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历术甲子篇》是古四分历的历数表

发布者: 七秩龄童 | 发布时间: 2011-10-25 09:05| 查看数: 22664| 评论数: 2|帖子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七秩龄童 于 2015-4-6 09:18 编辑

   《历术甲子篇》是古四分历的历数表

    司马迁巨制《史记》中有一篇,也是唯一的一篇与《史记》其它体裁不同的奇文。奇文之奇,除了满纸数码,用的全是行业术语之外,还夹着一组只记其语音需要破译的密码。其文名曰:《历术甲子篇》。
    近世学者全椒人张汝舟苦守“二毋”书斋,潜心古代历法,集成果于其遗著《二毋室古代历法*论丛》。张氏研究揭示:《历术甲子篇》是由司马迁悉心、原貌、完整保存,幸得以留长传远的,属于古四分历的“历术宝典”。张氏称之为“遗世宝书”。
      2003年,笔者曾撰《〈历术甲子篇〉解读》,于2003年在网上交流,倏忽八年。此为该文修订稿中的一些论述。
   1《历术甲子篇》是数据系统完整的精品

   由《历术甲子篇》系统提供的76组共304个历算数据,运用了十进位、十二进位、十九进位、三十二进位、六十进位和九百四十位等六种以上进位制的混合运算。表上数字正确干脆,无一舛错。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极为繁复的算术运算,完全是运用极为初级的“筹算”和心算方法的条件下完成的;所以《历术甲子篇》作为历史文献,是留传至今能为今人目睹有历法文献中的精品。
   2
《历术甲子篇》是古四分历的历数表
   对《历术甲子篇》数据进行反溯计算,包括朔望月策、中气距离、四种年型、年长、岁长取置、闰年位置和闰月位置的分析,无一不归到古四分历历理,故无可执疑,《历术甲子篇》是古四分历的历数表。因此与《殷历》、一为历理,一为历数,一为授时历书,三者是互为表里,三位一体,而不可分割的统一历法系统。
   3
)《历术甲子篇》是古代各种历法的宗师
   据《史记》和《汉书·律历志》记载的说法,由于家业世守相传的史官在周朝后期失业了,原来一胍师承相传的精于推历的子弟们四散自谋职业,于是其在诸侯方国所记五花八门,有“黄帝、颛顼、夏、殷、周及鲁历”。以上即“古六历”名义的出处。其实在古六种历法中,先秦古籍中属“时王之历”、有历数根据的仅《殷历》和《颛顼历》,其余多则或只有授时记载,或由后人拟作追述。其中《颛顼历》虽曾由秦献公于前366年颁行,但真正用于记史,则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执行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历时为止。因前366年干支乙卯,故历家称《颛顼历》为“乙卯元”,该历又由于汉续秦用,短时被当政者视有“正统”名份,实则仍不过古四分历一支。总之,先秦之时,无论历法用了多少种名目,由于都源出于一个师门,只有岁首月份的不同,而无历理的任何区别,因此由祖师爷授受相传的历术宝典《历术甲子篇》,在中华古代历法史中,具有极崇高的地位。
   《历术甲子篇》数据不是《太初历》的历数
    阅《历术甲子篇》最容易的误会即认为此即必是《太初历》无疑。这也是错的。
    因为当朝有记载,《太初历》又名“八十一分历”,虽同以十九岁为一章岁,却无古四分历“岁”的单位,而是真接以81章岁为一统岁,以3统岁为一元岁,一统岁1539岁计562120为主要算历基数。由此数可以算出,它规定的一回归年为562120÷1539 =365. 385/1539365.25016…天;因为一统岁为235×81=19035朔望月,故一朔望月等于562120÷19035 = 29. 10105/19035 = 29. 43/81一日则分为81分。以上结果与《历术甲子篇》虽然大同,却有小异。从精度说,反比《历术甲子篇》略粗。从源流说,因为《太初历》本法不存,而《三统历》又不一定即是《太初历》,况且制《太初历》的邓平其人,最多只能算是算历的“工匠”,决无刘歆等级的学术造诣,搞不出一套三统历术系统性理论;但不勿略有大方士公孙卿从中撮合。他既有伪造天书《札》的本事,现在既要用老本本《历术甲子篇》真功实学,又另调一套近似“三统”的说法来迎合汉武帝的歪本事是有的。刘歆是正宗的有家学渊源的学问家,又是本朝人,如果不是有《太初历》历数雏形为据,凭空敷说《三统历》也是不可行的。因此,《太初历》本法只是汉后失存,不是原本无书;因之其基本内容,仍应以汉人刘歆之说为是。
