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我和胡荣华大师的一次会面,探讨象棋起源

发布者: 好蛋 | 发布时间: 2011-11-18 10:17| 查看数: 22305| 评论数: 94|帖子模式

最新评论

好蛋 发表于 2011-11-18 11:01:59
北周武帝宇文邕与中国象棋的前世今生/ S0 w: Y- a# _' h2 H9 I
  中国古代流行过许多盘上游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围棋与象棋。白居易有一组《和春深二十首》,其中第十七首写到:“何处春深好,春深博弈家。一先争破眼,六聚斗成花。鼓应投壶马,兵冲象戏车。弹棋局上争,最妙是长斜。”“博弈家”类似于今天的私人俱乐部,这里设置了围棋、投壶、象戏、弹棋、双陆等多种棋戏,供人娱乐,它们反映了这些棋戏在唐代普遍流行的情况。而除此而外,中国古代还流行过六博、塞戏。这些棋戏大致分两类:分兵种或等级的棋戏和无兵种棋戏。围棋属后者,前者又可分博戏与象戏两类。后来中国棋戏的演变,主要剩下两种:围棋与象棋。象棋在其演变过程中与各有兵种棋戏,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而它们与围棋,作为近邻,同是供人盘上娱乐,当然也结下不解之缘。$ h" H* V( ?& D/ J1 e& J, E8 V
  象棋经过了一个从象戏到宝应象棋、大象戏、小象戏、广象戏、七国象戏到定型的象棋的发展过程。关于象棋之“象”,一说指“大象”,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不产象,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有一个共同的渊源,即都是由印度传入。而当今不少中国学者认为,象棋之“象”乃是易学中的“卦象”之象,“象天则地”之象,具有象征、象形、观象制器、立象尽意等内涵。中国象棋的起源,与中国古代的博塞之戏有关,同时吸收了源于印度的波罗塞戏的一些成分,改造而成。: F, O. s8 }! l2 w; }! n6 v: f
  盛行于汉代的塞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演变成象戏。5 @1 J; G7 z5 e$ }# d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象棋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堪称里程碑。
# S3 {8 Z8 O, c# E! ~7 _8 m! @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棋艺飞速发展的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候,由于各民族的大融合,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生产有了一些提高,我国科学文化也相应地得到了新的发展。象戏产生在南北朝时期不是偶然的。因为人们对当时的棋戏——如六博、塞戏觉得着法简单,趣味太淡,围棋则太费时间,而象戏却正好居二者之间,适宜于一般群众的文体活动。我国自南北朝至北宋末的象棋,古文献中都以“象戏”名之。. a+ D1 N/ U0 Y: }, o6 c+ ]
  我们撇开争论不休的象棋的起源不论,单看*中*国象棋是怎样演变过来的。中国古代曾称六博、弹棋之类为“象棋”,而真正意义上的象棋的雏形应该说是象戏。
7 i  R! r8 H! \; F! m# y  象戏之称,始于北周。《周书•本纪》载,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公元561-578年在位)曾在“天和四年五月乙丑,帝制《象经》成,为百僚讲说”,天和四年即公元569年。后遂有周武帝“造象戏”之说。应该说,这种象戏已在民间流传,周武帝应是一个积极的提倡者、推动者。
& N! h( s/ \4 l! }: S0 W0 H  南北朝时期,六博等游戏逐步被象戏取代。后起的象戏取代曾流行一时的六博,是因为得到宇文邕的提倡。据《北史》记载,天和四年(公元569年)“五月己丑,帝(即周武帝)制《象经》成,集百僚讲说”。
/ f7 A" K3 }& b" S: T  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朝代,北周武帝宇邕写了一篇《象经》,把古代象棋称为“象戏”,并亲自给文武百官讲解。可惜的是,《象经》这一珍贵的文献资料,在唐代以后失传了。* G4 o' B! P* s8 U0 X" I5 z
  关于中国象棋的起源,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其中一种为古文献所记载的有趣的传说。即起源于南北朝时的北周武帝,《太平御览》这样写道:“周武帝造象戏”。明罗颀所著的《物源》亦言:“周武帝作象棋”。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以严谨闻名于世的古代科普类巨著这样认定的呢?8 h, g0 {9 H  i+ x- W
  我们先来看北周所处的历史背景吧。当时中国历史的时钟正处于南北朝时期,南方有与北周鼎足而分的梁国。《周书•武帝本纪》这样记载道:“自东西否隔,二国争强,戎马生郊,干戈日用,兵连祸结,力敌势均,疆场之事,一彼一此”。而史书上记载的“二国争强,力敌势均。疆场之事,一彼一此”。正好有类于楚汉相争之势。我们再来看看宇文邕的个人背景与历史地位。当时北周“朝政惟新,内难既除,外略方始”。雄才大略的宇文邕为一统天下“乃苦心焦思,克己励精,修富民之政,务强兵之术。乘仇人之有衅”。象棋虽然在此之前早已出现,但是因为它可以演习治国用兵之道。自此应运而提升,盖天时也。据《周书•本纪》明文记载:“天和四年,五月乙丑,帝制《象经》成,集百寮讲说”。这在北周朝庭上视为一件盛事,并引起不小的轰动,大臣王堡为《象经》作序,受到周武帝称赏,著名文学家庚信作了一篇《象经经赋》献给武帝,秦称:“臣伏读圣制《象经》,并观象戏,私心踊跃,不胜忭舞”。9 U' Z0 X' H/ y* `4 G! \
  北周武帝宇文邕不但在朝庭中大力倡导象棋。其亲自动手撰写的《象经》还详细介绍了象棋的下法。武帝制《象经》,王褒写《戏•序》,庾信写《象戏经赋》,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这时,象棋在宫廷和文人中是很盛行的。唐时的学者吕才就因为给唐太宗李世民讲解《象经》三局中的疑难问题升到“太常博士”呢。可惜因为战乱,《象经》今已失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王褒作的《象经序》窥出古人对象棋的一些独到视角。
  R4 l4 o: Q+ R8 I* \) `* Q" v  王褒“象经序”如下:一曰天文,以观其象天,日月星是也;二曰地理,以法其形地,水木金土是也;三曰阴阳,以顺其本,阳数为先,本于天,阴数为先,本于地是也;四曰时令,以正其序,东方之色青,其余三色,例皆如之是也;五曰算数,以通其变,俯仰则为天地日月星,变通则为水火金木土是也;六曰律吕,以宣其气,在子取未,在午取丑是也;七曰八卦,以定其位,至震取兑,至离取坎是也。八曰忠孝,以敦其教,出则尽忠,入则尽孝是也;九曰君臣,以事其礼,不可以贵凌贱,直而为曲,不可以卑畏尊,隐而无犯是也;十曰文武,以成其务,武论七德,文表四教是也;十一曰礼仪,以制其则,居上不骄,为下尽敬,进退有度可法是也;十二曰观德,以考其行,定而后求,义而后取,时然后言,乐然后笑是也。或升进以报德,义以迁善;或黜退出贬过,事在惩恶;或以沉审为贵,正其瞻视;或以徇齐为功,明其纠察。得失表于隆替,在贱必申;怠敬彰于勤沮,处尊思屈;片言崇于拱璧,一德逾于华衰。
2 Y, I) H7 }5 t- C9 S' `' u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认为象棋之象“象于万物”,包罗万象。在认识上将象棋放到了一个非常非常神圣的高度。而周武帝宇文邕“五年之间,大勋斯集。摅祖宗之宿愤,拯东夏之阽危”,让北周成为民富兵强的国家。) m5 P, l$ ?  F
  南北朝时期,北周武帝,曾制《象经》,文学家庾信曾赋《象棋经赋》。说明当时象棋已经在社会各界产生了普遍的影响。遗憾的是这些作品大多失传了。
, P1 `' k0 a8 D  北周武帝宇文邕在编写了《象经》之后,接着又在全国下了一盘“大棋”,于公元577年灭掉了北齐,结束了北方分治的局面,并为统一全国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y5 ^3 F1 ?. }; ?9 s+ k% f# I
  宇文邕一生戎马倥偬,能和将士同甘共苦,身先士卒。宇文邕灭齐,统一北方,在历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结束了自东西魏分*裂以来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使人民免受战争苦难,得以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从而促进了整个北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广泛交流和发展,为隋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北周北齐的统一,就没有后来南北朝的统一。+ {3 T6 o: J& s0 G5 R% X
  宇文邕勤于政事,生活简朴,平居常穿布衣,盖布被,后宫不过十余人。他致力于改*革,在父亲宇文泰励精图治的基础上,实行了一系列的变革措施。而所有这些改*革措施,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对当时经济的恢复,社会的安定,起了积极作用。
  w. F7 O$ L+ \5 e  然而可惜的是,宇文邕英年早逝,公元578年,正当他打算“平突厥,定江南”,实现统一全国理想的时候,不幸于出征突厥时因病此时,年仅35岁。如果宇文邕能多活几年,那么日后一统天下的很可能就是他,而不是其亲家杨坚(即后来的隋文帝)。
& y# I/ p* A% b, q+ w/ D  宇文邕雄才大略,不愧为南北朝时期的一代英主,为后世隋朝可以实现江山大一统奠定基础。不是历史的偶然,从他在朝廷中大力推广象棋运动可以看出,其时时不忘探索富国强兵之术才是根本原因。诚如周书所赞;“其雄图远略,足驾与前王者!”
