因此,草场的供养能力决定了草食动物的总量,捕食动物和被捕食动物也有一个合理的比例。一旦破坏了动态平衡,就会遭到自然的惩罚。
因此,道是以是否危害自然的动态平衡,做为生杀的标准的,这个也是《阴符经》“五贼”以及《道德经》“五德”要阐述的内涵;而每个物种是以是否有利于本物种的生存发展为是非、善恶标准的。具体到我们,就是以人为本和以民心为本两个原则。每个物种的标准和道的标准,方向是一致的,这个也是老子道学、佛学等能悟道、修道的根本原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