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殷历》是中国第一部用古四分历制成的成文历谱

发布者: 七秩龄童 | 发布时间: 2011-10-18 09:32| 查看数: 7491| 评论数: 9|帖子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七秩龄童 于 2011-10-18 10:52 编辑



   《殷历》是中国第一部用古四分历制成的成文历谱

    中国传统历法中,对于“殷历”一词,从来就包含两个不同的词意。其一是夏、商、周三代中属于殷代使用的历谱或是历书。但是这样的历谱或是历书至今尚未发现;因为所有关于那一时期的历纪史料虽然有一些,但只能算是由观察天象留下来的授时记录。另一则是由《汉书·律历志》明确记载的名为《殷历》的历书。这是一份成文的历谱或是兼具授时用途的历书,在历史长河中的确实存在过。《汉书·律历志》,由刘歆录于其著作《三统历谱》中,作系统引用而且点明是《殷历》的历点不少,其史料是极其珍贵的。研讨先秦历法,解读《历术甲子篇》奇文,必要求对它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汉书·律历志》还记载,汉武帝颁行《太初历》以后二十七年的元风三年(公元前78年),汉太史令名为张寿王的,上书指摘《太初历》“亏四分之三日,去小余七百五分,以故阴阳不调。”意在对汉武帝颁行的《太初历》发难。由于大多数参加讨论者坚持“历本之验在于天”,认为由实践检验《太初历》颁行二十多年来(比其它历书)更符合于天象,经过历时三年的大讨论,“是非坚定”,张寿王的“太史令”之职,也以“下课”告终。在讨论中,众史臣提到张寿王持在手中的“乃太史官《殷历》也。”说明先秦存于史官确实有一本名为《殷历》的历谱或历书。
    上书接着说:“至孝成之世,刘向总六历,列是非,作《五纪论》。子刘歆究其微眇,作《三统历》及《谱》以说《春秋》。”《三统历》和《谱》就是在总结太初制历并以“历”带论历史的一部大著作。
   《三统历》谱以一元岁为4671岁。一元岁分为三统岁;一统岁为4671÷3=1539岁。为了适合太初元年(前104年)为本元岁“一元复始”之年的要求,刘歆别开太初修历是为了纠正老历执行太久产生的积年误差不说,而令前104年以前的1539年为“上元岁的孟统”即第三统,又以19岁为一(闰)章之岁,从公元前104 +1539 =
      1643年为始,编出“一元岁(三统岁)81×3= 243章岁首岁朔日冬至干支历谱一篇。今以六十甲子顺序码录其“孟统”81章岁岁首干支历谱于第1表:
      第1表
     《三统历》孟统八十一章岁历谱
(公元前1646年至公元前123年)
     21——60——40——20——60※㈠39——19——59——39※㈡
     18——58——38——18※㈢57——37——17——57※㈣36
     16——56——36※㈤15——55——35——15※㈥54——34
     14——54※㈦33——13——53——33※㈧12——52——32
     12※㈨51——31——11——51※㈩30——10——50——30※⑾
     09——49——29——09※⑿48——28——08——48※⒀57
     07——47——27※⒁06——46——26——06※⒂45——25
     05———45※⒃24——04—44——24※⒄03——43—23
     03※⒅42——22——02——42※⒆21——01——41——21※⒇。
     01 (前汉104  年武帝太初元年甲子元首)。


   以上是刘歆《三统历谱》。表中数码后附带括号的数字,是刘歆在其《三统历谱·世经》上附注的《殷历》规定的“”岁序码,并且逐一标 上了《殷历》同一天的日干支。因为所标《殷历》蔀岁首交朔干支正好是《三统历谱》序码加“1,可以省去再标的手续。也就等于由刘歆为后 人留下了《殷历》的一份同期历谱表。以下是从《三统历》摘出的《殷历》蔀岁首日相应公元年份及日干支,列表于次:

     第2表   《殷历》二十岁首日干支表
       01/1567BC01;02/1491BC40;03/1415BC19;04/1339BC58;
     05/1263BC37;06/1187BC16;07/1111BC55;08/1035BC34;
     09/0959BC13;10/0883BC52;11/0807BC31;12/0731BC10;
     13/0655BC49;14/0579BC28;15/0503BC07;16/0427BC46;
     17/0351BC25;18/0275BC04;19/0199BC43;20/0123BC22;


    由第2表可以看出:《殷历》每间隔76岁的岁首朔日干支记日有以下特点:
      1、本岁首日干支序码,就是上一岁首日的干支序码加39之后除以60的余数。用传统的“六十甲子”表述之,则为:本岁首日干支由上岁首日干支往下推三十九位。
      2、已知“古四分历”岁的参数取27759平太阳天,27759÷60 = 46239。于是,上面的结果可用历法术语表述为:古四分历一岁长462甲子另39日。
两者比较,可以看出《殷历》推历的根据与“古四分历”一致,由此知:《殷历》的历算根据用的正是“古四分历”。据此,可以初步认定:《殷历》不是完成于殷代,也更不是殷代帝王使用的“历法”。因为在殷代,凭肉眼观察天象,即或能够达到如此的高精度,也没有证据证明,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长度里,能同时与“古四分历”规则达到如此合步的程度。
     3、用与天象密近的“历朔”检验一下《殷历》数据的误差。此处无需用现代确知的天象数据,谨以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4年)颁行《后汉历》时所取940朔月长27758.777天的略数27759.75天与《殷历》数据27759天进行比较,可以得出《殷历》标出的20个历点的误差(以天为单位)于下:

     第3表   《殷历》二十个首日历点误差

     01/-3.75  02/-3.50  03/-3.25  04-3.00  05/-2.75
     06/-2.50  07/-2.25  08/-2.00  09/-1.75  10/-1.50
     11/-1.25  12/-1.00  13/-0.75  14/-0.50  15/-0.25
     16/-0.00  17/+0.25  18/+0.50 19/+0.75  20/+1.00.