; W# M4 e6 a: B& z1 Q1 N- i! Z/ o  纵观各国各地区的象棋运动,无论是印度的恰图兰卡、中亚和中东的沙特兰兹,以及欧洲的象棋等,其年代都在公元6-7世纪以后,都出现于宇文邕的《象经》问世之后,因此象棋源于中国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 D; I+ g8 s* D8 \, V  多年来,象棋的“中国起源说”有很大发展。英国著名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厄学院院长李约瑟博士,在1962年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详尽地分析了早期象棋、有兵种棋戏的鼻祖——六博与天文学、象易、术数学等的关系后认为:模拟战争性质的象棋,一开始可能是在预言术士中作为权衡预言可靠性的工具加以使用的,到公元6-7世纪时,才演变成闲暇时玩乐的棋戏。南斯拉夫历史学家比吉夫在他1972年出版的专著《象棋——宇宙的象征》一书中,也断定象棋首先出现在公元569年的中国,然后才逐渐传播开来。
6 N/ P, _& }6 u) |  我国象棋还有其它大量历史文物见证。有1972年在河南灵宝出土东汉墓中发掘出一套绿釉搏棋陶俑;有北宋织锦上唐朝“八八象棋”图形;有北宋、宋徽宗亲笔书写的“象”字铜质棋子;1973年8月又在福建泉州湾一艘沉没的海船发现在几个船舱中有不同规格的木制象棋多付。泉州是我国南海诸国及阿拉伯和东非诸国通商的重要港口,古人曾有“风墙鳞集”“涨潮声中万国商”的赞语。号称“海上丝绸之路”。象棋传播到海外,是广泛的频繁的商业和文化交流活动的必然结果。
6 j' ?% M; p+ o' R0 [3 c4 d  从以上几个方面充分证明国际象棋源头在中国,有关国际友人也承认。
1yuwy.jpg
好蛋 发表于 2011-11-18 11:03:53
 中国象棋虽然反映了宋代军事思想,不过在其中,也能找到楚汉时期的历史原型,主要是描述的是刘项战争时的广武山战役。广武山,位于河南郑州荥阳县北,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刘邦和项羽就在此打过几次仗,至今还留有汉王城和霸王城的遗址(汉霸二王城遗址),两座王城之间有鸿沟为界,由此演变成中国象棋的“九宫”和“河界”。项羽在广武山大战中,曾射伤过刘邦,于是形成了中国象棋中“将帅不对面”的规则。
% P. c" h, q- {" S    中国象棋中无“后”,这里也解释得通。因为此时,吕雉被项羽软禁,不在刘邦身边。虞姬可能在项羽军中,但此时很少露面,直到后来项羽兵败时,才以悲剧式的人物出场。因此中国象棋中没有她俩的形象,也说的过去。
6 O  w! u0 ~6 j& ^1 \* K( R7 x    刘邦在数年前不顾韩信张良劝阻贸然出击,结果在战彭城(今徐州)时,吃了大败仗,损失了几十万兵马不算,父亲刘太公和老婆吕雉都被项羽抓走了。为了逃命,刘邦连孩子都不管了。为此刘邦受到后人的诟病。
, [/ y  F% p( P8 B' X& H: ~8 Q4 J( t4 E    刘太公和吕雉被软禁了几年,知道广武山大战之后,刘项停战,签署“鸿沟为界”的和约后才被释放。刘邦此时已强于项羽,为了家人的安全才愿意讲和的。项羽放人后,刘邦很快就打过鸿沟,经历了“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项羽兵败,在“霸王别姬”后自刎乌江。
  J5 [  c5 a3 a2 g, B- U2 J! \8 w2 b0 i    总的来看,中国象棋讲的是楚汉的片段——大战广武山,而国际象棋体现的是楚汉战争的全局。8 l, z% ?: {" N8 s  k% d9 y
    国际象棋中没有“河界”,可能是鸿沟体量不大,跟整个波澜壮阔的楚汉战争比,毕竟是比较渺小的缘故。中国象棋特别强调“河界”,大概是宋代战争多围绕大江大河进行,比如宋辽在黄河海河,宋金在长江淮河等,于是“一条大河”在中国象棋棋盘上变得不可或缺了。
d1a287f7.jpg
acbd5f96.jpg
0430cfa6.jpg
好蛋 发表于 2011-11-18 11:04:45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1-11-18 11:42 编辑 + m1 E: X: H4 f4 N- t* P1 ^- r
& ~. e8 _- O1 H5 F! f& H
 为什么宋代以后,中国象棋棋子放在交叉点上了呢?有可能受围棋的影响,因为围棋是放在交叉点上的。同时棋子放在交叉点上,也便于划出“九宫”、“河界”等区域。
( r2 P1 y: u( n3 [! Y9 O    北宋的司马光,曾发明了一种“广象棋”,是在围棋盘上下象棋。$ G3 {' I& ~3 T1 S; ]: [; Q4 T
    司马光非常喜欢象棋,并有古局象棋图一卷传世。他曾经尝试过对象棋进行过改*革,采用十九路围棋局,将“唯可容二人”流行的象棋扩大为七人对弈的“七国象戏”,分署战国时七国名秦、楚、齐、燕、韩、赵、魏。1 Q7 f) `" [3 i
    可惜这种棋实在太复杂了,对弈起来非常不便,难以普及,所以在司马光死后即烟消云散,几致湮没。
& d8 x# z7 u) K8 g    司马光的广象棋虽然没有得到流行,但对后来的象棋游戏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棋子从格子中挪到了交叉点上,逐渐演变成了中国象棋。
b3118b84.jpg
smg056.jpg
好蛋 发表于 2011-11-18 11:05:23
大象战队
# o3 j  U( |! w. p6 T  到了宋代象棋中突然出现了“象”这一兵种?有人说这或许是中印文化交流的结果,因为印度有象战。不过,在古代并没有象战从印度传入的说法,中国本身也有过用大象打仗的战例。比如王莽时期的昆阳之战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战孟获,都曾有过象战。此外宋太祖赵匡胤在讨伐南汉(疆域相当于今天的广东、广西两省)时与当地的大象战队作过交战……这些因素也慢慢渗透到了象棋游戏中。或许人们觉得既然是叫“象棋”,棋盘上就应该有个肥头大耳的“大象”,况且象也可用于作战。/ ?' p9 `+ Q" W3 @' d
  北宋晁补之在《广象戏格•序》说:“象戏兵戏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认为黄帝大战蚩尤,驱猛兽以为阵;象为兽之雄,是以象战为兵战,所以叫做象戏。+ z0 V! D0 n) B8 [: ]% z
  宋代女文学家李清照喜爱象棋的“出入用奇”。她说“或出入用奇,有类昆阳之战。”所谓“昆阳之战”,即后来刘克庄《象弈》一诗中的“昆阳以象奔”,是宋诗人中用作比喻象棋的典故。昆阳,县名,今河南省,据《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说:“光武帝刘秀和王莽的军队曾战于此,莽军用象等猛兽助战,但为刘军所破。”李清照的《打马图经序》中即叙述了这段历史典故。$ p( [: m) q( n$ z
  古代战争中最后一种重要元素就是动物。最常在古代战争中出现的动物就是马和象。传说中国象棋是从中国流传到印度,再从印度传回中国的(只是传说,不一定正确)。象在印度的古代战场一定是最常见到的动物。因象体形庞大,在印度的古代战争中,象群对敌人一定起到了强大的威吓作用,因此在印度军队中象是一种重型的力量。. t  a+ q7 y' ^) `) T6 K" o
  古时候,尤其在热带地区,常常有大象战队。4 D4 a5 g  r9 \' y/ h  I$ B8 T
  中国象棋中有“象”,说法很多,一种说夏商时期,气候温暖,中原地区分布着很多大象。古代战争中有用来打仗的。还有说象棋起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六博游戏,后传到印度,增加了象这一兵种再传回中国,并逐步定型为现代的中国象棋。而宋代著名女文学家李清照认为棋盘上的“象”的原型是新莽时期的昆阳之战。
9 d- T. o+ h' T& L; L8 @  o  国际象棋得造型中,大象往往不是“相(象)”,而是“堡垒(车)”。古代工艺象棋里,常常可以见到象背上背着一座城池,表示的是“车”。有的象棋造型里的大象背上雕着国王或王后等,代表“王”和“后”。总之,大象在棋盘上充当的角色很多,不一定就是“象”这一棋子。
1f30fd5f.jpg
好蛋 发表于 2011-11-18 11:06:41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1-11-18 11:08 编辑
% ~' y7 E5 e- b; [) J6 S5 G" Z$ L" d/ W5 P' D
  大象作为现代地球上最大的陆生动物,在更新世(距今300万年到1万年前)以后,其种类从400余种减少到只剩非洲象和亚洲象两种。在人类有记载的历史上,自然也只能和这两种象打交道,由于文明地域分布和象的驯化特性等因素,古代可以用于作战的主要是亚洲象。印度次大*陆和中南半岛是亚洲象最大的产地,这些地方的古代军队里,象军还成为了主要军种之一,有很多大规模使用大象的记录。此外在地中海地区、西亚、中亚、中国等地,也都曾有大象参战的记录,只是规模有限。
" F* u9 w  n& N% V& Z$ v: }  象军使用的结果也是耐人寻味的,既有一些成功的战例,又有更多失败的记录。象军的攻击力和防护力固然很强,但大象在战斗中难以驾驭的特性是一个致命的弱点,机动力差也是其重要缺陷。因此总体上看,象军的使用并没有收到其想象中应有的效果。
; x' B+ k5 w- U  象军是古代很有趣的兵种,各种古代战争游戏中总少不了它的影子。尽管古代战争中象战并非十分普遍,但在一些有关古代战争史籍的描述中还是可以弥补这一缺憾的。% K, C8 k: e9 ~" h
  大象作为现代地球上最大的陆生动物,在更新世(距今300万年到1万年前)以后,其种类从400余种减少到只剩非洲象和亚洲象两种。在人类有记载的历史上,自然也只能和这两种象打交道,由于文明地域分布和象的驯化特性等因素,古代可以用于作战的主要是亚洲象。南亚次大*陆和中南半岛是亚洲象最大的产地,这些地方的古代军队里,象军还成为了主要军种之一,有很多大规模使用大象的记录。此外在地中海地区、西亚、中亚、中国等地,也都曾有大象参战的记录,只是规模有限。
( G! ?9 P6 \0 u% G  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就开始驯养大象,虽然没有见到那时使用大象作战的记录,但人们如果不把这种体型庞大的巨兽用于军事倒是件不可想象的事。在中国商代的甲骨文书中,都已有关于象的记载,商周时期可能就把大象用来打仗。如《吕氏春秋》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孟子•滕文公下》说:“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等等。
8 C  R. }1 \( l  如上所述,中国在商周时期可能使用了大象作战,或许会成为象战最早的国家。6 i: Z6 m* J8 z( H/ \
  传说春秋吴国伐楚,楚曾出动大象抵抗,正史中未见记载。南朝和隋和林邑的两次冲突中对方曾使用了大象。一次是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交州刺史檀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阳迈使用了象军参战,宋军初战不利。振武将军宗悫认为,百兽都害怕狮子,大象大概也不会例外,乃赶制了许多假狮子,隐伏草丛中。他还在预定的战场周围,挖了不少陷井。敌方驱象军来攻,宗悫放出了假狮子,大象吓得掉头乱窜,宗悫又乘机指挥士兵万弩齐放,受惊的大象四处奔跑,不少跌到陷井里,人和象俱被活捉。另一次是隋朝仁寿末,派刘方为驩州道行军行军总管讨林邑,林邑王梵志以巨象出战,刘方以诈败术,引大象跌入陷井,复以弓弩射杀,从而获胜,一举攻占林邑国都。2 E( `* c( _9 w$ v3 H( x. [6 g# y
  中国云南等地民族多有使象者,《史记•大宛列传》载:“有乘象国,名曰滇越”;唐贞元十年,南诏王异牟寻欢迎唐使袁滋,就是“先饰象12头引前”,次才为马队、乐队;据傣文《泐史》载:公元1180年,傣族首领叭真统一西双版纳时,“有白象九千条”,可见象之多。明朝对云南的几次用兵,都有和土蛮战象作战的记载。如万历年间邓子龙平定滇西之战,在山道间设伏,以劲弩火箭一举打垮番酋象群,并以击毙之象“烹以享士”,犒劳三军。李定国在云南抗清时,军中也用大象以作战和运输。
. m1 H8 T1 \% p8 @3 k  中南半岛上使用象军较多的国家除了占城(林邑)外,还有柬、老、缅、泰等国,而这些国家由于条件限*制,乘马骑兵无法发展或者较弱,所以象军自然就是主要的乘骑军。史载公元二世纪时,扶南王混盘况就“教习乘象”,并吞诸邑。南掌王桑森泰(14-15世纪时在位)时,有军队70万人(看到这个数目千万不要吃惊,古代东南亚各国的军队数目往往是夸大十倍左右的,只要缩水为十分之一就行了)。真腊与占城、占城与越南、真腊与暹罗之间的战争中,战象往往是一个有力的武器。
2 d' c" Y/ T/ B  在印度,象兵成为一个正式兵种。一次战斗可以派出百余头战象,象背上负战楼,楼内有战士12至14人,从战楼中发箭击中敌人。许多史诗和佛学典籍表明,象军更是成为一个重要的军种,这点以后再述。从这些零星的记载中,最早的象战起源和时间已不可知,在历史上有确切记录的象战应发生在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东征时的高加米拉战役。大流士的军队里有来自印度的部队及15头大象,这些大象被部署在战线中央、波斯的金苹果长矛手的前面。战斗中由于亚历山大并未攻打波斯军的中央,而从左翼突破后进行卷击而造成波军全线溃退,这些大象没发挥什么作用,活着的都落入了亚历山大之手。9 K# m: i+ L( \6 Q) X& Y% }
  在印度周边国家的战事里,也有过不少大象参战的记录,估计这些战象的来源应该都是印度。3 o& l8 d# Y% D+ T
