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先秦诸子、经典杂谈

发布者: 高老夫子 | 发布时间: 2011-10-2 21:27| 查看数: 10424| 评论数: 66|帖子模式

最新评论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1-10-2 22:23:48
10、叔向答问之二

      叔向问晏子:“要怎样才称得上光荣?”

      晏子说:“孝顺父母,回想往事不后悔;忠于国君,检点言行很坦然。和睦兄弟,取信朋友,无猜无索,言信行果。在上位尊君以治民,在下位修身以养性,自身没有过失,品德没有瑕疵,可以称得上光荣了”

      叔向问晏子:“什么是君子的大义?”

      晏子说:“君子的大义,融于世俗却不同流合污,注重细节却不琐细苛求,严肃认真却不狡猾,温和柔顺却不卑躬屈膝,棱角分明却不伤及外物,自身洁净却不指责他人的污点,重用能人却不嫌弃庸人,富贵不傲他人,贫穷不易节操,尊重贤人而不斥退不肖之人,这就是君子的大义啊!”

      叔向问晏子:“一个人要怎样才能保全自身呢?”

      晏子说:“《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不幻想,不侥幸,先付出一定努力,然后有所收获,得到是应该的,失去也不可惜,这样做,大概就可以保全自身了。”

      曾国藩说过:“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晏子的一番话,也是这个意思,谨慎做人,得其所应得,这是载福之道。对于不肖之徒,也不要过于苛责,弄不好祸及自身。唐朝人卢杞,每去拜访郭子仪,郭子仪都要屏去左右姬妾,问他原因,子仪说:“卢杞相貌丑陋,而心地阴险,妇人们见他那模样一定发笑。等到那一天他得志,恐有灭门之祸啊。”果然,后来卢杞作了宰相,大肆打击报复瞧不起他的人,唯独郭氏一门没事。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1-10-2 22:26:11
11、叔向答问之三

       叔向问晏子:“嗇、吝、爱对于人的品行来说是怎样的呢?”

       晏子说:“嗇,君子之道;吝、爱,小人之行。”

       叔向问:“为什么这么说。”

       晏子说:“估量钱财多少而节俭地使用,富贵时不储财,贫穷时不借贷,叫做嗇;积累钱财多但不能分给别人,只是自己过优厚的生活,叫做吝;不能把财物分给别人,又不能让自己过优厚的生活,叫做爱。所以说嗇是君子之道;吝、愛是小人之行。”

       就今天的眼光来看,吝和啬都能被人们理解和宽容,不必苛求。只有“爱”,不给别人自己还不花,守财奴也,最是可恨。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1-10-2 22:27:01
12、晏子救人之一

       景公喝酒喝了七天七夜还不终止,大臣弦章劝道:要不您停止喝酒,要不您杀了我。

       晏子进宫,景公对晏子说:“我要是听从弦章的意见,今后恐怕被臣子所牵制。不听,又舍不得让他死。”

       晏子说:“幸运啊,幸亏弦章遇见了您,假如遇见桀纣这样的暴君,他早死了。”

       于是景公停止喝酒。

       晏子很懂得劝人的艺术,通过夸赞景公的仁德,即坚持了正确的主张,又使景公回心转意,两全其美,看来人们就是喜欢被戴高帽。在这一点上,弦章就显得有点迂直了。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1-10-2 22:27:49
13、晏子救人之二

       景公一匹心爱的马得急病死了,景公很生气,命令肢解养马的人。

       晏子在旁,于是就问景公:“古时尧舜肢解人,是从哪个部位开始呢?”

