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解恒字说“恒道”(非首发)

发布者: 青竹大哥 | 发布时间: 2011-10-21 16:56| 查看数: 3399| 评论数: 3|帖子模式

本帖最后由 青竹大哥 于 2011-10-25 00:29 编辑

.
     古来读《老子》者,几乎都把“恒道”(帛本)或“常道”(传世本)当作是《老子》所揭示并大力推介的“虫成”(楚简本《老子》)或“昆成”(帛书本《老子》)、“混成”(传世本《道德经》)之道,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帛本《老子》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所要表达意思是——本文(书)中所论述的道,是什么样的道呢?它不是恒道!(青竹按:这里的“可”读为“何”,下文“名,可名也”之可字亦读为“何”)
     也就是说,《老子》一文(书)向读者所揭示和大力推介的,是文中所说的“虫成”(楚简本《老子》)或“昆成”(帛书本《老子》)、“混成”(传世本《道德经》)之道(以下简称元道)而不是恒道,这是《老子》一书“道可道”章的立意,旨在不让读者把元道与恒道混淆,然而,遗憾的是,两千多年过去了,读者们终究还是混淆、等同了。
     那么,《老子》所说的“恒道”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恒字的初意及其衍生意。
     甲骨文的恒字写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是一个会意字。字中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是甲骨文月字的省形(完整的写法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上下的两个横画为界限符。
     甲骨文之所以用象形符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表示月(亮),一是因为这是月相变化过程中最为典型的弦月之相,二是为了与甲骨文的日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分别。先民们构造“恒”字,正是利用了月字所含有主要元素——月相变化。上下两个横画的意思是,月相变化是具有周期性的,其中的一个横画表示月相变化的开始,另一个横画则表示月相变化的结束,整个字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在一定上下限内的规律性变化
     规律,是变化的现象中所蕴含的不变性。因此,甲骨文恒字的构字思路和方法是,用变化来表示不变,这种构字思路和方法
是相当高明的。这种构字方法在乱字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金文乱字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其创意为:手持绕线工具(上竹下互)整理凌乱的丝线,使之不乱(顺畅),用以表示“治理”。
     综上,恒字的初意即是规律。《诗·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这里的恒字,所用的就是恒字的规律意。意为,好象那月相的盈亏,又好象那太阳的起落,亘古不变啊。(青竹按:因为一个恒字就表示了盈亏之变,为求工整,所以太阳的起落就用一个“升”字表达)
     因为一个月相变化的周期比较长(约为29.5天),所以恒字就有了一个引申义——长久。《易·恒》:“《彖》曰:,久也。剛上而柔下。”这里的恒字,用的就是恒字的这个引申意。
     又因为一个月相变化周期是相对稳定的,所以,恒字又有了另一个引申意——固定。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物有姿,而思無定檢。” 用的正是恒字的这个引申意。而《论语·子路》:“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里的“恒”字,则是同时使用了长久、固定之意。又,《国语·越语下》:“因陰陽之恆,順天地之常。” 韦昭 注:“陰陽謂剛柔、晦明、三光盈縮、用兵利鈍之常數。” 这里的恒字用的也是其初意——规律、规则。

     至少到了西周中期,金文中便衍生出了加心字的恒字(如下图的《恒簋  》),其立意估计是想借此表示,恒(规律)是形而上之物,即恒是人心所发现的规律或制定的规则。
     之后,古人们又造出了一个在甲骨文字形基础上添加一个“卜”字的恒字(见下图的“说文古文”),这大概是用来表示,基于恒的变化,是一种可以计算、预测的变化,其立意也是在于表示规律。从心和从卜的恒字的存在,更进一步证实了恒字的初意——规律、规则。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汉语大字典》恒字.jpg
     明白了古恒字的初意,下面,让我们再来看看《老子》“道可道”章中的恒道是什么意思。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0 收起 理由
吴博君 + 10 学习了

查看全部评分

最新评论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1-10-21 16:59:00
本帖最后由 青竹大哥 于 2011-10-25 00:54 编辑