    或有人问:《史记·历书·历术甲子篇》天每岁正文后,即标出了汉武帝太初元年以下帝王年号,这不是太初年号以下的“出谱”之书吗?答曰:历谱固需预后几十乃至几百年,唯帝王年号决无预订之例,尤其是作者司马迁都死了之后的帝王年号,更无预卜先见之明?年号由后人加上,一点即明。至于在此老册子上,作了一些为便于转换运算新历的记注,倒是可能的,比如落下闳,他既负责“运算转历”,而且又估计《历术甲子篇》是由他贡献于世的,当不排除有他留下墨迹的可能。另外,《史记》汉武帝以下,有一位署名“后进好事者褚先生”,对一些表格作了续记。这位好事的褚先生也可能动笔。还有刘向、刘歆父子两人,也是有资格、有条件、有需要全文看《史记》的人,他俩也可能动笔加署。
   《历术甲子篇》与由刘歆《三统历》表示的历数相差不大,似乎只有日分表示的方式不同?但若仔细校对,当除了有细微的区别外,也可以发现有明显不同的处所。请看本文第4表历数中的第4章岁栏第三行历数:48.931,表示的是《史记·历术甲子篇》记载的,汉元帝初元四年岁前十一月辛亥931分交朔。这一年合汉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的十一月。有一巧合的机会,正好这一年的十一月二十九日庚辰,是罗马凯撒大帝制订《儒略历》定为元旦之日,也就是中华历纪与西历对照定为起点的日期。由二十九日庚辰,可推知十一月初一日干支为壬子。由于《三统历》法暂未介绍,先以一般历法常识推出:《三统历》年浮《殷历》用的《历术甲子篇》历数365.25016365.25 = 0.00016。公元前46年距公元前105(104年岁前十一月)59年,用0.00016×59 = 0.00944日。日分940分,乘之0.00944×940 = 8.8736 9日分。好了,由《历术甲子篇》48.931转换为《太初历》:48.9310.009 = 48.940 = 49.000(壬子0分)。因此按《太初历》此日干支正是“壬子”。这就很好地证实了:这一天实际历日是由《太初历》排定的为“壬子”,而非如《史记·历术甲子篇》记载出的日期安排的“辛亥”。这一日之差,是由于相距59年两历精度不同的历术算出来的结果。
   上文的计算引用了8.87369,只是为了阅读的方便。此用近似值的方法用以确立论点,显然不够严密,可能让人不足征信。实际是(385÷1539365.25) ×59×940 = 9 (940分制9日分)不是近似,而是准确的整数。再罗嗦两句:算日期间隔,今人会用“儒略日”法,很简便。我们的古代祖先不识“儒略”为何许人也,刘歆名之为“积日法”。他老先生由称为“历元”首日的甲子(六十甲子顺序1)日往下推,至称为汉元帝初元四年岁前的十一月朔日的“积日”,也就是相距天数为 21528日,加1 ,得21529,再逢60的整倍数去之,余日为49,也就知为“壬子”日了。上面和算法用现代公式表示:(21529+1MOD60 = 49,很简明。古时要用一大堆竹签子摆来摆去,这法儿我幸逢其时,也玩过。难乎哉?难得不错!全亏得古人有那份恒心。
    关于古人会算“积日”,有下例史实作辅证:《左传》襄公三十年(前543年)记下来的那位绛县老叟,他就在别人盘问“尊寿几何”时,能随口即答出:小老儿正月朔日甲子日降生,至今日(指夏正岁前十二月二十二日)干支癸未,算来,共计活了四百四十五遍甲子加二十天。事后,人问师旷,师旷在点明其时的历史事件后,坟伯又一口推出为共计是二万六千六百六十天,史赵则马上由筹算码“〢、〦、〦、〦、”联想到一个古篆体的字,而说出“亥有二首六身,则其日数也”的话来。此例说明,中国的古人老早就有算“积日”的功夫。
    归结上面的叙述,一言以蔽之:《历术甲子篇》数据不是《太初历》的历数。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20 銀子 +20 功勛 +20 收起 理由
吴博君 + 20 + 20 + 20 辛苦了!