       景公惊恐的说:“尧舜没有肢解人,肢解人是从我开始。”于是停止,说:“把他关进监狱。”

       晏子说:“让我说说他的罪行,再把关进监狱,好让他心服口服。”

       景公说:“可以。”

       晏子说:“你的死罪有三条:你负责养马而让马死了,这是第一条。死的马是国君最好的马,这是第二条。使景公因为一匹马而杀人,百姓听后会心怀怨恨,诸侯听后会轻视我国,这是你死罪的第三条。现在把你关进监狱。”

       景公感慨说:“放了他吧,您把他放了吧,不要损伤我的仁爱之心。”

       晏子劝得好,景公也很可爱。景公虽行有不善,但却能不断改过。任用晏子这样的忠臣,同时又喜欢梁丘据这样的弄臣,所以不能使齐国复兴,只能使国家不致灭亡而已。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1-10-2 22:28:30
14、晏子救人之三

      景公命令士兵做砖,正值寒冬腊月,人们挨冻受饿,砖没有做成。

      景公生气的说:“给我杀掉两个士兵。”

      晏子说:“好。”可过了一会,说:“当年庄公讨伐晋国,那次战役杀死兵士四个人,现在您命令杀死两个,是那次的一半。”

      景公说:“好,我知道错了。”于是停止。

      这个晏子真是老奸巨猾,摸透了景公的脾气,这次不是启发景公的仁爱之心,而是反话正说,使景公羞愧,达到救人的目的。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1-10-2 22:29:14
15、晏子救人之四

       景公登上青堂远望,看见有人砍断了雍们的一颗楸树,于是命令晏子马上杀掉砍树人。晏子默不作声。

       景公说:“我很喜欢那颗楸树,让你杀掉砍树人,但您为什么默不作声呢?”

       晏子说:“我听说,国君帽子前面垂玉,是不想看的太多。帽子两边垂玉,是不想听得太多。带履都很重,是不想行动太急躁。在集市处死犯人,国君路过还要赦免,就是没听说过身为国君有主动使百姓犯罪的。”

       景公说:“赦免他,赦免他,免得再让你唠叨。”

      《周礼.司市》里说:“國君过市,則刑人赦。”晏子此言与礼正合。晏子可谓真正的仁人,不迎合,不苟且,与景公同游公阜,一天三次批评景公,而景公却不怨恨,为其公正无私也。晏子相齐,政局稳定。晏子死后,渐失其道,姜齐也就灭亡了。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1-10-2 22:30:11
16、结语

    通过这几则故事,我们看到一个智慧的晏子,一个博学的晏子,一个忧虑的晏子,一个悲天悯人的晏子。掩卷而思,古之重臣面目,跃然眼前。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1-10-2 22:33:09
四、《列子》

1、视死如归

        子贡厌倦了学习,于是对孔子说:“老师,我希望休息一阵。”

        孔子说:“人生便没有休息。”

        子贡说:“难道我就没有休息的地方了吗?”

        孔子说:“有,看那高高的墓堆,静静的象个土丘,那就是你休息的地方。”

        子贡说:“好一个休息的地方,君子在那里长眠,小人在那里终结。”

        孔子说:“赐啊,你明白了死生的道理。”

        古代人把死人叫做归人,那活着的就叫做行人。一个人无论行走多久,终有结点,这便是死亡。死不只是意味着消亡,更意味着回归本真,脫离桎梏而得到超脱,这便是视死如归。所以庄子说:“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耳。”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1-10-2 22:34:29
2、曾不悔乎

        林类快一百岁了。初春的阳光虽然明媚,但天气依然寒冷。林类穿着破旧的寒衣,走在田野中,一边捡拾着别人遗弃的谷穗,一边唱着歌。

        孔子要到卫国去,在田野里正遇林类,便说:“谁去和老者谈谈啊?”子贡自告奋勇前去,走向田埂去迎他。

        子贡面对林类,叹着气问道:“您不为这辈子后悔吗?怎么还唱着歌来捡拾谷穗儿?”

        林类一开始并不回答,子贡再三问他,他便仰着头回答说:“我后悔什么呢?”

       子贡说:“您少年懒惰而不努力,长大怯懦而不竞争,老来无妻无子而死期将至,还有什么心情在这捡着谷穗唱歌呢?

       林类笑着说:“我少时不努力,长大不竞争,所以能够保全性命活到百岁;我无妻无子,了无牵挂,虽死期将至,却能如此快乐。”

       子贡说:“长寿是人所期望的,死亡是人所憎恶的,您为什么以死为乐呢?”