  象军使用的结果也是耐人寻味的,既有一些成功的战例,又有更多失败的记录。象军的攻击力和防护力固然很强,但大象在战斗中难以驾驭的特性是一个致命的弱点,机动力差也是其重要缺陷。因此总体上看,象军的使用并没有收到其想象中应有的效果。( {- `: e0 W: k% C$ N

) y5 T, v9 u" S& U  象和犀牛虽然都是厚皮动物,其皮质却不同,大象的皮是柔软的革状物,而犀牛的皮是坚硬的角质物,因为他们的祖先就不一样。大象的血缘和鲸鱼,海豹比较近,而犀牛的祖先和马,牛比较近,因此古代有用犀牛皮作铠甲的,却没有人用大象皮作铠甲——那玩意儿又重又不结实。/ o% X+ K0 q: b+ G* v5 h
  因此,即使在希腊罗马时代,大象也是一种防御力比较糟糕的“坦克”,这一点在历次大象的作战中已经证明,它的厚皮根本不能抵御弓箭,镖枪等冷兵器的打击。同时,大象的脑子比较好使,感觉发达,这脑子好不是什么时候都是好事,它善于分析,被打中感觉疼痛,发现情况不妙就要掉头逃跑,多次象战的结果都失败在大象对自己人的践踏上。5 J0 ^% d: H# K! J; I3 t& Z" v
  这要是马就好办了,因为人的块头儿和马相比差得不是很大,驾驭起来比较容易,所以马虽然也很敏感,连拉带拽的在人的“胁迫”下不得不接着在战场打下去,而大象就不一样了,就算你想拉住它,谁有哪个力气呢?!察看纪录,还从来没有给大象带嚼子的,一个可能没地方戴,一个可能这方面的挽具开发研究不够(这个问题要是放在秦国的兵器研究所来搞……),结果大象和指挥的兵士只能算是合作关系,而并不是绝对的服从,生死关头,大象一看形势不妙不肯卖命,在没有推土机的时代,那是谁也挡不住的。
- A& O; m, b" M' q: J% X  顺便说一句,要是真的能降服犀牛打仗倒没有这个问题,这东西脑子里听觉嗅觉部分比思维部分大得多,换句话说就是基本不思考,一旦听到犀牛鸟报警或者闻见什么怪味儿,奋开四蹄就象装甲车一样撞过去,遇佛杀佛,遇魔杀魔,不知撤退为何物,过几秒钟,就又把这一切忘的一干二净,开始安静的吃草了……  z! y7 j' R1 V3 V9 q& ~' K6 C
  可惜啊,这种坚盔厚甲又没脑子的东西它没法驯服得了啊,谁又有本事把它牵上战场去?!自然,古代就不大有犀牛战了。
; ]2 k2 M6 D- n' e. L% S1 N2 S" T# F+ \; Y" ?  ?: X+ o
 【最后一头战象】" h1 [$ P) Y% z
  大象是一种极富感情的动物,让我们先从一头战象谈起吧。
! M2 |6 x5 u  t" w+ D& r4 s1 r  它虽然只是一头象,被人类称之为兽类,却具有很多人所没有的高尚情怀……. o9 R' G& S4 u3 @1 v! J
  西双版纳的当地头领曾经拥有一队威风凛凛的象兵。所谓象兵,就是骑着大象作战的军队。象兵不仅机动快速,还可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直接参与战斗。一大群象,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敌人,战尘滚滚,吼声震天,势不可挡。
' t: n$ K8 c& M1 c1 D* L6 B  1943年,日寇的铁蹄踏进了西双版纳边陲重镇打洛。象兵在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战斗异常激烈,鬼子在打洛江里扔下了70多具尸体,我方80多头战象全部中弹倒地,血把江水都染红了。战斗结束后,头领在打洛江边挖了一个长宽各20多米的大坑,把阵亡的战象隆重埋葬了。还在上面立了一块碑:百象冢。
! {5 q3 ]. Q9 o* F4 \$ a5 |  曼广弄寨的民工在搬运战象的尸体时,意外地发现有一头公象还在喘息。这是唯一幸存的战象,名叫嘎羧。村民们治好了它的伤,把它养了起来。2 R" ?+ J" v9 O
  有一位名叫沈石溪的作家1969年3月到曼广弄寨插队落户时,嘎羧还健在。它已经50多岁了,英雄垂老,脖子歪得厉害,嘴永远闭不拢,整天滴滴嗒嗒地淌着唾液;一条前腿短了一截,象毛几乎都掉光了,皮肤皱得就像脱水的丝瓜。它是功臣。村民们对它十分尊敬和照顾,从不叫它搬运东西。它整天在寨子里闲逛,到东家要串香蕉,到西家喝筒泉水。
8 m: C' C  u  G' p* |8 e3 E  沈石溪和负责饲养嘎羧的波农丁混得很熟,因此和嗄羧也成了朋友。/ ^: l) a) S9 H
  沈石溪插队的第三年,嘎羧愈发衰老了,食量越来越少,整天卧在树荫下打瞌睡。波农丁对象的生活习性摸得很透。他对沈石溪说:“太阳要落山了,火塘要熄灭了,嘎羧要走黄泉路啦。”
6 l: U$ y( M0 v# Z4 ^7 U9 ?1 \  几天后,嘎羧拒绝进食,躺在地上,要揪住它的鼻子摇晃好一阵,它才会艰难地睁开眼睛,而且直直地瞧着象房里的小阁楼。沈石溪以为它精神好转起来想吃东西了,就把小阁楼上的两串老玉米扔下去。它用鼻子勾住,像丢垃圾似的丢出象房去;沈石溪又将半箩稻谷传给波农丁,他还没接稳呢,就被嗄羧一鼻子打翻在地,还赌气地用象蹄踩踏。嘎羧焦躁不安地仰头朝沈石溪吼叫。8 o  h$ T1 m: ]
  “再找找,看看还有啥东西?”波农丁在下面催促道。沈石溪掀开一张破篾席,里面有一个类似马鞍的东西,就一脚把那破玩意儿踢下楼去。奇怪的事发生了:嘎羧见到那破玩意儿,一下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蒙在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破玩意儿上摹褒着,眼里泪光闪闪。- p3 A& s" C+ K) t
  “哦,闹了半天,它是要它的象鞍啊。”波农丁恍然大悟地说。沈石溪和波农丁费了好大劲,才将象鞍置上象背。波农丁伤感地说:“它也许要离开我们去象冢了。”, g- L( w/ \# [% i& ?: v2 L2 f
  嘎羧绕着寨子走了3圈,对救活它、收留它并养活它26年的寨子表达一种恋恋不舍的心情。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涌到打谷场来为嗄羧送行。大家心里都清楚,与其说是送行,还不如说是送葬。许多人都泣不成声。村长帕珐在象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4条象腿上绑了4块黑布。老人和孩子捧着香蕉和糯米粑粑,送到嘎羧嘴边。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凉水。5 ~0 }1 R* J( u1 g8 [
  送行的人群散了,波农丁压低声音说:“小伙子,你有胆量跟我去发一笔财吗?”见沈石溪一副茫然的神态,他又接着说:“我们悄悄跟在嘎羧后面,找到那象冢……”: l/ \6 N+ Y  e2 N+ j  i
  沈石溪明白了,他是要沈石溪跟他合伙去捡象牙。象冢由于世世代代埋葬老象,每一个象冢里都有几十根甚至上百根象牙,毫不夸张地说,找到一个象冢就等于找到了一个聚宝盆。聪明的大象好像知道人类觊觎它们的牙,生怕遭到贪婪的人类的洗劫,通常都把象冢选择在路途艰险人迹罕至的密林深处,再有经验的猎人也休想找得到。但如果悄悄尾随在死期将临的老象后面,就有可能找到那神秘的象冢。  D4 f( K9 H, k( g( w  ^6 x
  他俩很快就在通往崇山峻岭的小路追上了独行的嘎羧。它虽跛了一条腿走不快,却一刻也没停顿,走了整整一夜,天亮时,来到打洛江畔。( F# s: p& s. a/ ?
  “我想起来了,这儿是水晶渡的上游,26年前,我们就是在这里把嘎羧抬上岸的。”这么说来,这儿就是26年前**健儿和日寇浴血搏杀的战场。
! _; I& d. q1 w2 C  沈石溪对嘎羧肃然起敬,它虽然只是一头象,被人类称之为兽类,却具有很多称之为人的人所没有的高尚情怀;在它行将辞世的时候又重临旧地,它忘不了这片它曾经洒过热血的土地,特意跑到这儿来缅怀往事,凭吊战场。' Y) u3 ~1 `# N
  在一块平缓向阳的小山坡上,它突然又停了下来。荒草丛中,竖着一块石碑,镌刻着3个金箔剥落、字迹有点模糊的大字:百象冢。6 ?9 u) S' @0 U
  嘎羧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一对象牙就像两只铁镐,在地上挖掘起来。挖一阵就站在边上喘息一阵,从早晨一直挖到下午,终于挖出了一个椭圆形的浅坑来;它滑下坑去,在坑里继续深挖,用鼻子卷着土块抛出坑来。太阳落山了,月亮升起来了,它仍在埋头挖着。沈石溪和波农丁耐心地等到东方吐白,这才壮着胆子,走到坑边去看。土坑约有3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_& Z+ D7 S, m' m3 F
  它死了。它在百象冢边挖了个坑,和曾经并肩战斗过的同伴们葬在了一起。3 }7 o/ I9 t4 Y: Z- R
  最后一头战象嘎羧在预感到死亡后,重披战甲,离开村寨,回到了打洛江畔当年象战的战场,临终前自掘坟墓,最后在“百象冢”挖洞和阵亡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并“等待死亡最终降临”。  S2 K! f7 T/ }; B2 j
  土坑里弥散着一股腐烂的气息,看得见26年前埋进去的战象的残骸,红土里好像还露出了白的象牙。波农丁牙疼似的咧着嘴苦着脸说:“要是我们在这里捡象牙,只怕是盖了新竹楼要起火,买了牯子牛也会被老虎咬死的啊。”( h4 [5 _1 u9 K3 G7 G1 P
  “对,是要遭报应的。”沈石溪说。4 [  n9 f3 p$ i
  望着战象嘎羧高贵的遗体,他们感到人类灵魂的猥琐。
3191c586.jpg
好蛋 发表于 2011-11-18 11:08:33
  象棋的故事
) c' E; L# z- Z/ E8 l  象棋是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广泛流传。& O# e) ^. u3 t0 j9 J, u
  我国古代关于象棋起源的故事很多。下面讲述一个韩信发明象棋娱乐士卒的故事:韩信是汉代大将,一次他率兵攻打赵国时,由于久攻不下,士卒疲劳,厌倦战争。此时又赶上春节,士卒都思念起远方的家乡和亲人,有人甚至私自逃跑回家过年,军心发生了动摇。韩信对这严峻的形势,焦虑万分,他想用一种活动来丰富士卒的生活,转移他们的思乡和亲人,他与谋士反复研究,发明了象棋。战士对这种引人入胜的棋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被吸引到棋盘上,终日角逐,乐而忘归,结果军心得到稳固,战争取得了胜利。最后韩信又战胜了西楚霸王,协助刘邦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汉朝。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历史事件,就把棋中间的河界称为“楚河”/“汉界”,借以比喻两国交兵的疆界。
5 \$ m) K& m" z! e- A  纹枰对弈,情调高雅,静中有动,有着无穷的生活乐趣和艺术魅力,历史上不少伟大人物都曾给了象棋极高评价。
' o, P4 Y& a% x6 s5 l  列宁说:“象棋是智慧的体操。”
" ]! J0 }# \2 ]2 u) g7 n  歌德说:“象棋是人类智慧的试金石。”
好蛋 发表于 2011-11-18 11:11:14
中国象棋文化探源
" x  Z& b# J* }9 N2 C来源:四川在线: ?% C$ I' r* J, L) k
; F' p* w' z0 F5 @! A' i
     象棋运动参与人数之多、流传地域之广、浸透社会层面之全,以及精神内涵之博大深厚,皆令其他式样的文化活动难以望其项背。可以说,人无论男女老少,地无论城乡厅幽,无不为其魅力所感染、所陶冶,尊之为国粹瑰宝,实乃当之无愧。事物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厚聚,方能喷薄而发;源远,方能流域而广。象棋运动深入社会生活,形成如今的规模、气势,自有雄浑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 h5 _) F2 G' @, c) Y! [0 f
      上溯到北周,就有许多文学、戏剧作品描绘象棋运动。并有不少故事流传下来。明代初年,明成祖朱棣的太子朱高炽(明仁宗)见两个小太监在宫中对弈,遂命进士曾棨以诗咏之。曾棨略加思索,当即吟咏出七律一首:“两军对敌立双营,坐运神机决死生。千里封疆驰铁马,一川波浪动金兵。虞姬歌舞悲垓下,汉将旌旗逼楚城。兴尽计穷征战罢,松阴花影满棋枰”。这首写于十四世纪初叶的诗篇,被后世誉为吟诵象棋运动的代表作,诗的神韵鲜明地揭示了在中华民族辉煌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楚汉之战和象棋的血肉之缘。与此同时或在此前面世的象棋谱《百变象棋谱》(1532年重刊,初刊的时间相传为元代至治二年,即公元1322年)、《梦人神机》(约刊于十三世纪中叶)等书所标明的象棋制艺中,也明确地标出了“河界”或“楚河汉界”,以及分为黑、红双方对垒。
# J2 W; U/ Z" U) q3 o% t      1972年,在江西安义县出土了一幅完整的宋代铜质象棋,三十二枚棋子的正面是阳文楷书各自的名目、背面则为各自的象形图案;另外,在黄河以北的鹤壁集窑址也出土了宋代制作的瓷质象棋;1964年,在福建泉州湾打捞的宋代沉船中,则发现了色分黑、红的木质象棋子。象棋制艺成型约在唐末至宋初,成型之前流传于各地的棋式异同参差。不同的如:有的棋盘有“河界”,有的没有;有的在棋盘的方格内置子,有的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置子(其实,方格也可以看作是粗线的交叉点);至于棋子的名目和两方棋子的颜色则基本相同,已有“将、士、象、车、马、兵”和分黑、红二色。那时,不叫做象棋,而称之为“象戏”,唐代大诗人白居易(772—846)曾写下十分生动的诗句予以吟赞:“兵冲象戏车”;再早,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撰写《象经》一卷,记述象戏的著法;可见,象棋制艺成型之前,已以不同的姿态融入社会生活之中。所以,人们有理由认定:尽管“象棋”一语最早见之于《楚辞》和《国策》;尽管传说象戏来自黄帝的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黄帝驱蠢兽为阵,象之雄也,故戏兵而以象戏名之”(宋、晁无咎);尽管在广大地区流传时不同地域有过不同的式样,但,两军立营,相持对垒,中隔“楚河汉界”,棋子命名“将、士、象、车、马、兵(卒)”,色分黑、红而战,战局中“斗智不斗力”、通力擒“将帅”等等,莫不植入楚汉之战的文化底蕴,而与中华民族划时代的发展——奠基汉王朝,在历史、地理、人文形态诸方面处处吻合。
  S; }. f, f; A/ k8 I8 N, u% I' e- P1 K1 J