查看全部评分

最新评论

吴博君 发表于 2011-10-25 09:49:02
本帖最后由 吴博君 于 2011-10-25 09:57 编辑
   《历术甲子篇》是古四分历的历数表

    司马迁巨制《史记》中有一篇,也是唯一的一篇与《史记》其它体裁不同的奇文。奇文之奇,除了满纸数码,用的全是行业术语之外,还夹着一组只记其语音需要破译的密码。其文 ...

归结上面的叙述,一言以蔽之:《历术甲子篇》数据不是《太初历》的历数。
七秩龄童 发表于 2011-10-25 09:05

  老先生的这篇文章过去也见过,今日又应后生的请教,再贴此大作,倍感受益!最后一段“一言以蔽之:《历术甲子篇》数据不是《太初历》的历数。 ”是精髓所在。

后生也附上一小帖,也是旧文,就算是与老先生唱和了,有不合适之处,还望指教。{:soso_e183:}
----------------------------------------------------------
《历术甲子篇》应有的位置
作者:吳博君
时间:2008.9.23

  从《历术甲子篇》中有司马迁死后的纪年来看,《历术甲子篇》一定不是司马迁本人录入《史記》的;但是学界认为后来的纪年是后人所加,《历术甲子篇》的主体数据是司马迁本人录入《史记》的,这使得问题复杂化。所以只能从《历术甲子篇》的实质内容来分析《历术甲子篇》的产生年代。
  西汉司马迁先写有《史记》,东汉班固再写有《前汉书》,最后在魏晋时期的范晔、司马彪才写有《后汉书》,这三部著作产生的时间顺序是不容质疑的,这是讨论的基础。通过对以上三本书所记录的计算数据的不同,可以分析出《历术甲子篇》的产生年代。
  年月日是观象历自然的计算单位,在推步历出现前就使用,由于推步计算的需要,在推步历中有推步历专用计算单位,“章”、“蔀”、“纪”、“统”是推步历的计算单位,最小的推步历计算单位是“章”,在《前汉书律历志第一》中,有关推步历所使用的计算数据有五条:
1  闰法,十九。          (19×1)
2  章月,二百三十五。    (12×19+7)
3  统法,一千五百三十九。(19×81)
4  月法,二千三百九十二。(81×29.530864)
5    日法,八十一。        (81)
相应地在《后汉书志第三律历下》中,有关推步历使用的计算数据有六条:
1   章法,十九。      (19×1)
2    章月,二百三十五。(12×19+7)
3    纪法,千五百二十。(19×80)
4  蔀日,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940×29.530851)(365.25×19×4)
5  蔀月,九百四十。          (940)
6  蔀法,七十六。            (19×4)

已知:1、《前汉书》“三统历”系统所使用的推步计算单位是“章”和“统”;
           (1章=19年;1统=81章。)
       2、《后汉书》“四分历”系统所使用的推步计算单位是“章”、“蔀”和“纪”;
          (1章=19年;1蔀=4章;1纪=20蔀。)(1“统”=1“纪”+1“章”。)
       3、《历术甲子篇》的成立基础是在“四分历”系统的基础上,对子正月朔日的精
           确计算,而计算的基础是对数据的掌握和使用,在《历术甲子篇》中使用的基
           本数据和基本计算有:
           1年=365.25日;
           1章=19年=6939.75日;
           1蔀=4章=76年=27759日;
            “日分”=940;
           朔望月=蔀日/蔀月
               =27759/940
               =(365.25×19×4)/(235×4)
               =29+(499/940)
               =29.530851
结论:1、在《历术甲子篇》里使用的数据是:“蔀法”(=76年),和“蔀月”(=940),
          这些概念在《史记》和《前汉书》中并没有出现,所以在“蔀”概念上建立的《历
          术甲子篇》是不应该在《史记》中出现的。
结论:2、在《汉书·律历志》中有“其法以律起历,......法,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
          日之四十三。”明言用数“八十一”为“日分”;但是《历术甲子篇》中“日分”
          用数“九百四十”,不能支持“八十一分日”的记录,所以《历术甲子篇》在《史记》
          中的出现是与《汉书·律历志》的记录相矛盾的。