       林类说:“生和死,不过是一来一往。死于此而生于彼,泰然宁静的死去比营营苟苟的求生强过百倍。”

       人世有代谢,精神永不死。一来一往之间,犹如绚烂夏花飘落,美好长存人间,何悔之有?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1-10-2 22:35:59
3、人生大化

        人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婴孩、少壮、老耄、死亡。

        人之初,赤子之心,其德也厚,心无是非,身有和谐,物不能伤。

        及长,血气方刚,身处力竞之地,物或有不与,然则欲炽虑深,沉浮于红尘之中,德行渐亏矣。

        老去,思浅力衰,难为外物所动,虽无婴孩之纯,但心有所安。

        死亡,神形具息,得其所也。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1-10-2 22:37:17
4、列子泠风

       列子向老商和伯高学会了凭风而行的本领。尹生很是羡慕,于是要学。呆了几个月,去了十几次,列子竟然一言不发,尹生大失所望,回家了事。在家几个月,终不甘心。于是又回来。

       列子问:“怎么又回来了?”

       尹生说:“过去您不教我,我很不满意,现在气消了,所以回来了”

      列子说:“原来是这样啊,那我就说说我是如何学习的吧。自我拜师后,三年内,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才得到老师斜了我一眼。

      又过了两年,才敢心想是非,口言利害,他老人家才对我笑了笑。

      再过了两年,虽然放心谈论,却不觉得言论有所谓利害,他老人家才叫我与他同席而坐。

      又过了两年,心里全无利害,物我两忘,心凝形釋,骨肉都融,也不知道風乘我呢?还是我乘風呢?只是如枯叶般随所东西了。

       您才在我这呆了几天呢?却再三怨恨,那么你的任何一块身体都不会被气所承受,任何一节肢体不会被土地容纳,要履虛乘風,那不是妄想吗”

      尹生用其情,有其身,肌骨不能相容,一體將無所寄。故老子云:“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也?”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1-10-2 22:38:20
5、不射之射

      列子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会挽雕弓如满月,而且玩了个俏,在胳膊肘上放了一满杯水,箭不虚发,连连中的,箭头尾相属,而无绝落。在看列御寇,面不改色,气不长出,如木偶象人。

      伯昏无人说:“你这是有射之射,非不射之射。试问,如果你站在高山之巅,脚踩危石,身临百丈深渊,你还能射得这么好吗?

      于是伯昏无人率先爬到山顶,半只脚还在空中,向列子深深一揖,来吧,有请。

      列御寇早吓得腿肚子转筋,趴在地上,冷汗流到脚后跟。

     人之所以痛苦、恐惧,皆是想自身安危忧乐,贪生怕死。如能德充於內,則神滿於外,無遠近幽深,所在皆明,故審安危之機而泊然自得也。这应了中国一句俗话:“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1-10-2 22:39:37
6、神巫季咸

      有个神巫叫季咸,能够预知人的死生存亡、灾祸福分、寿命长短,并能说到年、月、旬、日,十分灵验。别人避之不及,列子却很欣赏。回来对老师壶子说:“谁说您修养的境界最高呢?看来,还有比您厉害的。”

       壶子说:“你只有书本知识而无实践经验,你以为这样就可以随意评论吗?好吧,你带他来给我看相。”

       第二天,列子带季咸来,季咸看后走出对列子说:“你的老师快死了,不会超过十天,我看到他气如死灰。”

       列子哭着告诉了壶子,壶子说:“我刚才显现的是“地文”,面若死灰,塊然若土,萌然不動,亦不自止,尸居而坐忘,所以他说我将要死去。你再带他来。”

       第二天,又看壶子,出来对列子说:“好了,幸亏遇见我,有救了,能活下去了。我看见了生机显现。”

      列子告诉了老师,壶子说“我刚才显现的是“天壤”,任凭自然,摒除名利,生机却从脚底升起,再带他来。”