     楚河汉界的由来
3 d% d6 J' {% N0 |4 W4 I     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刘邦引兵东向,出函谷关;三月,与诸侯会盟洛阳,集56万人马伐楚,乘楚霸王项羽率兵征齐而后方空虚之机,一举攻下楚都彭城(今徐州)。项羽闻讯,立即回师,在灵壁(今安徽)一带与汉军展开激战。是役,汉兵大败,溃不成军,刘邦仅得数十骑卫护而逃出重围。五月,到荥阳招集残部,又会合萧何从关中送来的人马,兵势重振。从此,楚、汉在荥阳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拉锯战——你进我退,我进你退,反复争夺。在此期间,形成了一段极为特殊的战争景象: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十月,“复取成皋(今荥阳市汜水镇),军广武,就敖仓食。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史记•项羽本纪》)。也就是说,楚据东广武城,汉据西广武城,中间隔着广武涧(古运河鸿沟经广武山连接黄河的一段)相持。当时的形势是“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汉王、项羽临广武涧……”(《史记•项羽本纪》),在空前残酷、激烈的争战中势均力敌,谁也无法逾越鸿沟一步。形势促使双方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史记》)。历史就这样使鸿沟成了“楚河汉界”,特别令人注目的是“中分天下”(中分即从中划分),那象棋的棋盘不正是吗?进一步联系到象棋的棋制,历史也在告诉后世:黑、红两军隔河界相持立营,严阵对垒,以及擒“将”制胜,并非来自人们的凭空想象,而是植根于中华民族开拓进取、蓬勃发展中一幕极为壮烈、极为震撼人心、极富理念价值、极具深远影响的史实。0 e, y0 L6 f  L: w" W% n. p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乃立季(刘邦)为沛公。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而衅鼓旗,帜皆赤。由,所杀蛇白帝子,杀者赤帝子,故上赤”(《史记•高祖本纪》)。刘邦最初举兵起义,便是这般情况。从此到发展壮大成为汉王,刘邦的人马尽尊尚红色,以赤帜红旌为其标志。棋盘上,隔“河界”对垒的“红”方,当然来自汉军的人文遗留。+ p4 z8 e* F6 O# Z$ a; w5 G
      顺便提到一点,在象棋的开局中有一句民间流传了许多代的俗语:“红先黑后,输了不臭。”也是有文化背景的。它,同样来源于楚汉之战。公元前205年,汉兵率先代楚,拉开了“中原逐鹿”的序幕,造成了广武山红、黑两军的对垒;当楚、汉相约“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之后,又是汉兵率先进攻,最终歼楚军于垓下,完满地为历史落下了极其壮烈又极为重要的一幕。故,反映到棋局中就形成了“红先黑后”的俗语。
8 C/ [! P3 k3 a3 x1 m0 K' A# D3 \1 U  R9 y+ M3 @
    象棋运动的内涵“斗智”% z4 ]) T% C! }4 z) A
     象棋棋子的名目,许多来自楚、汉两军,深受当时政*治军事体制的影响,古人早已发现这一颇具深意的现象。宋人程颢(1032—1085)在《咏象棋》一诗说:“偏裨兼备汉官名”,说的极为中肯贴切。(但是,也有一些名目是由前代继承和后代发展中来的。例如:“车”便受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响而制定;“炮”呢?则受后世战争器械改进、发展的影响。棋子名目以及棋盘定制和著法的文化内涵十分广泛,其来源更是错综复杂、深邃丰富,将另作专题探讨。)象棋文化策源于“中原逐鹿”,象棋之所以作为一个运动项目,它的特征与内涵无论何时都不能忽略,必须深入地予以阐明。前面我们引用了明代诗人曾启的诗句“坐运神机决死生”,形象的概括了两点:一是“坐运”,二是以“神机决死生。”象棋这种运动的特性和内涵的核心,用一句精辟传神的话来说,即“斗智不斗力”。而“斗智不斗力”也源于楚、汉在广武山上的对垒。
2 w: y2 e0 T" l; v) H, o! e; b      “楚、汉久相持未决,……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史记•项羽本纪》)。两军阵前,汉王刘邦不仅鲜明地提出“斗智不斗力”的制胜方针和策略,而且身体力行地贯彻,演绎出许多极其生动的范例。他用陈平的反间计,离间范增和项羽的关系,使项羽夺范增之权,自折股肱;用张良的笼络计,当韩信攻取了山东一带请求封为“假齐王”时,立即下诏封韩信为“齐王”(刘邦下诏书的地方,因此而得名“诏峪”。诏峪离汉王城二十余里),巩固已方的团结。当项羽将刘邦的父亲“太公”放到砍肉的高案子上,威胁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若不马上投降,我煮你的父亲)。”刘邦冷静地回答说:“吾与项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已本纪》)。此,即大诗人李白措写的情形:“分我一杯羹,太公乃汝翁。”刘邦一方面发布项羽的十大罪状,涣散楚军的士气;另一方面,当他被顶羽射中胸膛,摇摇欲倒之时,怕影响士气,便趁势府身摸着脚,骂着说:“虏中吾指。”他伤痛难忍,还强行巡视军营,慰问士兵,使敌人无隙可乘(见《史记•高祖本纪》)。这些“斗智不斗力”的典型范例,这些指导象棋艺术发展的精神内涵,募不发生在汉霸二王城的所在地广武山。另外,与刘邦相比,刚愎自用、急燥鲁莽、暴虐蛮横的项羽也只能像后人在一首诗所写的那样“智穷欲烹太公肉,勇绝偏染乌江沙”了。
: @" h$ Q+ C0 N: k7 M& M) R      千百年来,“楚河汉界”凌然于棋盘;黑红两军严阵而对垒;“斗智不斗力”既是象棋运动的特性,又是象棋运动的精髓,更是象棋艺术发展的原动力。人民大众的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创造了象棋,象棋在发展中丰富、美化了人民的精神生活。1999年4月,广武山区的山民捐献出了珍贵的收藏文物——宋代铜质象棋(棋子的大小若制钱而稍厚,棋子正面阳文楷书,棋子背后有对应图像,三十二子一子不缺。妙在红黑双方的铜质不一样,分红铜与青铜,红黑两方皆是将士象车马   卒,无帅、无兵、无相)为象棋文化又增添了一段佳话。作为象棋文化的策源地,荥阳和她的广武山正以在中华文明史中的鼎然而立的地位和独特风貌,激励着象棋运动更加发扬广大、灿烂夺目。! m2 {' b9 n1 M7 k6 O! w6 Y

* I7 x. D' T; }: T# j1 n% F     象棋的“九五”之争5 i/ z- Q% Z/ l* |1 q4 ]* q
     比较象棋和国际象棋的棋盘,很多人都知道象棋的棋盘上多了一条“河界”,也就是说多了一条线。即国际象棋棋盘上的中心线划到一方作为“河岸”;而增加的一条线,作为另一方的“河岸”。可是,人们不一定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条“河”的问题,更不是简简单单的多了一条线的问题,它的内里积淀着深邃的意识形态。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这条“河”把棋盘分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它各自的意蕴。两部分相隔对峙而又相关连,更增加了多层次的文化意境。千多年以前,象棋在孕育和发展的实践中,人们以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艺术才能象征性地创造出了象棋棋盘横竖线组合的格局。; I: y& A7 h! e& w" h
      据传,唐代的象戏样式和国际象棋惊人的相似,唐代象戏以它固有的文化影响力,向周边传播,特别是通过西域传播到中亚和阿拉伯地区,交流国际之间,而在本土,由于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战乱不息,五代时期更加兵荒马乱,人民迫切渴望统一,象棋也在社会的演变和人民群众的意念中,步步发展演变成型,现今的制艺。另传,象棋原先的棋盘并不是这样(或者说,曾有过不是这样的棋盘),它的纵线是十一条,布棋时将两炮分别放在两车的外侧。可是,这种棋盘在实践中很快就被淘汰了。因为在文化观念上它违背了“王”(棋中的将、帅,实际是王)与八佾的传统意识,更因为它(这种棋盘)表达不出象棋布阵的内涵,表达不出河界两边相峙相争的实质,违背了历史观念的体现。象棋能形成今天的模样,实乃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成因。古人在赞美象棋的时候,精辟地指出了棋盘之独特:“象棋之戏,其名著于《楚辞》,古之通儒多有撰述,传迹古矣!厥类止七(棋子有七个名目),厥棋止三十有二,厥路每前纵者九,横者五。”(清•焦循《象棋赋》)“每半纵者九、横者五”,即指明;‘河界’这边的线条是竖九横五,河界那边也是竖九横五。为什么不是竖八、竖七、竖十,偏偏是竖九呢?这横竖的多少里面,大有讲究。
/ [( ?- }& {& R+ q      依我们古朴的传统文化意念,竖指的是高,九乃数(单位数)之极,九竖表示最高,九天、九霄、重霄九等,都有高到极点的含意;横指的是宽、是方位,五横表示四方和中央(东、西、南、北、中)含有把所有的方位都包括进去的意思,即至宽至大至广。竖九横五组合成了“九五”,它至高至大至广,就代表了天下,也就是说它代表了皇位。古代小说和俗话里常说的“位登九五”、“九五之尊”,即表示登上了皇帝位,做了天子。另外,从《易经》的解释来看,九是阳爻、阳之极,至阳至高和至尊紧密关联;五是第五爻。《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孔颖达疏“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飞龙在天……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这都是以“九五”表示帝位,坐天下。河界两边两个“九五”,体现“九五”对峙,“九五”之争。两边摆上了棋子之后,形成的黑红相峙、相争,正好反映和艺术地再现了楚汉在广武山鸿沟争夺天下的历史面貌。再加上他们在这儿曾经约定“中分天下,鸿沟为界”,“楚河汉界”不仅存留在历史上、地貌上,也标在棋盘上。活生生地“九五”之争的象棋文化的底蕴,也就显示的明明白白。
8 V% I0 Z- L8 ~2 B" \7 |* Y% @" J; D0 {( Z# \% W4 H
     象棋的九宫与八佾/ c1 B' C$ ]% W
     放眼象棋的棋盘,最引人注目的有两处。一是从大面上看,九纵五横的线条分别格致为对等的双方,中隔“楚河汉界”而对峙。另一处重点突出而显眼,两端底线的中心会同有关线段,组成了一个田字形。这两处组合,都离不开“九”。前者,九纵五横明喻“九五”;后者,作为“九五”的呼应和补充,以九个交汇点暗含“九垓之田”,也就是俗称的“九宫”。河界两边,既然是“九五”之争,“天子居九垓之田”(在象棋里,以将军作代表),自是相争的中心,所以就格外让人关注。9 n- u+ q' j  t
      “九宫”原指音乐曲牌,概括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等九种宫调。由于帝王居住楼身的地方称为“宫”,故棋盘上“帝王(将帅)”活动的地方也借之而称为“宫”,又因此宫实为“九垓之田”,且又只有九个可供活动的部位(九个交点),故俗称为“九宫”。( u# d# _6 b  x& W5 f
      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九五”之争、“九宫”,都熠熠夺目地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意识形态,可要进一步理解感悟象棋棋盘深层次的文化精髓,不能不涉及诸棋子在开局前摆放的位置,也就是说不能不探讨“布子”的文化意蕴。“卒”的棋子数和在棋盘上直面强敌的处境,充分体现了成边和守关的历史功绩和战略地位。它的著法(行一步而不能后退),也透露出卒子生命的艰辛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勇往直前的壮烈精神。“将(王)”呢?独此一枚,却又最为尊贵。虽然,表明了它所产生的封建社会的统治观念“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同时,也应该看到事物的辨证性,这种观念还产生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意识,及促进整体协调发展的有利于社会进程的影响。所以说,象棋设一枚“将”并以它为中心,普及了国家统一的精神观念。士、相、马、车各两枚,对称地排列在将的两边,引人关注的是另一枚棋子“炮”(同样有两枚,同样讲究对称),并不和它们并排连在一起,而是在“九宫”的外角上立垒,移可攻、连可守,成待机拒敌之状。这不能不说是特意的布置,前八枚棋子在“将”的两翼左右相拥,恰恰形成了八佾和八骏的基本态势,程颢以诗颂之曰:“中军八面将军重”,即此。同时,以“将”为中心,在底部组列成“九”的格局。不但和戌边守关的卒五遥遥相连,举步相通,更与距“将”五步之遥,昂立守卫的“炮”紧紧相依。在此特定的文化思维范畴之内,真可谓把“九五”的意念发挥得淋漓尽致。处处深化“国家”和全局观念,巧妙地把浑厚深邃的传统文化赋予游乐益智的体育运动,怎能不令人去节赞叹而称道?