  在《〈历术甲子篇〉浅释》中张汝舟说:“尤可怪者,篇末说:‘大馀者,日也。小馀者,月也。’司马迁家学甚深,怎么会有这种谬言迷惑后人,这一妄改,全篇‘大馀’、‘小馀’便成了一天云雾”。(《二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历术甲子篇〉浅释》张汝舟著);因为张汝舟主观地认为《历术甲子篇》一定是司马迁录入《史記》的,所以他要批后人“妄改”《历术甲子篇》,同时可以看出张汝舟不认为“小馀”和“月”有关系。
  在《汉书律历志第一下》有:“推正月朔,......小馀三十八以上,其月大。”
  在《后汉书志第三律历下》有:“推天正朔日,......小馀四百四十一以上,其月大。”

  “天正朔日”是指“子正月”朔日,子正月朔日的“小馀”若小,子正月就是小月,反之“小馀”若大,就是大月,所以说:“小馀者,月也。”的说法不是“妄改”《历术甲子篇》的语言。其实“小馀者,月也。”就是说大小月的排布规律由“小馀”数值的相对大小来决定,这在《前汉书》和《后汉书》中都有叙述,所不同的是对于“小馀”数大小的界定值,《前汉书》所用的是“38”,《后汉书》所用的是“441”。由于:“38/81=0.469;441/940=0.469”,所以上述两书所用的界定值是完全一致的。
  从对“日分”数据的使用来看,《前汉书》所用的是“81”,《后汉书》和《历术甲子篇》所用的是“940”;而对“日分”数据的使用是计算能力的标志,可计算能力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增加的。