      第二天,又见壶子,出来对列子说:“你的先生心无所思,无法预测,请他心想一事,我才能看。”

      列子告诉老师,壶子说:“我刚才显现的是“太冲”,身居太冲之极,浩然泊心,玄同萬方,莫見其跡。所以他看不了。再带他来吧。”

      第二天,又见壶子,脚跟还没站稳,季咸就不知所措,跑出去了,不见踪影。

      壶子说:“我刚才显现的是原始状态,随着他动而动,如草随风而靡,如波逐水而流,他是无从看起,又不知为什么这样,所以就逃走了。”

      列子终于明白了自己还差的很远,自此三年不出门,刻苦修炼。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1-10-2 22:40:32
7、杨朱之沛

       杨朱去沛地,遇见老子,老子仰天叹道:“原来以为你是可以教导,现在看来不是。”

       杨朱当时没吱声,到旅店后,便恭敬问老子说:“先生说我不可教导,请问我错在哪了?”

       老子说:“你这样趾高气扬,自命不凡,能和谁相处呢?要知道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的道理。”

       杨朱改变颜色说:“我领教了”

       杨朱刚来旅店的时候,大家对他恭恭敬敬。听完老子一席话,等到回客房时,同屋的客人已经和他争坐席了。

       夫真隱之者,無矜夸之聲,無可貴之容。不與物競,則常處卑而守約也。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1-10-2 22:41:26
8、孔子论徒

       子夏问孔子:“颜回为人如何?”

       孔子说:“颜回的仁德比我强。”

       又问:“子贡为人如何?”

       孔子说:“子贡的口才比我强。”

       又问:“子路为人如何?”

       孔子说:“仲由的勇敢比我强。”

       又问:“子张为人如何?”

       孔子说:“子张的矜庄比我强。”

       子夏问:“那为什么他们四人来做您的学生呢?”

       孔子说:“颜回能够仁爱但不够狠心,子贡能够辩论却不能木讷,仲由能够勇敢却不能畏怯,子张能够矜庄却不能随和。合四人之长和我交换,我也不干,这就是他们服从我的原因。”

       仁而不能忍,必无权变之智;辯而不能訥,必亏忠信之实;勇而不能怯,必伤仁恕之道;莊而不能同,有違和光之義;故孔子不易也。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1-10-2 22:42:43
九、管仲荐相

       管仲病的很厉害,桓公问管仲:“您病的很重,如果有万一,我把国政交给谁呢?”

       管仲说:“您想交给谁呢?”

       桓公说:“鲍叔牙可以。”

       管仲说:“不行,鲍叔是个廉洁的好人,但他闻人之过,终身不忘,看不起不如自己的人,让他治理国家,上逆国君,下违民意,迟早要得罪您,恐怕不会长久。”

       桓公说:“那么谁行呢?”

       管仲说:“不得已的话,隰朋可以。其为人,虽居上位,却使下属能够直言。严于要求自己,却对不如己者抱有同情。以道德分给别人是圣人,把钱财分给别人是贤人。自认贤明对人的,没有能得到别人好感,贤明却甘为人下的,没有得不到别人的好感。隰朋这个人,于国有不听,于家有不见,不得已的话,那隰朋可以。”

      不責物之常情,是不聞於國也;不求人之小過,是不見於家也。治国者在于得人容下,聪明太过者,则人無所措其手足,岂能久乎?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1-10-2 22:43:58
10、季梁得病

  季梁得病,七天便病危。他儿子围着他哭泣,请了三位医生瞧病。第一位矫氏,第二位俞氏,第三位卢氏。

      矫氏说:“您是冷暖失调,虚实失度,饥饱、情欲太过,精散神失,病情虽然危急,但是可以诊治。”

      季梁说:“这是一般的医生,赶快让他走。”

  俞氏说:“您最初胎气不足,奶汁有余,病非一朝一夕之故,是慢慢积累所致,不能诊治了。”

  季梁说:“这是位好医生,留他吃饭再走。”

  卢氏说:“您的病不由天,不由人,亦不由鬼。生而为人,自有天命所知所制,药石对您有什么作用呢?”