好蛋 发表于 2011-12-3 10:52:23
  唐代的宝应象棋是立体的。
+ w  Y# M4 X, E  {  唐代牛僧孺所著《玄怪录》里的传奇故事《岑顺》,记载了唐代前期象戏形制,即棋子立体象形,由金铜成型,有王、车、马、卒、士、将六个兵种。从兵的位置上看,已与现代象棋非常相似。因故事发生在宝应元年,后世称为“宝应象棋”。9 [; H! p9 o* S6 W* }! c5 W# b- M
  著名象棋棋具收藏家张超英先生收藏有一枚宝应象棋(见图)。该戏子1998年于天津沈阳道购入,据摆摊老者介绍,该物出土于湖北,也不知何物。该枚棋子长5.8毫米,底座直径37毫米,内灌铅芯,以铜为主体结构,铜外鎏金,与《岑顺》的“悉高数寸,雄姿罕俦”,金铜成形的描写完全吻合。总之,这枚棋子造型富丽,工艺精巧,堂堂正正,恰足唐人风韵。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该子是迄今为止现世的唯一一枚,堪称海内外孤品,极为珍贵。相信对它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解决唐代象戏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 l) c1 k5 e- e4 c0 }
  从实物看,唐代棋子以立体为住,与今天的国际象棋非常类似。
7 Y% s: U+ F1 @/ f& h: h* P  唐代象棋的棋盘为正方形8×8的64格,与现在的国际象棋基本一致,这从现存的唐代棋书书画等实物上可得到证实。
: w1 P% H" h7 S0 o3 f) Q$ _2 @  中国文物中有一幅北宋前期的“琴棋书画”织锦,表示棋的是一个8×8格的黑白格相间的棋盘,和现代国际象棋盘完全一样。
! s% C# E. c7 N6 I7 F  _* ~2 j
% f" D: s2 U6 T( m; t$ x+ B  见图:唐代宝应象棋和“琴棋书画”织锦图案。
qyq01.jpg
c782cc05.jpg
好蛋 发表于 2011-12-3 10:55:43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1-12-3 10:56 编辑 % M6 K& Q! i. S9 w
! i" t8 s7 p5 T7 p9 T
  到了北宋,平面型棋子开始出现。这可能与宋朝的钱币制造业有关。当时的制钱工艺非常发达,由此也被应用到了棋子的制造中,很多棋子就是委托制钱作坊加工的。7 o6 K% h- v' L0 j8 h+ C, e) q+ r
  北宋的棋子形状与铜钱非常类似,圆形薄版。棋子有两面,一面为文字,一面为图案。, w- L$ [( x% w
  钱币制造是中国古代象棋从立体型演变为平面型的一个重要因素。8 q' W( K4 T6 O/ ~
  象棋几经演变,至北宋末年定型,出现了双方有棋子各16枚,棋盘纵10路横9路,有河界、有九宫,将(帅)士只许在九宫内活动的现代象棋。
$ Q: B, g; u& M) R9 M  北宋象棋中也有其它材质的,比如玉制,同样是图文并茂的。) [% E" U2 g2 h# t
  到了南宋,纯文字型的棋子取代了图文型的棋子,由于制作简便,得到了推广,并一直沿用下来。
02414332.jpg
f2a179a9.jpg
nscxq.jpg
4988996.jpg
好蛋 发表于 2011-12-3 11:04:26
魏晋 “俥”字棋子
% s& U9 ]' ?% }- W- E3 |2 w; K5 z  重庆万州出土,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中国象棋子。从“俥”字的写法,可知象棋“车”字的写法,本应是“俥”。“俥”的书法风格,已基本脱离了汉隶笔意,具备了楷书面貌。
82de71.jpg
好蛋 发表于 2012-2-15 10:04:39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2-2-21 09:31 编辑
- r* C0 L% M7 ]
% T9 }) I4 K/ ~. |5 @& z  公元7世纪或之前,印度有恰图兰卡这种棋么?玄奘说了:“阿弥陀佛,贫僧未见”。$ T+ e6 i4 s/ V9 R5 _
  有位同事非要和我争论,一口咬定“象棋就是印度人发明的”,因为印度有佛教。我笑了,佛教讲究慈悲为怀反对战争,而象棋是军事游戏,象棋怎么可能源于佛教。不过转念一想,既然谈到佛教,那玄奘曾到印度取经,还写过一部《大唐西域记》,详细记录了中亚和印度的风貌,当时有没有象棋,问他不就是了么。0 r8 T, z0 R! y! Y) S/ N, r
  但玄奘的回答是没有,因为在整部《大唐西域记》中,我们找不到关于恰图兰卡和其它印度棋类的记录。可见当时恰图兰卡并未出现。
! E; h: Y* m& o! V( {9 p# q$ V3 H  印度诗人巴纳曾在作品中指称,恰图兰卡约在西元630年左右盛行于根瑙杰,当时使用的是一种六十四格的棋盘。事实果真如此么?' @+ F1 O4 I2 F3 F- F
  公元630年,玄奘恰好在印度求经,时间前后长达十多年。645年后,玄奘归国,应皇帝李世民的要求,写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对西行期间经历的各国的地理文化、风土人情等作了较为详尽的描述,为大唐提供了大量情报信息,并且成为研究古代中亚和印度等地的地理历史以及文化的重要史料,颇具可靠性、纪实性和权威性。然而在《大唐西域记》中,并没有关于恰图兰卡或其它棋类游戏的记载,这就对那时的印度究竟有没有恰图兰卡等活动产生了疑问。要知道玄奘本人精于棋道,棋艺精湛,尤其对围棋等棋类活动有着很高的见解。如果当时印度有棋类活动,玄奘不应该不作收录。既然他只字未提,那么当时的印度很可能还没有诸如恰图兰卡之类的棋戏。. ^# U* x( X! t* @5 p- e% i
  唐代著名高僧玄奘自幼喜爱下棋,家中收集有历代秘谱,他曾潜心研究,并能推陈出新。当时,有一位国手曾问他有关围棋的问题,他精辟地说道:“棋盘象征宇宙。天体由360部分组成,所以棋盘纵19道,横19道。棋盘共361目,那多出的1目就是天元,即黑星,意为‘太极’,表示宇宙的本体。361是古代日历全年的天数,四个角分别为春夏秋冬,白子和黑子分别表示白昼和黑夜。棋盘和棋子就这样象征着天地。”那位国手听到对围棋的这番新颖和透彻的解说,不由十分钦佩玄奘的学识。7 g6 M- P' x4 I+ E" m, o
  中国和欧洲对历史有着详细记载,涌现出大批的史学家。印度则不同,不爱记载历史,以至于谈起印度历史,被形容为“一片黑暗”,不得不通过别国的资料和考古来进行了解。比如人们通过古希腊的阿里安写的《亚历山大远征记》,知道了印度孔雀王朝的时代,而这一历史事件在印度古代文献中居然没有留下一星半点的痕迹。此外,人们还通过中国晋代僧人法显的《佛国记》、唐代僧人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明代航海家郑和与马欢的航海记录中,才找到了一些关于古代印度的资料。《大唐西域记》该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各地的地理形势、水陆交通、气候、物产、民族、语言、历史、政*治、经济生活、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叙述。特别是对各地宗教寺院的状况和佛教的故事传说,都作了详细的记载。记事谨严有据,文笔简洁流畅。该书是中亚和南亚考古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考古学家曾根据书中提供的线索,发掘和鉴定了许多有重要价值的历史遗址和文物。印度著名的那烂陀寺遗址,就是据该书提供的线索发掘和复原的。比如,由于缺乏史料,欧洲学者仅仅从佛像的脸型上分析,一开始还认为释迦摩尼是“非洲人”,出生于“古代埃及或古代埃塞俄比亚”。这是由于佛教刚诞生时,是不允许“偶像崇拜”的,早期并没有造像,只有佛的脚印图案和菩提树形象。公元一世纪以后,贵霜帝国成立并大力弘扬佛教,佛像艺术才开始出现。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其疆域从地中海东岸一直延伸到印度河流域,由此将希腊艺术带到了中亚一带。贵霜帝国做佛像时,采用了很多希腊风格的造像技艺,因此佛像的面貌并非完全体现释迦摩尼本人的相貌,而是融入了很多西方特点,因此才引起了一些学者的误解。直到查阅了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并结合考古发掘后,才知道释迦摩尼出生在今天的尼泊尔南部地区。人们认为,如果没有《大唐西域记》的描述,想要重建印度史是不可想象的。
dtxyj24b.JPG
ange1200.jpg
好蛋 发表于 2012-2-15 10:08:05
  1977年,乌兹别克斯坦考古研究院在一只考察队在撒马尔罕地区的Afrasiab进行了一次发掘工作,出土了七枚微型的象牙雕刻棋子,包括一个王、一名大臣、一车、一象、两名全副武装的骑兵和一名步兵。这些雕像的平均身高只有1.25英寸。据鉴定,这些棋子可上溯到7世纪,为现存最早的国际象棋实物之一。
# }) A$ s$ q, J  7世纪,撒马尔罕地区的文明程度已很高,其社会稳定,文化艺术相当发达。但流传至今的文献资料非常少,而Afrasiab的考古发现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根据棋子的雕刻技巧及风格来推断,它们沿袭了一种传统风格,而棋子雕刻成型之前,这种传统已存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棋子也提供了新的、有关中亚军队建制及作战队列的重要资料。棋子中的兵单腿跪地,手持剑、盾,随时准备作战。战车则由三匹马拉着,其中两匹马上有人,一名为驾御战车者,一名是全副武装的战士,手持宝剑和盾牌。王高坐宝座之上,王的宝座设在三匹马拉的高大战车上。马的前面有一名全副武装的士兵,而象身披甲胄,由一名披盔戴甲的驯象人驾驭。王后作为王的参谋者,同样骑马披挂上阵。# i" v2 L2 s9 ^) \
  玄奘在去印度的路上,曾到中亚的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造访过,也没留下关于棋类的记载。按照一般的治史法则,当时人叙当时事,这种第一手资料史料价值最高,至于与历史事件发生相距太过久远的晚出资料,严谨的学者对其可信度大都是持保留态度的。由此可见,象棋传入中亚应是玄奘取经以后的事,约在七世纪后期。此时西域已为大唐所控制,丝绸之路又重新畅通起来,中国的象棋也在这时流传开来,发展成中亚和中东地区的沙特兰兹,以后传入欧洲成为国际象棋。7 y8 m/ T. ]- c
  所谓象棋在公元六世纪从印度传到波斯和阿拉伯的猜测是不准确的。由于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地区发现了公元七世纪的棋子,而印度既然被假定为“国际象棋发源地”,就应该“早于七世纪”,由此而得出了这些不合事实的推断。其实根据史料和实物,恰图兰卡的出现不早于八世纪,比北周象棋甚至沙特兰兹更晚,因此不会是国际象棋的前身。9 V* @4 E. p: B7 P$ m

& {5 r4 S! Y& `0 }; _- ~6 s* c  Afrasiab棋子,年代约为7至8世纪,由象牙雕刻而成。, w' \6 e$ s4 r1 S9 F
  下方从左起,兵为两个手持盾牌和短剑的士兵;马为两个骑士,手执盾牌和短剑。下方从左起:象为身披甲胄的战象,象背上的战士也全副武装;侍臣和武装的骑士坐在两匹马上;王坐在三匹马拉的战车上,手执权杖。
q11.jpg
好蛋 发表于 2012-2-15 10:09:06
  古代象棋有两次对外传播。, k! M4 `4 \+ W$ s
  第一次是东汉时期。中国的六博、塞戏、围棋、弹棋等流传到了中亚、南亚等地区,其中在印度还演变出波罗塞戏的游戏。可能还向西传播到中东、欧洲等地,而且当时波斯地区的萨珊王朝据说就流行棋类游戏。这时候象棋子尚未形成统一规则,在国外开展得并不十分普遍。这是早期象棋的传播阶段。考古学家2002年8月5日在阿尔巴尼亚发现了一枚古代的棋子,从而将欧洲的象棋历史向前追溯了600年。考古学家在阿尔巴尼亚南部城市布特林特发现了欧洲迄今为止最古老的一枚象棋棋子。如果阿尔巴尼亚发现的象棋子的年代属实,应该是这一时期传入的。这枚象牙做成的棋子是在一处罗马式建筑的废墟里找到的,经过考证,大概属于公元五到六世纪。这是欧洲已知的最古老的棋子。这枚由象牙做成的棋子大约“出生”在公元5世纪,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从它的雕刻构造来看,顶部有一个小十字架,考古学家由此推测它可能是棋子中的“王”或者“后”。在5世纪时,象牙很珍稀,价格非常昂贵,所以这枚棋子的主人即便不是王公贵族,也可能是当地富翁。由于没有配套的棋盘和其它棋子,也缺乏相应的文献资料,因此这枚棋子是不是象棋子还难以下定论。象棋最早起源于中国,传到印度及中东地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后来经过丝绸之路传到了欧洲。此前,人们曾一直认为直到公元11世纪,象棋才从丝绸之路传入欧洲。据记载,象棋最早出现在欧洲的时间是12世纪初,而这次的发现可能使这一时间又向前推进了500多年。如果这一情况属实,那么应是中国棋类游戏第一次外传并流入欧洲的产物(见附图)。
2 l# P+ P  M1 j- C. M* x* U8 u  第二次是北周和隋唐时期。自宇文邕编著《象经》,制订了最早的象棋成文规则,创立了真正意义上的象棋唐代随着丝绸之路重新畅通之后,象棋又开始对外传播。由于有了较为完善的规则,象棋运动便开始快速普及和发展起来,六世纪至七世纪,起源于中国的64卦象棋在盛唐时期通过“丝稠之路”传入了波斯和印度,演变成被称为沙特兰兹的游戏,进入欧洲后逐渐形成今天的国际象棋。而在中国,到了宋代定型为现在的中国象棋。到了唐代后期,中国战乱不断,中西文化交流就此被切断,由于象棋自北周以来有了完善的规则,并没有随着东西交流的受阻而消失,而是在中国和欧洲出现了各自发展的模式,分别演变成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八世纪后期,大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和农民起义中崩溃,中国陷入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长期对峙的分*裂局面,丝绸之路由此中断。大唐帝国的衰落时期,正是阿拉伯帝国的兴起时期,阿拉伯人征服了波斯和印度,建立了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并把从那里得到的沙特兰兹传遍西方。但由于丝绸之路的中断,西方人忘记了它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才出现了国际象棋起源于印度的猜测。