《四分历》常数:
回归年=365.25日;
章年=19;
章月=235(12×19+7)。
《四分历》关系式:
(365.25×19)/235=(365.25×19×4)/(4×235)=27759/940=29+(499/940)=29.530851=朔望月。
《四分历》日分:940
比较《四分历》和《太初历》用不同的“朔策”模拟用算筹的算法如下:
《四分历》模拟算筹算法:(朔望月=29+(499/940)=29.530851)
-------------------------------------------------------------------------------------------------
正月小:大馀00(甲子朔);小馀00;                                          (小数:00/940=00)
二月大:大馀29(癸巳朔);小馀499+00=499;                              (小数:499/940=0.530)
三月小:大馀59(癸亥朔);小馀499+499-940=58;                       (小数:58/940=0.061)
四月大:大馀28(壬辰朔);小馀499+58=557;                              (小数:557/940=0.592)
五月小:大馀58(壬戌朔);小馀499+557-940=116;                    (小数:116/940=0.123)
六月大:大馀27(辛卯朔);小馀499+116=615;                            (小数:615/940=0.654)
七月小:大馀57(辛酉朔);小馀499+615-940=174;                     (小数:174/940=0.185)
八月大:大馀26(庚寅朔);小馀499+174=673;                             (小数:673/940=0.716)
九月小:大馀56(庚申朔);小馀499+673-940=232;                     (小数:232/940=0.247)
十月大:大馀25(己丑朔);小馀499+232=731;                             (小数:731/940=0.778)
十一月:大馀55(己未朔);小馀499+731-940=290(小于441是小月);(小数:290/940=0.309)
十二月:大馀24(戊子朔);小馀499+290=789(大于441是大月);         (小数:789/940=0.839)
正月小:大馀54(戊午朔);小馀499+789-940=348(与《历术甲子篇》相合)。(小数:348/940=0.370)
-------------------------------------------------------------------------------------------------
《太初历》模拟算筹算法:(朔望月=29+(43/81)=29.5308642)
-------------------------------------------------------------------------------------
正月小:大馀00(甲子朔);小馀00;                                  (小数:00/81=00)
二月大:大馀29(癸巳朔);小馀43+00=43;                      (小数:43/81=0.530)
三月小:大馀59(癸亥朔);小馀43+43-81=5;                   (小数:5/81=0.062)
四月大:大馀28(壬辰朔);小馀43+5=48;                        (小数:48/81=0.592)
五月小:大馀58(壬戌朔);小馀43+48-81=10;                  (小数:10/81=0.123)
六月大:大馀27(辛卯朔);小馀43+10=53;                       (小数:53/81=0.654)
七月小:大馀57(辛酉朔);小馀43+53-81=15;                  (小数:15/81=0.185)
八月大:大馀26(庚寅朔);小馀43+15=58;                       (小数:58/81=0.716)
九月小:大馀56(庚申朔);小馀43+58-81=20;                  (小数:20/81=0.247)
十月大:大馀25(己丑朔);小馀43+20=63;                       (小数:63/81=0.778)
十一月:大馀55(己未朔);小馀43+63-81=25(小于38是小月);(小数:25/81=0.309)
十二月:大馀24(戊子朔);小馀43+25=68(大于38是大月);     (小数:68/81=0.839)
正月小:大馀54(戊午朔);小馀43+68-81=30。                   (小数:30/81=0.370)
-------------------------------------------------------------------------------------
  对于小馀的计算,《太初历》算法是用十位数加减法,《四分历》是用百位数加减法,显然《太初历》算法比《四分历》的算法更为简易,更为优越,这在以算筹为计算工具的时代更是如此。并且用《太初历》算法的计算结果规律性很强,这对于验证计算也很有利。
  古人用算筹计算非常烦琐,算筹只能对整数和整数比(分数)进行四则运算,乘法变成加法运算,除法用分数表示。所以对于499/940这样大分母的分数,从算筹计算方便考虑,古人希望用分母小的分数来近似表示,而这个分母又希望用一个律长数(宫商角征羽)来表示。
古律长度有:
宫=81(律长度)
征=宫+宫/3=108;商=征-征/3=72;羽=商+商/3=96;角=羽-羽/3=64。(先益后损)
征=宫-宫/3=54; 商=征+征/3=72;羽=商-商/3=48;角=羽+羽/3=64。(先损后益)
宫(81)商(72)角(64)征(108)羽(96)(先益后损)
宫(81)商(72)角(64)征(054)羽(48)(先损后益)
设:499/940=A/81=B/72=C/64=D/54=E/48=F/108=G/96
(宫)A=42.9989取整为43差为0.0011
(商)B=38.2213取整为38差为0.2213
(角)C=33.9745取整为34差为0.0255
(征)D=28.6660取整为29差为0.3340
(羽)E=25.4809取整为25差为0.4809
(征)F=57.3319取整为58差为0.6681
(羽)G=50.9617取整为51差为0.0383
  只有A=42.9989最接近一个整数值(43),而只有整数和用整数表示的分数才能够用算筹进行计算。司马迁对上述历算中律和历的数字关系是认可的,律历数字关系是邓平“以律起历”的基础。
  从上述《太初历》和《四分历》的运算过程和计算结果来看,《太初历》算法简便,但是“粗”于《四分历》,《四分历》算法复杂,但是“精”于《太初历》;所以若邓平计算的《太初历》在当时果然粗疏,则不会以“粗疏”为借口废弃其他十七种历法;若司马迁当时果然有“精”于《太初历》的《四分历》在手,邓平也不能以其他历法“粗疏”为借口而自立。天文和历算是有区别的,不能说唐都是司马迁父亲的天文老师,就说司马迁必然精通历算;其实在制定《太初历》时,唐都的工作是“分天部”,历算工作由邓平和落下闳承担。