  季梁说:“这是神医,重礼谢之。”

  不久,季梁的病自己好了。

  夫死生之分,脩短之期,咸定於無為,天理之所制矣。但愚昧者之所惑,玄達者之所悟,所谓乐天知命者也。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1-10-2 22:45:50
11、杨朱答问

   杨朱住在孟氏家,孟氏问:“做人也就罢了,为什么要声名呢?”

   杨朱答:“要名声为发财。”

   孟氏问:“已经发财了,为什么还贪得无厌呢?”

   杨朱答:“为做官。”

   孟氏问:“已经做官了,为什么还拼命钻营呢?”

   杨朱答:“为着死。”

   孟氏问:“即已死,还为什么呢?”

   杨朱答:“为子孙。”

   孟氏问:“名声对子孙有什么好处?”

   杨朱答:“名声乃是辛苦其身,焦灼其心才得到的。借着名声的,澤及宗族,利兼鄉黨;何況子孫呢?”

   孟氏问:“凡是求名者必廉,廉者贫;凡是求名者必让,让者贱。”

   杨朱答:“管仲为齐相,桓公姬妾众多,他也姬妾众多;桓公奢侈无度,他也跟着奢侈。君臣情投意合,言听计从,桓公得以称霸诸侯。等他死了,管仲还是管仲。

   田氏为齐国相,国君骄傲奢侈,他便刻苦节约;国君贪财搜刮,他便散财救人,百姓心向田氏,因而取代姜齐,子子孙孙享受,直到今天。所以说,真实为名的贫乏,虚假为名的富足。”

   人生在世,唯名与利。小人死於利,君子死於名,概莫能外。善恶虽别,俱有所求也。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1-10-2 22:46:42
12、杨朱答问二

  杨朱说:“原宪在鲁国贫穷,子贡在卫国发财。原宪的贫穷损坏生命,子贡的赚钱拖垮身体。”

  问:“那么,贫乏不行,发财也不行,怎么才行?”

  答:“快乐一生就可以,安逸一生就可以。善于快乐一生的不贫乏,善于安逸一生的不图赚大钱。”

  不貨殖以逸其身,不守窮以苦其生。樂道全真,應物無滯,有道者也。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1-10-2 22:47:29
13、杨朱答问三

  孟孙阳问杨朱说:“这里有个人,贵生爱身,以求不死,可以吗?”

  杨朱说:“没有不死的道理。”

  问:“那么求长生可以吗?”

  答:“没有长生的道理,生命不因其贵而长久存在,身体不因爱护而长久壮实。况且长生干什么呢?五情好惡,四體安危,世事苦樂,變易治亂,今古一样。这些苦难,已经听到,已经见到,已经身受,百年犹厌其多,怎么还想去长生呢?”

  问:“要是这样,早死比长生好,那就随心所欲,虽践履锋刃,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可以吗?”

  答:“不是这样,既然生了,就听之任之,享受可以享受的,以等待死亡来临。将死,也听之任之,平静自然的走向终结。人生无为无不为,何必去担心它的迟早快慢呢。”

  人生苦痛漫长,人生快乐苦短,听之任之,當肆其情以待終耳。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1-10-2 22:48:25
14、白公问孔子

      白公胜欲作乱,便试探孔子,问:“一个人可以和他密谈吗?”

      孔子默然无语。

      白公问:“把石头投进水里,会怎样?”

      孔子说:“吴国善泳者能取出它。”

      白公问:“把水投进水里,又会怎样。”

      孔子说:“淄水、渑水合流,易牙一尝就能分辨。”

      白公问:“难道人真的不可以密谈吗?”