img782.jpg
好蛋 发表于 2012-2-28 13:17:12
  棋类和文字,全球各地的先民都有自己的创造。但汉字、围棋、五子棋、象棋……无疑是中国人发明的。, l  O; E$ D( Y) y0 ?- N
  原始的棋类活动,应该从远古的史前时期就有了,只要弄几个小石头,地上画几条线,就可以进行游戏了,并不复杂,产生的时代,也很久远。$ |/ X4 c9 `, H! x) a, f+ V, E
  世界上目前已知最早的棋类游戏,是古埃及的跳棋,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5 S) r& [! p! h; G' u% Y
  西洋双陆棋,也很悠久,据说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有说是从古埃及的跳棋演变而来,年代在公元前3000-2000年。曾在中亚、中东、欧洲一带盛行。6 F' D8 Z9 s2 X9 J4 v+ F/ l
  在中国,传说在公元前3000年的炎帝时期,就有了原始的棋类游戏。' w0 H1 n2 P4 A
  围棋,相传是尧帝发明,约在公元前23世纪。甘肃金昌的鸳鸯池遗址中,已发现不少绘制有棋盘线条的陶罐,年代接近于尧舜时期,似乎也可以验证这一传说。, I5 Q' q/ w! n+ C; p
  象棋的起源,众说纷纭,有说舜帝发明的,有说韩信发明的。而从目前已知的史料看,象棋最早的形式——六博,可能诞生在夏商时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并融入了楚汉战争的典故后,在公元569年由北周武帝宇文邕所创立。
& t2 h7 x  |' E% M4 ~: H3 E  至于南亚一带,曾在古印度河流域的文明遗址中,发现了骰子和棋子,说明当时已经有了棋类游戏。然而在公元前1750年前后,一场神秘的灾难降临,这个古老的文明就此毁灭,其历史文化没有流传下来。在这些遗址中,人们曾发现了大量的遗骨,因此称这一地区为摩亨佐达罗,意思是“死亡的山丘”。这一文明的毁灭,有说是火山爆发,有说是彗星撞击,有说是球形闪电爆炸,至今没有定论。此后近2000年,印度地区基本上没有出现过棋类活动,这跟公元前1500年开始的“种姓隔离制度”有关,这种制度使人产生严重隔阂,不利于棋类的开展。直到公元一世纪到四世纪前期的贵霜王朝,才从中国等地传入了一些棋类游戏,比如六博、围棋等。这一时期印度还出现过波罗塞戏的游戏,关于它的来历,有人说是从中国传入的六博、塞戏等变化来的,也有人说是从波斯传入的西洋双陆棋演变而成。由于波罗塞戏的规则已无人知晓,故各种推测都难有结论。波罗塞戏在东汉和魏晋时期传入中国,经过曹植的改制,成为中国的双陆棋。
好蛋 发表于 2012-2-28 13:18:02
这是我对棋类运动发展历程的看法。
好蛋 发表于 2012-2-29 12:39:37
我的看法:
9 N; ~& }4 x3 ~' b+ Q( F
. `, i$ W* ~$ J; i& \. l4 u  远古时期棋类文化的诞生,意义重大。" {. F7 T; p9 w3 P5 P( M, Q6 p
  棋类是智力运动,对人的思维要求很高。棋类的出现,标志着原始先民开始有了较高层次的智慧,从“体力王国”走向了“智力王国”,从单纯的物质生存阶段到了精神文化追求阶段。这是人类文明萌芽的标志之一,具有着划时代的里程碑的意义。和音乐、文字、绘画、雕刻、金属器一样,为人类走向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础。
$ u8 ]* [8 Q% y, h6 m1 R  棋类的出现,是文明曙光呈现的因素之一。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3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30

查看全部评分

好蛋 发表于 2012-2-29 12:39:56
  如果说“端午节源于韩国”,我们大家都会感到气愤——“山寨”。: d% O5 s5 D$ l3 K
  但讲“象棋是印度人搞的”,好像很多人还觉得“对”。主要是1790年英国的威廉·琼斯的猜测造成的,而且流传已久,慢慢地人们就习以为常,以为象棋真是“印度发明”了,其实印度是“被发明”。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棋,是双陆棋(波罗塞戏),也被误认为象棋了。真正的象棋,是公元569年宇文邕根据当时流行的各种棋类(就称作“早期象棋”吧),进行总结提炼后创造的,并发展成今天的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将棋等。
* e" H" u6 G$ P( Z/ @' U" M  国外的说法也未必样样都正确。按照西方学者早期的说法,甚至一度认为释迦牟尼是古代埃及或者埃塞俄比亚人呢,直到读到《大唐西域记》后,才予以纠正。同样,我们在《大唐西域记》中也找不到关于印度象棋的记载,可见当时印度还没有这种游戏。这也就是西方学者假定“国际象棋6世纪时从印度传出”,但始终也找不到文物得以证实的原因——本来这个假设就是不准的。
好蛋 发表于 2012-3-5 13:38:36
世界五大文明与棋类游戏的起源
  y# T* [. s/ T6 g" R# T  棋类和文字,全球各地的先民都有自己的创造。但汉字、围棋、五子棋、象棋……无疑是中国人发明的。
+ l9 f, Q7 j$ ~  原始的棋类活动,应该从远古的史前时期就有了,只要弄几个小石头,地上画几条线,就可以进行游戏了,并不复杂,产生的时代,也很久远。4 C, }2 ^8 `' J0 \! j
  远古时期棋类文化的诞生,意义重大。5 K" \. |: O; f# `
  棋类是智力运动,对人的思维要求很高。棋类的出现,标志着原始先民开始有了较高层次的智慧,从“体力王国”走向了“智力王国”,从单纯的物质生存阶段到了精神文化追求阶段。这是人类文明萌芽的标志之一,具有着划时代的里程碑的意义。和音乐、文字、绘画、雕刻、金属器一样,为人类走向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础。
. H! {/ B0 \2 A  棋类的出现,是文明曙光呈现的因素之一。
0 C5 O/ n& V2 J  J- r  世界上有五大早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代中国文明和古希腊文明。这几大文明,都有自己的棋类运动。
好蛋 发表于 2012-3-5 13:39:03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2-3-5 18:18 编辑 * O# f, C- [1 Z( t- O5 G5 t" [

' J: L$ f* i$ B, M; M3 L. Q# A' E: m  古埃及跳棋' L0 c- m+ K& P! e, f. X" ~
  世界上目前已知最早的棋类游戏,是古埃及的跳棋(Senet),其年代约在公元前3000年之前。* a! ^  \$ `0 d6 Y* k
古埃及跳棋Senet,是已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棋类游戏之一,是一个前王朝和古埃及的棋盘游戏。已经在埃及前王朝和第一王朝墓葬的发现,大约分别在公元前3500年和3100年。这是埃及最流行的游戏之一。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代表Senet游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100年左右。这个古老的游戏在后来的古埃及的陵墓壁画中也常有发现。3 Z/ P* [1 o5 I+ ?' q$ E
  此外,在考古上,最早的骰子也是出现在埃及。在当时古埃及的骰子被称为astragal。考古学家曾在出土的古埃及坟墓的壁上,绘有以羊的后足跟制成的称为astragal之赌具的赌戏,这种骨头有四个面,并不对称,每次投掷会落在四个面之一方。% C  ?. \; c7 a- U% r' g4 Z
  另有人提到骰子在五千年前的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时期就被发明出来了。2 b# b1 Y0 M3 b( X
  中国最早的骰子出土于山东青州战国齐墓中。' y& t0 t$ I6 f% B8 Z3 H
8 x( V2 ]. U. }* E4 H$ ~( @- p
  左图画中的埃及女王纳菲尔塔莉(公元前1295年至1255年)墓中的Senet游戏形象。右图是从阿蒙霍特普三世(前1391年-前1353年)墓中出土的Senet游戏,现藏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
1gaitq.jpg
好蛋 发表于 2012-3-5 13:40:20
  两河流域的西洋双陆棋1 f3 K+ d4 w9 [$ r' i
  西洋双陆棋,历史很悠久,据说源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有说是从古埃及的跳棋演变而来,年代在公元前3000-2000年。曾在中亚、中东、欧洲一带盛行。3 D* J" `4 B* O, E7 [* ?  H
  双陆棋(香港和澳门又称百家乐棋)是一种供两人对弈的版图游戏,棋子的移动以掷骰子的点数决定,首位把所有棋子移离棋盘的玩者可获得胜利。游戏在世界多个地方演变出多个版本,但保留一些共通的基本元素。在游戏中,每位玩者尽力把棋子移动及移离棋盘。虽然游戏有很大的运气成分,游戏的策略仍然十分重要。每次掷骰子时,玩者都要从多种选择中选出最佳的走法。计算机科学家们对双陆棋做了很多研究,目前双陆棋软件已经可以击败世界级的人类选手。
7 N1 {; O- t" d8 m- J/ }- @: q& |  西方的双陆棋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也有人说源于大约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的一种游戏——Senet(跳棋),此外古罗马人也曾玩过一种类似双陆棋的游戏。11世纪时,双陆棋传到法国,很快成为赌徒们最喜爱的游戏,以致于路易九世在1254年颁布了一项法令,禁止官员们下双陆棋。12世纪时,双陆棋传到德国,13世纪时传到了冰岛。17世纪时还传到了瑞典,当时在瑞典的一艘沉船里发现了一个木制的双陆棋棋盘和一些棋子。19世纪时,随着西方列强大量建立殖民地,双陆棋传遍了全世界。至今双陆棋仍风行于西方社会,这个游戏适合两人对奕,各自执一黑一白之十五个棋子,游戏有一个固定的开始摆设方式,双方各有一个杯子装两个骰子,为求公平只能由手持杯子掷骰子。双陆棋一般使用的棋具外观优美,由于技巧与运气因素各占一半,因此适合酌彩。《艾布•达吾德圣训集》记载穆罕默德说玩双陆棋是违抗真主及其使者而加以禁止。
xy2lq.jpg
好蛋 发表于 2012-3-5 13:41:08
  古印度棋类游戏4 M; W3 A9 S% C# ?8 e* w* b
  南亚一带,曾在古印度河流域的文明遗址中,发现了骰子和棋子,说明当时已经有了棋类游戏。& `- w1 ]* Y2 L. @3 f; h5 ^
  而我们对西元前三百年以前南亚地区所发生的事情可发现一点微光。我们不但在南方史前的遗迹中,及在奈查格利哈(Rajagriha)的巨大墙垣中,发现时代不确定的古史料,更由于近来考古工作的推行,突然发现一类古物,可将该国史前期研究得更好些。但目前,我们对于它们的时代与起源并不能找到确切的证据。此类古物在印度河流域相距四百英里的两地被发现:即在印度河上游的哈拉巴(Harappa),及下游的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二地。在此二地有许多高出地面约六十英尺的人为土丘,而在印度河上的干涸河床上面,此种景观尤为显著。无疑的此区将成为系统的考古开掘的良好区域。* ]/ m4 _1 `! u- j: ~1 g5 ?. R
  摩亨佐•达罗的最高处有座公元2世纪的佛塔。1922年,考古学家勘探佛塔时意外发掘出这座规模宏大的古城。轰动一时的是,5000年前的古城竟与现代城市结构极其相似。宽阔的主街均是南北和东西交叉,两侧建筑有等距凹槽,用于夜间照明。富人区有世界上最早的坐式厕所、独*立厨房和排污系统等。所有建筑简单实用,不仅与现代建筑的简约概念吻合,还注重私密性。临街建筑不设门窗,进入小巷后才能看到门窗。建筑均为砖砌结构,以灰泥填缝。若贴满瓷砖,定是座现代小镇,不逊色于南亚次大*陆任何一个镇。这个古代文明被称为“古印度河流域文明”。  V2 ~; D; a! R5 X
  在摩亨佐•达罗的大河故道中,发现西元二世纪的窣堵波(stu-pa,即塔)。在这座窣堵波之下,已发掘出两层砖的建筑物,其年代与特性现仅能加以臆测。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巴这二地的藏物中发现有彩陶与素陶(有些是手捏制的,有些是陶轮作的)、赤土陶器、新型钱币、骰子与棋子等;及若干刻有花纹及文字的印鉴。石质印鉴上的铭文是不可了解的,其刻像与型式不像是印度的艺术;但与希腊的迈锡尼时代(Mycenaean Age)的象形文字有普泛的亲缘。在此处所发现的钱币可认为现存的最古钱币,而世界最古钱币则是西元前七世纪的吕底亚(Lydian)钱币。铁也在此堆积层中的最近代层中发现。在其中所发现的文化一定曾盛行好几个世纪,但似乎在孔雀王朝(Maurya Dynasty,320 B.C.)兴起之前即已消灭了。
7 a0 e3 s! u0 V  从证据看,好像古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城市生活很丰富,而且商贸发达。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的棋盘游戏与动物玩具表明,古印度河流域的人们喜欢娱乐。5 q- f) T$ p; q( K