附录:
------------------------------------------------------------------------------------------------
《史記·历术甲子篇》:
“太初元年,岁名焉逢摄提格,月名毕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
正北
  十二:无大馀,    无小馀;        无大馀,    无小馀;    焉逢摄提格太初元年。
  十二:大馀五十四,小馀三百四十八;大馀五,    小馀八;    端蒙单阏      二年。
闰十三:大馀四十八,小馀六百九十六;大馀十,    小馀十六;  游兆执徐      三年。
  十二:大馀十二,  小馀六百三;    大馀十五,  小馀二十四;彊梧大荒落    四年。
  十二:大馀七,    小馀十一;      大馀二十一,无小馀;    徒维敦牂  天汉元年。
闰十三:大馀一,    小馀三百五十九;大馀二十六,小馀八;    祝犁协洽      二年。
  十二:大馀二十五,小馀二百六十六;大馀三十一,小馀十六;  商横涒滩      三年。
  十二:大馀十九,  小馀六百一十四;大馀三十六,小馀二十四;昭阳作鄂      四年。
闰十三:大馀十四,  小馀二十二;    大馀四十二,无小馀;    横艾淹茂  太始元年。
  十二:大馀三十七,小馀八百六十九;大馀四十七,小馀八;    尚章大渊献    二年。
闰十三:大馀三十二,小馀二百七十七;大馀五十二,小馀一十六;焉逢困敦      三年。
  十二:大馀五十六,小馀一百八十四;大馀五十七,小馀二十四;端蒙赤奋若    四年。
  十二:大馀五十,  小馀五百三十二;大馀三,    无小馀;    游兆摄提格征和元年。
闰十三:大馀四十四,小馀八百八十;  大馀八,    小馀八;    彊梧单阏      二年。
  十二:大馀八,    小馀七百八十七;大馀十三,  小馀十六;  徒维执徐      三年。
  十二:大馀三,    小馀一百九十五;大馀十八,  小馀二十四;祝犁大芒落    四年。
闰十三:大馀五十七,小馀五百四十三;大馀二十四,无小馀;    商横敦牂  後元元年。
  十二:大馀二十一,小馀四百五十;  大馀二十九,小馀八;    昭阳汁洽      二年。
闰十三:大馀十五,  小馀七百九十八;大馀三十四,小馀十六;  横艾涒滩  始元元年。
正西
  十二:大馀三十九,小馀七百五;    大馀三十九,小馀二十四;尚章作噩      二年。
  十二:大馀三十四,小馀一百一十三;大馀四十五,无小馀;    焉逢淹茂      三年。
闰十三:大馀二十八,小馀四百六十一;大馀五十,  小馀八;    端蒙大渊献    四年。
  十二:大馀五十二,小馀三百六十八;大馀五十五,小馀十六;  游兆困敦      五年。
  十二:大馀四十六,小馀七百一十六;无大馀,    小馀二十四;彊梧赤奋若    六年。
闰十三:大馀四十一,小馀一百二十四;大馀六,    无小馀;    徒维摄提格元凤元年。
  十二:大馀五,    小馀三十一;    大馀十一,  小馀八;    祝犁单阏      二年。
  十二:大馀五十九,小馀三百七十九;大馀十六,  小馀十六;  商横执徐      三年。
闰十三:大馀五十三,小馀七百二十七;大馀二十一,小馀二十四;昭阳大荒落    四年。
  十二:大馀十七,  小馀六百三十四;大馀二十七,无小馀;    横艾敦牂      五年。
闰十三:大馀十二,  小馀四十二;    大馀三十二,小馀八;    尚章汁洽      六年。
  十二:大馀三十五,小馀八百八十九;大馀三十七,小馀十六;  焉逢涒滩  元平元年
  十二:大馀三十,  小馀二百九十七;大馀四十二,小馀二十四;端蒙作噩  本始元年。
闰十三:大馀二十四,小馀六百四十五;大馀四十八,无小馀;    游兆阉茂      二年。
  十二:大馀四十八,小馀五百五十二;大馀五十三,小馀八;    彊梧大渊献    三年。
  十二:大馀四十二,小馀九百;      大馀五十八,小馀十六;  徒维困敦      四年。
闰十三:大馀三十七,小馀三百八;    大馀三,    小馀二十四;祝犁赤奋若地节元年。
  十二:大馀一,    小馀二百一十五;大馀九,    无小馀;    商横摄提格    二年。
闰十三:大馀五十五,小馀五百六十三;大馀十四,  小馀八;    昭阳单阏      三年。
正南
  十二:大馀十九,  小馀四百七十;  大馀十九,  小馀十六;  横艾执徐      四年。
  十二:大馀十三,  小馀八百一十八;大馀二十四,小馀二十四;尚章大荒落元康元年。
闰十三:大馀八,    小馀二百二十六;大馀三十,  无小馀;    焉逢敦牂      二年。
 十二:大馀三十二,小馀一百三十三;大馀三十五,小馀八;    端蒙协洽      三年。
 十二:大馀二十六,小馀四百八十一;大馀四十,  小馀十六;  游兆涒滩      四年。
闰十三:大馀二十,  小馀八百二十九;大馀四十五,小馀二十四;彊梧作噩  神雀元年。
 十二:大馀四十四,小馀七百三十六;大馀五十一,无小馀;    徒维淹茂      二年。
 十二:大馀三十九,小馀一百四十四;大馀五十六,小馀八;    祝犁大渊献    三年。
闰十三:大馀三十三,小馀四百九十二;大馀一,    小馀十六;  商横困敦      四年。