      孔子说:“为什么不可以呢,只有真正懂得言语的人才可以密谈吧。真正密谈是意会而不是言传。争鱼者湿身,逐兽者疾走,不是高兴这样干,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说知者不言,至为无为,只有那些浅智者去争那些鸡毛蒜皮的细枝末节罢了。

      白公不明白,作乱,上吊而亡。

      孔子可谓是“知言之谓者”了。白公阴谋密计,好用凶器,道家所禁,其亡可知。孔子知而不言,载于其心,善言劝之,明哲保身。不愧是只老狐狸。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1-10-2 22:49:24
15、黑牛白犊

        宋人有好仁义的,家里黑牛下了个白牛犊,去问孔子。

        孔子说:“好兆头,可以作为牺牲祭天。”

        过了一年,父亲双眼无故却瞎了。谁知那牛又下了个白牛犊。父亲让儿子再问孔子。

        儿子说:“上次问了,可你眼瞎了,如何再问?”

        父亲说:“圣人的话,往往最后才灵验,事情还没完,姑且再问问。”

        再问孔子,孔子说:“好兆头,可以作为牺牲祭天。”

        儿子回家告诉父亲,父亲说:“照孔子说的办”

        又过了一年,儿子也无故瞎了双眼。谁知后来,楚攻宋,围城,丁壮男子都去作战,死者大半。这父子却因瞎眼免于征调,及围解,二人的眼睛又复明了。

        多行仁义,积德福报,事虽虚妄,但多少给世态炎凉的人心留一点安慰。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1-10-2 22:50:06
16、叔敖戒子

       孙叔敖病重,将死,对儿子说:“大王几次要封我一块土地,我没要,我死后,肯定封你,你千万不要接受好地方。在楚、越之间有一个地方叫寝丘的,此处地薄而名恶,楚人信鬼神,越人信禨祥,两边谁也不会争夺,你就可以长久保有它了。”

       叔敖死了,楚王果然封给他儿子一块好地,他儿子推辞不受,却请求寝丘这个地方。与之,至今不失。

      《史记·萧相国世家》里说:“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萧何的行为和孙叔敖一样,保身避祸之意甚明。

       纵观古今,所以明哲保身者,无非“谦、德”二字,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大足以治天下,中足以安国家,近足以守其身。吾小子能不慎乎?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1-10-2 22:52:47
17、结语

        《列子》寓言、神话一百多篇,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我最喜欢的是其中关于生死名利的讨论,看后引起深深的共鸣,写出来和大家共享。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1-10-2 22:56:33
五、《庄子》

1、鲲鹏之变

       《庄子.逍遥游第一》开篇讲到: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这里说北海的鱼叫鲲,到了南天,则转化为鸟,叫做鹏。在这则寓言中提到的鹏,其小篆字体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对此,说文解释道: “朋,神鸟也。朋,古文凤。鹏,亦古文凤。”

        总之,鲲为鱼,水族之类,其在北,在水为阴;鹏为凤,飞鸟之类,其在南,在天为阳;在中国的传统思维中,二者是可以转化的。而不是绝对对立的。《周易》言阴阳之义,《老子》 道有无相生,楚简有太一生水,这些说法我们都可以在庄子的这则寓言中得到启示。这种阴阳互转,由下而上,周期化生循环的哲学思想,是构成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石。

        成玄英在《庄子疏》中说:“所以化鱼为鸟,自北徂南者,鸟是凌虚之物,南即启明之方;鱼乃滞溺之虫,北盖幽冥之地;欲表向明背暗,舍滞求进,故举南北鸟鱼以示为道之径耳。”他说这个寓言说的正是“道”的运动,“太极”的运动,其说很是。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1-10-2 23:00:14
2、天之苍苍

      《庄子.逍遥游第一》中说: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鲁迅先生曾经评价《庄子》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只南飞的神鸟,将飞时举击两翅,击起海水三千里,然后盘旋直上九万里,乘长风而行,这是何等的气势。六月长风,卷起滔滔云雾,象奔腾的野马,象卷起的尘埃,这就是万物发出的气息,成玄英所谓:“天地之间,生物气息,更相吹动。”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这一问,哲思悠远。《诗•大雅•桑柔》云:“靡有旅力,以念穹苍。”《诗•王风•黍离》云:“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古人仰视上天,其形穹隆,碧空高远,苍苍茫味,岂天正色!故曰苍天。人视天如此,鸟在九万里之上,其视下亦如此也。故曰“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道玄远,算数无穷。正是对于天迹玄远茫昧的不断探求,产生了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1-10-2 23:02:41
3、背负青天