  然而在公元前1750年前后,一场神秘的灾难降临,这个古老的文明就此毁灭,其历史文化没有流传下来。在这些遗址中,人们曾发现了大量的遗骨,因此称这一地区为摩亨佐达罗,意思是“死亡的山丘”。这一文明的毁灭,有说是火山爆发,有说是彗星撞击,有说是球形闪电爆炸,至今没有定论。
  T  |8 N8 M9 D3 A  由于古印度文明毁灭已久,那里的古代棋类活动也早已失传,至今人们也不知道其行棋规则如何。不过从形制上看,这些棋子与古埃及的Senet非常类似。当时古印度与两河流域、古埃及有着较多贸易和文化交流,因此古印度棋子应该跟Senet有一定渊源。( ^2 s2 X  r6 b7 o) X
  由于古印度河文明早在公元前1750年前后由于一场巨大灾难而突然神秘消亡了,其原因至今是个谜,古老文化就此终结而没有得到流传,其文字、技艺等也同时消失,印度河流域重新回到了黑暗的蛮荒时代,直到前1500年左右来自高加索地区的雅利安人的入侵,才建立了新的文明。因此这里发现的棋子不会是象棋的前身,古印度河流域也不会是象棋运动的发源地。此后近2000年,印度地区基本上没有出现过棋类活动,这跟公元前1500年开始的“种姓隔离制度”有关,这种制度使人产生严重隔阂,不利于棋类的开展。直到公元一世纪到四世纪前期的贵霜王朝,才从中国等地传入了一些棋类游戏,比如六博、围棋等。这一时期印度还出现过波罗塞戏的游戏,关于它的来历,有人说是从中国传入的六博、塞戏等变化来的,也有人说是从波斯传入的西洋双陆棋演变而成。由于波罗塞戏的规则已无人知晓,故各种推测都难有结论。波罗塞戏在东汉和魏晋时期传入中国,经过曹植的改制,成为中国的双陆棋。
gyd3qz.jpg
好蛋 发表于 2012-3-5 13:42:09
  中国远古的棋类运动
6 o6 p" O2 G2 t  在中国,传说在公元前3000年的炎帝时期,就有了原始的棋类游戏。
3 A( I  k: N. ~% L/ w  据悉,刚开始,棋子只是一种占卜天象的工具。古人记录天象的位置时,他们把天体画在地上,这就是棋盘的雏形,而那些记载天体的点,就是原始的棋子。这样看来,棋的雏形只有一色的棋子。一段时间以后,这种占卜用的工具有了新的用途。部落首领们在开会、商讨对付敌人的策略时,他们经常就地画图,用两种不同的小石子代替敌我兵卒,摆设阵型阵式,制定作战策略。久而久之,这种工具就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供人消遣玩乐的游戏,这就是最初的棋类活动。. Q. x9 T  S6 [6 @0 Y2 s
  以后在原始棋类运动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五子棋、围棋、象棋等。9 B2 s5 L9 U4 d# d; B: m3 t3 o
  五子棋是一种两人对弈的纯策略型棋类游戏,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黑白棋种之一。发展于日本,流行于欧美。
, o6 b% K% y/ a  五子棋相传起源于四千多年前的尧帝时期,比围棋的历史还要悠久,可能早在“尧造围棋”之前,民间就已有五子棋游戏。有关早期五子棋的文史资料与围棋有相似之处,因为古代五子棋的棋具与围棋是完全相同的。在上古的神话传说中有“女娲造人,伏羲做棋”一说,《增山海经》中记载:“休舆之山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五色而文状鹑卵。”李善注引三国魏邯郸淳《艺经》中曰:“棋局,纵横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可见,五子棋颇有渊源。亦有传说,五子棋最初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以后渐渐演变成围棋并在炎黄子孙后代中遍及开来。
$ D, q# p* k6 T' |  五子棋容易上手,老少皆宜,而且趣味横生,引人入胜;不仅能增强思维能力,提高智力,而且富含哲理,有助于修身养性。
- F4 G% E- z- m" G& y) ^( D  传统五子棋的棋子分为黑白两色,采用围棋棋盘,棋子放置于棋盘线交叉点上。两人对局,各执一色,轮流下一子,先将横、竖或斜线的5个或5个以上同色棋子连成不间断的一排者为胜。( c: T0 i# |4 ?2 i0 L
  五子棋具虽然与围棋相类同,但是下法却是完全不同的。正如《辞海》中所言,五子棋是“棋类游戏,棋具与围棋相同,两人对局,轮流下子,先将五子连成一行者为胜。”, F, D% R7 _" Y+ n' ^
  围棋,在我国古代称为弈,据记载,围棋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
2 b, `, o: l2 w' s9 {9 i  围棋,相传是尧帝发明,约在公元前23世纪。甘肃金昌的鸳鸯池遗址中,已发现不少绘制有棋盘线条的陶罐,年代接近于尧舜时期,似乎也可以验证这一传说。
6 A0 W! W, C# V" n5 B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围棋已经在社会上广泛流行了。史书上曾记载,一个国家的国君被一个大臣驱逐出国了。后来,大臣们又答应把国君迎回来。另一个大臣在书中写道,这个大臣就要有灾祸了。就这样,他们一直举棋不定,不知道究竟是应该迎接国君回来,还是一直放逐他。用“举棋不定”这类围棋中的术语来比喻政*治上不能马上做出决定,说经围棋活动在当时社会上已经成为人们经常可以见到的实物了。
( G4 w# ^& ^- \5 t/ N9 [7 M  今天,围棋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娱乐和竞技活动了。3 q( y3 q. b; J
  象棋的起源,众说纷纭,有说舜帝发明的,有说韩信发明的。而从目前已知的史料看,象棋最早的形式——六博,可能诞生在夏商时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并融入了楚汉战争的典故后,在公元569年由北周武帝宇文邕所创立,以后发展成了国际象棋、中国象棋、将棋等游戏。; g. p+ i: S6 x  H' l9 ]
  象棋在对外传播中,也吸收了其它棋类的特点,比如国际象棋的棋子造型有可能借鉴了西方的跳棋、双陆棋等。而原来跳棋也吸收了国际象棋的一些因素,如棋盘等,发展成了今天的国际跳棋。& n$ _- O' h- u3 ]
  象棋具有历史人物原型,是以楚汉战争为背景,这在世界各类棋中独树一帜,别的棋是单纯的棋类游戏,没有相应的历史典故,这使得象棋的内涵更为丰富。同时正是因为有人物原型,我们就不难找出其发源地。楚汉争霸发生在中国,因此象棋源于中国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 T! N/ [1 t8 I6 l6 R. {0 O+ ]  现在,国际象棋已在全球范围普及,中国象棋也已流传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在很多地方还成立了中国象棋协会。
5zqhwq.jpg
1010gjtq.jpg
好蛋 发表于 2012-3-5 13:43:03
  古希腊棋类活动
9 c. ^  }" G" V( F- z  在古希腊,据说当时有一种叫做“德维亚”的希腊棋。一个长方形的棋盘,黑白两种棋子对垒(但不是围棋)根据两粒骰子每次掷出的点数分配总和,决定棋子的走向。在希腊很普遍,当地人几乎都会。  I) h& k; s+ H* r  T
  此外,古希腊还以源于古埃及的跳棋作为下棋娱乐。
好蛋 发表于 2012-3-19 15:18:13
  三国时期,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并已和印度有了传播关系。2 R/ |3 Z9 T0 {3 g; B" q! F
  总的来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候,由于祖国各民族的大融合,由于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生产有了一些提高,我国科学文化也相应地得到了新的发展。2 w) X7 G* S- n  z- G$ W
  象戏产生在南北朝时代不是偶然的。这是因为人们对当时的棋戏——如六博、塞戏觉得着法简单,趣味太淡,围棋则太费时间,而象戏却正好居二者之间,适宜于一般群众的文体活动。5 D# L/ B  b4 t
  由于象棋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后来就很快流传来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象棋有了长足发展。
; r3 G, N7 e1 Z9 a  我国自南北朝至北宋末的象棋,古文献中都以“象戏”名之。
% E  j" R3 P8 s5 V$ s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候,祖国各民族的大融合,非常有利于各种文化记忆的传播和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又相应地加快了科学文化的新发展,到南北朝时象棋已成兴盛之势。0 T9 G1 R  n2 P3 I9 ?
  象棋,从形制相近似的多种棋戏的流传地区来看,是以黄河流域为核心,向四周辐射。就此,很多学者认为象棋起源于中国,而在向世界范围流传时形成了目前不同类型但又彼此相似的各种棋类活动。
* u4 I3 W8 w! _! c. S6 y  例如在公元六世纪中期北周天和年间经历了第二次形制大改*革的“象戏”,到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地,频繁地交流的隋代和唐代,由陆路或海路传到了伊朗,并借用了当地流行棋戏中部分棋子的名字,在伊朗它被称作“沙特兰兹”。后来“沙特兰兹”传至欧洲,并逐步演变为今天的国际象棋。& `/ \2 M1 O) r( A$ t
  我们再读东汉边韶《塞赋》(汉恒帝146-167前后):“始作塞者,其明哲乎。故其用物也约,其为乐也大。犹土鼓块枹,空桑之瑟,质朴之化,上古所耽也。然本其规模,制作有式;四道交正,时之则也;棋有十二,律吕极也;人操厥半,六爻列也;赤白色者,分阴阳也;乍亡乍存,像日月也;行必正直,合道中也;趋隅方折,礼之容也,迭往迭来,刚柔通也;周则复始,乾行健也;局平以正,坤德顺也。然则塞之为义,盛矣大矣,广矣博矣。质象于天,阴阳在焉;取则于地,刚柔分焉;施于人,仁义载焉;考之古今,王霸备矣;览其成败,为法式焉。”文中的“犹士鼓块枹”“空桑之瑟”“趋隅方折”正是对旋螺运中大、小运的描述,其它文字,结合前面两文可以做出相近解释。7 J5 {& ]5 h& A7 Y2 R$ e; L/ y
  北周象戏,正是吸收早期塞戏的特点和格五的点,(后汉书梁冀传:至五格即不得行故谓之格五)融入塞赋的阴阳、月令、易象、而成的。从而证明,李松福先生在“象棋史话”所讲的:读了汉边韶的《塞赋》再读北周王褒《象经序》两者有很相似的地方,说明周武帝的象戏源于西汉的塞戏这一观点是完全正确的。周武帝对塞戏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大量的八卦理论和棋子数量,其真正目的是塞赋里“考之古今,王霸备矣,览其成败,为法式焉”增强群臣的军略修养,才有制象经成集百僚讲解的盛事。
, L; L) d- d( D; p# E$ L  从北周象戏的格局窥探象棋最初的雏形,其时代艺术价值和群文修养昭然若示。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北周象戏到唐代宝应象戏,象棋始终秉承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始终以阴阳数理和时代人文精神作其核心,不断地纵深处发展,演变……% Q: z+ {! G9 }/ G
  在百岁棋王谢侠逊的故乡(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腾蛟镇)南面有一名“薛岙”村子,村里有一块古棋盘石,长宽各五十一公分高十一公分,四边刻着云头纹。相传是宋朝薛昌荣(1076-1131)所有。
2jinq1.jpg
好蛋 发表于 2012-3-19 15:19:39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2-3-19 15:22 编辑 ) X9 j& d0 p+ y7 L* {* @

4 e/ n! K: }* S( L  在研究棋盘石时,发现村中一种失传四十多年的棋戏,名曰“旋螺运”也叫“连环”,借取古棋盘中间五格,再用木炭四边画圆,外圈叫大运,内圈叫小运,用石子、篾片或木块作子,有的干脆刻地为棋盘,泥团作子。% t4 ^* @* \0 O! B4 x7 N6 V
  规则是:每方棋子十二只,各摆在已方棋盘最下边二条线上。中间一格为界,每着走一格,依次而下,吃子时走几格不限,但必须先竖,再绕大运或小运一圈以上,并且前方无子力堵塞。四边角尖中棋子如没有走出则不能吃,反而则可,无子可动时则必须走出,有人根据象棋史料和中国象棋史(张如安著),发现这正是北周象戏的遗存。
- w) s/ J5 _2 Y3 s7 S+ D3 x6 p/ m  有一段时期,又获悉从温州市另一地方泰顺县山区也发现类似古棋盘石,可见瓯越之地山区,自古清幽罕至之著称,古代隐士逸客之流多隐居于此博弈为乐,因山区偏远古棋盘石得以保存下来,其艺术及人文价值期待有关专家学者前来挖掘采撷,让其不至堙没。
4 C! X1 ]; j8 S& y$ Z% y  下面是腾蛟镇发现的另外四块棋盘石。
' `9 A# g# D, \  林家岙村棋盘石长57公分、宽62.5公分、高50公分,刻着长命富贵和山形。
' l% y- O4 L8 _9 x  驷马村棋盘石长50公分、宽58公分、高58公分,刻着牡丹花形。* c8 ^$ \  H! i) j; n: ^- O  N
  碧溪村棋盘石长56公分、宽63公分、高54公分,刻着碧山立,羊和鹿。4 @4 L( S7 m6 J
  溪头村棋盘石长56公分、宽67公分、高54公分,刻着嘉靖甲午、玑琳毅庵。
2jinq3.jpg
2jinq4.jpg
好蛋 发表于 2012-3-19 15:20:13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2-3-19 15:21 编辑 $ @0 ]+ S: \$ o- z) T: ?