 十二:大馀五十七,小馀三百九十九;大馀六,    小馀二十四;昭阳赤奋若五凤元年。
闰十三:大馀五十一,小馀七百四十七;大馀十二,  无小馀;    横艾摄提格    二年。
 十二:大馀十五,  小馀六百五十四;大馀十七,  小馀八;    尚章单阏      三年。
 十二:大馀十,    小馀六十二;    大馀二十二,小馀十六;  焉逢执徐      四年。
闰十三:大馀四,    小馀四百一十;  大馀二十七,小馀二十四;端蒙大荒落甘露元年。
 十二:大馀二十八,小馀三百一十七;大馀三十三,无小馀;    游兆敦牂      二年。
  十二:大馀二十二,小馀六百六十五;大馀三十八,小馀八;    彊梧协洽      三年。
闰十三:大馀十七,  小馀七十三;    大馀四十三,小馀十六;  徒维涒滩      四年。
  十二:大馀四十,  小馀九百二十;  大馀四十八,小馀二十四;祝犁作噩  黄龙元年。
闰十三:大馀三十五,小馀三百二十八;大馀五十四,无小馀;    商横淹茂  初元元年。
正东
  十二:大馀五十九,小馀二百三十五;大馀五十九,小馀八;    昭阳大渊献    二年。
 十二:大馀五十三,小馀五百八十三;大馀四,    小馀十六;  横艾困敦      三年。
闰十三:大馀四十七,小馀九百三十一;大馀九,    小馀二十四;尚章赤奋若    四年。
 十二:大馀十一,  小馀八百三十八;大馀十五,  无小馀;    焉逢摄提格    五年。
 十二:大馀六,    小馀二百四十六;大馀二十,  小馀八;    端蒙单阏  永光元年。
闰十三:无大馀,    小馀五百九十四;大馀二十五,小馀十六;  游兆执徐      二年。
 十二:大馀二十四,小馀五百一;    大馀三十,  小馀二十四;彊梧大荒落    三年。
 十二:大馀十八,  小馀八百四十九;大馀三十六,无小馀;    徒维敦牂      四年。
闰十三:大馀十三,  小馀二百五十七;大馀四十一,小馀八;    祝犁协洽      五年。
 十二:大馀三十七,小馀一百六十四;大馀四十六,小馀十六;  商横涒滩  建昭元年。
闰十三:大馀三十一,小馀五百一十二;大馀五十一,小馀二十四;昭阳作噩      二年。
 十二:大馀五十五,小馀四百一十九;大馀五十七,无小馀;    横艾阉茂      三年。
 十二:大馀四十九,小馀七百六十七;大馀二,    小馀八;    尚章大渊献    四年。
闰十三:大馀四十四,小馀一百七十五;大馀七,    小馀十六;  焉逢困敦      五年。
 十二:大馀八,    小馀八十二;    大馀十二,  小馀二十四;端蒙赤奋若竟宁元年。
 十二:大馀二,    小馀四百三十;  大馀十八,  无小馀;    游兆摄提格建始元年。
闰十三:大馀五十六,小馀七百七十八;大馀二十三,小馀八;    彊梧单阏      二年。
 十二:大馀二十,  小馀六百八十五;大馀二十八,小馀十六;  徒维执徐      三年。
闰十三:大馀十五,  小馀九十三;    大馀三十三,小馀二十四;祝犁大荒落    四年。
右历书:大馀者,日也。小馀者,月也。端蒙者,年名也。
支:丑名赤奋若,寅名摄提格。
干:丙名游兆。
正北,冬至加子时;正西,加酉时;正南,加午时;正东,加卯时。
======================================周髀算经
欲知北極樞。旋周四極。
  當以夏至夜半時。北極南遊所極。
  冬至夜半時。北遊所極。
  冬至日加酉之時。西遊所極。
  日加卯之時。東遊所極。
  此北極璇璣四遊。
======================================周髀算经
历数之兴,其来尚矣。重黎是司,容成斯纪。推步天象,消息母子。
五胜轮环,三正互起。孟陬贞岁,畴人顺轨。敬授之方,履端为美。
------------------------------------------------------------------
         (子正朔) (冬至)
         (59.940) (59.32)
正北,
BC104\12,00.000;00.000;太初元年  
BC103\12,54.348;05.008;         
BC102\13,48.696;10.016;         
BC101\12,12.603;15.024;        
BC100\12,07.011;21.000;天汉元年   
BC099\13,01.359;26.008;         
BC098\12,25.266;31.016;         
BC097\12,19.614;36.024;         
BC096\13,14.022;42.000;太始元年   
BC095\12,37.869;47.008;      
BC094\13,32.277;52.016;      
BC093\12,56.184;57.024;      
BC092\12,50.532;03.000;征和元年  
BC091\13,44.880;08.008;         
BC090\12,08.787;13.016;      
BC089\12,03.195;18.024;        
BC088\13,57.543;24.000;後元元年   
BC087\12,21.450;29.008;         
BC086\13,15.798;34.016;始元元年      
         