        如果用现代准确历数与之比较,其结果可能略有不同,但无关以下结论:
        A、《殷历》的误差呈线性;
        B、与天象逐渐接近与离开也是规律的,且只有一个交点,交点在《殷历》第十六蔀岁,即公元前427年;
        C、前于交点的误差带负号,后于交点的误差则带正号。
    由上面说的三点关于误差的“结论”可作如下的分析:《殷历》的误差是有规律而不呈零乱或带偶然性的乱数。它与密近天象的“交朔时间”有唯一的交点,表明这一时间可能是《殷历》文献完成后付诸授时之用的年代,至少也是以此期间天象完成的著作;而其误差呈前负而后正,则给予了《殷历》正是完成于这一时期的充份证明。由以上分析,可以完全确定,借名殷代而实际完成并实施《殷历》的时间当是《殷历》的第十六蔀岁的首岁,合公元前427年;其时为周考王(前440-426)十四年。因此,《殷历》是完成于战国初年,用古四分历术推步完成的,用于授时的中国第一部成文历法文献。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銀子 +10 功勛 +10 收起 理由
吴博君 + 10 + 10 + 10 我的天,您老人家也来啦,恭迎大驾!

查看全部评分

最新评论

吴博君 发表于 2011-10-18 10:08:53
拜见老先生!原来老先生也知道这个论坛,我正在想是否邀请您来此论坛,我才来三天。

这里关于天文历法的帖子极少,请老先生多多上传宝贝帖子,先把《七秩龄童先秦历法研讨》那三十多个系列帖子上传如何?您若同意,就由小生来代劳啦。俺这里存着您的老帖子,也不太全了,还想请您再补发,以成完璧。
七秩龄童 发表于 2011-10-18 10:13:26
本帖最后由 七秩龄童 于 2011-10-18 10:56 编辑

"拜见"不敢当。谢谢老友。十年前相继上网的老贴子,只能作参考了。
初登贵坛,操作不大听话,手忙脚乱,本文第一、二、三表数据本不必另上的,失礼了,致歉。
七秩龄童 发表于 2011-10-18 10:29:06
(表一)
21——60——40——20——60※㈠39——19——59——39※㈡
18——58——38——18※㈢57——37——17——57※㈣36
16——56——36※㈤15——55——35——15※㈥54——34
14——54※㈦33——13——53——33※㈧12——52——32
12※㈨51——31——11——51※㈩30——10——50——30※⑾
09——49——29——09※⑿48——28——08——48※⒀57
07——47——27※⒁06——46——26——06※⒂45——25
05———45※⒃24——04—44——24※⒄03——43—23
03※⒅42——22——02——42※⒆21——01——41——21※⒇。
01(前汉104年武帝太初元年甲子元首)。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收起 理由
吴博君 + 10 多年前我是受这个表的启发,写了《推演三统 ...

查看全部评分

七秩龄童 发表于 2011-10-18 10:35:44
(表二)
01/1567BC01;02/1491BC40;03/1415BC19;04/1339BC58;
05/1263BC37;06/1187BC16;07/1111BC55;08/1035BC34;
09/0959BC13;10/0883BC52;11/0807BC31;12/0731BC10;
13/0655BC49;14/0579BC28;15/0503BC07;16/0427BC46;
17/0351BC25;18/0275BC04;19/0199BC43;20/0123BC22;
七秩龄童 发表于 2011-10-18 10:38:02
(第三表)
01/-3.75  02/-3.50  03/-3.25  04-3.00  05/-2.75
06/-2.50  07/-2.25  08/-2.00  09/-1.75  10/-1.50
11/-1.25  12/-1.00  13/-0.75  14/-0.50  15/-0.25
16/-0.00  17/+0.25  18/+0.50 19/+0.75  20/+1.00.
吴博君 发表于 2011-10-18 11:26:14
"拜见"不敢当。谢谢老友。十年前相继上网的老贴子,只能作参考了。
初登贵坛,操作不大听话,手忙脚乱,本文第一、二、三表数据本不必另上的,失礼了,致歉。
七秩龄童 发表于 2011-10-18 10:13


您老八十了还上网传授学问,还说“失礼致歉”,后辈晚生汗颜啊{:soso_e110:}
寒江一叶 发表于 2011-10-19 09:12:59
天文历法也是很重要,但是对历法的了解不多,阅读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吴博君 发表于 2011-10-19 10:59:05
天文历法也是很重要,但是对历法的了解不多,阅读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寒江一叶 发表于 2011-10-19 09:12
会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爱之。
只要爱好历法,其实历法还相对于甲骨金文要简单,国学中最难的是经书。只要有初中的数学知识和初中的地理知识就能学古代历法。
春天来 发表于 2011-11-1 15:15:24
中国历法是绝学啊!
我等后辈看都不明白.向您致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