7 R! u! a* I! O, a% Y6 X
  史传,北周武帝宇文邕于公元569年制《象经》成集百官讲解,唐初《象经》失传,仅留王褒《象经序》,庚信《象戏赋》和《进象经赋表》三篇遗文,后人围绕着北周象戏的真实形状从明朝到今难下定论。王褒“象经序”如下:一曰天文,以观其象天,日月星是也;二曰地理,以法其形地,水木金土是也;三曰阴阳,以顺其本,阳数为先,本于天,阴数为先,本于地是也;四曰时令,以正其序,东方之色青,其余三色,例皆如之是也;五曰算数,以通其变,俯仰则为天地日月星,变通则为水火金木土是也;六曰律吕,以宣其气,在子取未,在午取丑是也;七曰八卦,以定其位,至震取兑,至离取坎是也。八曰忠孝,以惇其教,出则尽忠,入则尽孝是也;九曰君臣,以事其礼,不可以贵凌贱,直而为曲,不可以卑畏尊,隐而无犯是也;十曰文武,以成其务,武论七德,文表四教是也;十一曰礼仪,以制其则,居上不骄,为下尽敬,进退有度可法是也;十二曰观德,以考其行,定而后求,义而后取,时然后言,乐然后笑是也。或升进以报德,义以迁善;或黜退出贬过,事在惩恶;或以沉审为贵,正其瞻视;或以徇齐为功,明其纠察。得失表于隆替,在贱必申;怠敬彰于勤沮,处尊思屈;片言崇于拱璧,一德逾于华衰。
好蛋 发表于 2012-3-30 09:15:14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2-3-30 09:16 编辑 . w0 O* e$ W  V; L9 o6 x

8 G0 b- U4 s- u+ l; {  六博创制、流传年代久远,棋具和棋局结构复杂,走棋方式变化多样,彩点名目繁复,由于年代久远,具体的玩法早已失传,只能从古籍的只言片语中猜度一二。. e. G7 I, @& V/ V; Z
  通过对考古资料研究发现,早期和后期的六博棋具稍有不同,战国时期的一套完整的六博棋具包括梮(棋局)、棋(棋子)、箸(相当于后世的骰子),汉代时有些博具中开始使用茕(骰子)代替博箸。六博的棋子多以象牙、玉石或金属制成,12枚棋子分黑红或黑白两组,长方体和立方体两种形状,表面无任何标记,每组均大小相同,棋子布于博局,博局也称“椐”,多为木质方形,盘面髹黑漆,也有白漆的,有一方形大框,框内中部是一方框,周边有有环形的棋路,名“曲道”,共十二个,四角处有四个圆点。博局形式似乎是模仿自栻盘,栻盘关于生门、死门、相生、相克的说法,对博局也产生了影响,博局上的十二曲道中就有不利行棋的“恶道”。博指博箸,每套博具中有6根箸,行棋前要先投箸,据投箸结果进行行棋,博箸是用半边细竹管,中间填金属粉再髹漆而成,剖面呈新月形,这样投掷时就能够正反不同,便出现不同数目的筹码。西汉时出现代替博箸的茕,多用竹、木、骨等材料,有正方体,十八面体等不同制形,18面体的球形物的其中16面刻 1~16数字,另外相对的两面上刻2字,有胜负之意,有用1茕或2茕的。另外还有数量不等的竹片制成的博筹,用来计算对博双方的输赢情况。8 f' m9 Y; N3 i5 n
  六博棋盘,大概是最早的“九宫”。
' ?" V/ T8 P5 F# [" R  六博在战国时期已经开始流行,湖北江陵、山东曲阜等地就发现有战国时期博局盘、博箸和棋子。秦汉时期六博更为流行,汉长安城未央宫少府建筑遗址、北宫南砖瓦窑场址发现有陶质博局盘;在各地秦汉时期的墓葬中发现有很多的漆木质博局盘及六博博具。在汉画像石和画像砖上有关博戏的画像也有大量发现,如四川的新津、成都和彭县,河南新野出土的画像砖,都刻有二人或四人投著行棋的对博场面。有关博戏的画像石主要发现于陕西、河南、山东、江苏、四川等省,都刻有投箸行棋的对博图像,所刻博具形式与考古发现差不多。魏晋时期六博依然存在,甘肃嘉峪关魏晋壁画墓中绘有六博的图像,但魏晋以后逐渐不再发现。6 C  o9 L" ]! \1 c
  六博创制、流传年代久远,棋具和棋局结构复杂,走棋方式变化多样,彩点名目繁复,由于年代久远,具体的玩法早已失传,只能从古籍的只言片语中猜度一二。
6 ~! i% Z: g2 m$ k  @5 U$ F  六博行棋方法主要分为“大博”和“小博”。主要差别在大博用六根箸当色子;小博用两棵茕。南北朝的《颜氏家训•杂艺》记载:“古为大博则六箸,小博则二茕,今无晓者。比世所行,一茕十二棋,数术浅短,不足可玩。”
/ A$ N. X" O1 g9 n6 ~  西汉及西汉以前的博法为大博。《韩非子》:“博者贵枭,胜者必杀枭”;《战国策•魏策》:“夫枭之所能为者,以散棋佐之,夫一枭不敌五散也明矣;《楚辞•招魂》:“成枭而牟,呼五白些”中“成枭”表示枭是很重要的棋子,是由其他棋子在特定条件变成。
, O2 z; c3 c) n. v  东汉以后六博改用茕(同箸的作用),称为小博,以多获得筹为胜,并将枭称为骁,晋人张湛在《列子•说符》:“楼上博者射,明琼张中,反两榻鱼而笑。”的注里,引用了一段《古博经》,具体记载了小博的玩法,是至今能找到最详尽的纪录:“博法:二人相对为局,局分为十二道,两头当中为‘水’,用棋十二枚,古法六白六黑。又用‘鱼’二枚,置于水中……二人互掷彩行棋,棋行到处即竖之,名为‘骁棋’。通即入水食鱼,亦名‘牵鱼’。每牵一盔,获二‘筹’,翻一盔,获三‘筹’……获六‘筹’为大胜也。”这种博法是两人对局,博局有十二道,两头中间是“水”,12枚棋子,双方各执白黑棋6枚,分别布于局中12曲道上。双方还各有一枚称作“鱼”的圆形棋子,放在“水”中。双方互相掷茕行棋,行棋的步数根据掷的数字决定,棋子进到规定的位置即可竖起,名为“骁棋”,亦称“枭”。骁在汉代为枭的借用字,《楚辞•招魂》中“成枭”指棋子竖起成为枭。这枚“骁棋”便可入“水”中,吃掉对方的“鱼”,名为“牵鱼”。每牵鱼一次,获得博筹二根,连牵两次鱼,获得博筹三根,谁先获得六根博筹,就算获胜。6 h* j& [6 j7 s) s# d+ K; Q. O6 f8 S
  《古博经》记载:两人相对,每人6子,局分12道,两头当中名为“水”,置“鱼”两枚。博时先掷采,再移棋,攻守进退,互相胁迫,棋行到处,则入水吃鱼,每吃一鱼得二筹,以得筹多者为胜。
6byfa3c9.jpg
6byqa3c9.jpg
6byqb3c9.jpg
好蛋 发表于 2012-3-30 09:32:00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3-4-1 11:21 编辑 ; Y" x  I3 |8 o
6 q6 n* ]6 \, k8 [8 t6 h
  我最近在查阅资料时,发现印度三世纪时,除了波罗塞戏,还有一种叫做“八道棋”的游戏。
- G$ Y" s' \* n. ~6 g  印度佛经《大般涅盘经·现病品第六》中的博戏戒有:“樗蒲、围棋、波罗塞戏、狮子象斗、弹棋六博、拍毯掷石、投壶率道、八道行城,一切戏笑,悉不观作。”。  梵网经心地品曰:“不得樗蒲,围棋,波罗塞戏,弹棋,六博,拍毱,掷石,投壶,牵道八道行城。”明蕅益梵网合注六曰:“牵道八道行城者,纵横各八路,以棋子行之。西域戏也。”
4 n, v) k" v, }* L  对于其中的“八道行城”,一直没弄明白是什么,现在搞清楚了,是“八道棋”。后来在网上与大家交流了一下, 有位叫outlookxp的网友指出:八道行成应该是中国的棋戏,印度的是八条盘棋,两者不是一回事。大概是当初(东晋十六国时期)翻译佛经时,将两者混为一谈了。    象棋最早雏形,是在中国。以六博为代表,秦汉以后有发展出了塞戏、樗蒲等。公元一世纪前后,随着中国的游戏如樗蒲、围棋、弹棋、六博,以及投壶等游戏传入,印度逐渐有了自己的棋类活动。八道棋可能在这个基础上诞生的。至于波罗塞戏(亦称握槊),有可能是从波斯传入的西洋双陆棋演变而来,并在魏晋时期传入中国成为双陆棋。
, R- }9 j& q" {! R( A+ Q- v, {  八道棋由六博等游戏发展而来,而且棋盘还有中国象棋的九宫,所以被认为与象棋游戏有关系。 八道棋属于担棋类游戏,以及汉三才图会,类似的有老君棋、鸡母棋、猪娘棋。八道行成棋盘与许多世界各地流传的老虎棋一样,并且多子方同样是以围吃为胜,可能诸游戏有所关连。 9 t' o1 ^: L: A% Q. D( j
  八道棋的历史纪录可追溯到汉译佛经《大般涅盘经》现病品第六:“弹棋六博拍鞠掷石投壶牵道八道行成,一切戏笑悉不观作。”
* w; O+ E7 b- h! d2 A) P  在东瀛多以十六武蔵、十六目石、十六六指称呼,并且是平氏良文流三浦氏支流的长井氏家纹。有其变体为在棋盘的一边中点,另加一三角形。, i% q4 r" o6 w) I0 W4 n
  八道行成棋具棋盘为五横五竖的横纵线交叉,另有东南-西北向、西南-东北向的斜线各三条,组成共二十五个棋点。4 a5 b+ t& a8 s9 \6 J: x! ]
  分为两方:士卒方、力士方。 ) O+ {3 w% w' H6 x. M' r! b" D
  士卒方:有十六枚称为士卒的棋子。
2 C* l8 P* j% c( D+ p! u0 X' q  力士方:有一枚称为力士的棋子。
5 p8 s: b( d8 _5 {! X
* u6 i! P% V# o: d( R$ k3 q6 P  规则# h. L/ b/ ]( _6 d+ ~# |/ V
  棋子皆放在棋点。( Z& f4 ~5 f% k& L( I+ ~) x
  十六枚士卒棋皆放在棋盘边棋点。力士棋子则置于棋盘的中央棋点。
7 z+ k+ K6 L8 Y  任何棋子皆须需棋盘上的斜纵横线移动。
, Z, z0 I  j0 t: B0 f9 K; K. H  力士方先行。! H* r3 s0 u. W/ C
  每方沿线任移动一己子一格到空邻点。 6 c" N5 P/ l9 f/ w
  力士若移到夹在两枚或四枚敌棋的正中间,吃掉该些敌棋。该吃法与直棋的担吃相同。
5 r% D; N4 X% }  \: x  力士方以减少士卒棋子剩下七枚以下获胜。
! L* x" v0 ]2 J3 s2 y( B, f$ P6 U  士卒方以让力士不能移动获胜。
sukari.jpg
好蛋 发表于 2012-3-30 09:38:28
  象棋,是四象,而不是大象。
/ `, i  [% c( R0 e. k/ @6 y  象棋之所以叫象棋,其实代表的是四象。! i( @7 l8 ^* L7 _
  象棋最早的雏形,是六博。六博的棋盘,中间一格,表示太极。周围一圈被分成四部分,并绘出四个圆点,代表四象。棋子分黑白二色,表示阴阳。% ^( V/ p7 X! ]3 t4 d' ]
  六博,不仅是象棋的鼻祖,甚至是当今数学中直角坐标的始祖。
& c$ A, k& ^% `. d3 j  小小的六博棋,真可谓是包罗万象,奥妙无穷。
6bqfa3c9.jpg
4lgzll.jpg
好蛋 发表于 2012-3-30 09:47:28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3-4-1 11:52 编辑
- \; \; z$ [% O  ~
& P2 l! T+ N7 X/ l- `  从周代或更早期的六博,经印度、波斯、阿拉伯和欧洲各国各地区人民的不断改进,终于在十五世纪,形成了国际象棋。前后长达数千年。# `6 j* `. H( {% z
  国际象棋的诞生,来之不易。, Q' `& _- l( K; ~$ c
  国际象棋是亚欧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这其中包含着多少艰辛、多少汗水,又凝聚了多少智慧。
& u; X3 Q, q* A; G: b, _  一曲气势磅礴的交响乐,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怎样形容,都不过分。
4 y, N! W4 K) T  国际象棋,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 |+ L& p2 W. |6 C! m! K, o" R  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万岁!
( N; ?, w8 |3 N8 ^7 Y& H  全球文化大交流,万岁!+ K% x# f4 o$ n# b8 d
  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6b8dfq.jpg

返回顶部