正西
BC085\12,39.705;39.024;         
BC084\12,34.113;45.000;         
BC083\13,28.461;50.008;      
BC082\12,52.368;55.016;         
BC081\12,46.716;00.024;      
BC080\13,41.124;06.000;元凤元年  
BC079\12,05.031;11.008;         
BC078\12,59.379;16.016;        
BC077\13,53.727;21.024;      
BC076\12,17.634;27.000;        
BC075\13,12.042;32.008;         
BC074\12,35.889;37.016;元平元年   
BC073\12,30.297;42.024;本始元年
BC072\13,24.645;48.000;         
BC071\12,48.552;53.008;     
BC070\12,42.900;58.016;      
BC069\13,37.308;03.024;地节元年  
BC068\12,01.215;09.000;   
BC067\13,55.563;14.008;      
正南
BC066\12,19.470;19.016;        
BC065\12,13.818;24.024;元康元年  
BC064\13,08.226;30.000;      
BC063\12,32.133;35.008;        
BC062\12,26.481;40.016;         
BC061\13,20.829;45.024;神雀元年  
BC060\12,44.736;51.000;        
BC059\12,39.144;56.008;     
BC058\13,33.492;01.016;         
BC057\12,57.399;06.024;五凤元年  
BC056\13,51.747;12.000;      
BC055\12,15.654;17.008;         
BC054\12,10.062;22.016;         
BC053\13,04.410;27.024;甘露元年   
BC052\12,28.317;33.000;        
BC051\12,22.665;38.008;         
BC050\13,17.073;43.016;         
BC049\12,40.920;48.024;黄龙元年   
BC048\13,35.328;54.000;初元元年   
正东
BC047\12,59.235;59.008;      
BC046\12,53.583;04.016;        
BC045\13,47.931;09.024;   
BC044\12,11.838;15.000;        
BC043\12,06.246;20.008;永光元年   
BC042\13,00.594;25.016;        
BC041\12,24.501;30.024;      
BC040\12,18.849;36.000;        
BC039\13,13.257;41.008;        
BC038\12,37.164;46.016;建昭元年   
BC037\13,31.512;51.024;      
BC036\12,55.419;57.000;        
BC035\12,49.767;02.008;      
BC034\13,44.175;07.016;         
BC033\12,08.082;12.024;竟宁元年  
BC032\12,02.430;18.000;建始元年
BC031\13,56.778;23.008;      
BC030\12,20.685;28.016;      
BC029\13,15.093;33.024;     
--------------------------------------------------------------------------------
故为术者,各生度法,或以九百四十,或以八十一。志第二  律历中
=============================================
雪涵 发表于 2012-5-13 17:42:28
《史記·历术甲子篇》,比《汉书》中记载的太初历要精确。而且《历术甲子篇》应用到现在都误差不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