.
      要想弄清《老子》中“恒道”的意思,必须正确解读《老子》的“道可道”章。
      帛书甲本《老子》云:“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这里,几乎古今中外的人都把“可”字径直读为“可”,做“可以”解。可字做这样的解释本来问题还不大,因为如果正确理解《老子》的这段话的话,勉强还可以把《老子》的意思表达出来,但以往的解老者几乎都“偷偷”在“可道”之后再加一个“可道之道”,即把“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先变成“道,可道也。可道之道非恒道也。”其所欲表达的意思大致是——道是可以言说的,但可言说的道并不是那永恒的道。
      这样的解读,顿时让《老子》自己打起自己的嘴巴来。因为,这样一来,《老子》的五千言顿时就变成了废话——既然说出来的不是道,那你还在那唠叨个啥啊?这样的解读,除了让《老子》的作者自己掌嘴之外,其实还有一个更深的用意,那就是把《老子》往玄学之道上引。
      加字、减字为训,这本是解读古文的大忌,然而,在解读“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或传世本的“道可道,非常道”的时候,解老的学者们却几乎全体犯忌!可笑乎?可悲乎?
      既然“可”作“可以”解,第二个道字作“言说”解不合老子“甚易知”、“甚易行”的原文原旨,那么。“道,可道也”又当如何解读呢?
      读过帛书本《老子》的学者都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在帛书本中有许多“缺胳膊少腿”的汉字。如,谓写作胃,终写作冬,始写作台,智写作知……。不过,这些“缺胳膊少腿”的汉字都被整理者给一一“治”好了,唯独“道,可道也”的可字被整理者及此后诸多的读者所忽视。
      那么,“道,可道也”中的“可”字原形又是什么呢?原来,战国末期抄写的文献,何多写作可,谓多写作胃……出现了许多缺偏旁的字。如:“害盗别徼而盗,驾(加)罪之。”可(何)谓“驾(加)罪”?、求盗盗,当刑为城旦,问罪当驾(加)如害盗不当?当。(《睡虎地秦简·法律问答》)(青竹按:()内的字为青竹附加的原字。)帛甲本也是抄写于秦汉之际,所以,这里的“可”字,很可能也是“何”字。
      古文中的字该怎么读,当以能顺畅理解章句之义,并且理解出来的章句之义能符合全文的主旨为准。如果我们以何代可,则上述引文则可读为:“道,何道也?非恒道也!名,何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万物之母也。”这样来读,不仅不需要加、减字,第二个道字也不用理解为后起的“言说”意,而且全句的意思顿时明朗起来——直译就是:道,它是什么样的道呢?它并非恒道!……。如果用现代的表达习惯来说则是:道,是什么样的道呢?它并非恒道!……。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啥是恒道。
      如前所述,恒字的初意为规律、规则,基本引申意为长久、固定,因此,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老子》的作者在这里使用的是恒字的初意还是引申意。
      如果使用引申意,那么上述未完成的翻译则可进一步译为:道,它是什么样的道呢?它并非长久(固定)之道!……。如果觉得这样的翻译还不够直白、顺畅,那我们还可以这样说:道,它是什么样的道呢?它并非一成不变之道!……。
      而如果使用恒字的初意,则有:道,它是什么样的道呢?它并非表示规律之道!……。
      这两种解读,各有优劣,青竹觉得还是让恒字的初意、引申意一起上比较好,即译为:

         道,它是什么样的道呢?它并非一成不变或表示规律之道!……。

【结语】
      一成不变或表示规律之道,这就是《老子》中恒道的意思。
天山石 发表于 2011-10-23 12:30:22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23:14 编辑

“一成不变表示规律之道,这就是《老子》中恒道的意思。”
1,青竹君的“或”,就有两个概念,一是“一成不变”,二是“表示规律”。“表示规律”无可非义,那“一成不变”显然有忽视了“非”,考了那么多,还是从旧套。
2,看来先生不知“易”,为什么《易》既然“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达,曲成万物而不遗”(《系辞》),不称为“天地经”“万物经”,而称《易经》?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1-10-25 01:17:51
3# 天山石
“一成不变表示规律之道,这就是《老子》中恒道的意思。”
1,青竹君的“或”,就有两个概念,一是“一成不变”,二是“表示规律”。“表示规律”无可非义,那“一成不变”显然有忽视了“非”,考了那么多,还是从旧套。

天山兄看来只注意到青竹对恒道的解释,如果兄能注意到青竹关于“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的解读——道,它是什么样的道呢?它并非一成不变或表示规律之道!,应当就不会说青竹“从旧套”了。

2,看来先生不知“易”,为什么《易》既然“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达,曲成万物而不遗”(《系辞》),不称为“天地经”“万物经”,而称《易经》?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这只是《系辞》作者对《易》的理解,如果天山兄对《易》的理解仅止于此,那距离理解《易》还是有不小距离的。
另,《易》原先是周朝的典籍,经由孔子编撰之后,其弟子才将之奉为“经”,故 《易》≠《易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