       《庄子.逍遥游第一》中说: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的哲学就是“道”的哲学,但他比《老子》要好读的多,也更有趣味,就是因为庄子是一个讲故事的天才,《庄子》一书,很少连篇讲理论,而是把所要表达的理念贯穿于一组一组故事之间,而这些故事中间无不饱含着庄子对自然和人生的深深的思考。

       庄子说自己“上与造物者游 ,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超脱生死对立的生命悲剧,从而获得“道”的永恒和超越,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达观。

      这段话中,庄子是讲大舟必须深水,小芥不待洪流。鹏之所以高飞九万里,非其好高而慕远,缘其垂天之翼,所任者必崇高。所以上负青天,下乘风脊,一凌霄汉,逍遥南海。所谓资待合宜,自致得所,如果条件不够,则事不任力,动不称情,这就是“道”的作用啊。

     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曾说:“不要让我的欲望超过我的能力范围。”这句话与庄子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生想快乐,就要懂得庄子所说的道理,如果欲望超过能力范围,就是自寻烦恼。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1-10-2 23:05:31
4、蜩鸠之笑

      《庄子.逍遥游第一》中说:

       “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蝉儿和斑鸠嘲笑大鹏途遥九万,不如腾跃于数仞之间的逸豫。那么是蜩鸠逍遥呢?还是大鹏逍遥呢?庄子的答案是什么?回答为都不是。

       这里把蜩鸠与大鹏作对比,庄子是在以此说明小知与大知的区别。但无论小知和大知,都没有逃脱世俗的羁绊,都是“顺乎性命之情”,远远没有达到“道”的要求,也就称不上“逍遥”二字。

       庄子的哲学不同于老子的,主要一个特点就是不重在讨论证宇宙的本根是什么,而是通过“道”的讨论,指出我们之所以生存的依据,或者叫自然的人生观更加确切。

       庄子是如何解决这个生命的价值与依据的问题呢?答曰是参透,是取消。冯友兰先生指出:庄周的哲学,“不能解决问题,但能取消问题。人生之中总有些问题是不可能解决而只能取消的”,一语中的。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1-10-2 23:08:08
5、不亦悲乎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小知不懂大知,小年不懂大年,为何?粪堆上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道一月的长短,寒蝉夏生秋死,不知道一年还有春秋,这就是“小年”。江南的灵龟,以五百年为一季,而古时的大椿树,以八千年为一季,彭祖活了八百岁,谁要和他比寿,难道不是很可悲吗?

       庄子在这里举例说明了小年和大年的区别。是啊,生命美好而短暂,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生命短如朝菌者,长如大椿,莫不有死,生死的问题,就是冯友兰先生所说的人生中一定会遇到,但是无法解决,而只好取消的问题。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而庄子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生死这个沉重的话题,被庄子的达观给轻轻的取消了。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1-10-2 23:09:39
六、小大之辨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庄子引用汤问的一段继续阐发小大的区别。斥鷃,鴳雀,小鸟。毛主席的《吊罗荣桓同志》诗:“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中的斥鷃指的就是它。

       庄子从开篇的大鹏说起,接着说大舟与芥草、蜩鸠与大鹏,然后是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众人相比,最后引用汤问,涵盖了人类与自然的领域,说明宇宙间从物象上看,是有大小高下之分的。

      小大之辨的意义何在呢?我们说大小是由比较而来,大有其小,小有其大,大小相依,只是量的差别,而万物一齐,所有差别,以“道”的观点来看,都不重要,这个观点在庄子特别明显。

       庄子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是一位生活在价值体系崩溃时代的良善智者的沉痛愤激之语,这就是小大之辨。至今读来,仍然令人感到震撼。

      庄子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